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长江文艺  作者:郭初阳,蔡朝阳,吕栋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郭初阳(1973- ),杭州人,新生代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2007年出版《言说抵抗沉默》,为国内第一本从课堂内部开始启蒙之旅的教育学作品;2008年始,以诚实的研究促进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2009年偕同研究小组,掀起一场遍及全国的教材批评风暴,至今未息。所参与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救救孩子》于2010年出版。
蔡朝阳,网名“阿啃1919”,1973年生于浙江诸暨,现居绍兴,教书为业。2009年-2010年他对小学教材的批评引起广泛关注。2010年入选《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著有《阅读抵抗荒诞》(台湾秀威书局2009年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吕栋:1972年生,浙江桐乡人,中学语文教师。自称“胡说”或“胡不说”(网名),在说与不说之间首鼠两端,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教书糊口。偶尔不务正业,聊以填补教育的虚无。

书籍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鸡妈妈的新房子(选读课文)(二年级上册) 我不是最弱小的(二年级下册)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二年级下册) 可贵的沉默(三年级下册) 妈妈的账单(三年级下册) 卡罗纳(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 将心比心(四年级下册) 慈母情深(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年级上册) 学会看病(略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六(五年级上册) 剥豆(选读课文)(五年级上册) 儿童诗两首之一(五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习作四:为妈妈洗脚(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苏教版课文点评 妈妈哪儿去了?——《蘑菇该奖给谁》四题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读《陈毅探母》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汉语拼音儿歌(一年级上册) 冰花(一年级上册)· 蘑菇该奖给谁(一年级上册) 陈毅探母(一年级上册) 母亲的恩情(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一)(二年级下册) 沉香救母(二)(二年级下册) 晚上的太阳(二年级下册) 孙中山破陋习(三年级上册) 花瓣飘香(三年级下册) 习作四(三年级下册) 桂花雨(四年级上册) 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下册) 云雀的心愿(四年级下册) 少年王冕(四年级下册) 爱如茉莉(五年级下册) 月光启蒙(五年级下册) 水(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课文点评 药——评《小狮子》 《母亲的纯净水》的贫困 “被写信”的孩子——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我的家(一年级上册) 燕子妈妈笑了(一年级下册) 妈妈,不要送伞来(二年级上册) 小狮子(二年级上册) 流动的画(二年级上册) 包饺子的故事(二年级上册) 小马过河(二年级上册) 妈妈的爱(二年级下册) 儿子们(二年级下册) 塘鹅妈妈(二年级下册) 一朵小花(三年级上册)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三年级上册) 妈妈的葡萄(三年级下册) 游子吟(三年级下册) 落花生(四年级上册) 一枚金币(四年级上册) 七子之歌(三首)(四年级下册) 生死攸关的烛光(五年级上册) 奇怪的圣诞包裹(五年级下册) 用目光倾听(五年级下册) 新月集(二首)(五年级下册) 穷人(六年级上册) 花脸(六年级上册) 母亲的纯净水(六年级上册)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六年级上册) 瑞恩的井(六年级上册) 童年的朋友(六年级下册)附录: 一、母爱精典佳作推荐阅读  永远  停电了  没有妈妈的野鸭  给妈妈的第一封信  诗两首  爱音乐的马可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  正男!  生日卡片  拽住妈妈的衣襟  你的眼睛里有我  母亲的书 二、媒体关注  《南方人物周刊》:  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  《浙江日报》:  “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教科书有了“事实核查员”  《东方早报》:  教材不能用虚构的美德绑架孩子  《中国青年报》:  小学语文的真正问题是现代价值缺失

章节摘录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综合评估  亲爱的妈妈,请给我哭闹的时间。  让我迟一些才学会标准的笑脸,  也许你可以先给我一些时间,  让我喜欢自己,  才接受文明的训练。  ——红唇族歌曲《请让我慢慢长大》  所谓奴隶制,无非就是强制人们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而服从共同的抽象原则(不管他们是否有负担感),则为最不同寻常的自由和多样性提供了空间。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一、一种感动  我家的菜虫虫小朋友,过了年就要进入他来到世界的第4个年头,我已经在离家最近的幼儿园给他报了名,他就要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以前,我常担心孩子会受到不人道的教育的戕害,长此以往孩子变得不再拥有对大自然的天真好奇和爱。但我现在渐渐减轻了这种担忧,华德福使我确信以前的一个观点:孩子自身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对于菜虫虫而言,重要的是他必将学会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父母的溺爱永远温暖地包裹起来,而我的责任,可能仅仅是在他面对困难时,与他站在一起。  即便菜虫虫将来读小学,小学教材还是像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套一样,我也已经减少了不少担忧。原因有三个,首先是我学会了历史地看问题,和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如果还要批评,那不是大家来找茬,而是我们的要求更高了。其次,即便目前还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们现在有了广泛的课外读物,,比如那些五彩缤纷的绘本,我每次带菜虫虫来到新华书店,置身在高质量的绘本间,我会生出一种陶醉感:世界多么美好,孩子们会有多大的乐趣啊!再次,就像过去20多年来小语界前辈们持续推动的进步,我坚信未来的进步仍会继续甚至加速。我相信,编写小学教材的专家们,会和我自己一样,将更懂得孩童,更懂得教育,将会更具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将会更具备一种更普遍的对人本身的温情,并将之注入到这些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在考察置评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母爱的文章时,尽管有时看似苛求,但其实我们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爱。“母亲”,那诚然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一个名词,我们不允许有任何一种扭曲的东西,亵渎我们心中的母爱。而“孩子”这个词语,则会唤起我们全部的柔情蜜意,我们预备着要尽力给予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正因为我们心里充满着对母亲的爱,充满着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因此在评点时难免求全责备。试问哪一位父母,会拿着假冒伪劣的奶粉,喂入孩子嗷嗷待哺的嘴唇?我们的全部奢望,仅在于,希望孩子们能慢慢成长,去度过他完整的童年,享受他能享受到的全部美好人生。  二、三条原则  我们考察的三套教材,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从教材涉及母亲与母爱文章的总体情况看,优劣差别还是存在的,我们通过星级评定的方式来呈现。“优劣差别”这个词,首先说明它们各有优点,但我们不准备歌功颂德。因为如果用现代教育的尺度来衡量.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  我们的判断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是价值观念上的,即这些选文是否符合公民社会价值多元的要求。比如,是否将母爱当做了母爱本身,而非一种专制的、残缺的、滥情的,总而言之是扭曲的情感。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是否将孩子看作与父母平等的独立个体,是否承认孩子的个性发展。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封建时代很长,专制的遗留不少。鲁迅分析过一个专制权力的金字塔结构,认为妇女和孩童,一直在这个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时至如今,鲁迅和周作人时代便在呼吁的给孩子们以孩子的待遇,依旧没有全部兑现,还有很多专制观念,残存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却习焉不察。  其次,我们基于对事实本身的基本判断,构成第二条原则。再伟大的道理也需要用真实的事例来表现。很多课文,由于不合适地采用了一些虚假的材料,其意义大打折扣不说,有的甚而走向其反面。又则,课文想要讲述的事实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材文本的拙劣,最终使得这个真实的故事更像一个假故事。  第三,教育的适切性原则。胡适云:光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用好的方式去做。具体到教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认知能力,不要总是趋向于说教和灌输。‘说教和灌输,很大原因在于成年人的自以为是,从而将观念强加于人,不尊重孩子自身的世界。  三、四大缺失  综观这三套教材的问题,我们概括出四大缺失。  第一,经典的缺失。所谓经典,卡尔维诺这么表述:“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P3,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版)因为孩童所处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因为经典本身的重要地位,我们期盼在教材中能有更多的经典作品。但这三套教材中有关母亲和母爱的文章,来自经典的文本并不多,并且时有篡改。苏教版一共17篇,只有4篇可称经典。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考试逼着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习以为常的知识,也没有人鼓励他们去质疑。最近,有二十来个中国教师,指出了教材中的—些错误,掀起了一场风暴。(Exams require rote learning, and children are not encouraged to question received wisdom. A group of 20 or so teachers from across China, however, has recently caused a stir by pointing out some mistakes.)  ——英国《经济学人》     童心不可蒙骗,教材不可编造,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良知负责。  ——《东方早报》  语文除了讲授语言文学知识外,还是灌输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意义的平台。现有小学语文课本的问题.不是它用道德“绑架”了孩子,而是很多观念、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缺失—个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中国青年报》  当成人化的社会因为功利失去真实时,常识的回归往往是最为艰难的,课文仅是一个缩影。但在—个新的时代,人们如何理解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重新认识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直至个人等相互的构成与位置,仍然是有待修订的课本,且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潇湘晨报》  作为身在一线的青年教师,他们站在体制之内,大胆挑战现行教育的各种权威。他们思想睿智,崇尚学术自由,对于传统教育中任何落后、过时的东西给予毫不留情的抨击。  ——《华商报》

编辑推荐

  2009年小学语文教材批评的波浪,一时甚为壮观。国内的一线媒体如《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华商报》都有专题报道。甚至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关注了,有专文描述转型时期中国的教科书问题。   现在,具体的批评文章,以及相关的讨论,已经结集成书,是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该书适合有孩子的、为中国教育所困的、关注中国民主进程的朋友们。   郭初阳、童蓓蓓、蔡朝阳,同为此次小学教材批判的参与者,期待这样的讨论,能呈现问题,激发彼此的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救救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9条)

 
 

  •   书真的不错,不过封面和名字起得有点恶俗,估计应该是编辑的意思,想靠这个来多卖出去几本。
      
       第一次读郭初阳的书,作者里还有蔡朝阳等人,都是我的同龄人72年73年出生,虽然年龄相仿,不过文章真的让我佩服得很。
      
       这是一群江浙一带的中学语文老师,哪里几乎培养出来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语文老师,如果不能够说是全部,占据了中国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多半。在珠三角和北京也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那里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的,本地培养出来的实在有限,而就是在江浙一带,几乎随便那个中学,甚至小学,都有可能有那么一位甚至几位藏而不漏的高手。
      
       江南毕竟是中国文化的富矿,在中国的地图上找找几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名人,就会发现在江浙一带几乎连成一片,那里保存在中国的文脉,中国的文明在那里的乡间地头里流传。想当年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当初都是中学老师。
      
       这本书里把中国使用最多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拿出来,从中找出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然后加以评论,用正负五分的方式打分,多数都是负分。其实很多文章我都看过,真没看出来什么问题,不过经过行家的分析,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功力。如果中国的语文老师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用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编一本语文教材呢?哎,说穿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利益。
  •   也看过叶开的对抗语文。里头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如何还孩子一个真实的语文世界?课文中每每思想性特别强的文章,我都扫扫即过,更重人文性与工具性,政治性,就先放过吧。
    就像那年高考,一道与雨有关的阅读题,作者自己做都无法拿满分,为何写窗外下雨。作者说,那时候确实是下雨,为何一定要深挖到底呢?享受语文的美好,不是很好吗?
    有时候会想,这些作者,叶开,郭初阳之类的,能编编教材,像民国时候的开明国语课本,会怎样呢?
  •   语文教材批判给我们以启迪
  •   难得的好书,很多人都想写一本,不只一本,很多需要反思和批判的书,幸好,本书的作者终于开了先河,这些在第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工程师”终于良心发现,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 成长于这个时代,改变从批判开始。
  •   有些批判是正确的,而有些批判却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课文选入教材中,编者自是有他的充分思考,而且也有全国如此多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使用。这几个人的意见当然就只能是作为一家之言,读一读即罢。
  •   小学教师必看之书
  •   孩子上小一,为了孩子,我决定自己先自我批判起来
  •   之前在一个电视节目看到张朝阳在介绍这本书,当时就想着买下来,看了很过瘾,真希望有天中国的教育能改成真正为孩子的成长着想而不是为了附和某些少部分人的意愿。希望继续能看到这类书的出现
  •   现在的小语把人文性太强,教材失真
  •   看看这本书,给人以启迪,希望我们为语文教育加油,这本书很好
  •   还不错,有实用性,给人另一个角度看教材
  •   对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有启发意义
  •   我们不知道这还需要持续多久。洗脑教育的存在,让人看不到希望。
  •   推荐语文老师能有此意识。
  •   写出了一个为人父之人的心里话,我也在为自己的孩子多点幸福的童年而重新学习着。
  •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吃毒药,家长还在旁边逼着喂着。
  •   对于教师的我们觉得很好
  •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当代教育弊端,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
  •   书很好,就是很脏像存货。郭老师一行人很用心!
  •   中毒太深而不自觉,读这本书让人如梦初醒。
  •   质量很好,到货挺快的,有本书从北京调货到武汉,还是很快,不错
  •   本书质量较好,网购和配送服务较好。
  •   这本书还没看,不过看目录好像还不错
  •   本书的研究很有意义,剖析有见地。
  •   女儿要上一年级,这本书很对症下药,很棒!
  •   原来我就是受这种毒害教育长大的。哎!
  •   包装差了些
  •   值得看,挺好。
  •   前面几篇读着很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后面阅读越觉得千篇一律,为写而写。
  •   比较好,公正
  •   有些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争议总是进步的表现
  •   小学生的家长还是应该看看
  •   是一批很有良知的老师们写的。只是可惜有几页看不清。
  •   《救救孩子》

    书真的不错,不过封面和名字起得有点恶俗,估计应该是编辑的意思,想靠这个来多卖出去几本。

    第一次读郭初阳的书,作者里还有蔡朝阳等人,都是我的同龄人72年73年出生,虽然年龄相仿,不过文章真的让我佩服得很。

    这是一群江浙一带的中学语文老师,哪里几乎培养出来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语文老师,如果不能够说是全部,占据了中国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多半。在珠三角和北京也有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那里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的,本地培养出来的实在有限,而就是在江浙一带,几乎随便那个中学,甚至小学,都有可能有那么一位甚至几位藏而不漏的高手。

    江南毕竟是中国文化的富矿,在中国的地图上找找几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名人,就会发现在江浙一带几乎连成一片,那里保存在中国的文脉,中国的文明在那里的乡间地头里流传。想当年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当初都是中学老师。

    这本书里把中国使用最多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拿出来,从中找出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然后加以评论,用正负五分的方式打分,多数都是负分。其实很多文章我都看过,真没看出来什么问题,不过经过行家的分析,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功力。如果中国的语文老师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用什么样的语文教材也就不成为问题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编一本语文教材呢?哎,说穿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利益。
  •   上海版的好像没有评论吧
  •   没有读完,有些观点不是非常苟同。
  •   不错的阅读材料,深受启发
  •   身为小学生父母人应该看看这本书,虽然有些评论及观点不敢苟同,但作者的诚挚之心值得尊敬,尤其是对于某些事实的考证,求真之举值得称赞。
    其实当今教材的无趣,在孩子身上的反映最为明显。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极爱读书,阅读面很广。基本上语文书到手一两天就读完,但真正让他喜欢的没有几篇。孩子天性里对那些扳起面孔的说教是极为排斥的。
    话又说回来,为人父母的千万别把教材看得太重。多给孩子接触真正精品图书得机会,孩子自然会形成他的评判标准。
  •   深入课题学校做课题的过程中,为了促使与推动教师们能够从学科和教学基本功上有更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定期向老师们推荐阅读书目,这次就推荐了这本!
    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感到很震撼!翻阅了整本书,就更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原来我们的孩子都“中毒”很深,救救我们的孩子,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啊!
  •   当我收到此书时,有些失望:封面、封底、内页有所破损,不过内容确实很吸引人,充满了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能从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对这些教材选文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判和点评,对一线教师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   只是讲了教材的问题,没讲家长该怎么办,看完也是无奈。
  •   对小学教育的反思,有指导作用。
  •   对敢于向我们的教育体制挑战的这些老师们致敬,有了你们,我们才会看得到光明。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们的小学教育不是官话、套文和无病呻吟,或快或慢,这一天总会到来。。
  •   中国教育在标准化的模式下固定化一代代人的思维,整个教育过程就是驯化人的过程。需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来自于思维,这种湮灭人创造思维的教育环境下这个国度还有未来可言?人生最美好的启蒙时光就这样牺牲了......尔后造就一批批‘不良青年’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了不起,一棒打式培育全面废才·简称‘全才’型教育!
  •   很好,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现今的教材就是**。
  •   看了一部分,感觉还是很有见地的,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启发性
  •   避免孩子中毒太深。
  •   这本书见解独到,很有用,对教科书改革是一个引导。
  •   此书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反思,但是有些观点有点过激。需要辩证地去读。
  •   书在运输的过程中有折损,买的5本书中这本折损的最严重。有些心疼我的书哦,希望下次运输公司能注意一下
  •   教育应取法乎上。就得读这类书。
  •   书的质量很好,就是比书的定价还要贵。
  •   我们买的那三本书都非常大好。
  •   还可以,有的很受启发,有的觉得有点吹毛求疵。
  •   有启发意义,老师们可以多看看。
  •   好书好书,家长们都要看看
  •   分析的有些道理。
  •   希望下次发货的时候,能做认真检查。
  •   丰富视野
  •   没看完,还不下定论
  •   还行吧,兼听则明吧。
  •   书写的不错,让家长更多了解宝宝将要接触的课本内容。
  •   看了网上的一个视频买的。其实不用买,就是那些事
  •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应该是“救救课本”而非“救救孩子”;书名套用鲁迅的话,似乎有危言耸听之嫌。
  •   书已看了大半,没有想象中的好。 感觉不少评价偏于“鸡蛋里挑骨头”,有矫枉过正之嫌,评论者自身的某些认识偏于僵化。
    或有的没评到位,比如评毕淑敏的那篇《学会看病》,个人觉得更有问题的是课文中涉及的一个感冒就要打退烧针的描述。 毕淑敏自己同时是医生,她这种治疗感冒的认识误导性太大。。。难怪很多人看个感冒也要打针输液。 事实是,现代医学对感冒很明确的判断是,感冒是种自限性疾病,其中的发热症状,不到很严重的程度时(比如高烧40度左右),通常就是物理法降温,多喝水,温度稍高时(39左右,不同医生把握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开点口服退烧药就行,哪用得着打所谓“退烧针”? 而退烧针具体又指什么? 抗生素? 还是中国特色的中药注射液? 后者更可怕。从课文来看,她儿子当时显然是不太严重的“普通感冒”。

    倒是国内中医治感冒的法子,喝点中药汤剂等,实质上与现代医学治疗感冒的疗法类似。可惜现代医学在国内很多走了样,治个普通感冒要打针就是典型例子,连毕医生这位多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也未意识到某些问题。

    扯远了。。。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视角,至少让我多一分清醒来认识现有教材的不足,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性来帮孩子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   看了此书,感觉作者的思想有些偏激,中国的教育的确有不当的地方,但不能把小学的母爱教育批判的如此这般
  •   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比较平淡,没有题目所表达的救世主的情怀,批判的内容也有些牵强,对一些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东西进行批驳,无法对小学语文做出有创造行的变革。
  •   救救孩子——有点儿言过其实,带有个人偏见,但还是指出了一些问题,可以参考。
  •   这本书,看到题目还有作者郭初阳的时候还是很信任的,但是拿到书之后,觉得内容并不是特别好,“批判”的不甚好,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
  •   等以后小孩上小学了,让孩子看看。
  •   看了开头几页就没看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挑剔的眼光看待教材中的课文,我以为作者应该有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当然文中指出的教材的弊端部分赞同,但书中语言的组织不流畅,读起来别扭。
  •   的确现在的教材和教育都有缺陷。
  •   冲着这本书掀起的大讨论去买的,
    细细读下来,却觉得作者有些偏激了,
    有些事,
    其实更重要的在于家长老师怎样去引导孩子,
    孩子并没有你想象得那样单纯,
    那样随便你怎么解释。
  •   很多不必深究的问题过于执着于锱铢必较的东西。忽略了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能指出真正的问题,吸引眼球的需要才炒作出这本书。
  •   批评很到位。希望多一点建设。
  •   书是好的。快递太差了!!!!!!也不远,寄了八天才到,书还破了
  •   内容有些重复 一般
  •   没什么有价值有见识的高论,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此书绝大多数内容是教材原文的全部照搬,末尾加上几句蜻蜓点水似的评论也不得要领,没意思,没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