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

出版时间:2002-4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澳] 艾伦·查尔默斯  页数:405  译者:邱仁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1976年出第一版以来,全面改写两次共出三版,先后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日文、印度尼西亚文、葡萄牙文、丹麦文、希腊文、瑞典文、韩文、爱沙尼亚文等14种外文出版。1997年,英国文化委员会等机构专门为此书出版20周年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简介

  艾伦·查尔默斯,先后在英国获布里斯托尔大学理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理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1年起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哲学学院任教,1987年起在该校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室任教。1997年当选为人文科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导论
第一章 科学是从经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
 1.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
 2.眼见为实
 3.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看到的物体
 4.陈述表达可观察事实
 5.为什么事实应该先于理论?
 6.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补充读物
第二章 观察是实践的干预
 1.观察:被动的和私人的,还是主动的和公共的?
 2.伽利略和木星的月亮
 3.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也是可错的补充读物
第三章 实验
 1.不仅是事实,而且是有关的事实
 2.实验结果的产生和更新
 3.改变科学的实验基础:历史的例子
 4.实验是科学的适宜基础补充读物
第四章 从事实推导出理论:归纳
 1.导言
 2.婴儿逻辑
 3.科学定律能从事实推导出来吗?
 4.什么是好的归纳论证?
 5.归纳主义的深层问题
 6.归纳主义的吸引力补充读物
第五章 介绍证伪主义
 1.导言
 ……
第六章 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第七章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第八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I:库恩的范式
第九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Ⅱ:研究纲领
第十章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科学论
第十一章 方法中的方法论变化
第十二章 贝叶斯进路
第十三章 新实验主义
第十四章 为什么世界应该服从定律?
第十五章 实在论语反实在论
第十六章 跋
注释
书目
人命索引
英汉科学哲学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所有这一切突出了这一事实:关于与其他种类知识相对立的科学知识的独特性,以及科学方法的确切鉴定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然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回答这些问题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拥有一些流传广泛的直觉,这些直觉也许可合适地概括为这样的思想:科学的特别之处是它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见。这也许把握了这样的思想:虽然对查尔斯·狄更斯和D·H·劳伦斯的小说的相对优点个人意见可以不同,但对伽利略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的相对优点的评价则没有留下个人意见差异的余地。确定爱因斯坦新观点优于以前关于相对性的是事实,任何认识不到这一点的人是完全错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科学知识的独特特点在于它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这种想法,仅在仔细而高度限定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认可,如果要限定的话。我们将会遇到一些怀疑,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事实是否像传统认为的那样一目了然和放心可靠。我们也将会发现能够提出强有力的理由声称科学知识既不可能根据事实得到定论性的证明,也不可能得到定论性的否证,即使认为可以得到这些事实。支持这种怀疑论的某些论据基于对观察性质的分析,以及对逻辑推理及其能力性质的分析。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个必要的新版使查尔默斯的大众文本反映出科学哲学的当下潮流,并确证了它作为科学哲学最佳导论性教科书的地位。  ——《澳大利亚哲学学报》

编辑推荐

《科学究竟是什么》:鸟瞰科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究竟是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只知道中山大学科学哲学考研指定了这个版本,不知道为什么,比商务印书馆贵了好多
  •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并非专为这本书所写,但确实是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才写的。是一组在写的文章之一。另一篇是:《“方差”漫谈之一:从人和猴子说起》(http://www.douban.com/note/256625376/)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来交流指正~
      
      
      
      
      正文:
      
       凭借一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识”的概念,语言保证了我们彼此之间可以拥有“达到一定效率”的交流:描述眼前具体的世界,以及表达内心的感受。
       但是,单纯的“描述”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我们还要“解释和预测”世界的变化,亦即透过现象,找到“规律”。方法之一便是科学。
       然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查尔莫斯曾用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来阐述他的理解,但也未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既是受限于离散的语言的表达瓶颈,也在于所谓“科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免不了包含“不科学”的成分。
       为了形成一个基本的,尽可能不影响交流的共识,本文中探讨的“科学”指的是:一套以“解释和预测”世界为目的,具有注重逻辑、尊重事实等特点的方法体系。
      
       关于科学,一个为人关心,但事实上并非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是对的吗?
      
       把一个杯子举到高处,松手,它会掉下来。换成苹果、篮球等等也是一样。
       面对这样一组现象,要以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并预测”,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现象既是主观的,但也要是得到共识而客观化了的,我说“杯子落下”,你也要承认“杯子落下”而不是“杯子上升”——有着最基本的对现象的相同描述,才可以进一步探讨问题;第二,承认杯子落下,苹果、篮球等等也落下,这组现象背后是“有规律”的,这也才有用科学寻找“规律”来解释的意义,而且,“规律”并非一事一议,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科学”所寻找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
      那么我们接下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已经用100样东西做了100次“下落实验”,这时,当我拿起第101样东西继续这个实验时,它还会再次下落吗?
       [1]“当然会,之前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2]“我们无法肯定地说出会不会,我们只能假设它会。”
       这两种“寻找规律的方法”在科学史上分别被称为“归纳主义”和“否证主义”。
      
       归纳主义认为:“规律”,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归纳出来的。掌握了规律之后,我们便“可以”以“概率1”来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现象”——而非某单一现象——的发生、发展。
       这一说法虽然很直观,但也很快受到了质疑:
       [1]经验的“样本量”取多大才算够大?
       [2]对于无法观察的现象,比如电场、磁场的存在,如何归纳出规律来解释?
       [3]如果归纳是科学建立的正确方式,那归纳法本身如何用归纳的方法自证呢?
       除此之外,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直指“归纳主义”的痛处:一只农场中的火鸡,每次它一听到铃声就有人来喂食,但感恩节那天,听到铃声来吃食的它却被主人抓去杀掉了。
      
       与“归纳主义”相反,“否证主义”认为:我们并不能以“概率1”解释和预测任何事的发生,恰恰相反,所有“规律”的概率都应当是0,而我们只能为解释或预测给出一种“假设”。所谓“规律”,或称“科学理论”,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可否证”。因此,科学的建立,则正是在不断的“假设——校验——推倒——重新假设”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不论我们怎么努力,那个规律的概率依然是0。
       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否证主义”一章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科学始于问题,这些问题和世界或宇宙的某些方面的活动解释联系在一起。科学家提出可否证的假说作为问题的解答。随后,对猜想性假说进行批判和检验。其中有些假说很快被淘汰,其他的则被证明是更成功的。这些假说必然会经历更为严格的批判和检验。当一个成功经受住了广泛的严格检验的假说终于被否证时,一个渴望与业已解决的问题大相径庭的新问题出现了。这个新问题要求人们发明新的假说,随之进行新的批判和检验。这样的过程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永远也不能说一个理论是正确的,无论它经受住了多少严格的检验,但如若当前的一个理论能够经受住否证了对它以前的理论的检验,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有希望说,这个理论比那些理论更优越……否证主义的科学进步观是:科学进步就是一个从问题到推理性假说,再到对它们的批判和最终否证、由此再到新问题的过程。”
      
       否证主义虽然在逻辑上很严谨,但实际运用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针对“杯子落下”的实验,我们提出一个假设:“手持物体在高处并松开后,物体会落下。”但当我们拿氢气球来做这个实验时,气球没有落下反而上升。从否证主义的角度讲,这个现象推倒了之前的假设。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会不会是因为今天天气的原因?或者是手持的时间不够长?甚至是因为实验者今天穿了一双黄色的袜子?
       否证主义者当然可以说这些条件与实验无关,并不妨碍推倒之前的假设。可是,这个“无关”的论断也应当是一条“规律”,又该怎么证明呢?它的概率难道不应该是0么?
       这是否证主义者难以解释的。
       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科学体系的建立是复杂的。一方面,“规律”可以针对某事给出解释和预测,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情境A、B的“规律a”和“规律b”之间又有着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而要建立起这样一个系统,我们总要赋予一些“规律”以“概率为1”的地位,让其他规律在它们身上得以依靠和衍生。
       因此,在否证主义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又产生了“范式(Paradigm)”“共同纲领(Research Programes)”的理论。它们虽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出:“某些最基本的‘规律’——或者说‘假设’——是不容否证的,它们必须被赋以‘概率为1’的地位。”
       这些最基本的“假设”又被称作“公理”,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的基础。
      
       但是,倘若科学要建立在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假设”之上,它和宗教、神话等其他用来解释和预测世界现象的方法,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一种合适的说法是:确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可表面上的区别就不重要了么?
       恰恰相反,表面上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开篇所说,“科学是对的吗?”这个问题,虽然为人们所关心,但它并非最关键的。
       事实上,最关键的问题是:相比于其他解释和预测的方法,它是否有效。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这个世界”。
       那么,“科学”与“宗教、神话”神话之间,表面但真正关键的区别是什么?
       简言之:方差的大小。
      
       就像我们没法给一匹匹有形的马下一个绝对准确的定义,涵盖所有马的信息,只能给出一个“均值意义的名” 来保证交流的效率一样,“科学”以及“宗教、神话”则是通过自己的理论,将一个个具体的“样本点”拟合为一条“与均值意义类似”的曲线,并称之为“规律”。只不过前者“方差”更小(R-Square更接近于1),而后者方差更大(R-Square更接近于0)。
       然而,又因为“现象不能解释现象”,提炼“规律”必须借助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但是,世界是具体的,“规律中的方差”也因此而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R-Square永远不能等于1),哪怕是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也永远不能得到一个绝对准确的值。
       或者换一种表述,从微观的角度说得更直白一点:在具体的情景中,“规律”——无论是通过“科学”还是通过“宗教、神话”得到的——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绝对准确的解释和预测。
       这在本质上归因于人类有限的感知能力:一方面,智力不够,无法从经历过的情境中提炼出足够准确的“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经历到全部的情境,我们只能用样本来估计总体,而不能穷尽总体,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历史永远是短暂的,对一个人来说则更是如此。
      
       但是,即便这样,规律仍然可以有“好坏之分”。那就是根据“科学”与“宗教、神话”间随便表面但真正关键的区别——“方差”的大小——来判断。或者说,通过“解释的效果”来判断。
      
       总结下上文所有的内容,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 科学、宗教和神话,都是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世界现象的方法,对于认知和表达能力都十分有限的人类来说,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科学的建立中也有“不科学”的成分。
       [2]科学、宗教和神话,虽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表面上有区别,且是比本质上区别更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最初的目的:解释和预测这个世界。
       [3]对于除了“我存在”外一无所知的人类来说,任何所谓的结论本质上都是假设,而假设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效”——即用它来解释“具体的现象”时,“方差”是否足够小。
       [4]世界是具体的,掌握“规律”——或者说“科学理论”——的意义,本就不在于给任何一个情境中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解释和预测,而在于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标准”,让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改变“理论”中的条件,并进而得到具体的解释和预测:理论并不能给我们真相,但能提高我们得到真相的概率。越是好的理论,解释力越强,“参考标准”约接近现实中具体的情境,给我们带来的得到真相的概率也越大。
      
       对于可怜的人来说,我们并不能认清什么是真的,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相信什么是真的。科学是途径之一,本质上亦是一种信仰。
       信仰科学就不能信仰宗教了么?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如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没有表达的另一面,君子并非只“喻于义”,他也是“喻于利”的,只不过当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选择义而放弃利。
       至于科学和宗教(广义上与科学相对的一种解释和预测世界的方法),我想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尽力分清科学(真)与宗教(善)所针对的不同问题,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来指引自己。
      
       结语:
       以上所有论证本身也是一套抽象的规律。它是对的么?
       所有的追问最后都引向虚无。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是他唯一能确认的事。而我比他多确认了一点:我在,且是个渣渣。
  •     应该说社科院哲学所邱仁宗先生是科学哲学界的老前辈了。不过,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鲁旭东翻译的该书的另一中译本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上还是文字的通顺、易读上都比邱译要好。
  •     科学究竟是什么?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像一个仰望星空的小孩。书里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是复述并分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回答。在我看来,科学就像星空、“道”一样,无法用“A是B”这种直接的方式描述。
  •     这是我研究生期间导师开的书单的第一本,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比较专业的书。但它很是好读,特别是前面部分,很是形象。想我以前是理科生,读这样书也不觉得晦涩,更能引领读者慢慢进行思考,可以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
  •     1-9章很精彩,从第9章开始作者试图呈现自己所支持的那种客观的科学理论时,本书开始显得不太明晰了,后面两章都是这样
      这本书英文原版76年出版,商务82年就出了汉译,应该还是比较快的.
      有人评价,该书的第二、三版更加圆熟,却失去了锋芒。
  •     前面几章算是勉强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后面我基本完全看不懂了:)留待再思考几年再重新拿起这本书吧。
      
      在现代,科学受到高度尊崇。因为“科学的特别之处是它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意见。”但这句话只有在高度限定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认可。具体而言,大多数人认为科学主要由下面三部分的特征,并且有一些XX主义的观点来对它们坐出佐证,但是它们都有很多的缺陷。
      
      1.客观世界:科学必须建立在我们能够哦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意见或思辨想象之上。
       1.1预设有一个单一的、独特的物理世界独立存在于观察者之外。
      2.无偏观察:如果对世界进行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那么用这种方式确立的事实就构成科学的可靠的、客观的基础。
       2.1经验主义(by 约翰.洛克 & 乔治.贝克莱 & 大卫.休谟):所有知识应该来源于观念,而观念是借助感觉植入心中。
       2.1.1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他们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
       2.1.2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我们在各种境况看到什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看到什么对我们的心或脑的以来并非那么敏感,以致使交流和科学成为不可能。
       2.1.3事实不是客体,而是一种陈述。这种陈述要求合适的概念图式以及如何应用它的知识。
       2.2实证主义( by 奥古斯都.孔德):
       2.2.1实验事实与理论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联系。由于技术的改善和对境况理解、可以利用的知识的增进,可以大大的改变实验结果的相干性和解释。
       2.2.2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理论渐进的转换,而且也是可观察事实的转换!
       2.2.3实验的结局应该依赖于世界的运转,而不是有关世界的理论观点。
       3.可靠推理:如果将我们从这个事实基础推到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的推理是可靠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得到的知识本身是牢靠的建立的和客观的。
       3.1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知识通过某种归纳推论从可观察事实推导出的立场。
       3.1.1有许多科学知识都是不可观察的;
       3.1.2许多科学定律采用了精确的形式,而任何观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3.1.3归纳原理不能得到辩护--逻辑(演绎)推论的辩护和经验的辩护;
      
       3.2证伪主义(by 卡尔.波普尔Popper):科学是试探性的提出一组可证伪的假说(应该陈述清晰和精确),目的是为了准确的描述或解释世界或宇宙某些方面的行为。
       3.2.1很多社会学、心理学、宗教的理论它们想说明一切,但是它们什么也没有说明;
      
      
  •   很久以来我也感觉到所有的追问都在引向虚无,科学也好,哲学也好,都不能解我的惑,很迷茫。
  •   我不同意,也对这个分歧感到奇怪。这本书显然更易读
  •   好吧。邱翻译的专业学术类语句更清楚易懂,但在一些日常话上犯毛病。鲁相反
  •   原版名字叫什么?
  •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An assessment of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science and its methods
    http://book.lrbook.com/showbook.jsp?dxNumber=000002450986&d=856999320B0164374384059CDE7EEA05
  •   这不是什么专著,是科普教材,怎么会难懂呢?读了一遍,翻译上虽然偶尔会设置障碍,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啊。我对后面几章的编排有点意见,但是通俗、简明、力求周到算是本书的优点了;要么就看看每章后附的参考阅读吧。
  •   刚看了前面几章,基本上很好懂,感觉作者有些地方事例太多,读来有累赘之嫌,大概是因为本书是普及之作,可能反而会造成一定误会
    也许lz正是如此
  •   呵呵,你这样每一节都摘录一两句话怎么可以把握住他的思想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