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影像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德勒兹  页数:456  字数:300000  译者:谢强,蔡若明,马月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探索了电影这一视觉听觉艺术与时间、运动及思维方面的各种关联及张力,并着重阐释了新现实主义者在心理层面对影像的关注,具体分析了纯符号学、时间学、叙事学及心理学在影像构成中所占据的地位,指出影像的演进方向。

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 ,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超越运动-影像 1、如何界定新现实主义?    ——视听情境与感知-运动情境对比:罗西里尼、德·西卡    ——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真实-想像    ——新浪潮:戈达尔与里维特——触觉符号(布莱松) 2、小津安二郎,纯视听影响的发明者    ——日常琐事    ——空镜空间与静物    ——作为不变形式的时间 3、不可容忍性和预见力    ——从底片到影像    ——超越运动:不仅有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还有时间符号、阅读符号和精神符号    ——安东尼奥尼的实例第二章 影像和符号的概述 1、电影,符号学与语言    ——客体与影像 2、纯符号学:皮尔斯与影像和符号系统    ——运动-影像,形象描述质料和非语言表达特征(内心独白) 3、时间-影像及其对运动-影像的从属性    ——作为时间间接表现的蒙太奇    ——运动的不规则    ——时间-影像的解放:它的直接显现——经典和现代的相对差异第三章 从回忆到梦幻(三评柏格森)第四章 时间的晶体第五章 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评柏格森)第六章 虚假的强力第七章 思维与电影第八章 电影,躯体与大脑,思维第九章 影像的构成元素第十章 结论人名对照表译后记编后记

章节摘录

雷乃、斯特劳布夫妇,无疑是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西方政治电影家。但奇怪的是,这不是由于他们表现民众的出场,而是因为他们懂得表现民众的缺席,民众的不在场。如雷乃用《战争结束》影射人们看不见的西班牙:民众是否进入了旧中央委员会,他们拥护年轻的恐怖分子,还是拥护疲惫不堪的政治活动家?再如斯特劳布夫妇《没有和解》中的德国民众,在这个革命失败后的、由俾斯麦和希特勒建立起来的国家中,是否存在着可以被重新分化的民众?这是经典电影和现代电影的第一个主要区别。在经典电影中,民众虽然被奴役、被欺骗、被征服,甚至盲从或者麻木,但他们始终在场。比如苏联电影,在爱森斯坦的作品中,民众无所不在。在《总路线(旧与新)》中,他在表现民众方面,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或者在《伊凡雷帝》中,他把民众变成了沙皇手中的利器。普多夫金的作品总是表现意识觉醒的过程,表明民众的正在形成的潜在存在,在维尔托夫和杜甫仁科的作品中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种统一意志,把不同的民族召集在关及他们共同的前途的熔炉之中。而这种统一意志在战前或战时也是美国电影的政治特征,但在这里表现的不是阶级斗争的曲折复杂。

后记

给德勒兹的书写任何东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读懂他,必须首先读懂他为演习“概念”而涉及的方方面面(柏格森、麦茨、爱森斯坦……)。电影,看起来我们人人都很熟悉,甚至也成了今天文化消费的热门,但这和德勒兹所说的电影是两码事。德勒兹创制的一系列概念并不是从电影中自动跑出来的,而是他通过过往的哲学实践赋予经电影的。所以,要给这本书(或德勒兹的整个电影笔记)定性,还得借用德勒兹自己的一句话:不应再问“什么是电影”而应该问“什么是哲学”。然而这本书毕竟是经理论的姿态涉及了电影引发的哲学概念,所以我们说它“与电影有关”。如果想在几分钟之内获得对这本书的基本认识,或者是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找一条继续读下去的理由,我建议可先读“结论”的第3节,也就是书的结尾。在那里,德勒兹用清晰和简短的话语陈述了电影(理论)与哲学(实践)、概念与存在等的关系。通过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喜欢上哲学,还可以找出自己对电影感兴趣的真正原因。《时间-影像》的编校工作持续了两年时间,这是我在《福柯》和《褶子》后又一次接触德勒兹。这个过程也许有助于我为自己的阅读勾勒一个德勒兹的思想轮廓,但无论如何我都不敢描绘一个完事的德勒兹思想的形象。只是在发稿前,当我犹豫再三不是决定写几句话时,我才想到一点:我最敬佩德勒兹从事研究的谦逊和态度。在援引大量的当代研究成果(来自于报纸、杂志和书)时,德勒兹显得像是一位电影的学习者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哲学大师;而他的论述及影片之多,既让我们惊讶,也证明任何研究都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而不能掺杂个人好恶。当那么多的影像、资料、证据汇聚在他脑中的时候,他如何构思他的概念?是先有了这些东西还是后来找到了这些东西?很抱歉,我们未能在中文版里附录任何关于《时间-影像》的背景资料,也不能保证今后会有这类资料的出版。我们可以留意占据了全书五分之一篇幅的注释,尤其是那些较长的注释。这些注释告诉我们,在德勒兹之前就已存在的庞大的电影研究体系,显然不是我们的直觉和想象所能替代的。最后我想说:近十年来,德勒兹的思想并没有由于我们这些好事者的搬运而变得时髦起来,这是令人放心的,也令福柯的那句赞词——德勒兹时代的将要来临——更耐人寻味。德勒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实在榜样,而不是仰慕的虚幻对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时间-影像是怎么突出出现的?也许是在战后,随着电视的转变,当感知-运动情境让位于纯视听情境(新现实主义)的时候。但这种转变酝酿已久,形式多样(小津安二郎,还有曼凯维支,甚或还有音乐喜剧)。    时间-影像不删除运动-影像,它颠覆附属的关系。时间不是运动的数字或度量单位,也就是说一种间接的再现,运动不再只是时间的直接表现的后果:在那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运动,一种虚假的连接。虚假连接是“非理性分切”的一个例子。运动的电影通过理性分切操作影像的衔接,而时间的电影在非理性分切上进行重新衔接(尤其是在听觉影像和视觉影像之间进行非理性分切)。    电影的影像必然是现在时是一种说法的错误。直接的时间-影像不是现在时,也不是回忆的。它与连续性断裂开来,与心理记忆断裂开来,以便提升到时间的一个种类或一个系列(威尔斯、雷乃、戈达尔……)。这些时间符号和思维符号、话语符号不可分离。但是思维如何体现在电影中?电视特定的话语行为又是什么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时间―影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哲学本身是一门极其纯粹的学问,然而这并不影响其眼界的广度,我们称之为哲学家的视域;哲学可以很文学,意味着它可以把文学的东西阐释的很哲学;艺术同样是如此,凡是读过海德格尔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双农妇的鞋,也不会忘记荷尔德林的诗,哲学有时候可以起到真就艺术的重任,说的谦虚点,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完全可以拯救一个被世俗遗忘的艺术家、诗人;那么哲学家通过什么来进行拯救呢?这便是思想。思想的事业其广度可以跨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电影。德勒兹以哲学家的身份,而绝对不是以影评家的身份在阐释电影,然而却比任何一个影评家都理解的更深入,虽然不见得不专业的影评家那样讨论到技术的问题,然而这恰恰给了他们一种天然的优势,向艺术的本真维度过渡,即向思想过渡。在我们面前展开是一幅思想的图像,意义的空间不是凭借技术的评断来展开,而是以思想的评断展开了,于是时间、运动、影像、空间、符号、语言、意义、思维、强力等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以一种内在的逻辑展现了一个庞大的思想领域。。。。。。。。。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包装精美,价钱合适。更重要的是里面是德勒兹关于电影的论述,对我写毕业论文有很大启发。一直以来,我都想找一本有关电影里面有关身体/躯体的运作的书。现在终于让我找到了,<时间-影像>里面有一章节是关于电影里面的躯体的分析,它为我的毕业论文的身体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当然,关于电影里面的其他的论述也很有见解。值得一买。呵呵,我找不出缺点了。谢谢!
  •   是后现代电影观念的代表作,虽然晦涩难懂,但却不失睿智深刻,书的装饰非常有现代感
  •   看的非常过瘾!
  •   德勒兹的东西太有思想勒……
  •   翻译的不太好
  •   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如果你读着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不知其所云,不要怀疑你自己,一定是翻译的问题。我还是花点功夫去图书馆找法语原著读好了。
  •   非常好啊非常好~~
  •   大师的经典作品,凡是钻研电影哲学的人必看的书,否则就根本不入门.
  •   听说译者自己根本就没理解这本书的意思就翻译了
  •     Gilles Deleuze 近期在巴黎也经常被谈到.
      这本书应该有个上册叫 IMAGE MOUVEMENT.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