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条条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哈姆林·加兰  页数:386  字数:245000  译者:邹文华  
Tag标签:无  

前言

  截至1887年夏,我在波斯顿已经待了三年,离开北爱荷华州的老家也有六年了。我已经攒够了去南达科他州奥德威的路费,我的父母住在那里。如果从迪比克和查尔斯市走的话,也花不了多少钱,所以我计划去看看奥色治、爱荷华,还有1871年我们在“干流”开垦的大农场。  虽然我曾思考过许多,也做过很多演讲,都是关于土地改革方面的,而且我还被认为是何伯特·斯宾塞和亨利·乔治的一个狂热信徒——依我现在看来,这两人真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可在那之前,我只作过几首小诗,写过几篇文章,描写农场上儿童的生活。在1887年夏日西行的旅途上,农村生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在我面前。荒凉丑陋的景象、无休无止的劳作、孤独无助的处境,一路上农民们的命运残酷地刺痛着我——一个激进的改革者之心。  离开芝加哥之后,一路上的景象变得愈加荒凉。我以前的故乡在米切尔郡,那里的情况已经够糟糕了,可是从爱荷华西北地区进入达科他南部地区的景象更加不堪,我的心收得更紧,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房屋光秃秃的,像一个个纸盒子,掉落在没有树木生长的平原,带刺的铁丝网围成一个个直角,一座座小镇像是岌岌可危的木头棚屋的堆积场,褪了色的松木就像是它们的城垛。这一切让我看到了一种几乎绝望的赤贫状态。  到了父亲的农场后,我一路上郁悒的情绪变成了痛苦。我发现,母亲被囚禁在烈日暴晒、不长树木的巨大平原上的一间小屋子里,永远没有到别处去生活的希望。儿子们都离开了她,她的健康也每况愈下,但她仍然毫无怨言地忍受着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然而,跟邻居们的交谈让我更加憎恨这种“没办法的苦日子”。他们也都住在同样破败的小屋子里,同样的贫穷与孤苦。我已经27岁了,可是不能给予母亲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让我倍感沮丧。  我在波斯顿教书两年的积蓄还不够买回程车票,所以父亲提议让我在农场帮忙收割,给我薪水,我接受了。我干了两个多星期的农活,证明了自己还知道用耙,不过对我来说,那东西比钢笔还是重多了。  然而,我没有完全丢下我的笔。尽管麦垛问飞扬着尘土,散发出热气,我仍然构思着诗歌和小说,脑袋里不断地涌现出小说的题材。一个礼拜天的早上,跟母亲进行了一番谈话之后,我深受启发,开始写一个故事;儿小时后,我把《李布雷太太回娘家》头两千字读给母亲听(她当时坐在小屋的门槛上,门口一棵树都没有),这后来成了《大路条条》系列的第一个故事。  不过,直到九月回到波斯顿后我才把这个故事写完。在1887年的秋季和冬季及1888年的春季和冬季,我完成了《大路条条》中大部分的故事,以及发表在《世纪杂志》上的一部中篇小说及一部名为《车轮滚滚》的剧作。我是在牙买加草原的西旺街21号克罗斯医生家朝南的阁楼房间里写完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弥漫着痛苦情绪。1889年我第二次探望父母时,这种痛苦情绪再次出现,并有所加深。因为,我在家那段时间,我的母亲因过度劳累及夏日酷暑中风偏瘫了。在我回波士顿教书之前,她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当我启程去火车站时,我感觉自己像是鬼鬼祟祟地离开的,将我的母亲和妹妹抛弃在那块荒凉和炙热的平原上。《老流浪汉傅来克森》《贾森·爱德华兹》《办公室宠儿》及《大路条条》第二卷所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种挫败的情绪中完成的。如果这些作品让读者感觉太压抑,请你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状况,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点,因为我当时就是那些农场的一个农民。我承认,在爱荷华和威斯康星的农场,甚至在达科他农场里的生活都是美好而平静的,但是在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境内仍然有广袤的土地,那里的农舍仅仅是些孤独的避难所。优美的小树林、绿色的草坪、宽阔的大道、免费的乡村交通、电话及摩托车,这一切都让农民们开始满足于他们的命运,但是在追溯农村流往城市的青春河流之前,还有许多可做之事。《大路条条》的两卷现在被威廉姆·豪威尔斯定义成为“历史小说”,因为它们记录了我度过的和研究的农村生活。这两卷作品记录了被困在内陆荒地上那些男女老少的辛酸和痛苦,而正是他们奠定了现代农业黄金时代的根基。  哈姆林·加兰  1922年3月1日

内容概要

一条漫长的大路,炎热的夏季,尘土飞扬;多雨的春秋,泥泞不堪;寒冷的冬天,则荒凉阴郁;行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人各色各样:郁郁寡欢的年轻人、铁皮桶小贩、撇奶油的工人、疲惫不堪的农民、憔悴的农妇、丁零哐当的马车……大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一个个像火柴盒似的棚屋暴晒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棚屋里住着辛苦劳作的人们或因过度劳作而瘫痪的人。大路继续蜿蜒而行,来到了“快乐大道”;臭烘烘的街道、打着赤膊放肆地尖叫嬉笑着的小伙子们、哭闹的婴儿、卧病在床的老者、因交不起房租而发愁的男人、高温锅炉旁的工人等等。一阵飓风刮来,大路上空顿时乌云密布,风刮得越来越猛烈,简陋的棚屋被风卷起,扔了出去;窗户震得粉碎,房间里尽是水,干旱的小麦顿时被蹂躏成了泥浆,大雨倾盆如注……这一切构成了“大路”上的风景线。以上这些就是哈姆林·加兰的《大路条条》短篇小说集中所描写的、在美国西部大发展过程中普通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生活。    哈姆林·加兰于1860年9月14日出生在美国东西部交界处、密西西比河畔的威斯康星州西部一个叫新塞伦的村庄。后来,为了生计,全家几次迁往明尼苏达及爱荷华州的草原和农场,最后在1876年落户于爱荷华的奥色治;在那里,加兰进入了当地一所名叫“雪松谷”的教会学校学习;童年的加兰喜爱西部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蓝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讨厌农村单调乏味的生活。加兰喜欢读书,受母亲的影响他梦想做一名教师。他仰慕发达的东部,一心向往到东部去接受高等教育,24岁那年他下定决心告别农村,前往东部谋求个人发展。但是,他却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里发现了所需的知识海洋,并通过自修完成学业成为一名教师。1887年,他攒够钱后回到奥色治的老家。这次回家旅行彻底改变了加兰的人生轨迹,他亲眼目睹美国梦的破灭和西部赤贫的真相。父母在家孤独困苦的劳作使加兰深感痛心,他对这样“浪费”生命极为厌恶但又感到无奈。1889年,他第二次回家时发现母亲因长期劳苦而中风,这更使他气愤不已。这两次回家探亲的所见所闻构成了他后来创作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的素材。    加兰的文学生涯始于在《哈泼斯》周刊上发表的一首名为《迷失在北风中》的诗,尔后他陆续在《世纪》《青年之友》《竞技场》等杂志上发表作品。他坚持在创作中深入生活,以亲身经历来描写中西部的普通人,因而赢得“户外作家”的称号。他在芝加哥和纽约的文学圈结识了马克·吐温和豪威尔斯,并成了豪威尔斯的追随者,帮助斯蒂芬·克莱恩走向成功。更特别的是,在其他人忙于写浪漫小说或者幽默故事时,加兰执著地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身边的一切。他1917年发表的自传小说《中部边地之子》大获成功,这使加兰在1918年进入“美国文学艺术院”,而随后发表的《中部边地的女儿》(1921)又赢得了1922年普利策传记奖,但他对美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则是其独特艺术思想和在《大路条条》等作品中的文学实践。加兰改用“写真主义”替代流行的术语“现实主义”,特别是他的《崩溃的偶像》(1894)发表后,与当时的文坛领袖豪威尔斯一道“成为美国新潮流的代言人”。    加兰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7至1894年,这期间他创作的主题是社会改革和美国中部边界地区的经济问题。第二阶段,1894至1916年,这一阶段,加兰对于通过小说创作解决中部边界地区的经济问题感到无望,转而以西部落基山脉为背景,写出一系列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小说。第三阶段,1917至1928年,从1917年开始,加兰重新回到了中部边界地区的题材。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属于加兰第一阶段创作的作品。1887年,加兰去南达科他州探望父母,在他父亲的农场里劳动。他在波士顿教书两年的积蓄不够他用来买回去的车票。当他父亲在割麦的田地里给他一个堆垛工的工资时,他收下了。在劳动过程中,加兰深切地体会到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决心要用小说来反映西部农民的不幸遭遇,唤起人们的同情。于是便产生了小说集的最初六个故事,于1891年发表在《世纪杂志》上,当时小说集被命名为《大路条条——密西西比山谷中的六个故事》。这六个故事分别是:《岔道》《兄弟》《在玉米林间》《老兵归乡》《在魔爪下》和《李布雷太太回娘家》。1899年,作者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撇奶油的工人》《一天的快乐》和《伊森·李布雷大叔》等三个故事,将原来只有六个故事的《大路条条》增加到了九个短篇故事。1920年,美国纽约“哈帕”出版社重印了1899年的版本,并加入了《神鸦》和《“好人”之妻》两个故事。1922年,该出版社重新翻印了1920年的版本,并加入了哈姆林·加兰亲手作的序言,构成了《大路条条》的扩增版。这样,《大路条条》英文版几经重印,最后终于定稿为包括加兰作序、含有十一个故事的短篇小说集。1892年,加兰分别创作了《老流浪汉弗来克森》《贾森·爱德华兹》及《办公室宠儿》等并将它们与其他故事一同收录在《大路条条》第二卷中。1910年,加兰发表了题为《其他大路》的短篇小说集,虽然这一本集子里包括了两首诗歌,属于他的第二个创作阶段的作品,但与他的短篇小说集《大路条条》具有相似的主题。    我国最早译介加兰的作品是在1958年,当时杨万、侯巩将1917年英文版的《中部边地之子》翻译成中文,以《中部边地农家子》为名交当时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接着,1959年,李文俊和常健两位老先生根据《大路条条》1956年的纽约英文版,从中挑选一些故事翻译成中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题为《加兰短篇小说选》。1987年,李文俊先生又和胡允桓先生翻译了一本题为《加兰短篇小说集》的集子,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郑大民先生将《大路条条》英文版(1922年版)的11个故事完整地翻译成中文,并将小说集的中文名定为《熙来攘往的大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02年,朱刚教授在其编撰的《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哈姆林·加兰作了详细的介绍,将他的这部短篇小说集题名翻译成《大路条条》向读者介绍。现译本也是根据1922年的英文版进行翻译,并根据小说集的主题增译了《贾森·爱德华兹》,使得加兰第一阶段小说创作的主题更加明显,且在顺序编排上与《熙来攘往的大路》有所不同。    加兰的短篇小说结集成《大路条条》在1891年发表之后,开始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些短篇小说真实地描写了作者当时亲身经历过的农场生活,人物的愤懑心情是发自作者的肺腑,富有悲剧性的人物遭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小说集中,作者呈现给读者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岔道》,这个故事在题目上似乎就确定了整部小说集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者对美国民众进入西部拓荒的观点和态度。故事讲述了小伙子威尔在放暑假的时候跟邻村的姑娘艾格尼丝发生恋情,本是彼此爱慕的一对恋人,但由于各自的愚昧与无知,最后导致彼此伤害。一怒之下,威尔写下了一封绝情信暴走西部,若干年后衣锦还乡。然而,昔日的恋人已经成了他人的妻母,并饱受生活的折磨。昔日让众人爱慕、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如今已经完全丧失了魅力,成了病入膏肓的垂死之人。最后,威尔决定带着艾格尼丝和她的孩子私奔,远离那块辛劳的土地。在这篇故事中,作者对农场的生活及普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一方面折射出作者的个人经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普通人愚昧无知和相互伤害的谴责。威尔因情场失意而暴走西部的现象又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去西部所怀的各种各样的动机。第二个故事《兄弟》(又名《来到山谷》)描写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哥哥霍华德在东部谋求发展,若干年后衣锦还乡,与弟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哥哥霍华德坐在开往家乡的火车上,远远地看到乡村景色如诗如画般意味隽永,使他对自己的西部故乡浮想联翩,想象它浪漫而又迷人。然而,下火车后所看到的情景打破了他的幻想。在弟弟家里看到他们艰辛的劳作、听到村民们载道的怨声,最终让霍华德认识到,他对乡村生活迷人浪漫的理解是不真实的。这个故事表面上似乎描写了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实际上作者借着这个故事批判了那些没有对农村生活进行考查,便对其进行乌托邦式以及田园牧歌式的歌颂,夸大了农民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辛劳。实际上,这种批判在最后一个故事《贾森·爱德华兹》中,作者借报社记者里弗斯之口进行了更为直接、更为尖锐的批判。    如果将这部小说集中的不同故事进行归类,那么《在玉米林间》和《老兵归乡》两个故事都表现了“孤独”的主题,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女性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及作者对女性的赞扬和同情。而《撇奶油的工人》和《伊森·李布雷大叔》两篇故事则对西部普通男人进行了描写和刻画。《李布雷太太回娘家》《一天的快乐》和《“好人”之妻》则是作者在整部小说集中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人公进行叙事的故事。前者是加兰在自己的母亲身上找到灵感创作出来的,表达了被困守的农村妇女渴望逃离的心情以及女性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伟大牺牲精神。《一天的快乐》描写了农民萨姆的妻子随丈夫到小镇上的遭遇,在议员太太的帮助下,萨姆的妻子那一天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然而,两个女人处境的鲜明对比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农村女性的同情。《“好人”之妻》则是加兰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好人”桑福德从外地到塞廷崖——一个坐落在山沟里的小镇——开了一家银行,渐渐得到农民的信任之后,他将农民所存的钱拿去投资土地,结果失败,之后他想溜之大吉。但是,他的妻子坚决不肯跟他一起逃走,反而劝他留下来偿还债务。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桑福德病倒在床,他的妻子顶着被村民唾弃的压力,向东部的亲戚借来一笔资金,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桑福德的妻子很快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尊敬和支持,生意越做越好,也渐渐帮助丈夫树立起还债的信心。后来,意外之中桑福德收回了自己所投出的那笔资金,还清了欠村民们的债务。但是,桑福德的妻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已经扩展了的生意,相反她还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继续她的生意,继续她的“女强人”的角色。虽然加兰在《贾森·爱德华兹》也描写了“新女性”的形象,但《“好人”之妻》可以看做是加兰笔下“新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魔爪下》被公认为是加兰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对美国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和土地政策进行最为直接和尖锐的批判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哈斯金一家因遭蝗虫灾害逃到西部,在老农民康斯尔的帮助下租种了地主巴特勒废弃的农庄,哈斯金一家辛勤劳作,一心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最后买下这家农庄,然而就在丰收在望之际,巴特勒看见哈斯金将自己的农庄改良好了,于是提出涨地租的要求。令人沮丧的是,巴特勒涨价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哈斯金改良了这块土地。哈斯金一家人的劳作到头来却养肥了地主巴特勒。这就是土地私有制带来的恶果:真正的劳动者被剥削,而不劳而获的土地主们却坐享其成。据加兰1922年的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贾森·爱德华兹》当初被作者收录在《大路条条》第二卷中,然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所探讨的问题几乎囊括了前面11个故事中探讨的所有问题,其中的人物遭遇也几乎是之前11个事故中人物遭遇的综合。贾森·爱德华兹是一个普通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离开了东部的小镇,带着妻子女儿来到波士顿当工人。由于薪水的不断减少,租金和物价的不断上涨,贾森一家几经搬迁,最后没有办法,贾森产生了去西部的想法。贾森在波士顿看到有关西部的宣传和广告,认为那里是一块“自由土地”,只要自己肯吃苦耐劳就能赚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当贾森带着妻女来到西部时,现实与广告宣传上说的却相距甚远。可免费开垦的土地早已不存在,贾森要么选择政府的廉价土地要么出高价租种地主的上等土地。贾森选择了后者。摆脱了资本家的剥削,贾森又跳进了被土地主剥削的火坑。可是他并没有认输,仍然辛勤劳作。然而,任凭他如何卖力地苦干,他所赚来的收成连家用都不够。更可悲的是,在他最艰苦的时候大自然又给了他致命的一击。飓风对贾森的打击,让他再也不能站起来。最后,他只能拖着残废的身体,被他的女婿里弗斯带回到他的故乡——东部的那个小镇。贾森从东部小镇到了波士顿的大城市,又从波士顿到了西部,他的一次次旅程可以看做是一个个追逐梦想的过程,特别是去西部的梦想,那是当时许多美国人的梦想——“美国梦”。然而,贾森在西部的遭遇以及他最后拖着残废的身体回到东部的结局,说明了这个“美国梦”的破碎。    如果说传统的西部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是英勇的拓荒先驱、神秘的西部牛仔、狂热的淘金者等神话般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那么加兰的西部小说则一反传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进军西部过程中所作的牺牲,揭示了西部大发展中农民真正的生活,用写真主义的手法破除了西部的神话,让人们看到了西部神话后面的真实内幕。正如加兰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的,“《大路条条》的两卷现在被威廉姆·豪威尔斯定义成为‘历史小说’,因为它们纪录了我度过的和研究的农村生活。”

书籍目录

岔道兄弟在玉米林间老兵归乡在魔爪下李布雷太太回娘家撇奶油的工人一天的快乐伊森·李布雷大叔神鸦“好人”之妻贾森·爱德华兹

章节摘录

  走路你要走大路,若是来到十字口,请你选择右道走。  一  九月天的黎明,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一名男子唱着轻快而庸俗的曲调。欢快热情的音色告诉人们,唱歌的是个年轻快乐的小伙子,而且肯定是个坠入爱河的家伙。  整齐的树林带上面,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苍白刺眼的金色圆盖,正静静地从东方冉冉升起。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绿色橡树林中的枫树仿似火焰,一些叶子还夹杂着不规则的红、黄斑点。小草上面结满了霜冻,一脚踩下去发出清脆的响声。平滑的路面上也满是霜冻。空气中洋溢着无法言语的甜蜜,刺激着小伙子,让他心生共鸣。难怪他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呢!  到小路的拐弯处,人们才看清了这小伙子。他扛着一把磨得豁亮、做工精细的干草权。草帽挂在后脑勺儿,身上的粗布衣裳已洗得发白,但扣子整齐地扣着,一直到下颚处;他的双手上还戴着薄薄的鹿皮手套。这小伙子看上去健壮聪慧,显然只有二十二三岁的年纪。  他继续朝东方走去,太阳离他更近了。他停止了歌唱。逐渐开阔的天空充满神圣和甜美,让他忘却了青春年少应有的欢乐。随着清晨的脚步不断逼近,他的内心开始涌现出莫名的挂念与伤感,甚至变得有些悲伤。  他沿着大路缓慢地、机械地走着,眼睛注视着瞬息万变的天空,玫瑰红与淡绿色的交织,仿似飘扬的彩旗,让东方灿烂无比,无法用言语形容。空气如此静谧,好像是在期待着朝阳的来临。  他的心飞到了艾格尼丝的身边。她会看见这美丽的一幕吗?她在干活,在准备早餐,但是他希望她有闲暇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最近,他总是这样,希望能与她分享看见的或听到的一切。如果不能跟她一起分享,他就无法尽情享受。从大路前方远远传来四轮马车刺耳的车轮声。公鸡的啼叫声时远时近,此起彼伏,交相成曲。树木繁茂的牧场上,牲畜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惹得家狗狂吠。小伙子路过一些农舍,厨房窗户透出昏暗的灯光,妇女们正忙着准备早饭。畜棚里传来男人们梳马及唤马的声音,他们要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了。  此时,东方的天空更加开阔。金色的圆盖变得更加明亮,天空中零星漂浮着的淡淡云朵也染上了一抹红晕。阳光洒在地面的霜冻上,仿佛波光鳞鳞的水面。小伙子一边走着,一边想着他的心事。他抬起线条分明的脸庞,用深邃挚诚的目光捕捉着天空的神圣与美妙。  经过一个农场大门口时,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小伙子赶上了他,与他同行。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这个小伙子跟他打扮的一样,准备去干活。  “威尔,你好!”  “你好,埃德!”  “你也是去帮丁曼家打谷子吧?”  “嗯。”威尔简略地答道,很容易看出,他并不想要同伴。  “我也去他们家。那谁帮你们家打谷子呢,戴维·麦克唐吗?”  “嗯,可能是吧。还没跟谁说过。”  他们并排走着。威尔不喜欢被人这样没有礼貌地打扰,何况他们俩还是情敌。但是,作为赢家,威尔还不至于没有这个雅量,只是此时他只想独自一人做着关于他爱人的梦。  “你啥时候回学校?”过了一会儿,埃德问道。  “下周才开学。我会请假,开学第二周再回学校。”  “我看看:你明年要毕业了,对不?”  “很期待啊。要是不出什么差错的话,明年我就毕业了。”  他们肩并肩地往前走。两张脸都很英俊。埃德脸部线条分明,皮肤白皙,即使在太阳底下也晒不黑,不过他的脸显得有些轻浮和自大。他嘴里使劲地嚼着一种烟草口香糖,这是他最大的坏毛病之一。  此刻,几条路上的喧闹声、谈笑声、快活的歌声清晰可闻。一支车队正从两个小伙子后面赶来,马车夫和蔼地吆喝着:“嘿,前面的小伙子靠边点儿,让让路。”随后,发出一串爽朗的笑声,赶着马,驾着车,经过他们的身边。  埃德立刻明白了车夫的意思,急忙伸出左手,抓住马车的围板,将麦权扔进车内,跃上马车。威尔继续往前走,不屑于搭乘马车。这时候,去耕地或打麦的人们都赶着马车,轰隆隆地从四面八方向地里赶去。  苍白炙热的太阳透过树叶照洒出来,照暖了院子里挺拔高大的橡树干,融化了放在麦垛间华丽的打麦机上的霜冻。这一幕别致的景象深深吸引了威尔·汉纳,尽管他已经对这一切习以为常。马匹都拴在打麦机那挂满霜冻的六根杆子上,围成一个圈站着。  车夫在车下给那涂满柏油的钝齿轮上油。小伙子们在麦场上摔跤,发出串串笑声。埃德·基尼已经爬上了最高的一个麦垛,站在上面准备扔下第一捆麦子。阳光照射着他站立的地方,他手中的麦权柄发出微弱的光,像一块没有开光的金子。麦场上到处是欢声笑语,问或还夹着快乐的歌声。丁曼忙前忙后指挥着大伙儿,安排人手。一群人正在抬一架长长的收麦机,大个子戴维·麦克唐扯着嗓门向他们吆喝着:  “加把劲儿,有了,她起来了!”  最让威尔开心的是,他从厨房窗户口瞥见了一个女孩的笑脸。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威尔,你好!”大多数小伙子都这样跟威尔打招呼,有一些局促,因为威尔好几年来一直在洛克河郡上学。虽然他们故意嘲笑“威尔·汉纳和米尔顿·詹宁斯那样的书呆子”,但心里多少有些嫉妒。  丁曼走过来说:“威尔,我看你最好和埃德一起到麦垛上去。”  “都准备好了吗?好哇,嗨!”戴维说道,他那柔和却浑厚的嗓音里总是充满笑意,“注意,注意,你们这些笨蛋都扶好。都准备好了吗?”说完,他向爬上平台的车夫招了招手。大伙儿都匆忙找好各自的位置。  “嘁咔,嘁咔!小伙子们,各就各位!站稳了,丹!嘁咔,嘁咔。各就各位,小伙子们!扶好了!马上要开始了。”那几匹马开始拉紧杆子,滚麦筒被拉动了,在地上发出嗡嗡的声音。  “抓住那底下!我的麦刀呢?嘿,你,快点爬上来!”戴维俯身伸出手,用他的大手拽着谢普·沃森的肩膀,把他拉上了车。  轰——隆——隆,轰——轰——隆——隆,咿呀!在地上滚动的圆筒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怒吼着,咆哮着,滚得越来越怏了。终于,滚筒发出了清脆的响声。戴维向投麦人点了点头,兴奋地搓着双手。麦束从麦垛上被扔下来,刀手们手持麦刀,将捆麦穗的带子割成两段,添麦者从容而庄严地将麦穗夹在腋下,再把它们排成一条平整的麦穗带,滚麦筒凶猛地碾轧在它们上面,轰隆隆地走过。  威尔满心喜悦,却没有流露出来。他欣赏着自己身上不停活动的大块肌肉;他把沉重的麦穗拾起、翻过来、两捆两捆地扔到台子上——刀手们则飞快地割断麦捆上的绳子——此时他感觉到了双手的力量。他的个子不高,但很结实,且身手灵活。艾格尼丝出来了一会儿,微笑着朝麦垛上的两个年轻人鞠躬示意。她觉得威尔看上去很帅气。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路条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其中的《李布雷太太回娘家》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一书选入。
  •   书的质量不错,印刷精美;故事也很好!
  •   很好。我在当当网买了2万元的书,因买书给女儿吸引阅读,让女儿有书读,有好书读,我在一本教育书见成绩好的学生,家里一定有很多好书,培养小孩阅读兴趣。我按教育部规定的书目及经典买了很多,一是保证卫生,二是保证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保证女儿阅读健康有益的书。买书不亏本,可以传给后代。现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已读了150本书以上,阅读量约1300万字以上,语文学得很轻松且成绩在班上前3,若有作文且稳定前2。语文好,带着英语数学也不差,总成绩目前在班上前3。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精装本质量不错,值得阅读和收藏。
  •   这个版本买了好多书了,孩子挺喜欢这个版本的书。
  •   越买越上瘾,看着舒心
  •   这一系列的书包装精美,纸质不错,字号大小适中,少量黑白插图。阅读感觉很好!值得收藏!
  •   一直在收集这套典藏本 版本不错54
  •   没看呢,包装很好看。
  •   不错 可以读
  •   并不是所有人都成功
  •   名著就是很耐读,看了很能精心、
  •   包装精致,没看,不好评价。
  •   尽管是名著,但不得不说,这是个不会讲故事的作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