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迹集萃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湖南美术  作者:张同印  页数:390  

前言

  人类史上,汉语、汉字、汉文是成熟最早的语言文字体系之一。她们的成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汉字的成熟在“语文”体系中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汉字”完备地展示了人类在认识问题上的所有能力,使耳朵和眼睛互相弥补、互相参证,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准确无误地认识对象、表述对象的条件,有“影”有“响”地表述出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假助“耳”、“眼”去传流。应该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关于汉字的呈现方式,先民们早就意识到必须“善假于物”。  “书”是说: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使“字”呈现出来的活动;“写”是说:把需要呈现的形体摆出来的活动。我们现在可以说,人们最初使“字”呈现出来的方法是“书”,或者说“写”,合起来就并成了一个词“书写”。  “书”有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式,有规格,有章法……有各种讲究。一个字如此,两个字也如此,一行字、一篇字都如此,这就是说“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多种多样的法度要求,我们“概而论之”,归结到“书法”这个词上,大家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取得了共识。总之,“书法”就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套说法或学问。  但是,我们不能把一幅一幅的作品叫做“书法”,倒是可以把一幅好的作品叫做“法书”,即可以奉之为楷模的书作。历史给我们留下来一些关于书写理论的文献,都属于“书法”涵盖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完全相信:现在及将来,一定有许多关于“书写”的理论,这些方面的“学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我们非常庆幸,先民们还给我们保留下来了一大批手写的书迹。有的留在了龟甲兽骨上,有的留在青铜器上,有的留在了山石摩崖上,有的留在了竹简木牍上,有的留在了缣帛上,直至大量使用纸张。由于历史情况不同,各时期的物质条件不同,所以书写的情况也不同。

内容概要

  人类史上,汉语、汉字、汉文是成熟最早的语言文字体系之一。她们的成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而汉字的成熟在“语文”体系中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汉字”完备地展示了人类在认识问题上的所有能力,使耳朵和眼睛互相弥补、互相参证,可以综合起来形成完整全面、准确无误地认识对象、表述对象的条件,有“影”有“响”地表述出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们假助“耳”、“眼”去传流。应该说,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草书》是历代书迹集萃(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汉代草书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草书第三章 隋、唐、五代草书第四章 宋代草书第五章 元代草书第六章 明代草书第七章 清代草书

章节摘录

  中国文字中的草书向来与篆、隶、楷、行并列。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草书与行书实际上都是辅助性字体,都是在正体基础上的简化写法。  草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当时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如把“止”写成“z”之类。隶书基本成形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所以,草书不仅只是隶书的草化,它还继承了由篆书向隶书演变时期的一些草率写法。  草书的演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完成的,从现在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来看,这个演化期大约有二百年左右(战国晚期至公元前24年左右)。在使用古隶的简牍里,可以看到整简、整牍的字都写得相当草率的例子。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部分古书抄本,其中一些写法跟后来草书的偏旁相同。但是绝大多数字虽然写得草率,字形构造却仍然跟一般的古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这些简牍的字体只能看做是草率的隶书,而不能看做狭义的草书。  从居延汉简中有明确纪年的那些简来看,西汉武帝晚年和昭帝时代的简上只有草率的隶书;元帝简中如登记号为562.3A的永光元年(前43年)简,其字体已有浓厚的草书意味;当然,从现有的材料来看,纯粹的草书到王莽时期已经很成熟了,如《王骏幕府档案》,为天凤(16年)的作品。可以说,至少在这个时期,或这个时期以前,草书已经定型。  东汉时期的草书比西汉的草书成熟,而且,和西汉简中草、隶杂糅为多的现象相比,东汉简牍中纯粹的草书简明显增多了,这与古书所反映的关于草书在东汉比较流行的情况相合。从简书看,东汉时期,草书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们还可以通过几件简牍草书作品,了解到这个时期草书的基本面貌。如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居延误死马驹册》(图6)虽然还没有像皇象所写《急就章》那样法度森严,但已经具备了草书的基本规模。这个作品所表现的豪迈与自由又是成熟时期的章草所不具备的。笔画断处顿挫有节、峻爽,连笔婉转飞扬,充分体现了毛笔书写的弹性与魅力。居延出土的其他一些东汉时期的简牍也都说明草书在东汉时期为一般书吏所习用。这些简牍应该都是当时地处边陲的一些胥吏记事的草草之作,不能完全代表当时草书的水平。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能够从他们这些草草之作中体会到汉代草书艺术自然质朴的艺术魅力。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代书迹集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