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紫君  页数:245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从游泳池到大海女儿璇璇进幼儿园以前,小区在她的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书基本上是四年“小区教育实践”的详细记录,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总结。璇璇是个让人骄傲的孩子,但那只是源于我对她的爱。客观地讲,璇璇小的时候有一些让我担忧的地方,也正是她的这些不足,促使我更努力地去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璇璇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总是懒懒地不肯直起腰来。我用学步带绑着她,她就弯着腰两手下垂,如果我不用力提着她的话,她的头都可以碰到地面了。小区里的人看到她这幅样子都会开玩笑说她像在锄地,也有好心的邻居看我一个人拉着她辛苦,主动替我一会儿。可是我刚把学步带交到别人手里,她就大哭着不走了。我先是担心璇璇的“懒惰”,继而又担心璇璇的胆小。一岁半时,璇璇在小区里玩,不论谁逗她、摸她、甚至喊她一声“璇璇”,她都会自顾自跑开,洒下一路“不要、不要、不要……”,语速之快,重复之多,让人惊叹。有邻居故意拦她的去路,还细数过她一口气能说十几个“不要”。因此,璇璇得了个绰号叫“不要”,至今还会有邻居见面喊“不要”来逗她。我的先生一度对我颇有微词,认为我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竟然“把女儿带成了这个样子”。虽然嘴上跟他争吵,内心我也常常质疑自己:“是不是我没有带好女儿呢?”可是苦苦思索也没有任何头绪——我自认照顾女儿是尽心尽力的,我读许多早期教育的书,去图书市场挑选适龄的儿童读物和玩具,早早地培养了她阅读兴趣,还想着法子逗她说话,陪她游戏,尽量给她“全面的早期教育”……我究竟哪里没做好?一次偶然在网上看见“社区教育”这个词,搜集了相关资料,我似乎明白了璇璇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带璇璇,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独自一个人面对她。无论多么努力,一个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因而大部分相处时间都是安静的,我轻言细语地跟她说,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听。正是这种沉闷的环境导致了璇璇体能和性格方面的问题。对“社区教育”有了一点了解后,我幡然醒悟,其实我可以利用小区里面的资源,借助邻里间的人际关系来培养璇璇。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向来想到做到。我开始每天带璇璇下楼,主动跟别的孩子和妈妈接触,小朋友们相互熟悉起来,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多起来。在我不懈的努力下,璇璇终于发生了改变。她变得活跃起来,会主动去跟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玩吧”,有的时候遭到别人的冷遇也不以为意。她安静的时候很斯文,玩耍时却会跑得满头大汗。受小区里的一个男孩子的影响,她见到邻居也会大声地喊“阿姨好!”“姥姥好!”两岁的时候,璇璇的语言爆发期到了,在小区里见到邻居就没完没了地说上一通,很多家长都惊叹璇璇的巨大变化,也常被她的“妙语连珠”逗得哈哈大笑。孩子间的小冲突是常有的事,也是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发生了冲突该怎么办呢?我想用一个例子说明问题。有一次在小区里玩耍,璇璇看到一个小女孩朝自己跑过来,便满怀期待迎上去,没料到这个小女孩跑到璇璇面前,抬手就是一个耳光,然后嘻嘻笑着转身跑了。我和璇璇都懵了。谁知一个小男孩看到刚才的一幕,大概是觉得好玩,也跑过来打了璇璇一个耳光转身就跑。孩子的手都不重,璇璇并没有被打痛,但是她可爱小脸上的笑容已经无影无踪了。我把她抱在怀里,摸着她的小脸问:“疼吗?”璇璇木然地摇摇头。两个孩子家长追过去呵斥自己的孩子。一位阿姨还对璇璇说:“他们打你,你干嘛不动呢,你也打他们啊。”璇璇小声说:“小朋友不能打架的。”我的心更痛了,是我的教育不到位。我只告诉她“小朋友不能打架”,却没有教她“别人打你时怎么办”。我在想:璇璇去了幼儿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呢?如果我今天没有看到,以后她在外面遇到这种事情,回来也是这样沉默,我怎么能知道呢?想着想着我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我觉得面对这种状况时她应该有所反应,起码可以让大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我郑重地告诉女儿,以后被人欺负了,要大声质问不听话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打人!为什么要抢我的东西!”如果小朋友不听,就赶紧跑开,或者寻求大人的帮助。后来,璇璇在玩的时候偶尔被小伙伴推倒,她果然学会了“质问”:“你为什么推倒我,你是个坏孩子!”被质问的小朋友明显地显示出了胆怯,家长会也赶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终于舒了一口气,想想也算因祸得福吧。有的时候,孩子对大人的苦口婆心充耳不闻,但是对小伙伴的榜样作用却非常重视,不愿意自己比别的小朋友表现差。利用孩子这种心理,把他们放到小区里玩耍、学习,对于矫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不良习惯非常有用。有一阵子璇璇非常自私,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只要玩具到了她手里,即便不是自己的,也不让别人碰,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就会去要,别人不给就哭。无论我怎么给她讲道理,她都只是任性地说:“我就要玩!”有一次,璇璇看到几个小朋友在小区空地上玩,就急着过去。我拦住她说:“璇璇,你等等,咱们看看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玩具的呢。”我拉着璇璇站在旁边看,有个小朋友玩一会儿自己的玩具就想要他小伙伴手里的,于是放下自己的玩具,去拿别人身边的玩具。有的时候人家不让拿,或是又从他的手里抢了下来。这个孩子就会去找其他玩具。我问璇璇:“你看他去拿别人的玩具,人家让他玩了吗?”璇璇看着说:“没有,人家抢回去了。”我又问:“那这个小朋友大哭大闹了吗?”璇璇回答:“没有。”我接着说:“他是不是去找其他的玩具玩了?”璇璇“嗯”了一声。我于是说:“所以啊,玩具放在这里是让大家一起玩的,你不能因为玩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大哭大闹。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你想玩人家的,就去借,别人不给,你就去玩其他的。你看刚才那个小朋友,人家抢走了,他又去找其他玩具玩,一样玩得很开心。”一次说教也许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的谦让行为,现场观摩讲解几次以后,璇璇就不再会为了抢玩具发脾气了。在其他小朋友抢了她的玩具之后,她也能转身去玩别的了。后来璇璇进入幼儿园也没为争抢玩具与小朋友发生过大的矛盾,想来这些“学前教育”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些家长常常以忙为借口,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前,让孩子完全处于放任状态,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在老师身上。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璇璇班上有个同学的年龄很小,胆子也非常小,从来不主动跟小朋友玩。老师向家长反映这个问题,她的妈妈说:“她很小的时候不这样,两岁多以后就越来越胆小了。”老师建议她多带孩子和小朋友玩,注意培养她的交往能力。这位妈妈却说:“我就是为了让她多与小朋友一起玩,才早早地把她送到幼儿园的,结果她到了学校还是老样子。”有这样想法的父母绝对不止这一个,孩子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寄希望于进入幼儿园以后改变。这一点让很多老师都是非常为难,难怪很多老师会说:“学校教育的成果抵不过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家长的错。父母教育子女,稍微纵容、宠溺是难免的事情。古人就有“易子而教”的做法,为的就是避免孩子过于娇宠。只可惜现在没有这种环境了,只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社区教育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带动更多的家长利用小区资源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小区就如同一个游泳池,而外面的社会则是大海。我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在小区这个游泳池里练好水性,等投身大海中时,小小的风浪也就不足畏惧了。当然,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里,她面临的磨砺将会很多,我相信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她就可以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在实践“小区教育”的时候,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同住在一个小区里的人,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见面最多点点头,寒暄一二而已。可是现在我们小区里大部分人已经非常熟悉,谁家有事都可以拜托邻居帮忙,平时你来我往的串门也很常见。也许,这也是一种失而复得的财富吧。小区不应该仅仅是休息的地方,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邻里亲密感让孩子在熟悉的小区里如鱼得水,尽情地玩乐,当他们走出小区,进入别的群体时,也能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融入进去,不做局外人。而今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央视做过一个短片,说中国每七万个孩子才有一个活动中心,平均每个活动中心的面积还不到1500平方米。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活动中心可能并没有真正适合孩子们的活动。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一名中学生听说某个社区组织活动,转了几路公交车赶到活动地点,哪知活动内容只是帮社区出一期黑板报,自己只写了50个字,兴味索然。这就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生活现状。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之外,这是不用去证明的真理,可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选拔人才的制度都还死死地抓着学业教育,对孩子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漠视如斯!值得庆幸的是,有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社区教育,倡导学前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杭州已经出现了第一个“社区幼儿园试点”。“幼儿园为主、家庭为辅的幼儿教育体系”正慢慢地向“家庭——幼儿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格局转换。很多小区为孩子做了一些硬件的投入,例如游乐设施、游泳池、阅览室等等,但发挥小区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几个硬件设施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家长想办法让孩子们真正地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如今,女儿璇璇已经进入幼儿园了,她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的教育并没有把她培养成为一个“天才”或者“神童”,因为我没有老卡尔·威特的智慧和博学,也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和期望,我只希望她能够健康成长。几年的小区教育实践,让女儿由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缺乏勇气的孩子,变成了性格活泼、嬉笑悠然、敢说敢做、适应环境能力尚可的孩子,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专业作家,我深知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这本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把自己几年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尝试性的经验与家长们分享。如果有的家长能够从中受到一点点启发,在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做得更好一些,这对我就是莫大的鼓舞了。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原本是“全职妈妈带出宅宝宝”的典型案例,为了改变现状,她努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模式,利用小区资源弥补孩子人生关键阶段的教育。
教养之余,作者将自己的体会发表在博客上,打动了无数网友,博客点击率很快突破1400万,作者的文章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小区教育实践笔记”。
正如《家教与成才》杂志评论那样“其实,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起跑线一直存在。智慧如紫君女士,看到了起跑线的多元化
,想到了起跑线的新赢点!”

作者简介

  王紫君,网名“冰凌花语”,
70后全职妈妈,新浪育儿名博,“妈妈晒”、《妈妈必读》、《家教与成才》、《年轻妈妈之友》专栏作家。作者原本是“全职妈妈带出宅宝宝”的典型,女儿璇璇从小是一个内向胆小的孩子,为了改变现状,她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模式,利用小区资源弥补孩子人生关键阶段的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教养之余,她将自己的体会发表在博客上,没想到引起了广大妈妈和教育专家的好评,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小区教育实践范本”,博客访问量也很快突破1400万,单篇点击率高达70多万。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binglinghuayuxuanwo

书籍目录

自序
从游泳池到大海
前言
起跑线上的误区
第一篇
家长,你在担心什么——透视中国家长的焦虑
1.自家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2.不长记性的孩子快乐多
3.做个脏宝宝,又何妨
4.宝宝学会了说脏话,怎么办
5.交到不好的朋友,怎么办
6.孩子玩野了,怎么办
7.女儿被邻居男孩亲了
8.大孩子身后的“跟屁虫”
9.不屈不挠的“志愿者”
10.“老大”是这样诞生的
第二篇
小区教育——情商发展的关键期
1.家庭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教育
2.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
3.让孩子充分释放个性的户外空间
4.小区硬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5.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6.“大杂院孩子”VS“单元楼孩子”
7.在家是条龙,在外是条虫
8.你的小区属于哪种“育儿类型”
9.老人带孩子顾忌多
10.全职妈妈带出“宅宝宝”
11.高档小区≠优秀孩子
12.“ 新孟母三迁”的烦恼
第三篇
孩子的战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1.小区里的跟风行动
2. 谁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
3.“我喜欢我自己的”
4.竞争也快乐:一个成功的范例
5.让孩子学会竞争规则
6.不要以成败论英雄
7.不要树立过多的“榜样”
8.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第四篇
成长在小区——让孩子学会自己改变
1.和睦的邻里关系,帮宝宝顺利度过认生期
2.别小瞧宝宝的“交际”能力
3.固定玩伴:交往意识的开始
4.孩子间的快乐,是父母给予不了的
5.榜样的作用: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6.礼仪是这样炼成的
7.谁是孩子的克星
8.一巴掌改变了辣妹
9.“小暴君”改变了
10.儿子比老子有名
11.为什么有些孩子甘愿做配角
12.和邻居哥哥共成长
第五篇
与孩子共同成长——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1.陪孩子做游戏
2.“我不喜欢跟小朋友玩”
3.没有不爱看书的孩子
4.一起来读书吧
5.没有哪个孩子是喜欢孤独的
6.小主人身份全体验
7.“妈妈,我不想去跑步”
8.一起来运动吧
9.从“小区”到“社区”
10.拉帮结派与集体荣誉
第六篇
别让孩子伤在小区——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1.电梯是工具,不是玩具
2.宠物与孩子争地盘
3.小区车辆隐患多
4.老人,请量力而行
5.玩耍时误伤频发
6.孩子不听话,保安来帮忙
7.安全规则要记牢
8.不可过度放手
9.景观设施处的安全隐患
10.警惕小区里的外来人员
附录
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章节摘录

1.自家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宝宝们在小区里玩耍的时候,争夺东西、打闹是常见的事情。然而有的孩子强势,有的孩子懦弱,总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现象发生。现在各家都是一个宝宝,任谁被欺负了,家长都会心疼不已。一旦遇上这种事情,家长难免就会失去了分寸。我问过一些不愿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的家长,他们的理由就是自己孩子性格太内向,出去总被欺负。很多家长太溺爱孩子了,哪怕只是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了,或是被别的孩子推搡了一下,都会觉得心疼。但孩子间的战争是场持久战,伴随他们数年的成长历程,你能永远让他回避掉这场“战争”吗?三岁的男孩儿亮亮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爱抢小伙伴手里的玩具,发生争执时,又喜欢动手去打小伙伴。他的家长为此也总是吵他,甚至为了给被打的孩子一个交代,也会当众在亮亮屁股上赏几巴掌。刚开始亮亮家长的这样做法,会使亮亮暂时对小朋友不动手。但随着亮亮的长大,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他已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他会马上跑开,继而很快又欺负其他孩子去了。一天,与亮亮同龄的男孩潇潇跟着奶奶来到小朋友中间玩。亮亮看到潇潇手里拿着一本看图识字的小绘本,伸手就抢。潇潇不给,亮亮也不松手,两个孩子僵持起来。孩子们常在小区一起玩,潇潇的奶奶知道亮亮爱打人的习惯,赶紧拦在两个孩子中间,避免孙子吃亏。因为亮亮的家长不在场,潇潇的奶奶感觉不方便说教别人的孩子,于是就对潇潇说:“让亮亮看看你的书吧,你去跟小朋友挖一会儿土。”潇潇的奶奶一向通情达理,从来不偏袒自家的孩子,潇潇也很乖巧。听见奶奶这样说,他想了想,松开手,转身挖土去了。潇潇玩了一会儿土,大概觉得无趣了就想回家。于是就过去找亮亮要书:“我要回家了,把我的书给我吧。”亮亮其实也一直没用心看,他只是偶尔随手翻下书,眼睛却一直盯着其他正在玩的孩子,寻找更好玩的游戏。这是很多孩子常有的现象,就是看到别人的想要,其实真拿到手里,并不是多么喜欢。此时,亮亮见潇潇来要书了,就又把这书当宝贝似的护在胸前,意思很明白——不给!潇潇于是伸手去抢,并坚持说:“这书是我的,我要回家了。”一边说一边用力从亮亮手里抢书,没想到亮亮竟然对着潇潇的手腕一口咬了下去。潇潇疼得变了脸色,继而大哭起来。潇潇的奶奶跑过去拉开亮亮,一看潇潇的手腕,赫然一圈牙印,有的地方还渗出缕缕血丝。潇潇的奶奶心疼得再也顾及不了邻居间的面子问题了,铁青着脸对亮亮大声呵斥:“你这个孩子为什么咬人呢,这书本来就是潇潇的,也让你看了。现在我们回家了,你不但不把书还给我们,还咬人,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想来她也是急怒攻心,自己的孙子一点错都没有,处处让着亮亮,亮亮居然如此得寸进尺,换得是谁心里也会冒火吧。不过说实话,潇潇奶奶当时的态度确实让人害怕,连我都被她的神态给镇住了。一向胆大包天的亮亮也被潇潇的奶奶吓到了,大哭起来。因为亮亮的家长不在,我便过去边哄亮亮,边劝潇潇的奶奶消消气,让她带着潇潇回家去。潇潇的奶奶心疼地抱起潇潇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回头恨恨地对亮亮说:“以后离我们潇潇远一点儿!你再动他一下,我就掰掉你的手指。”后来,尽管亮亮的家长也带着亮亮去向潇潇道歉了,但潇潇的奶奶似乎一直无法看淡这件事,她再也不让潇潇在小区里玩了,只有在她带着孩子去买菜时,才能见到他们从小区走过。即使见到亮亮的家长,她也拉着潇潇装作没看见的走过。潇潇因为奶奶的做法,也失去了与小伙伴开心玩耍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家长们都不难看出自己的影子,常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吧:孩子被莫名地打了,心疼、气愤,甚至痛恨对方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家教不严,但大部分家长并不会因此就剥夺了孩子出门儿玩耍的乐趣以及与人接触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很快就长大了,要独自与小伙伴相处,我们是不能一直做贴身保镖的。潇潇奶奶对待亮亮的态度确实有些失去理智,孩子之间发生冲撞也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被打破头的都有,更何况是咬一口呢。家长可以批评欺负人的小朋友,但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潇潇奶奶的行为也是一种暴力,不但给亮亮留下了心理阴影,对自己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也不利。随着潇潇的长大,他与同伴们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如果家长时常掺合到他与伙伴间的问题,那么势必会使他在小伙伴心中的印象减分,因为没有孩子喜欢跟总是有大人帮忙的小朋友玩的。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体验,如果让孩子远离冲突,事事袒护孩子,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决策,也将导致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在自己孩子被打之后,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愤怒之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才是必须的。父母可以告诉宝宝:“不要怕他,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当对方动手打人时可以抓住他的手腕,让对方知道自己不怕他。在感觉自己不能抵挡的时候,大喊或是快速离开,到大人那里寻求帮助。同时也教孩子怎么去面对欺负人的伙伴,教他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并大声质问对方。我就是这样教璇璇的,璇璇最初被欺负甚至被打都不出声,只是忍着,我担心她以后受了欺负连大人都不知道,于是就告诉她除了自己要解决之外,实在不行就喊大人。后来有一次璇璇在挖土时被一个孩子跑过来莫名地推倒了,她坐在地上愤怒地说:“你为什么推倒我,你是个坏孩子!”我们在场的家长都听到了,都看着那个孩子。当时那个推她的孩子就愣住了,然后低头玩自己的。过了一会儿,还把自己的工具递给璇璇,以示道歉。许多矛盾都是可以调和的,何况孩子间小小的冲突呢。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和成人处理事情的一些不妥方式教给孩子,这样反而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也妨碍了孩子学习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让孩子今后越来越依赖大人,导致孩子永远处于弱势。让孩子强势起来不是靠动手,而是要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不懦弱不怕恶,这样孩子才能不被欺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看完璇璇妈妈的书后,不由自主地感叹,无处不学问,尽管是我们日常得不能太日常的生活环境,也有非常多的角度可以深入思考:对小区环境的要求折射了多少现下中国父母的隐忧?曾经让我们可以奔跑撒欢的弄堂一改为单元楼之间的会所,对于两代孩子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邻里之间的关系如何隐隐地影响着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俞燕 《为了孩子》杂志  执行主编其实,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起跑线”一直存在。智慧如紫君女士,看到了 “起跑线” 的多元化 ,想到了 “起跑线”的新赢点!——汪小农《家教与成才》杂志副编审一个小区,不同的居住人群会给孩子的童年成长影响不一样,好的小区,普遍素质高,所以对孩子的影响偏向于好的方面,吸收的知识也是好的。因此《别让孩子伤在小区》是一本好书,给父母良好的住房选择起参考作用。——喆喆妈公益阅读孩子将来成功与否,先天因素占三分,后天教育培养却占七分,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智商都相差无几,而情商和实践能力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如何让孩子从父母的怀抱勇敢地走向社会,迈好人生的第一步?紫君女士在本书中给了我们最佳答案。——张晓慧 新浪育儿名博璇妈4年小区教女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位用心的母亲,哪怕是全职妈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专家!——大晨妈妈  新浪育儿名博

编辑推荐

现在生得少,个个都是宝。我们总想给他们最多的爱,最少的伤害,于是,孩子们一个个被“圈养”起来——全职妈妈的精心呵护养出了“宅宝宝”;爷爷奶奶的溺爱造就了孩子倔强的脾气;高档社会的优越感培养了个性高傲的孩子。他们没有输在智商的起跑线上,却输了在情商的起跑线上。《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在细微处着眼,从生活本身出发,作者从自己的育儿生活中提取经验,拿事实说明问题。孩子们个性和生活环境本不相同,但面对的问题往往却有共通性,作者曾经面对的问题也许是你正在或即将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家长们带来好的建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小区,对于现在的城市生活而言,只不过是个“睡觉休息”的地方,有的住上很多年还不一定认识上下楼,我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和作者一样,我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才认识了小区更多的人。然而,不论现在的小区状况如何,我们在感叹城市生活带给孩子的“孤独”之外,作为父母,也需要尽自己的努力,让小区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特别重视这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小区教育。1月26日的时候收到了这本《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正好是周末,白天得带孩子玩,只有晚上的时间才能看书,我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就全部看完了此书,带给我的共鸣和震撼从阅读的速度足可看出。两天晚上,我就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书放在沙发上,有时候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拿起来看,以至于孩子不乐意,抢走我手上的书,让我陪他玩。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被深深吸引,陆续读过一些育儿书籍,虽然同为关注育儿经验与方法,但是这本书的角度非常不同,因为之前看过的书都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家庭”,要求父母关注儿子,注意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而这本书把视角放在了“小区”,这个一直被众多育儿书籍所忽视的“角落”,通过全方位阐释小区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最终唤起家长们的注意,帮助孩子打好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步。于是,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小区教育实践笔记”就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作者通过大量发上在小区里的故事作为她独特育儿理念的阐释载体,把小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分为六个章节,包括中国家长的焦虑、小区教育是情商发展的关键期、小区孩子的战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孩子在小区中改变自己学会成长、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小区里参与活动共成长、小区的安全意识不能忽视。她在书中讲述的每个故事似乎都发生在我的身边,比如小区大部分是老人带孩子,孩子会说脏话,孩子之间会打架,打架之后各类家长的处理方式等等。每一部分都带给我反思,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跟小区里的孩子更好的成长?作者曾经是“全职妈妈带出宅宝宝”的典型,后来探索出了“社区教育”的经验。我不是全职妈妈,没有很多时间和宝宝待在小区,正因为这样,我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孩子在小区更好地成长。看这本书的时候,对门租房的人家有个小男孩,和我家的差不多大,但是孩子的爸爸和奶奶都不希望他来我们家玩,怕陌生人会有什么问题,还有孩子奶奶的精力实在看不了两个孩子,所以我在家带孩子的时候,就会让他过来玩,但是玩了几次,我家宝宝把人家打哭了,对门的家长虽然没说什么,但是从言语上感觉很不满,也不大让孩子过来玩了,我只能好好赔礼道歉,看到作者在《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中的讲述,我感觉好像有了正确的指南,得给孩子上好这一课。我引导不好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相信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会让自己的宝宝在小区中好好享受幼儿园之前的生活。
  •   小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社会。让孩子在小区里与世隔绝自然不是明智之举。我一直出于这两种观点的困惑之中,到底是让孩子自由的交往,还是送去各种早教班接受所谓的专业训练。其实我也知道那些争分夺秒让孩子学习知识的家长,无非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各种早教班,而是家门之外。从身边的小社会的交往开始。不让孩子在小区里自由的玩耍,不让孩子跟我们眼中不良习惯的孩子接触,害怕孩子吃亏,害怕被熏染了不良的习惯。家长,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家长在教育压力下的焦虑。各种担忧以及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小区是个小社会,势必掺杂了大社会中的双面因素,幼儿接触到其他的孩子,开始了自己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在小染缸里的不良习惯,是幼儿教育里不可缺少的内容。小区教育,情商发展关键所在:有专家说,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是靠情商的,也就是说情商高低决定成人以后的幸福和成就。有些新潮的父母更趋向于参加各种“情商夏令营”,不惜花巨资给孩子创造情商环境,殊不知,我们日日生活的小区交往,在孩子情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充分接触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积极参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互动,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对以后即将面对的幼儿园环境,小学环境以及更多的环境中的情商能力等,有着不可小觑的启蒙作用。书中众多事例表明了幼儿在小区交往中的收获,对将来的各种适应能力有着很深的促进。现在的高房价,让孟母三迁的故事很难重现。再者说,高档小区并不等于优秀教育。倒不如在现有的环境里,见招拆招,因为硬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有限,真正影响到孩子成长的还是群体素质以及观念和做法孩子的战争,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在小区里跟小朋友交往,也免不了磨合。孩子的竞争意识也跟个性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性格有天生,但是后天环境的塑造也可以弥补某些不足,尤其是在幼儿期,家长适时地发现问题,适时地引导鼓励,对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很有好处,当然要发现有些问题,的确要通过跟伙伴们交往和沟通,家庭教育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教育,而是通过孩子踏入小社会的种种表现,问题,优势,不足等来及时的进行培养纠正。让孩子学会自己改变: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在家说教百边,都不如孩子之间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孩子们的交往中,也会有礼仪,宽容,尊重,和技巧等。大量的事实证明,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群体当中逐渐学会适应和接纳。以及很多的应变能力。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凉性的互动。孩子在家庭当中的表现,往往不代表在群体中的表现,就拿女儿豆子来讲,家里是个窝里横的小狮子,在幼儿园里竟然成了小绵羊。所以说不同的环境,看到的是孩子不同的侧面。给了家长更多了解孩子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分析,引导。提升孩子的自我认识和参与意识。整本书事无巨细的包揽了小区里所有的常见的不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小区生活的优势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从收到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放在床头,每天翻几页,很多的场景似曾相识,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客观理性的分析了小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参与到小区里的群体生活里来,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收益。同时这本书几乎成了我的育儿小百科,孩子在群体当中遇到问题,让我模棱两可的时候,就会回来翻翻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非常实用的育儿手册,当然也是我近期不离手的育儿枕边书。更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很多思想行为指南。新手妈妈的必备,资深妈妈的参考。
  •   看完璇妈的力作后,才知道自己在育儿的过程中忽视了身边太多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小区,孩子每天在小区里玩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可以让他们尽情释放,玩到疯狂,因此,小区应该是最能让孩子无拘无束、释放个性的户外玩耍空间。可我偏偏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基本都是带他出去玩,很少让孩子自由的在小区里撒欢儿玩耍。《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让我对小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小区是个小社会,势必掺杂了大社会中的双面因素,幼儿接触到其他的孩子,开始了自己走出家门的第一步,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在小染缸里的不良习惯,是幼儿教育里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宝,我们总想给他们最多的爱、最少的伤害,带孩子在小区玩时总怕他被欺负或担心孩子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染上不好的生活习惯,于是,我们的孩子一个个‘圈养’起来。某日,儿子一个人在家玩玩具,突然冒出一句:好无聊,怎么玩都没意思。这句话让我愣住了,一个四岁的孩子都知道无聊没意思,这种映射心理突然让我很担心。璇妈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孩子需要一个充分释放自己个性的户外空间,走出去,不做宅宝宝,只有走出家门,才能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健康快乐积极的成长起来。璇妈通过自己四年的全职育儿经验告诉我们:小区教育,是孩子情商发展的关键所在。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对安全和便捷的场所,让孩子积极参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交往经验,促进孩子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是中国首部小区儿童教育实践手机,值得我们每个父母去阅读借鉴的一本好书!
  •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喆妈在做公益阅读推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试读申请。《小区是孩子的第一社会》是我第一次收到的试读书藉,非常感谢“喆妈公益阅读”这个平台能让我接触到这么优秀的育儿书。书到手后一口气就读完了,璇妈的教育理念让我非常有共鸣,举的事例也大多是身边常见的,读来非常亲切。虽然这本书写的是城市里的小区生活,但对农村的城镇孩子教育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作者认为,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家家都宝贝得很,而且小区的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说不定自己的孩子会染上坏习惯什么的。其实家长有这样的顾虑并不足为奇,但如果因此就让孩子不去按触社会,那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孩子就应该在外面接触不同的环境和朋友,哪怕做个脏宝宝又何妨?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对儿子是标准的散养,从小他就在广阔的天地里撒着欢玩地玩,上树、爬墙、下水、捉虾全是他的强项,经常把身上弄得跟泥猴似的,但是我从来不会因此而责怪他。因为我知道水和沙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它们能激发孩子身上无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如果因为怕脏怕乱就抹杀了孩子的快乐,那是多么得不偿失啊!小区里的孩子很多,不可避免会发生磕碰和纠纷,有些孩子爱欺负人,还有些孩子总是提出无理要求。对于这些让人头痛的问题,璇妈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宝宝:“不要怕他,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负你。”当对方动手打人时可以抓住他的手腕,让对方知道自己不怕他。在感觉自己不能抵挡的时候,大喊或是快速离开,到大人那里寻求帮助。同时也教孩子怎么去面对欺负人的伙伴,教他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并大声质问对方。这些建议都是很实用的,让孩子强势起来不是靠动手,而是要内心强大,不懦弱不怕恶,这样孩子才能不被欺负。这些建议对父母来说都是很实用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平时父母应该多多灌输这方面的知识。比如乘电梯时不能打闹嬉戏,因为电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危险。对小区内的宠物也不能过于亲近,要有警惕性。这点我深有体会,皓皓就曾经被小狗咬过,当时小狗在吃饭,皓皓还去跟它闹着玩,最终温顺的小狗被激怒了,张嘴就咬,动物都有兽性的,孩子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于外来人员更要注意防范,要叮嘱孩子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带路或是与他们过多交谈,有事还是去找大人。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大杂院孩子和单元楼孩子》这篇也特别好。并不一定住高档社区的孩子素质就高,其实大杂院的孩子接触人多,更加容易放开自己。与那些整天在家里与玩具电视为伴的孩子相比,那些经常在小区里与伙伴玩的孩子交往能力会更强一些,这是不容置疑的。关于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皓皓学校里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女子。这些孩子普遍是独立性强,有个性,敢担当。我从来不会因为他们是外地人而限制儿子与他们一起玩,相反,我很乐意看到孩子与他们融为一体。因为孩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坚强,乐观的特质。还有一些体会是父母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比如“孩子被邻居男孩子亲了怎么办?孩子玩野了,怎么办?在家是条龙,在外是条虫,怎么办?孩子变成小暴君怎么办?对这些问题,璇妈都有自己的见解,要想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就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有一种无语言表的亲切感,发自内心对作者(我称她璇妈)感到自豪。和璇妈的认识,完全源于博客。几年前,因为孩子,因为热爱写博,两个素未谋面的妈妈在网络上有了说不完的话题,孩子小的时候聊喂养,入园后聊教育,时间充裕的时候聊家长里短,女人心事...今天,看着她的新书出版,打心眼里佩服璇妈,她是一个成功的全职妈妈,她的文字和独特的育儿教育方式更是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   小区是否是孩子的第一社会,仍值得商榷。但此书的意义,并不在于阐述这一教育学的论题,作者是坚定的行动派,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她努力去做点滴的改变。
  •   好书,值得一看,如果是全职妈妈,就更需要看一看了。有点遗憾,我们两人都要上班,孩子的社区活动由姥姥带着少了许多。但还是有用的,尤其是大人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时,该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方式,本书给出了很多案例可资借鉴。
  •   看了一些,觉得很真实,很多都是我们在小区带孩子中常遇到的问题,作者的解决方法很实用。
  •   世间所有的爱,都渴望长相厮守,只有一种爱,最终的目标是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今天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陪伴,是为了帮助孩子早日拥有自己的、更广阔的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成长“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孩子并非与“社会”隔绝,相反,它就在我们的家门外——小区即社会!小区就如同一个游泳池,而外面的社会则是大海。我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在小区这个游泳池里练好水性,等投身大海中时,小小的风浪也就不足畏惧了。当然,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里,她面临的磨砺将会很多,我相信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她就可以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   非常适合我,我宝宝2岁多,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胆子也小,很担心入园后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给了很多引导孩子交往的实践方法,很受用!
  •   非常实用的育儿手册,看了作者所写的内容,情商教育问题都豁然开朗了,很值得读。
  •   之所以评论晚了些,就是想多看一些,目前看了一半,觉得是非常好的一本书,真实的例子,没有浮华的跟进解决方法,都让我佩服作者是位很棒的妈妈。
  •   第一次读是在图书馆借的,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在城市居住的妈妈们一读
  •   从作者的书里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的成长,对孩子的养育帮助非常大。
  •   刚看了一小部分,感觉非常的真实,里面的育儿例子都是我们常遇到的情况,作者的一些解决方法很值得家长们借鉴,非常好的一本书!
  •   案例和问题都是作者亲自的经验,也是家长们常见的,很详细,具体。
  •   很棒,最好的父母是接纳孩子的父母
  •   朴实实用 还是蛮贴近我们生活的
  •   内容还没看,等看了有机会再评论吧
  •   以前都忽略了,从现在学起,从现在开始
  •   好选题,好内容。好好学习!
  •   她的观点我很赞同,让我学习了不少
  •   用心写的一本书,纯朴又真实
  •   内容丰富,印刷精致,推荐
  •   别人介绍的,!还不错,至少很生动,也有道理
  •   快递很给力,第二天就收到了
  •   还没得仔细看,听说是不错的
  •   对比书中所说的内容,对自己养育孩子的行为有了更多的反省。
  •   对于以后工作什么的,也许有借鉴意义
  •   挺好的,可以参考
  •   说的还好,可是还是要看具体的环境呀!
  •   未看,待续,据说很好
  •   读了几页,还不错,支持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