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星星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页数:170  字数:12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继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之名(novel)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作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所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闪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辞;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
《奶奶的星星》曾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写于上世纪80年代,具有黑色幽默意味,是新时期不多的涉及基督教的小说之一。
《命若琴弦》通过对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命运的叙写,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生存、死亡、困境、超越等重大主题,曾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
《我与地坛》乃一曲咏叹,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州。1951年生于北京。l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终致尿毒症,终致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以及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新近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笔集《扶轮问路》和剧本与影评集《妄想电影》。2010年12月3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
其作品多次获奖,主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奶奶的星星》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1998年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奖;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
《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随笔集《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

书籍目录

奶奶的星星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熟练与陌生
给FL的信
去找史铁生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
史铁生主要作品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史铁生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儿我又问:“您干吗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

编辑推荐

《奶奶的星星》是中篇小说金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奶奶的星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里面有句话,大意是,每个死去的人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照亮后来者的生命。尽管是童话的说法,但将其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个活过的人,其成功与失败都变成了智慧,照亮后来者的人生!——这就非常真实了。但,如果一个人不看书,不知道《奶奶的星星》,不懂得前人的智慧,那么他的人生也就不会被照亮。所以,温-家-宝提倡人们时常仰望星空,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做人要时常读书,拜读前人的智慧,他才会成为一个自信达观的人。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人在其中不停地转啊,忙完了工作忙家事,忙完了自己这生,还得为儿女的事操心,剩下一点点可怜的空隙,大概也就够一声叹息了。城市的天空因为污染而变得浑浊不堪,很久也看不见星星。一个人的内心则因为俗务和各种诱-惑挤得太满而看不见星星了。正是或多或少地有感于此,我于6年前开始,在每天蹲厕所的时间里读点史书。悠悠6载,虽然进度很慢,但看到一个个别人的故事,却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次审阅。这日,正看到孟尝君一节,此人颇有胸襟胆略,散财聚人,门下食客三千,做到了齐国的宰相,但私心太重,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竟然招引外敌来攻打自己的国家。因此史书于他,是毁多誉少。人生百年,我又将划出怎样的人生轨迹?一定也半是由天半由人吧!日积月累,也算看罢了一个个古人的人生,或伟大,或卑微。一次次审阅自己人生之后,我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也得变成后人翻阅的一页书,荣辱得失也会照亮翻阅者的眼睛。明乎此,人生的苦难也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平衡中也就多了些愉悦的心情。2.这篇文章讲了三年级的四个同学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春燕扮演奶奶,高晓亮扮演孙子,福福扮演爸爸,小翠扮演妈妈。做好饭后,一家四口开始吃饭。可孙子、爸爸、妈妈都坐下吃饭后,奶奶还没坐下,他们就开始议论奶奶该坐哪,高晓亮说:“我家奶奶吃饭时不和我们坐在一起,是蹲在灶门口吃的。”“对啦!我家奶奶每天都等我们吃完了,才吃我们剩下的菜。”小翠拍着手,尖声尖气地帮着腔。虎头虎脑的福福猛地站了起来,眼一瞪,头一摇,手一摆,:“根本不是的,我家奶奶瘫痪睡在床上,妈妈每天在我们吃饭前就把奶奶的饭菜送到床边,有时妈妈还一勺一勺地喂奶奶哩。”从上面的对话中,我感觉福福的妈妈做的最好,因为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里有一句话: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话的意思是:长者站着的时候,你要让长者坐下,长者坐下后让你坐下你才能坐下。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老,我要像爸爸妈妈孝顺奶奶一样孝顺他们,因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乎?让我们都来做孝敬父母的好儿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史铁生的生命,从一颗平凡的小草在艰难困苦里慢慢变成大树,生命的升华早已让那宇宙中渺小的身躯便得强大,绽放光彩......可生命终究会消逝,我们把希望与怀念挂上夜空,寂静的夜空下,有孩子静默地远望,到底哪一颗才是“奶奶的星星”?而答案,就在自己的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至少有个共识吧,生命可贵!可除了珍惜它,还要创造它的价值吧......
  •   史铁生的文字我大都是从读者节选上泛泛读的。因为我是一个奶奶带着长大的小孩,被这书的名字吸引就下了单。读过就没放下。史铁生的文字真不错。干净明彻,第一次读他的集子,就爱上了这个作家的作品,打算收齐。
  •   奶奶的星星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睛描述他所看到的世界,单纯,毫无杂质。灵动的文字,朴实的笔触,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洗净心灵。
  •   我听喜欢这本的 便宜又有我喜欢的我与地坛
  •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读到这这些,我已潸然泪下~想起了过去。
  •   一直喜欢史铁生的作品,其中收录的史铁生的文章让我很喜欢。很好的一本书,爱不释手。
  •   早就买了 但是昨天才看完 我想唯有像史铁生这样经历过生命苦痛的人 才有力量写出这样震撼和感动的文字吧
  •   其实这本书是关于亲情的吧,我觉得对他有用就买了
  •   其实是因为老师的原因才看的,但看了就舍不得放下了%>_
  •   故事很感人,值得大家一看,就是书前面的废话好多。
  •   挺有淳朴的亲情感
  •   没看,质量还不错
  •   感觉是一本规规矩矩的书,什么都挺好的。
  •   正版,好书。。
  •   服务很好,书也不错。
  •   不错, 很有教育意义
  •   看完第一篇小说,我想起我的奶奶,有感触。
  •   史铁生的小说,别有韵味,正在走向经典。
  •   使我想起了奶奶,让人落泪
  •   这本书让我思索,让我品味,这薄薄纸上的文字是如何如何的沉重意味
  •   很好看的书,内容丰富,印刷也是非常好。
  •   没有塑封的说= = 封面有点点脏但是还好啦。 还没读不知道怎么样
  •   从书的封面到内容都很朴素
  •   很好,我看完了,细节描写很够
  •   不错的哲思书籍,唯独是,文字里没有激情。全是淡定。人又不是都要成佛。
  •   我依稀记得你轻轻的抱起我放在腿上对我微笑的样子,我依稀记得爸爸要凶我时你把我护在身边您走了很久了,我还是会在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想起您带给我的所有温暖,那些专属于我们娘俩的回忆会一直留在我心里一直都很喜欢史铁生,那真挚的文字总会感动我
  •   帮同学买的,她挺喜欢的,纸张很好,而且很便宜。
  •   内容精彩扣人心弦??
  •   看起来很舒服,适合晚间一个人孤独的看
  •   还行 要是有个塑料封皮就更好了
  •   还不错,就是封面有点旧
  •   内容不错。只是书本有一点脏。
  •   其实这本书不是我想看的,是买给我弟弟的,内容应该很不错,的、、
  •   各方面都满意,装订。内容。。简洁的风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