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说佛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叔同 著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他是那样扑朔迷离,又是那样深不见底。这本《李叔同说佛》犹如打开的窗口,让我们尽览了这位奇人的风采,透视了他的内心世界。《李叔同说佛》一书收录了《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师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本书可谓字字珠玑,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曾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作者简介

  李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具有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世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问余何适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南闽十年之梦影
 最后之口口
 谈写字的方法,
 附:弘一法师之出家(夏丐尊)
第二编其淡如水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大意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第三编执象而求
 佛说《无常经》叙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律学要略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第四编咫尺千里
 改过实验谈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敬三宝
 改习惯
 劝人昕钟念佛文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人生之最后
附录华枝春满
 晚晴集
 格言别录
 诗词歌词选
弘一法师年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叔同说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6条)

 
 

  •   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   同时买了两本李叔同的书,这本和《李叔同谈禅论佛》,个人更喜欢《李叔同说佛》。
  •   这本书一买来就被一学佛之同事结缘拿去看了,据她说很有收货。等她看完了我再来看。真心敬佩李叔同,他的书我一下子买了十几本哦。待看了再来写评价吧
  •   买这本书是因为曾经读过《李叔同传》,对弘一法师非常景仰。时常在想他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惭愧自己愚钝,无法领会很多。这本书还没开始认真读,相信会有不少收获。
  •   在大学就看过李叔同的传记,最近是因为接触佛法的东西再次重看李叔同的书,看了《晚晴集》,很好!都是一代大师,真心敬佩!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真好!
  •   那天去面试的路上,时间还早,就扎进了路边的一家书店,随手拿的是一本《李叔同说人》,浅读后十分喜欢,很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在。果然佛法无边么,继续研究这一系列。
  •   李叔同不愧是大师,文字平实而诚恳,读后让人平静、让人感悟!
  •   现代人对于佛的领悟和实践,有谁能够超越弘一法师呢?
  •   弘一法师有很深的佛学造诣,是一本修身养性的好书,值得慢慢品读。
  •   最近买了弘一大师的很多书,需要时间来慢慢体会。弘一大师是我此生很敬佩的一位高僧,当年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曲“送别”是初遇大师的相识,拜读大师的著书及讲解的经文,也是希望自己在遇事上更从容和坦然。
  •   很不错的一本书,传奇的李叔同
  •   如果没有对李叔同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建议大家认真的去了解和读懂他,他太有才华了
  •   因为我想的李叔同写的应该很有哲学。那种散文风。但是不是。写的还好,只怪自己不懂的欣赏
  •   弘一大师的傲然风骨跃然纸上,再加上本书加入了很多精美的插图予以辅助说明,让人读起来不感觉那么的累。而且其中也有许多教导方便的方法,感觉很实用,也很受用。
    但由于我的文言文功底有限,其中的几篇还是没怎么读明白,留待以后慢慢揣摩。
  •   书很好,弘一大师之三重境界值得我辈学习!
  •   关于弘一大师的开卷有益吧。。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有读,不过对弘一法师充满敬佩,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期待能从他的大作中吸收些营养!
  •   弘一法师,看了看生平,惊人啊……大神
  •   很好,图文并茂,有助于领略弘一法师的智慧。
  •   很认真的读,然后在电脑上一点点敲打出来,用心的读,你会感受到弘一法师的无私大爱的境界。
    我现在还在读,等我读完或多读几遍后,可能会有所顿悟。
  •   佛,不可思议。
  •   看起来是正品,知识内容是比较深,读初中的女儿说还得慢慢看呀。在这里特别要对物流赞一个。
  •   我一直在摸索着给初学者看什么书比较好.我感觉,这本书可能适合已经有一点佛学基础的朋友看,还有,随着自己的进步,再看此书,觉悟感触也会不同.我一个朋友比较挑剔,也不怎么信的,但她说这本书写的很好, 她很喜欢.yoyoujoyce
  •   送给朋友的,朋友说很喜欢。
  •   传奇的一生。
  •   佛法无边,名师导引,认真学习,提高修养。
  •   还可以吧,心灵可以领悟到些东西
  •   之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觉得好才专门买来收藏咯~好书啊~长知识!又能帮助提高人的修为哦~
  •   印刷质量很好,送人的,很喜欢。
  •   以前听到这本书,很想买!现在买了,看了部分,无论书的质量,内容,都很好!买家那里没话说啦!推荐看哦!
  •   正版图书~价格也很好~一直在当当买书~送朋友的 之前自己有一本了 不是这一版的 这版也很不错
  •   很实用的书,看完了长见识
  •   买给阿姨的,我表示我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一类书
  •   人大的许玉林老师给推荐的书,买来送给信仰佛教的同学了
  •   书的质量和价格是成正比的,至于内容我就不说了,是我要买的书,作者出版社全对,价格更不用说了,满意。
  •   一个牛X的人物啊。学习学习。
  •   非常满意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看。
  •   闲了置,忙了用,没事儿翻翻~
  •   一骑绝尘,飘然若仙。是放下还是放弃?
  •   世事浮杂,此书可以清心矣。
  •   大智大悲,教化有方
  •   搞活动半价买到很值!
  •   好的入门
  •   给朋友买的,她表示很喜欢
  •   内容、装订俱佳
  •   需要潜心研读啊!
  •   有机会会看下的
  •   里面很多插图
  •   买来拜读,清洁心灵
  •   很好,才华横益,很满意。
  •   很好,当当的服务不错
  •   送给伯伯看的,他很喜欢这一类的书籍
  •   书中摘录的都是弘一法师历次讲座,宣扬佛法的内容,不错。
  •   弘一法师入门必读
  •   还在看中,看到弘一法师出家前后那段,很感触~~~
  •   书中插有大师的手迹,很珍贵!
  •   将佛学讲得浅显易懂,适合初学的人。
  •   还不错的东西啊佛学必读
  •   给老公买的书,老公很喜欢,修身养性,推荐大家购买。
  •   买回来给我妈看了,我妈觉得还不错哦,反推见我去看!可惜至今还没看!
  •   总本还不错。
  •   好书……好书啊……我喜欢……
  •   冲着李叔同的名字来的没想到忽悠人的 书 是东拼西凑的 不地道 现在的出版社拿佛法挣钱
  •   感觉还好,还好。不过总感觉说的不是很透彻。
  •   一般,不推荐这个版本。丰子恺插图版的好些。
  •   一个订单中两个地方的书。广州的书发货太慢,北京发的很快。影响总评价。
  •   浅显易懂,好似稍微简单了点
  •   没有介绍的好,发货也是蜗牛速度,差不多半个月
  •   没读,交易不成功
  •   很好的书,很好的佛
  •   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很好的一本入门教材。学什么都是得看明白人的东西。书中还有一些书单,大家自己扫一扫。
      
      李叔同是民国时期人,丰子恺的老师。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爱
      这本书是文集,演讲集。很多篇文章很不错。
      
      比如一篇,佛法十疑问略释。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不违背科学,非厌世,非不益国家,非能灭种,非废弃慈善事业,非寄生分利,非说空以灭人世。
      
      讲了许多归根到底,佛家追求的很简单。二字,牺牲。
      
      空是无我,不空是救世。心中不装着自己,只装着众生的苦,以救世为己任。
      
      佛的形象,大抵是从父母,白求恩,南丁格尔这样的形象抽象出来。
      
      这么一说,空与不空的很多问题都回答了。世间的父母只知道孩子的冷热苦乐,不在乎自己的,大抵如是。
      
      墨家的兼爱是将朋友之情推广到众生。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我现在看佛家也是兼爱,是将父母之爱再度升华和推广。
      
      儒家后人也搞出来一个词“父母官”,终究是没弄出那种牺牲之意义。
      
      这些年我感悟多关爱家人朋友反而会减轻自己对自己痛苦的过分纠结,并与多人交流,大抵如此。在我眼中,大部分人在18-20岁的这个阶段就是要经历这个不自我,多关爱他人的精神。
      
      作者讲到僧人在山林中修戒定慧为了出山救世人。就像年轻人上学阶段和工作阶段一样。
      
      所以,”佛是一种积极中更积极的学问“正是如此。
      
      ***************************************************************因果
      本书有一点讲的非常好。
      
      常人醉生梦死,持宿命论。
      
      佛学首先破宿命论,讲述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到自己身上就是四字,自作自受。
      
      因果报应到他人身上,就是自己的社会影响。
      
      遍览身边所有同年二十多岁的同学朋友,凡是比较优秀的,都是比较早认识自作自受这四个字的。
      
      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控制命运。前文《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人生》中,论述农村强人,大抵如此。
      
      强人弱人,就在于是否在”自作自受“四字上能够知行合一。
      
      自作自受是对自己而言,人是社会动物,自己的作为对于外界也有影响,但都服从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规律。
      
      年轻人在青春期往往开始思考人生平等问题,社会标准回答是,无绝对平等,只有”机会平等“。这都是为了让年轻人早日明白自作自受之道理。好好努力,为明日奋斗。
      
      生物密切互助有有益寄生,共同进化,蚂蚁等的完全社交性等各种形式。人类互助的最核心形式还是家庭。
      
      真正深层次的教育医疗保险,非家庭不行。
      
      所以,自作自受之外延到家庭,会有家庭级别的因果报应。富N代,穷N代,农村人城市人之差别,在这里。
      
      积极的青年能够比较早认识到这点,努力奋斗,积极成为富一代,惠及子孙。
      
      佛学研究的因果更深入,以至于要一切皆空,斩断因果,但这样的空,正是首先建立在肯定因果上的。
      
      所以,佛是一种积极中更积极的学问,正是如此。
      
      所谓因果,人有五根(五官),六识,分别对应六种现象。
      
      人识到各种现象,会产生贪心,得不到时会起嗔心。不了解事物本质,是痴。贪嗔痴即烦恼。
      
      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这里恶性循环四个字正是佛家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恶“性的。
      
      常人不觉得恶,常人的入世,便是一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努力。
      
      佛破因果,但是是在勘透因果之后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先学习因果关系。不能搞空中楼阁。
      
      什么是因果,即科学: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百度百科)
      
      看很多佛学包括本书,将佛学跟科学对比着讲,其实不必。
      
      科学即是佛学中论述的因果。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学透了因果才能参悟因果。
      
      中国人重视社科,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语,正是在一定层面洞悉把握因果之意。
      
      人有三观,因果正对应世界观。
      ***************************************************************戒定慧
      佛家追求的学问是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出自《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痴心。
      
      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
      
      戒定慧这三个字确实是大智慧。佛学是心灵之学,果然是。
      
      凡是学生,其实都明白这三个字,大抵是戒上课睡觉,戒走神,戒上网,戒过份之娱乐。并戒懒惰。这能吃苦戒得一些坏毛病的,往往学习已经上了轨道,达到学习的禅定,安宁和快乐。
      
      学习上轨道,坏毛病少,求学之路比较光明的时候,精神上自然百般成长,生长更多的智慧。
      
      对于学生而言戒定慧,是最妙的三个字。无数学生不能懂,没能走好这个循环而荒废学业。
      
      在前文《我的过去与马年一马当先》中,我讲述高二时候戒网络游戏,是自己当然明白,越玩越沉溺的道理,”斩断因果“,那一戒便益处很大。
      
      去年老爹身体不适,三高加脑梗,关于长辈的幸福和健康长寿,大家思考来思考去的总结也无非是”戒定慧“三字。
      
      戒一切不良之毛病,生理和心理的毛病,养成各种好的习惯,生理与心理的习惯,推崇他书法的好习惯,希望能帮助他达到淡定,内心安宁。戒定之后会产生慧,这种慧,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那种慧。
      
      在修行界,最是旁观者清,你看所有人对老爹的修行轨道看的是多么清楚,大家也知道,这之间需要多少努力,又有多少好处。
      
      关于戒字的好消息是父亲已经彻底戒烟。
      
      我们也要多利用”旁观者清“这一原理,跳出来想问题,并广交益友,诤友,多拜访师长请教。
      
      事实上,“戒”的巴利语意义,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事实上,貌似大家三十岁以前的修行,都是在一个戒字上。
      
      身边超过二十岁的比较优秀的朋友,都熟知21天培养一个习惯的道理,都在饮食、运动、早睡早起等方面诸多努力,都明白规律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这还只是浅层的戒,便有诸多好处。
      
      富兰克林自传被人推崇的也是在自我修养、自省方面的智慧。
      
      这方面其实就是培养自己最终”自然而然“。
      
      平凡人里,能在戒字上下功夫的,都会被大家高看,当做高人了,也往往更能取得世俗成就。
      
      佛学的很多高深义理我现在也不想探寻。
      
      目前还是多在戒字上多下功夫。培养自己自然而然。
      
      佛学讲戒定慧是一个顺序,确实如此。戒上做到自然而然,定和慧的到来也就自然而然,幸福也自然而然。
      
      *************************************************马年练修养,练什么
      书中有李叔同写的一幅字,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海深。
      
      中国文化要义,大抵都是如此。
      
      成山记已经写出来了,这是修炼总纲,要学而时习之。
      
      二是因果。
      
      学习和实践都要更加强和努力。
      
      三是戒。要自然而然。好多坏习惯要戒,素质,坏脾气,修养,好多好习惯要培养,书法,游泳,跑步,微笑。这个还有的练。
      
      本书中提到僧侣一般都养成七种好习惯,如食不言,不闲谈之类中的一种好习惯:不阅报。这也是被诟病之“不问世事”,这也是有十分科学的道理,作者也论述的很好: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之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
      
      我大学以来,常常被上网牵扯诸多精力,前后多年,终于领会到,年轻人对报纸、上网等吸引,有其合理一面,但有其不合理一面。
      
      这是一句废话。因为背后的来来回回大家都明白。
      
      前文《不值得看的作品&论有一个好的三观的好处》《论戏剧与生活》讲述了年轻人踏踏实实积极进行先广后深的高等教育的好处。
      
      好处是获得一个好的“三观”,从此获得内心安宁。
      
      不再那么需要报纸和网络,因为天下纷纷穰穰,已然尽在我心。
      
      而娱乐业、媒体业,正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为唯一目的,以点击率为绩效。
      
      在报纸发展的早期,19-20世紀之交,普利策与赫斯特之争,便有“黄色新闻”之说法。黄色新闻,在理论上,以煽情主义(sensationalism)新闻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灾异、性等问题的报导,採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同时策动社会运动。后来,报纸也进化分流,分为热衷黄色新闻的大众报纸和“严肃报纸“两类。
      
      这正是社会科学之规律。这正是社会的因果。
      
      青年人实在应该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面。斩断“阅读报纸”为代表的这类因果。
      
      戒到自然而然,科学规律,成山,这是主要内容
      
      *************************************************佛学之”无用“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培养”三观“和建设的能力。
      
      但是佛学貌似在世界观上就拐到天上去了。
      
      人生观在修养方面有诸多可以参考之处。
      
      价值观上,与世人的”从心“之快乐至上哲学又不通。世俗的书,如路遥的《人生》正是推荐建设最快乐(书中所谓劳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推崇劳动快乐。西方的人生哲学最多讲的也是make difference和开发天赋之说,也是建设方面的讲究。
      
      建设方面,佛学倒是在社科建设上应该有一定功夫,以后慢慢研究。
      
      年轻人不能着急学佛。倒不是佛学无用。
      
      实在是高深和广博了一点。还是先修好基本功。
      
      李叔同之”解经“,英文的原始佛经,是接下来的学习材料。
      
      *************************************************P.S.
      李叔同是这首歌的词作者: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1915年根据美国奥特威(John P. Ordway) 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
      
      多好听,最喜欢听。
      
      写在最后是想让你们也感受下我在这本书最后看到李叔同诗集中这首时的那种惊讶和赞叹。
  •     断断续续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才翻完这本书,只能说是翻完而已,实在不敢说自己看过乃至研读。这是弘一法师介绍自己对佛学的理解,自我修行的方法,修行过程中的柴米油盐,还有对诸多经典经文和相应法门的阐释。内容可谓是大而全,而且有些部分相当的深刻。但上半部还行,基本教义和心经由于比较熟了,还能看看。但后续华严,地藏,药王等等相关经文就完全云里雾里了,必经需要相关的积累才能看透。再加上文言加白话的叙述,对于我这种语文障碍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这也是在佛法精进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因此,这本书定是要再读一遍,等过几年经文研究有一定积累了,再来挑战这一高峰。
      2013-12-12
      
  •     去过老先生的纪念馆,在浙江平湖。纪念馆在一湖边的公园内,造型宛如一朵大莲花,那里面存放在老先生的很多作品和照片。老先生的不仅艺术造诣高,思想也很高深。园内一直放着《送别》的旋律,仿佛把我拉到了那个年代。对于佛的理解,很多人都不同。佛告诫众生大彻大悟,也讲究“渡人”。对于我们,能从佛中悟到“感化”的意义,足矣。
  •      断断续续的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去读读这本书。这也是一部可以放在床头去反复读的书。
       书是在amazon上买的,价格还算公道,书的质量也不错,章节之间的插图很精致。
  •     若真有心向佛,在此书的指引下,还是能够学得一些入门级侍奉佛祖的方法。此书主要是注重怎么向佛礼佛,对于佛教的理论观点重要的经书内容只是提及了个大概,若真想看看佛经,还是去参阅《金刚经》之类的。
      弘一大师在里面提及常人向佛所要经历的三戒、五戒、沙弥戒等,强调了若没有真正度人度己之心,出家剃度做和尚,那才是真正的对佛祖的大不敬,才是罪孽深重呢。
      至于此书所说的,供奉佛祖的花朵是要新鲜的,假花最好不要了;侍奉佛祖的食物最好是自己亲手做的,包装好的工业产品也不妥当。观此种种,向佛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食之过己手,侍之采鲜物。倘不能做到上述几点,还是不要求佛的好。
  •      看这本书触动挺大,和一般的讲佛讲道的书不同。全书是弘一法师出家二十年的切身体会,娓娓叙来,给人是如且亲切又有说服力。
       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信佛非有大毅力者非成。里面讲十诫讲的告诫很有用,尤其是对非时食的诠释,这点对我触动二大。还有“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一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
       惜福之说也值思考"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此说金玉良言是非一言两语道尽,可以看看
  •     抱着很激动的心情买了这本书。单是弘一大师的名字就熏陶我很久了,如果这本书里头有更多大师关于对生活方面的感悟的讲述就好了。
      其实这本书里面收录的大都是教化皈依的言辞,多是讲述佛学入门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宜,没有吸取到更多关于大师对人生的态度。
      
  •     摘自《李叔同说佛》一书。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 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  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     不过高中一念之间 从同学那里借来的这本书~~~
      不过 浑沦吞枣 并不太懂 大师超脱凡悟之感~~
      然时至今日 仍记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上书悲欣交集 力透纸背~~~
      是而~寿终就寝~~
  •     我从来对于弘一法师的名声有多大,是否可以做到提名字即不解释没有概念。
      大约是因为自己从小的活动范围决定了对他的无限亲近度。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小学时就爱拿个本写《送别》的歌词。
      那年头也没有网可上,而完整的《城南旧事》是长大以后才看到的
      
      见证影像志里他的后人说,家在粮店后街,距海河很近,30米
      我乐了。海河新天的广告,“离海河30米的家”,不知开发商灵感是否就此而来
      其实那里从前完全没印象。
      海河东路。托意国界的福,从小印象里的乱乱哄哄不见了。可怎么袁氏故宅好像变小了呢?我记得是个白墙大院
      
      而更熟悉的是李叔同碑林。
      事实上,那种混乱中也有宁静的感觉,它给我的感受类似于地坛
      三马路,你们懂的,破败的报刊亭,破败的妇产科医院,我小时候最初见到《我的前半生》的租书屋也在某年的一场菜市场改造中变成了一堵墙。这如今彻日彻夜是个吃烧烤的好地方。觉悟社间接面对烟熏火燎,而拐过去一个X纬路(惭愧我长了20年也没记住日月宇宙辰什么的纬路哪个是哪个),便是李叔同碑林。
      
      那门常年紧锁,我唯一进去的一次是中学时候学校组织。
      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做猥琐状扒着门缝看看。他的坐像正对着,带着亘不变标准的笑容。不管那窄窄的路对面多少、什么性质的店铺来来去去。
      那就是大爱,大智慧吧。
      
      你说世界有多么荒诞呢。弘一法师和周邓,哪跟哪啊,怎么能想到彼此被不孝后人拉拽在一起而在日复一日的市井生活中几乎完全被遗忘呢
      甚至老被人说是古代人的我也忘了他。
      一年来因为明年要远离国土,我努力走在家乡每一个自觉有萌点的地方努力记住。
      可我好像真的把他忘了
      
      后来法师在杭州出了家。
      我从小一直以为他和大悲院有关。其实是没有的。
      这人岁数越大呢,对佛越发亲近起来。
      由于我活动的范围和时间,更多的时候我是在看大悲院的侧墙。
      甚至见过莫名其妙的藏传佛教信徒来此。
      佛家到底是怎样一种气度呢。即使距巨大摩天轮一步之遥仍自有一分高大华贵。
      虽然我已然忘了它从前的模样。
      
      感谢我生而为人时,即有幸与先贤们亲密接触
      感谢总有一些人一些地方让我看到那时中国人的精气神儿,每每从近代史的故纸堆中叹息抬头投眼周围却也有可慰藉之处
      也感谢时代,让那些有着优雅而科学的名字的种种地方,如今淡然大度的尘归尘土归土
      只是错过了一个时代
      人到底有多少糟蹋旧时光的本事呢。如果不是长大出于兴趣的阅读,我从来不知那一大串我熟悉得闭眼可以指出的地方和李中堂的关系。我们如今也着实是什么都看不到了
      人是怎么在100年中能把一个保持了几千年自然风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乌烟瘴气的城市呢
      
      弘一法师是个会画画的人。我姥爷也会画画。
      
      那日本姑娘育有儿女然而回到故土再无联络,那是凡人的恨吧。
  •      陪同学去厦大买书,在一家旧书店淘到此本书。选择此书两个原因:一是听过李叔同,但不知道干嘛的,呵呵,孤陋寡闻,所以想了解下。二是佛。我所看到的寺庙、僧众和参拜祈祷等现实存在并不能让我了解佛,因此就想进入去看看什么事佛。听说读佛可静心,也想看看自己能否静下来。
       读后,才知道李叔同就是厦大边上闽南佛学院里的弘一法师,南普陀寺里有一尊他的雕像,我曾经立足于前观看数眼,此算是有缘,因此就更有兴趣读下去了。
       每天上下班车时,偶就拿起来读,虽然不是很懂,但能感受到弘一法师朴实无华又智慧的讲说。能是自己内心安静了许多。
       惜福,习老-----是看完书后时时提醒自己的。
  •     弘一大师的书,学生丰子恺的画,星云法师的评,加在一起,堪称完美。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生活。影片结构上很独特,在当时耳目一新。这是刚上大学时看得印象最深的一部影片,再就是后来“电影文学”选修课上看得“罗马假日”、“魂断蓝桥”了。记得后来这个片子获了许多奖。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电影插曲:长亭外、古道边,夕阳山外山......
      当时没有谷歌、百度、搜狗,查找歌词的作者着实费了一些功夫。尽管资料不完整,深深记住了李叔同。
      这些年,关于大师的书出了不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是时常要拿出来看看的那类。
      去年秋凤凰卫视做了一期虚云老和尚的专题节目,曾子墨主持的。曾子墨认为: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虚云、弘一、太虚、印光。片子做得很好。
      如果说住世120年岁的虚云老和尚最具传奇色彩的话,我从内心最亲近的还是弘一。
      
  •     今年的严重失眠反叫我走进了医、道、释的世界,真觉得是冥冥中的一个暗示。
      
      因为失眠所以想了解中医,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一旦入了中医的门,接触道学/道医便是迟早的事情,何况自古即有“黄老”之说,可见医与道的密不可分。
      
      近一个月来,又有了静坐参禅的念头,床头也搁了《金刚经》、《心经》、《坛经》,加之南师的一些普及性教育、以及《王凤仪讲人生》等等,似乎多少也算是对中国的佛学有了一点点的了解。
      
      初学之人,不管是什么学问,都很希望一开始便能得到大师的点拨,并非偷懒而求捷径,只担心误入歧途,白白糟蹋了这门学问。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简直是不胜枚举,动辄给它个糟粕、迷信的帽子,却不想想是否是自己不够聪明。
      
      弘一法师的这本书,已经是第二次拜读。并非因为喜欢而读第二遍,根本因为去年读第一遍的时候压根看不懂,除了开篇讲他在西湖出家的过程,看得我颇为赞同,其它涉及具体佛学的篇幅,可以说是毫无头绪因此匆匆翻过。丰子恺是我自小喜欢的一个人,那些插图说不出的恬淡舒适;李书同的书法和警句也都很喜欢。
      
      第二次读,才发现大师的讲演其实都是佛学里头最基本的,大致可以看懂,但还是觉得不够喜欢。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南师开讲时,当面就说出家人现在不自重,以至于叫人看不起;而弘一法师去到哪里,都说师傅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他看得内心欢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年代有点点差距所致,起码就这一点而言,我比较赞同南师的“不敬之言”。佛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多么高贵的一个学问,可现在已经是怎样一个局面。就我自己,不久之前,还只能联想到人山人海的寺庙或者菩萨塑像,根本没想到佛学是如此充满智慧、逻辑、生命理论、包罗万象的一门学说。
      
      佛学对于我的吸引力正在于它的智慧,可起码在这本合集里,如果是对佛学一无所知而期望得到点拨的初学之人(比如第一次读时的我),被教导的内容似乎与我心目中佛学的本质有所偏差,似乎更偏重“守规矩”(比如千万遍的念诵佛号),而没有让我感到“慧”的乐趣,或者说一种积极参与主动寻找进而获得更高心境的喜悦。
      
      也许是我知道的还太少,也许是我对佛学的一些见解纯属一厢情愿,但或者也许,弘一法师这些简短的篇幅,也未能将佛的真谛说明清楚?但愿下次阅读时,会有新的领悟。
      
      但不管如何,这仍是个本值得一读的集子,尤其书中那些李叔同的手迹,相当的具有美感。
  •     如何拥有悲智之心
      
      女儿快开学了,趁着开学前带女儿去丽江玩了一周。
      
      想着来回的路上会有漫长的旅途,从书架上顺手拿了一本书,是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说佛》。
      
      去年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基于两点:
      
      1、对李叔同的好奇。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法师在临终前用尽最后的气力和心血写下了“悲欣交集”4字绝笔,从而对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最圆满的总结,1942年10月13日,走完了他63个春秋人生,犹如一轮夕阳,殷红绚烂,沉落西山。
      
      在我以前读过的几本书中都有提到他(丰子恺、夏丐尊、马一浮等),因此对于李叔同的好奇心驱使我想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和言论。
      
      2、本书的装帧和印刷
      
      应该说这本书的编者经过的精心的设计,本书装帧精美,彩色印刷。而且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李叔同写的,但是书中有多幅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作为插图,充满韵味;同时有星云法师做的点评,很多地方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两个原因使我购买了这本书,看后感觉颇为中意,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弘一法师在福建等地的一些寺庙中给佛门弟子和一些居士做的一些演讲和授课的记录,每段文字都不很长,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学习佛法、如何修养、如何获得悲智心等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仅仅面向佛教徒的,但是更多的内容对我们都有益处,认真读来我颇觉汗颜。整本书中无处不体现这法师处处谨慎修养,处处责己,字里行间充满着时刻律己、时刻提高的品格。
      
      如在演讲录的第一篇《改过实验谈》中,法师重点讲了改过的重要性和方法。改过应该按照“学、省、改”的三个次序,从学习、读书开始,到自己省察、自我检讨,再到力改己非。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了改过的十个方面,分别是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文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不嗔。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在自己60岁的时候还发自内心的反省自己,在《最后之□□——戊寅十一月十四日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讲瑞今记中》,法师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啊!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呢?这里星云法师给出的点评极其恰当:自省到如此程度,该是何等疼痛,又要有多大的毅力与坦诚?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正的禽兽却穿着名贵而华丽的衣装,在尊贵而隆重的场合张牙舞爪,身边却有无数艳羡的目光呢?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在这个社会上我又给社会创造多少呢?和法师比起来我又能算什么呢?只能是禽兽不如了。。。
      
      正如法师所说: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佛法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善恶因果,这也是现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信的,也因此我们很多自身的遭遇中让我们不理解或者不能接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贪、嗔、痴的驱使下已经种下了恶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怎能发出幸福与平安的芽苗呢?反观我自身,其实这些年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对这样呢?对领导有过不忠吗?对亲人有过不孝吗?对朋友有过不诚吗?我想这些问题我恐怕都不敢给出斩钉截铁的肯定答案吧!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还期望一切顺利、没有坎坷的话恐怕是痴人说梦吧?希望我能从现在开始时时反观自己,事事检讨自己,让自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的更扎实与坚定。希望自己能够不做、少做恶业,多做善业,为自己也为他人多做一些善事,多种一点善因。
      
      在最后一篇《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给我印象很深,其中重点谈到了放生的诸多善果,因此从今以后我们都要尽可能的不杀生,劝诫那些杀生的人,并且在条件、机会允许的时候尽量的放生。法师通过亲身的经历讲了放生的果报主要有四种:
      
      一、延寿;
      
      二、愈病;
      
      三、免难;
      
      四、得子;
      
      五、生西。
      
      “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拥有了放生的心,就拥有了慈悲的菩萨心肠,就有了善因和善根,当会生出善果的,这样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我辈所当极力践行的。虽然我还做不到完全吃素,但是从今起不杀生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事项了,但愿我能做到!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法师的格言和诗集,其中句句都有深意,字字都是警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让我更多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在修养和心智成长的旅途上的一盏明灯,但愿我能不断的向着这盏明灯前行!
  •     1.书里做插图用的法界源流图本是很好的作品,可惜只选了部分,而且剪裁一点都不上心,顺序很乱
      2.星云法师的注脚个人觉得有些多余,也确实没有注出什么来~
      3.弘一大师用精简的语言阐述佛法,可是文字般若和方便般若的境界吗?
  •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
      一曲《送别》,不知牵动多少人的思绪。相信也有许多人,是因为这曲《送别》,而开始知道李叔同的吧。
      
      李叔同,乃弘一法师之俗名。《李叔同说佛》一书,为彩色图文本,主要即由弘一法师讲演稿整理汇集而成,并配以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加之星云法师评注,确为值得收藏及品味的好书。
      
      佛禅,其精神何其广博也,似乎离我们过于遥远,然正所谓凡人皆有佛心,修身养性、与人为善,乃是每个人应尽之道。弘一法师讲演,虽名为说佛,但其质朴真理却是无论僧俗,均可遵循的。
      
      弘一法师的确可称为一个传奇。出家前的李叔同,是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却能看破尘世,而潜心修行,皈依佛门,确是令许多人不可思议。书中伊始,弘一大师便叙述了自己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没有许多曲折,也没有什么巧合,平平静静,一切那么恬淡自然,李叔同便与尘世分手,成为了弘一法师。也许,弘一法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因为内心中的那份从容和淡然吧。
      
      弘一法师的讲演,既有解释佛法要义的,也有说明修行之道的;既有引经据典,也有内心感言。但都是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地说明禅理,揭示佛门真谛。是说佛,但在我看来,更是阐述做人的道理,值得反复阅读、再三领会。难怪梁实秋、林语堂等大家誉之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此言不谬也!
      
      书后,还附有弘一法师编订的“格言别录”,分为“学问类”、“存养类”等等类别,相信弘一法师即是以此为铭,日三省其身的吧。
      
      最后,是李叔同诗集。我妄自揣测,称之为“李叔同诗集”,应该是法师出家前所作吧?许多诗中,有风花雪月之感,而其才学修为,也尽可从中窥豹一斑。然大师毕竟勘破尘世,终潜心佛门,弘扬佛法。
      
      阅毕合卷,沉思再三,法师偈语,仍留心间!
  •     从小就知道弘一法师,只是知道这么个人。
      后来,好友提及她给儿子取名为叔同的原因是由于偶像弘一法师的时候,在她的推荐下,才开始慢慢探寻弘一法师其人其事。
      佛,弘一法师,李叔同这辈子最大最执著的追求,由他来说,自是别有深意。
  •     近一个时期,也许是因缘际会,突然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的缘起还应该追溯到“素语禅茶”文化餐厅的一次经历。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约请去一个别具风格的餐厅吃饭,这个称作“素语禅茶”的优雅所在,不仅环境幽静古朴,菜品也令人称绝。所有的菜品无肉、无蛋、无调味品,但却也“素菜荤作”,各种豆制品所做出的“口水鸡”、“麻辣鱼”乃至“东坡肉”不仅外形逼真,口感也与各类肉制品无异,让人大开眼界。由于是佛家餐厅,明确规定不能饮用烈性酒,据说这个餐饮会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光临开光。该会所也陈设了大量的佛像、佛具,背景音乐也是令人修身养性的禅宗音乐,这次就餐经历使我种下了佛根。
       最初对佛教的认识是肤浅和粗陋的,认为那是“封建迷信”,是俗世遭劫、勘破红尘、精神无以寄托才遁入空门。但年初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舍弃万贯家财,剃度出家,削发为尼令我震撼,特别是陈晓旭致全国人民的一封信中,石破天惊提出佛学不是宗教,而是人生一种至高至深的圆融周至的教育,是人生终极的大智慧,令我开始反观内心,对佛学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看的第一本佛学书籍是《弘一法师说佛》,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民国时期大才子,脍炙人口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即是弘一法师的作品。最近央视《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开讲《玄奘西游记》更让我受到了佛陀的教育,一方面为玄奘法师长途跋涉10万公里、历经17载西行求法的壮举所震撼,另一方面使我窥到了佛学的精神和博大,不由产生菩提觉悟心,开始学习看见自己的心,从佛学中汲取智慧和圆满。
       尽管刚刚上路,但不揣浅陋,还是有一些学佛体悟分享。
       现在,我基本认同佛教不是宗教的结论,因为它没有全能全知的上帝,也没有创世纪。反而它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领悟、顿悟和修行成佛。
       佛学也有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度众生,终成正果”,折射了佛的牺牲和胸怀。
      佛学更不是悲观厌世,而只是告知无明的民众:诸法空相,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告知世事无常的真相,在此基础上,告诫我们诸法无我,不要执著于自己的欲念,要无分别心,而发生清静心。最终,远离颠倒梦想,蕴积无限清凉,远离一切苦厄。
       我学佛不是为了求得解脱,只是想用超脱世俗的眼光去勘破人生的真相。儒释道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而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正见,能否给我们芸芸众生另外一种解读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呢?
       我在尝试,在跋涉,在此岸向彼岸前行。
       我佛有语作皎月,照人烦恼作清凉.http://plw9711.blog.sohu.com
      
  •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艺术品,论述,插画,点评,无一不是精品中的精品。相信无论是学佛者还是对佛学丝毫不懂者读了此书以后,都会马上就心生欢喜。果然是文字般若的方便。
  •     看李叔同谈佛,提到了一个观点:佛法是积极的,而绝不是消极厌世。原文如下: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这个和一般人心目中的佛法似乎相距甚远。然而佛经中有释迦亲手为病比丘涤秽的故事,则可知佛法并非虚妄。菩提树下七日七夜,只是顿悟的桥梁,如果以为什么都不做,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便能悟道,则是被表象骗了。打打机锋,逞逞舌辩,就以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殊不知禅机误人,流毒不浅。倘若一切皆为虚无,则达摩何必东来,三藏何必西去?不能解救苦难,一味玄机高妙,这样的佛菩萨,统统扯下来砸个稀烂。
      
      禅并非玄学,玄学最盛要数魏晋,所谓魏晋风流,其实就是一帮人磨嘴皮子,和现在的论坛口水也差不了多少。那些高深玄妙之作,到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几部?玩弄聪明的小小机锋,似是而非的反复论证,貌似博大精深实则苍白狭隘。以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不了真旷达、真性情,多的是惺惺作态的假隐逸、假潇洒。一部世说新语,所谓的精英文化,到头来只剩了吃喝拉撒。
      
      真正的潇洒是平常心,随性而为,不做标榜。亲人死去,自然悲伤,那就流泪,不需要大笑作歌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自己要死,也是常态,立好遗嘱买点保险,不需要喝酒的时候还专门找个人扛铁锹跟着。玄学的末路是清谈,禅宗的末路是公案,把活生生的思想、鲜灵灵的世界硬搞成文字游戏,还自以为得道开悟,则这个“道”,悟得未免也太容易。
  •     最近被新闻政治搞得头昏脑胀的,
      就突然想起大师了。。。
      
      真的很庆幸自己来北京的时候带了这本书。。。
      就像有一个善良慈爱的老者在你身边,
      
      平静地告诉你他的经历和感受,
      
      
      句句箴言,而且很简洁。
      
      总之建议珍藏一本。
      
      身处不同的时、境下,拿出来翻一翻,又会有不同的新感触的书。
  •     淡定需要的是无比的力量
      买书是因为封面是的话.然后从此喜欢~~
      远离颠倒梦想 韫籍无上清凉
      改了个字
      从此是我的座右铭了.哈哈.
  •     十年前看他的传记,才知道人生可以如此完美:聪敏俊逸,才华横溢,四十岁前以爱和美为事业,四十岁出家,以宗教为事业,严守戒律,如法修行,既是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也是得道的高僧证果的大法师。这本书详叙了弘一法师的出家经过,以及法师的一些讲座。弘一法师本是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非常注重学佛拜佛的仪轨,但他于净宗与药师法门也研习得十分精湛,此书中,法师将佛法的基础一一为大家道来,行云流水,却又端严必备悦豫清净。法师虽为佛家大师,却不排斥儒家的修身概要,甚至专为大家编订格言别录,以当众机,结众缘,是为真宽容与真圆融。
      
      书内有丰子恺的画与弘一法师的字,星云法师作注,从形式到内容,十分可观。丰子恺说弘一法师的字:“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化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丰子恺的画重人情与意境,弘一法师的字却在卸下凡尘之余,飘然有天然之真与寂静的柔软。
      
      
  •     本想通过这本书多少了解一些佛学的真意,因为很多朋友热衷于佛,如果自己一窍不通,未免老是鸡同鸭讲,彼此无趣。刚开始看,感觉一般,虽然一直对李叔同印象不坏,可是慈眉善目的菩萨一板起面孔来说教,或普度众生,就有点让我倒胃口。姑且先看着再说。倒是丰子恺先生的插图的确耳目一新,一如其人,恬静、优雅、冲淡、悠远、朴素、有趣。为此,终于下决心在网上订了几本丰子恺的画集,如获至宝。
  •     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闲谈,只是没有足够内心的读了也没太多的感悟/
       这诗写的倒有几分仙风道骨。个人以为修身,主要是修内心对世界的态度,修静气。
      
      《骊歌》JP.奥德韦曲 李叔同 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这本书很好,很适合现在人喜欢的。
  •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终于又读到了你的文字~你有某种幽默的文人气质~更有天津人的气质!
    你也要追随冯某前往葡萄牙啦?
  •   。。哪呀。。这还能算文字。。最近整话都说不利索了
    嗯=V=冯学长最近都该回来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