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兰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宝光  页数:117  

内容概要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先进文化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其中重要一环还在于文化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先继承,因此整理和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壮丽而多姿的独特文化景观。岭南书法也曾经有过辉煌和灿烂,从先秦至南越国时期,便有墨书、陶文、砖铭和木刻等传世;随后,秦砖汉瓦、晋铭隋碑层出不穷。

作者简介

 刘宝光
 
刘宝光,字翰举,河南省光山县人,l962年6月出生。曾任河南省信阳市书协副主席,河南省青年书协理事。现为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二等奖、“中华五千年书画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书画小品大赛”金奖,作品参加第六、第七、第九届“国展”,第五、第六、第七届“中青展”,第三、第四届“全国楹联展”,首届“全国兰亭奖展”等20余次。出版有《刘宝光书法作品集》、《基础书法学》(合著)、《书法艺术》(合著)、《书法鉴赏》(合著)等。专著((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一梁佩兰》,主编《书法艺术十讲》。论文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于《中国书法》、《书法》、《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论文、作品20余篇次。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生平行历
第一章交游述略
第三章书法探源与作品流布
第四章诗列“三家”
第五章书风递嬗
第六章论艺抉微
第七章历史地位
附录一梁佩兰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作品欣赏
后记

章节摘录

  黄豆蒸来满甑香,白盐调下白如霜。更加半碗红黏饭,便是幽人一日粮。  梁佩兰虽中了进士,但并未出仕为官,时时生计困乏。据记载,他十分珍重的两方名贵端砚,有人要用百亩良田来换取,未许,终因一时拮据而被迫典当,不能赎回,成了他一生的遗憾。还有一事,他心爱的六莹琴(传为东坡遗物)典给别人达十七个月,几不得归,是年七夕得金赎回。即便如此,梁佩兰常与友人诗酒分赋于六莹堂,结伴畅游于岭南名山胜迹,游踪遍及广州之越秀山、白云山,肇庆之七星岩,惠州之西湖,博罗之罗浮山,是典型的蒸尝唯谨、宾至如归的文人情怀。岭南自古就是诗坛文场,文人素有立坛结社的风习。梁佩兰早年就与一批粤中名士、诗人在广州城西结西园白莲诗社,告假还乡后,于法性寺重振此举,开兰湖白莲诗社,与屈大均、陈恭尹共同主衡,分赋吟啸,极一时之盛。他们还相继主盟过越台诗社、东皋诗社、浮丘诗社、探梅诗社等。诗社不但粤人加入,外地诗人如吴绮、赵执信、潘耒、严绳孙、周在浚、徐釚、张尚瑗等亦时时参与唱和。据《清史列传·韩海传》记载:“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岭南诗派之目,遂崭然崛起于海内,而“岭南三家”之声气,亦不胫而走。据说梁佩兰每有新作,人皆争相抄诵,甚至滨海异域,亦争购其片纸零缣。在粤地为官的清朝官员,亦经常登门求取。梁佩兰还十分注重培育新人、奖掖后进,据方正玉称:“客有以他事相请者,则称病不听;有持诗文至者,则披衣倒屣,纵谈指画,亹亹不少倦。”经他教导的后辈诗人,著名者如王隼、梁无技、陈阿平、周大樽、邓廷喆、韩海,女诗人王瑶湘等。外省青年诗人,如方正玉、高孝本、沈用济等,亦慕名前来就教。  康熙三十四年(1695),梁佩兰六十七岁。这年冬天,他拜访顺德县教谕邹景福,寓于邹氏官舍,盘桓将近一月,为邹氏赋截句六首奉赠,书以为别。题为《过何瑚山沧浪洞别业赋赠》,这是他晚年以诗书交游赠答的一个缩影。  康熙四十年(1701),梁佩兰七十三岁。官兵剿连州瑶失利,皇帝命嵩祝偕副都统达尔占、侍郎傅继祖会同总督石琳,调广西、湖南兵进剿,得胜后,授广州将军。梁佩兰的《若木上参天》诗轴题“赋为龙翁公相年台嵩祝”,虽未署年款,当书于此时无疑。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梁佩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書法家風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