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莫言  页数:187  字数:13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继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之名(novel)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作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所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闪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辞;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内容概要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红高梁》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莫言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梁》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

书籍目录

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漫长的文学梦与《文艺报》记者刘颋对谈莫言主要作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从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颤,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编辑推荐

《红高粱》编辑推荐:读莫言,必读《红高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名作。收入《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照片、创作手记、访谈、作品年表等。阐释莫言的文学观,传达莫言的文学经验。对于解读莫言,《红高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人推荐

莫言在写作中描写了他的青春往事以及故乡的情景,这在他1987年发表的《红高粱家族》中尤为明显……——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奖词(节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高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4条)

 
 

  •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红高梁》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莫言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   红高粱》是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发表于1986年,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成名作。发表于1986年。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梁》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   记得是在听莫言老师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发言中提及该书。“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所以我巴巴的马上买来看了。《透明的红萝卜》看第一遍:无感觉。大概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苦孩子被众人虐待,但他不需要人的怜悯,坚强的倔强的自己承受,即便如此,心中仍然有着决断,有着正义,有着对美好的事美好的情的渴望。第二遍:那小石匠一如身旁的芸芸大众,有着很贴近的善,也有很贴近的恶。好时佛眼看你,不好时管叫你目前流血。对黑孩有着天然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故对他可善意可恶意,一如心情。 菊子姑娘还算不错,对黑孩的友好出于真心。黑孩也是很感动,并把她给的手绢塞入桥洞缝隙里,那里是他藏匿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在吧。 黑孩的倔强,是用自虐来证明他的坚强,证明他比别人还强,也是用自虐来希望获得他人的关爱。比如在桥洞了,小铁匠叫他去捡回扔出去的铁钻。他第一次被烫得肉嚼,但只是用水泡泡然后就硬是去手持了回来还慢慢蹲下放在小铁匠的脚边。那份嘲笑与自傲隐藏在那漠然的脸后。这个黑孩代表的是那一类人呢?代表中国苦难深重的但是却乐观向上的,自强不息,感恩不忘本的,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外形瘦弱的地位低下的,外表柔顺的内心坚强不屈的,有自己的信仰追求的广大老百姓。 网说小铁匠与老铁匠是将一个人的前后段放在一个时空里进行对比。是吗?还未看完,待证明。《红高粱》第一遍:也无甚感觉。反而觉得叙事有点乱,但是后来静下心还是看懂了。该文讲解了高密之乡农民抗战前后的一些故事。讲出了淳朴的民风,动人的爱情,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由沉默到反抗之间的变化等等。这些书籍需要多读几遍方可读懂。还是别去看别人的评价了。还是忍不住,看了旁人的评论。说的该文主要反映一种人的原始本能,那种旺盛的生命力,敢爱敢恨,敢抢敢拼,完全趋于本能,不似当今人这般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在俗世中庸碌的卑微的活着。我也觉得甚是。文中有些文字有点到,但是当时未能体会个中滋味。值得细细品读
  •   读莫言,必读《红高粱》。最平价、最充实、最经典、最血性——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名作。
    收入《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照片、创作手记、访谈、作品年表等。
    阐释莫言的文学观,传达莫言的文学经验。对于解读莫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书收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莫言,果然名不虚传!初读他的大作,感觉农村乡土气息浓厚,现实而可信,没有在农村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原来他成名作之前的学历仅有小学五年级,靠自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精神令人钦佩!喜欢,值得收藏。
  •   高粱——收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
  •   买这本书真的是因为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曾经看过一本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写的书,觉得非常好,非常宏大,文笔和人物刻画比演员演的要好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当莫言也得了这个奖项,看一下他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的了。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之前早就听过《红高粱》这个电影,但是没看过,印象中还总是跟《大红灯笼高高挂》容易混淆,一直就想看一下,这双重的理由使我看这本书成本必然。文字有时候表达一种思想,但它们同时更是一种语言。那些语言很具特色,在书里刻画着人物的性格。这两篇小说算不上宏大,情节也不至于很多,以致我还很奇怪这么短的小说竟然可以编成电影来演,虽然我没看过这部电影,还是很佩服导演和编剧,大概他们选择的就是这个题材吧。故事情节好像跟很多好的小说一样,不会那么完美,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才可以让小说更加贴近人生,更加让人感觉真实和现实。其实我本人一直都希望小说有完美的结局,就像很多电视电影,或者说像童话那样。大概这是人对美好和完美的渴望,或者说潜意识里的追求完美。但是最近看的书大多没有这样的。虽然结局都不会很差,但是没有像童话里那么完美,大概我的要求过于苛刻了,或者说对人生认识的还不够。还有,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一个完美的,我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盼望着主人公能够突然一变,就像失忆者不小心撞了一下突然完全恢复记忆的那样,因为什么一下变得英雄起来,或者知性起来。但是都没有。即便到最后我还是没理解黑孩到底怎么回事,他是真的傻吗?不是的。他是装傻吗?那为什么不接受好人好事呢?我无法理解。大概我的思维过于简单,无法理解作家伏在人物中的深意吧。总之,看莫言的这两个故事并没有欢乐,没有轻松,也没有大的愤怒,或者深深的痛苦,但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或是同情?或是遗憾?我也说不清,让人总是在思考,总是在默默地思考。
  •   《红高粱》给我带来的是震撼!虽然早就知道这一定是很出色的小说,但真正置身于莫言种植的这片语言的血红的红高粱的海洋,我还是感受到了强烈的巨大的震撼!这种感觉有点类似初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时的体验,一个全新的语言的森林,宏大的交响乐,眩目的颜料的波浪,令人瞠目结舌。《红高粱》是一个中篇,但它的内蕴,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泛滥文坛的长篇,甚至是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我感觉到莫言那火山般喷涌的炽烈的激荡的才情!真正的好的小说,就应该是鲁迅的《铸剑》、莫言的《红高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样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创造!
  •   红高粱写的是发生山东高密的民众抗日的故事.高密离我老家不远,那边的高梁酒,在我们那儿也很有市场.书中的好多方言,看着很亲切,好多民风民俗,也很有同感.莫言的书,语言很平实,故事也不复杂,但内容很有深意,需要自己慢慢品味.
  •   莫言的这么作品中,最爱《透明的胡萝卜》,次爱《红高粱》,我觉得他们是莫言早期作品中最精彩的。透明的胡萝卜描写了无名无姓的黑孩坚强的活在痛苦的现实中,用一种自虐的方式让自己强大,从孩子的内心世界折射出畸形的社会。
  •   本书收集了莫言的几篇代表作,其中《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又能体现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红高粱》更是借助同名影片为国人熟知,本书是我们接近文学经典的一个好选择!
  •   莫言的成名作,圈外是《红高粱》,圈内是《透明的红萝卜》,当然就不需要我推荐了。书的装帧很好,价格也不算贵。推荐。
  •   看读完红高粱就被其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莫言的文学功力的确高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本红高粱只是一个中篇小说,想要看更加完整小说的情节,推荐购买红高粱家族这本书。
  •   自己早已读过,觉得孩子要知道莫言,不能不知道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就买了。
  •   里面有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的对话,实惠!
  •   红高粱是莫言小说里,我最欣赏的一部···值得推荐···有时候看书比看电影更能耐人寻味··
  •   之前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过《丰乳肥臀》,当时被这个名字惊呆了,心想学校图书馆怎么可以放这种书!忍不住拿来翻翻,原来跟想象的根本不一样。(鬼脸)从那个时候起莫言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两本书,我以为他只有这两本书。小时候,模模糊糊记得红高粱的电影,但是那个时候看不懂。后来一直念念不忘《红高粱》这本书。但是本人比较懒,便一直没有了契机。直到那天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便知道,这本书在向我招手了。拿到之后便开始看,其中的点点文字跟情节,慢慢地跟小时候脑海里电影的片段一点点重合,翻新。还有大学文学课本里的节选,终于看到了节选前前后后的所有故事,像慢慢揭开一个神秘的面纱。只是,没有我想象的长。但是,也绝对没有失望,那些文字里翻飞的红高粱,比电影的镜头营造出来的影像,更为辽阔也说不定。
  •   一直以为红高粱是长篇,原来是中篇小说,里面还收录莫言其他中篇,好看
  •   “认知形象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小说的创作过程更类似于自然科学实验过程,实验对象为作者所创作的文学形象,初态设置和实验条件赖于作者对其形象、情节的设置,实验过程是读者对此文学环境下的文学形象产生认知,实验结果是此形象在受众心理形成的认知结果。作者仅能对文学形象的初态及变化条件进行初始干预,但无法控制实验过程的发展趋势,实验过程完全由受众独立将文学形象带入生活、带入社会、带入历史以致带入哲学进行观察,并最终成为认知形象完成结论。文学形象向认知形象转化的过程将作者向受众单方面传递信息丰富为作者、受众双方创作的过程。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认知形象的深刻与否,与受众本身的哲学体系、审美取向有很大关系,故对错计较,实乃不必。”     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后记中记录有莫言与记者的对话。摘抄片段如下:    1、 小说家要不要编造?当然要。不编造不是小说家。胡编乱造甚至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怎样编得真实有说服力,这就是对一个作家的考验。这个能力就是用自己的情感来同化生活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这代作用可以持续不断地写,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就是可以把听来的看来的别人的生活当作真实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像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来写。这种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同化别人生活的能力,说穿了就是一种想象力。要达到这个程度,第一就是要有一种煞有介事的具有说服力的语言,当这种具有说服力的语言确立以后,读者马上就会建立起一种对你的信任。   2、 “万物都有生命,问题是怎样唤起它们的灵性”。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要表达他们的灵性,那为什么在我的作品中有些动植物仿佛能够通灵呢?我想这还是和我的童年有关系。人和自然的交流对文学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要训练一个作家的话,小时候就应该把他放到一个没有电的地方。晚上太明亮了,童话就没有了,想象力也就萎缩了。有一年和王安忆一起去瑞典,我就知道了丹麦产生安徒生和那时候他们特别落后有关系。因为他们靠近北极,有一个漫长的冬天,白天只有三四个小时,晚上一家人围坐火炉,这不产生童年产生什么?如果到了北京上海,灯火通明,每一个角落都照得纤尘毕现,童话就消失了。   3、 作家要具备一种能力,在某一瞬间自己的内心完全和人物的内心同化,这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也不一样。《檀香刑》中刽子手浸泡檀木时的心理,完全是一种想象。我相信历史中没有过,杀一个人哪用得这么费事。   4、 我觉得语言就是一种说服力。对语言的技术化量化分析是困难的。但作家的语感是无法量化的,语感是有独特性的,我们读鲁迅沈从文,差别明显。真正写到那种泥沙俱下的时候,是一种下意识。所有的词汇都不是想出来的,是它自己涌出来的。再有就是你对笔下写的东西的认知深度。
  •   如果你是因为看过电影红高粱而选择不看这本书,你一定会后悔的,电影能传达给你的和书能传达给你的是不同感觉,莫言的成名作品,值得一读
  •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语言朴素,又很耐人寻味,值得推荐。建议这么好的书最好送个书签什么的,有时间看到哪一页不忍心折,有个书签挺好,哪怕书签上多印些广告都没事,呵呵。
  •   原来不只是红高粱,还有一篇莫言的小说,不错
  •   要读莫言的书可以先从这本书中的两部短篇小说《透......》和《红......》开始。但要读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建议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总之,这本书不错,无论从文学史知识还是小说本身,价格也和合理,值得一读。推荐!
  •   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让人心生敬仰
  •   可能不少人是先认识电影红高粱再认识莫言的,也是在莫言获诺贝尔奖后才有意识买他的书的。我就是。红高粱的内容就不用多说了。我在5折时买的,物美价廉。
  •   这个只是红高粱家族里面的一章节 经典的莫言文笔
  •   红高粱我是先看的电影,电影很好看,但是我但是不知道是莫言写的哦
  •   莫言的经典作品,多年前看过电影,书未读过,现读过后感觉给电影不一样,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书是正版快递给力!好评。
  •   我很喜欢北方的农村生活,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对红高粱很向往,莫言满足了我,很不错的一本书。
  •   刚收到,还没看,不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应该写得不错.
  •   中国首位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给中华民族争了光,我们只有拜读、学习,无可争议的有待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了。
  •   其实是很小的一本书,莫言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红高粱了,喜欢里面对于人物的描写,觉得甚至比檀香刑更出色,赞!
  •   初读觉得晦涩难懂,人称的转换,大段的心理独白,似是梦呓,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回忆。再读《红高粱》,在一片氤氲中看到恍惚的身影,进而看到了耀眼的明亮。  全篇没有什么救亡图存、光复中华的豪言壮语,只是用最真切甚至接近于乡土的语言,歌颂了红高粱的家乡人民,他们铮铮硬骨,铁丹忠心,经屈辱而愈坚强,于黑暗中创造希望。  作者以“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为主线,由当时还是少年的父亲的视角来陈述战争的前后过程,这其中又夹杂着一段段令人悲痛的回忆。这种杂糅似地手法阐述了战争的前因后果,也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不同人生。“父亲”是一条线索,连接了过去和将来,见证了历史的进程。但其中的主角当属“奶奶”“爷爷”,还有那些“游荡在无边无际通红高粱地里的英魂”。读完这些英雄似的人物的生前身后事,我们不禁要掩面深思......  有一种悲壮让人肃然起敬,有一种无奈让肝肠寸断,有一种逝去让人涕泪交加。在被侵略的年代,红高粱哺育的那些人,在生死面前毫无惧色,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即使像余大牙,他知道自己犯了大罪必死无疑,却笑对死亡,慨然高歌,表现了应有的英雄气概。正如文中所说“人在临死前的一瞬间,都会使人肃然起敬。”  刘罗汉大爷被日军抓去当民夫,修建胶东公路,他本可以逃跑,却因牵挂两头骡子以身犯险,在愤怒中他惊动了日军,被捕后被折磨的不成人形。面临在广场上被活剥的酷刑,他没有跪地求饶,只是破口大骂。在沉默的围观中,那一幕让人撕心裂肺的惨剧,在每个人头脑中留下烙印,在心中埋下了仇恨。迟早有一天,所有的悲痛,所有的仇恨,所有的创伤,都化作复仇的力量,风驰电掣,旗帜劲扬,可恶可恨的侵略者在怒吼中溃亡败退,抱头鼠窜,我们一声大笑,大笑中却带着苍凉——那些逝者,他们魂归蓝天,只留浩气满乾坤,却再也不能生还,对这世界再望一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高粱的故乡,这里的人爱憎分明,民心高拔健迈。“奶奶”就是代表,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传统,敢爱敢恨,美丽聪颖,真诚热烈。在故乡,她的短暂一生被奉为传奇。当她年幼无知时,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财主的儿子单扁郎。当她看到那扭曲的面孔,才知**,她要嫁的竟是一个麻风病人。那些美好的幻想纷纷破灭,她坠入了现实的深渊。而余占鳌(文中“爷爷”,战争中打死敌军少将,被捕后流落北海道荒山野岭,1976年回国)为她杀死单家父子,拯救了在无望中的她。高粱地,承载着她的重生,也记录了她的死亡。她挑着扦饼送往队伍的途中,不幸中弹身亡。  这一场战争,意料其中又意料之外,确也是预备伏击打鬼子,却没想到是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更没料到的是“奶奶”也因此牺牲。冷支队长治小鬼子的形踪,却故意不与支援,在余司令只有三十几人的队伍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激烈火拼、接近战争结尾时,“狗娘养的”冷支队长却带队出现,窃取了胜利的果实,只留下一挺让爷爷痛恨一生的机关枪。而这似乎早有暗示,在前文中就埋下伏笔。面对一大碗酒,酒中浸有刘罗汉大爷的血,“奶奶端起酒,咕咚咕咚喝了余司令端起酒,一仰脖灌了冷支队长端起酒,喝了半碗。放下碗,他说‘余司令,兄弟不胜酒力,告辞了。’”  而越是绝境越显现出生命不屈的尊严,至死不渝的决心,视死如归的力量。与鬼子贴身肉搏,队员无一生还,刘大号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断断续续吹着喇叭,鲜血从他的嘴角鼻孔往外流。”如此壮烈的战争也许只有岳飞的《满江红》才能道出其中的悲壮:“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读《红高粱》是读到了民族气节,还是读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悲壮时愈感慨“进步的同时,也真切感到种的退化”?也许在这愈加浮躁的年代,需要一些沉重的东西要我们去追忆,携带着这些,我们在扬帆起航时,就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掌舵,那一叶扁舟不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沉没
  •   莫言的经典作品,被拍成电影,还获奖,有点意思,抗日题材,高密素材,好
  •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将获得获得者,值得一看
  •   书很好 真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这下想买莫言其他的书了!跟余华是同一类型吧
  •   莫言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赞一个。
  •   虽然是同名电影让这部小说出名,但感觉读书比看电影的体会更丰富和细腻。《透明的红萝卜》感觉比《红高粱家族》写的更好。
  •   这两部中篇小说是莫言的成名作,八十年代就瘦大家欢迎。
  •   红高粱 和 透明的红萝卜 都是他的经典作品,可贵的是,这本书还附有他的一点创作前后的东西,也有一个访谈的记录,更加帮助理解他和他的作品~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写
  •   红高粱早就看过书和电影。两者都不错的,主要是为了《 透明的红萝卜》而买这本书的。还没来得及细看。成名作么一定不错的
  •   很不错的一本书 本来想买的是单独的透明的红萝卜 所以最后选择了这本名为红高粱 但内容确包含了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的集合本 不错不错 之前看过两三次红高粱的电影 现在看了书本 还是觉得书本更能看到人物的本真一面 一些场景心理的描写也更细腻真切 好书 好书!!!
  •   莫言的书最近很红。。。。
  •   以前看过的小说 很经典 莫言的文字 没的说 一副悲壮而细腻的抗战画面 比电影好看多了
  •   不仅包括两部小说,还有中国近代小说简介分析,莫言写小说的杂谈,莫言作品出版年份。 可以作为一部研究莫言的工具书来读。
  •   通过莫言成名作,从文字中体会诺奖得主的创作历程
  •   莫言的中篇小说
  •   小说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   因为那个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人叫莫言,这个书知道,看了一点,觉得还行,文笔还可以,推荐下,别的不懂
  •   《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很经典
  •   红高粱就不看了,因为看过几遍电影就懒得再用心了,看一下后面的透明的红萝卜。价廉物美!
  •   书印刷质量也不错。透明的红萝卜,不比红高粱差。
  •   莫言的文字我想是他获得诺贝尔的一大利器,他摈弃中国传统的封建,能很好的与国际接轨
  •   两个中篇,是莫言的成名作,一气呵成,感受到作家语言的功力和想像的奔放!很不错的书,而且价格便宜~!
  •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莫言的创作背景。是了解莫言的好书
  •   莫言作品首读推荐。
  •   孩子要看莫言的小说,先选一本看看。
  •   莫言的带有“魔幻”的现实小说。
  •   莫言拿奖后慕名而买,果然是农民的作家~
  •   小说不长,一气读完畅快淋漓,意犹未尽,看莫言的小说,这是必看的一本。
  •   想要了解莫言的著作,这本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看着莫言的了诺贝尔奖,但还没看过他的书,就买了一部成名作看看,还好吧。
  •   大师呀,自从莫言得了诺贝尔开始,一路很火呀。
  •   莫言的小说
  •   很好看的书。这本书和莫言所使用的语言应该说影响了很多人。个人觉得莫言的早期作品都不错。
  •   想体会一下诺奖评委将莫言评出的理由
  •   还没看,老师推荐,莫言的书,喜欢的人会觉得很不错
  •   是正品图书,莫言的成名之作,值得好好读读
  •   不愧为莫言的成名之作
  •   绝大多数人熟悉的莫言作品,非常精选,还有一些解读文章,太适合普通读者了解莫言了
  •   莫言的书就不用多说了,这是同学推荐的,里面的故事情节丰富,赞
  •   不愧是莫言的成名作 经典很有文学气息的一本书
  •   莫言的句子也许有些血腥,有些粗鲁,但让人看得痛快,淋漓尽致。所有的段落都那么有节奏,轻重错落,快慢夹杂。情节紧张时每个字都像机关枪班落下的枪子儿,突突有力,砸中你的心。硬邦邦的每一个字,带着强烈的要冲破胸膛的感情,带着仇恨与愤怒,带着强烈的爱或恨,落在你最柔软的皮肤上,砰砰作响,一声声的闷响。
  •   莫言老师的经典作品。书书很好,值。
  •   书不错,只是不太喜欢莫言的描写方式,个人偏好问题。。。。不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不愧是莫言大师的成名作啊,字字经典,耐人寻味。
  •   莫言的描写果然魔幻,这本书里面是两个短篇
  •   莫言的成名作当然要好好读读啦。大家不愧为大家。很好的书。
  •   莫言火了,所以找来他的书看一看,了解一下这个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
  •   莫言精品,真心推荐。
  •   莫言的成名作,有时间再读下。就是书皮有些脏,背面还有铅笔痕迹,恩~
  •   真的是文学巨作。看完后心情很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抗日战争七年,红高粱家族的抗战不能说的那么纯粹,因为那是一个土匪的环境。但是,还是那样认为,鲜血染成的历史,是写满英雄的历史。
  •   莫言的经典作品,很早就听说过,现在才开始看
  •   经典的莫言作品
  •   莫言作品,实在太好。获奖真的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喜欢他早期的作品,经典,值得收藏。
  •   故事很短,也很简单,但是莫言这位会说故事的人将每一个文字都深深地烙进读者的脑海,看完后内心很沉重。。值得一读再读。
  •   好看。莫言的奖可不是吹的。
  •   莫言这本书很不错,不愧是成名作
  •   这本书不错,风格很新鲜,可以从中了解到莫言的作品风格
  •   首先是电子书读的,觉得很好,买回来收藏,书的质量很不错,非常高兴!获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书就不多说啥了,最喜欢小说里奶奶死时候那段描写了,喜欢读书的人都该认真品读!
  •   很喜欢莫言,里面有他的成名作
  •   莫言的成名作之一,书本挺不错的。
  •   莫言的成名作,以前看过电影,现在补补课。
  •   等看完上一本再拜读一下莫言的成名作
  •   正版,又是莫言的成名作,全家都喜欢。
  •   莫言的成名作,富有独创性。
  •   莫言的作品第一次读,细节描述的非常深刻。
  •   莫言作品确实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