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民间灵性之光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湘都市报 编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寻找民间灵性之光: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是《三湘都市报》大型系列文化报道《寻找民间灵性之光: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的结集,全面梳理了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了至今仍然传承和活跃在湖湘乡土社会的那些俚野歌舞、古戏老腔、风土民俗,呈现了浓郁的湖湘风情与顽强的民间力量。

书籍目录

大戊梁歌会:青山坡上的爱情摇篮
通道侗文化长廊:穿越记忆的天空
苗寨歌鼟:踏歌直上白云巅
目连戏:人鬼神通,天地传奇
傩:打开童年之门
舍巴日:毕兹卡的狂欢
土家摆手:密码在摆舞中流成一条河
蓝印花布:在阳光下呼吸
苗家鼓舞:血泪和快乐齐飞
打镏子:山野里溜溜的土家天籁
湘西苗族服饰:五溪衣裳共云天
梯玛神歌:史诗,美声,摇滚,芭蕾
“古老话”:踏歌而行,遥望故乡
激情端午:汨罗江畔祭诗灵
菊花石:采菊浏阳石有香
常德丝弦:吟唱,在光影中淡去
邂逅湘昆:沉醉不知归路
皮影戏:微光流影里的东方魔灯
花瑶:梦里挑花看醉
南岭长鼓:瑶家风情舞蹁跹
湘绣:雨打风吹下的姹紫嫣红
西兰卡普:土家人身上的神秘图腾
长乐故事会:长乐镇的“行为艺术”
布袋戏:掠过岁月风尘的指尖“把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傩面:童年的万神殿 打开那本《中国巫傩面具艺术》,那些金刚怒面,怪诞诡异,极尽民间夸张想象的神鬼面具呼啸而来,似乎要将我死死地攫住,压紧,挤垮,张开大嘴吞了下去。面具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自我的替代品,至今还遍布世界各个民族,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童年“万神殿”。它是人类巫性思维留下来最强烈直观的符号,也是我们进入“傩”的第一个现实密码。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彼此都可以沟通,产生了“巫”这种原始自然宗教。当巫师戴上各种面具,便认为有神灵附体,可以使神灵顺意人的意愿,大旱下雨,洪水退却,疲软的庄稼精神抖擞,难产的女人转危为安,还可以驱逐恶鬼,中和阴阳。巫师为驱鬼敬神、祈求丰产平安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祭。祭祀时的声音、动作、仪式、习俗,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傩俗,是歌、乐、舞、戏的起源。除夕时家家户户贴红纸、挂红灯、放爆竹消灾祈福,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傩俗,源于周朝每年将尽时在皇宫举行的“大傩”驱鬼仪式、汉朝时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的“逐除”。 《九歌》:中国最美的傩歌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多少次读《九歌》,深为其瑰丽雄奇、缠绵悱恻的浪漫想象震撼,可从没有深究,当年放逐沅湘之间的屈原,就是根据这里请傩还愿、求子招魂等巫傩歌舞,去其鄙陋写成。因为求子的傩仪十分庄严重大,不仅要以美艳的女巫媚神,模仿男女交媾情景,更有群体野外交合的性事狂欢,非此不能灵验。傩因此被斥为“粗痞蛮陋”,不可登大雅之堂。但它所传达的消灾纳福、丰产多育的生存观念和生命哲学,是中国民间最为顽强普遍的精神信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被戏剧大师曹禺称为一道“文化艺术长城”。 沅湘之地自古巫风傩俗炽烈,“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子九歌因此产生,目连戏流传到此便与之结合大行其道。至今,这里还留存苗族的椎牛祭,土家族的舍巴节、毛古斯、梯玛神话,瑶族的盘王大祭等丰富的傩祭、傩歌、傩舞活动。新晃贡溪的“咚咚推”,会同高椅村的“扛菩萨”,沅陵七甲坪的傩堂戏,都是漫漫千年的巫傩楚风所育的傩戏,至今犹在乡间咿呀唱响,是中国傩文化的生动见证。

编辑推荐

《寻找民间灵性之光: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找民间灵性之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故事讲解和粗略专访型,略显简洁,层次不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