气论与仁学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存山  页数:548  
Tag标签:无  

前言

  当回首20世纪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摸索和研究历程并前瞻和期望一种新的可能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改变现状和获得新的契机的途径。人们常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学问和学术,但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学问和学术一部分的中国哲学是什么呢?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词来概括它的类型。一定的迹象显示了观察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式的多样性,不过要说到在这种多样性中究竟有何种“典型”范式和原创性恐怕就令人踌躇和惶恐了。人们不时地都在抱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缺陷并相信发现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但深思熟虑地检讨和反省则非常罕见,在惊人的说法中却是惊人的轻率和漫不经心。  在此姑且拿“中国哲学”这一术语的正当性问题来说。相应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大家对运用西方范式理解和解释中国哲学所产生的许多生搬硬套的不良影响深感不安。

内容概要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下)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朱熹又论格物有“先后缓急之序”云:“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依此次序,格物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草木器用虽然也在格物的范围之内,但算不上真学问。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及《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国学经典·老子》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书籍目录

气论探索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先秦气论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气、实体与场有从“两仪”释“太极”庄子与惠施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比照郭店楚《老子》和《太一生水》《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探微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再谈《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与学友白奚先生商榷747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前哲学概念”的“气论哲学研究”——评曾振宇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气”概念的几个层次意义的分殊新唯物论:“接着”气论讲仁学广议仁学与气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结构“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评儒家的“以神道设教”思想礼仪之争与学教之辨仁学现代化需要克服的几个理论问题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自然的“经济体系”还是“道德体系”?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儒家的民本与人权“人本”与“民本”“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宋明儒学散论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李觏的性情论及其与楚简性情论的比较“先识造化”与“先识仁”——略论关学与洛学的异同“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罗钦顺的儒释之辨——兼论其与关学和洛学的关系罗、王、吴心性思想合说气论与仁学“本天”与“本心”——儒释在本体论上的区别及陆王心本论的特点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

章节摘录

  关于“格物”之“物”,程颐曾说:“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遗书》卷十七)格物不仅是格外物,而且包含着反察自己之身。《遗书》卷十八记有“观物察己”的讨论:“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日: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日: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在程颐看来,观外物和察己身是同一的,反求内心的仁义礼智固然重要,但对一草一木也“须是察”。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下)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朱熹又论格物有“先后缓急之序”云:“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依此次序,格物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草木器用虽然也在格物的范围之内,但算不上真学问。  程朱与孟子所相同者,是都认为人性本善。程朱与孟子所不同者略有二端: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不同于犬、牛之性,程朱则认为鸟兽草木等也含有纯善的本然之性,只不过其气质比人昏浊驳杂,故显现不全;孟子对体认人之性善只提出“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程朱则认为须是格物“积习既久”之后才能“豁然贯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气论与仁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甚好,很精辟,耐人寻味。请开具发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