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鳖虫养殖技术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王立金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02出版)  作者:王立金 编  

内容概要

《地鳖虫养殖技术》共8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地鳖虫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技术、病虫害与天敌防治、采集与产品加工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地鳖虫的饲养技术,包括:地鳖虫的饲养方法、引种与种苗捕捉、繁殖技术、成虫饲养、幼龄若虫饲养、中龄若虫饲养、老龄若虫饲养及冬眠期地鳖虫的饲养等。书中内容充实,技术可靠,实用性强,融科学性、应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可供地鳖虫养殖专业户及有关人员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概述地鳖虫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一、地鳖虫的形态特征(一)外部形态(二)内部结构二、地鳖虫的生物学特性(一)生活周期(二)生活习性几种常见地鳖虫及其习性一、中华地鳖(一)形态特征(二)生物学习性二、冀地鳖(一)形态特征(二)生物学习性三、金边地鳖(一)形态特征(二)发生世代及习性地鳖虫的营养需要一、地鳖虫的营养成分(一)蛋白质(二)脂肪(三)碳水化合物(四)矿物质(五)维生素二、地鳖虫的常用饲料(一)天然食料(二)人工合成食料(三)饲养地鳖虫所用饲料的类型三、地鳖虫饲料选择及调配(一)饲料的选择(二)饲料的调配四、地鳖虫的饲养记录地鳖虫的饲养管理一、地鳖虫的饲养方法(一)缸养(二)池(坑)养(三)立体多层饲养台饲养(四)盒养(五)蜂鳖联合饲养二、饲养土的制作(一)土质要求(二)取土时间及处理(三)土壤湿度及调节(四)饲养土厚度三、常用饲养器具(一)投料用具(二)饮水器具(三)供热保温设施(四)供湿设施(五)分级筛(六)孵化器具四、种与种苗捕捉(一)引种季节(二)种虫的优劣鉴别(三)地鳖虫的雌雄鉴别(四)野生地鳖虫的捕捉五、地鳖虫饲养类型(一)探索性饲养(二)大规模饲养(三)优质品种的复壮及隔离饲养六、成虫的饲养管理与地鳖虫的繁殖(一)成虫的饲养管理要点(二)地鳖虫的繁殖七、幼龄若虫的饲养管理(一)投放密度(二)饲料(三)温度和湿度八、中龄若虫与老龄若虫的饲养管理(一)及时分级(二)放养密度(三)饲料投喂(四)细心观察(五)注意调节温、湿度(六)注意防止敌害侵入,搞好环境清洁卫生(七)适时采收与留种九、冬眠期地鳖虫的管理(一)喂食(二)防止饲养舍的温度大起大落(三)保持湿度(四)防止鼠害入侵十、地鳖虫的冬养(一)湿度控制(二)温度控制十一、新技术的应用地鳖虫的病虫害防治一、地鳖虫的病害及其防治(一)大肚病(二)肠胃病(三)绿霉病(四)卵块曲霉病(五)线虫病(六)胃壁烂病(七)裂皮病(八)白僵病二、地鳖虫的虫害及其防治(一)蚁类(二)螨类(三)鼠妇地鳖虫的采集及产品加工一、地鳖虫的采集(一)采集环境及时间(二)采集方法及使用工具(三)地鳖虫的引种(四)选优去劣地鳖虫的药用地鳖虫的益害评价及防治

章节摘录

(一)形态特征1.雌成虫身体扁平,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似锅盖。体长30~35毫米,体宽25~30毫米。背面赤褐色至墨褐色,稍有灰蓝色光泽,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个体颜色有变异,经干燥后的虫体颜色稍深,无光泽;腹面棕褐色。头小,隐于前胸下,觅食时则伸出,并可见其颈,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后粗细相等;复眼大,明显可见,呈肾形,凹陷的一侧围绕于触角基部,两个单眼位于两复眼之间的上方。前胸背板前狭后宽接近三角形,中间有微小刻点组成的花纹,中胸及后胸较狭窄,两侧及外后角向下方延伸;腹部九节,第一腹板被后胸背板所掩盖,因而只见中间较短部分,2~7节宽狭近相等,8节及9节向内收缩。肛上板较扁,后缘直,中间部位有一小切口;腹部末端有较小的尾须1对。胸部的3对足较发达,基节粗壮,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里,腿节长呈筒形,胫节多刺,前、中、后足的跗节都是5节,末端有爪1对,无爪垫。2.雄成虫身体颜色比雌虫浅,呈淡褐色,身上无灰蓝色光泽,但体表较雌虫鲜艳,披有纤毛。体长30~35毫米,宽15~20毫米。头略小于雌性,触角明显粗壮;前胸背板色较深,宽大于长,前缘略呈弓形,3对胸足略细于雌性,胫节上的刺也较长;翅2对,较发达,将中胸以下的各部位覆盖于翅下,前翅革质,脉纹清楚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翅脉黄褐色,平时似扇折叠于前翅下;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其下方有两个较短的腹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鳖虫养殖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