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认知/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湖南美术  作者:阿瑟·D.艾弗兰  页数:138  译者:智玉琴  
Tag标签:无  

前言

  看着手边这些将要付梓的第一批译著,作为丛书的主编,心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算起来竟然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套译丛的翻译和出版凝聚了多方面的心血和力量。终于面世虽不免忐忑,但相信瑕不掩谕,原著的精彩以及中译本对于中国当下快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意义,我深信不疑。在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回忆为这套译丛的诞生奉献心力的人与事。  首先应当感谢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朱迪斯·博顿(JudithBu rton)教授对我的一份信任和重托:2004年底,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一个月的学术考察,为正在起步的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学系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架构寻找思路和经验。而此前半年,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一行四人,已经做客美院,在双方共同主办的研修班上,现身说法地呈现了他们浓缩版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再次在纽约相见。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亲切了。身处哥伦比亚大学其境,哥大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术旨趣、课堂氛围、教师团队、学生的精神面貌,给我以深深的感动。  来自崇尚科学、追求真相的理性精神,也来自担当社会责任以及追求人性深度关怀的激情,朱迪斯·博顿教授和她的同事们,早已磨合练就成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精力充沛、团结合作的教学团队,他们紧紧围绕美术教育这个轴心,发展出了经过重新审视和整合的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美术学、博物馆教育、课程论和教学法。在同心圆式的课程结构中,每一门课程都在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每一门课程都力求相互交集照应。每一门课程都在凸现以人为本的深度反思与发问,每一门课程都以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旨归,而他们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反思和发展之中。  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标准”,即“TC标准”,作为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其包含了如下五项要求:1、探究和反思的实践者;2、负责任的、终身的学习者和实践者;3、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4、有效的合作者;5、主张社会公正和多元化。这五项要求都是针对未来的教师而言的,对应着这五项具有明确价值判断的世界观层级的抽象表述,师范学院的不同专业均从概述、结果(意向、知识、技能)和评价三个方面,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各自具体的专业理解和要求。又是同心圆结构:不仅是价值观、知识观、方法论的同心圆,也是对学生和教师要求的同心圆,还是校内学习和终身学习目标的同心圆。那一个月,我天天听课,沉浸在哥大的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中,也多次随考核研究生教学实习的教授,驱车去纽约郊区的中小学听美术课,一再感受着一种追求社会进步和教育公平理想而极富实践感的哥大精神。在师范学院大楼的入口处,有一座不大的杜威头像,与学院的历史照片和其他重要人物的雕像一道,排列在长长的走廊两侧。我望着那颗消瘦而倔强的头颅,深感他的精神召唤的力量。

内容概要

21世纪的中国,随着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正在日益彰显出她的重要意义和无尽魅力。如果说当下美术界可有与'85新潮之深远意义相比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基础美术教育所进行的深入改革。本书是“美术教育学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艺术与认知》,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抽象的艺术认知概念。书中描述了北美心理学长期存在的行为主义传统,以及这一传统渐变成为当代心理学领域占主要地位的认知观点的过程;书中对当代认知理论中的主要理论派进行对比,审视个体构建自己现实观的观点;探究了认知灵活性理论;还对艺术作品创作产生和他人对艺术作品的解释中的隐喻、想象和叙述进行了认知描述。

书籍目录

总序致谢第一章  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窘境  实证主义遗产  科学学科领域中的客观主义  本书之目的  本书之结构第二章  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艺术发展  行为主义遗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认知:维果茨基视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难题  儿童绘画领域中的发展理论  艺术教育之蕴意第三章  认知革命和学习概念  三种认知取向  作为信号处理的认知  社会文化认知或情景认知  走向综合理论  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对综合认知理论的要求  艺术领域中教育的蕴意第四章  认知灵活性理论和艺术领域中的学习  初级和高级知识习得之间的差别  复杂领域和学习  提高认知灵活性的教育——教育中的超文本技术  降低复杂性所产生的错误观念:简化偏见  复杂性谜题和课程模式的应用  综合课程  认知灵活性理论对于艺术教育的含义第五章  艺术学习及其评测中的障碍  学习艺术中的错误概念——克罗西克分析  生活世界和文化认知绘图  教育和评测的含义  教育和评测中的教育性激励  为提高艺术理解力设计课程背景第六章  认知中的想象力  哲学中的想象力  心智意象的心理研究  认知中的分类  一些隐含的意义——经验、抽象和隐喻  走向想象力理论——分类、图式和叙述  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通识教育的含义第七章  艺术和认知:艺术的认知讨论  认知灵活性  通过艺术综合知识  认知中的想象力  审美体验  小结:艺术之目的注释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窘境  西方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艺术是一种智力需求很少的职业,适合娱乐和消遣。当被要求说出西方文化历史中的巨匠时,多数人在列出伦勃朗(Rembrandt)和毕加索(Picasso)之前,会先提到爱因斯坦和牛顿。艺术天才是神话的成分——是一种超乎于人类的恩赐,而不是一种可以衡量的智力特征。如果按智力需求来排列各个领域,那么物理学家位居画家之上,分子生物学家在诗人之前,数学家先于交响乐作曲家。但是,这些判断是否建立在对这些领域的真实评价之上呢?更简明地说,是什么样的思维(mind)概念能使如此多的人认为,艺术是“轻松的职业”(Snedden,1917,P.805)?  这些都是关于智力本质的心理学问题。然而,作为认知和理解的模式,艺术在智力上地位略低一筹的假设,至少比心理学早出现两千年,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Plato)。为佐证其“理式”(ideal forms)是真知的最高来源这一说法,柏拉图用了多种理由来说明艺术的次要地位。他认为,理性思维在绝对纯然的条件下掌握的原型不会因感官的影响而被歪曲,因此,比借由感官获得的知识高级。建立在自然实在基础之上的感官知识,是由这些理式的不完整复本或模仿组成的。而且,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物体是“模仿的模仿”,因此更加低级。  柏拉图的理式ideal forms极其抽象,一般人难以理解。纯粹的、不依靠感官的思维是难以达到的。基于此原因,为有助于理解,我们列出一些感官辅助方式:地图、图表、图画、雕塑和科学仪器。为刺激孩子的思维,教师和家长给孩子们提供善和真的模式,通常有歌曲、故事或者图画——诜取这些模式,是抽象领域难以掌握的缘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与认知/美术教育学系列译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是本我想要的好书
  •   艺术教育的专业理论书籍,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