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的饮食调养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惠中 编  页数:299  

前言

  前言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并与小肠相表里,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而“心主神志”,是指心与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灵枢·本神篇》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医认为,心脏对于人的生命十分重要,故把心脏视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是很有道理的。  人的一生,可能会遭受各种各样疾病的侵犯,心脏也不例外。婴幼几时期,可能会遭到先天性心脏病等的袭击;青年时期,易患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中年时期,有可能出现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等;而到了老年期,则可发生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危险。所以,心脏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其流行趋势表现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逐渐增加;而随着人们防治疾病知识的普及、科学的饮食习惯的形成、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发病率又逐渐回落。   在临床上,一些心脏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其危险性较大且死亡率也较高,应}I起重视。如病毒性心肌炎,可见于各年龄组的人,小儿尤易罗患;病毒性感染的人群中,约有5%的人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多数病毒性心肌炎预后良好,少数可逐渐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病例可致猝死。冠心病,是富有国家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在美国,冠心病占所有死因的l/3—1/2,而占所有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曾有资料表明:北京地区冠心病病死率,1973年为21.7/10万,而到1985年增至62/10万;上海居民冠心病病死率,1974年为13.7/10万,而1984年上升到37.4/10万。两地的冠心病病死率,十年内均增长了近3倍,这是一个严重的惊人的事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较为多见,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所致者为最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平均患病率为0.46%。急性呼吸道感染,常可诱发慢性肺心病心肺功能衰竭,其死亡率较高,其住院病死率约为15.5%一43.0%。所以,一些心脏病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大量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证明: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也与遗传、肥胖、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不治已病治未病”,从预防为主考虑,防治心脏疾病必须强调两点:第一,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虽然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而起病却在青少年时期。国外调查发现,不少青少年已出现心脏疾病的苗头,动脉管内壁,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所以,预防心脏疾病,应从儿童时期开始。第二,应养成科学饮食习惯。人的饮食,要服从人体营养需要,食物应合理搭配,营养素要齐全而  又平衡,能量供给与消耗要大致均衡。即防治心脏疾病,要把好饮食关,要防止“病从口入”。  本书分二篇介绍,第一篇介绍心脏疾病的一般医学知识及其预防和家庭护理;第二篇为重点,主要介绍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饮食调养、心律失常的饮食调养、病毒性心肌炎的饮食调养、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饮食调养、心包炎的饮食调养、冠心病的饮食调养、心绞痛的饮食调养、心肌梗死的饮食调养、心力衰竭的饮食调养、风湿性心脏病的饮食调养、肺源性心脏病的饮食调养及心脏疾病常用化验检查正常值等。本书所介绍的饮食调养3-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如能坚持按要求使用,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本书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适用于广大心脏疾病患者阅读,也可供基层医护人员参考应用。  本书所汇集的资料,来自国内外许多书刊杂志作者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惠中  2002.4于南京

内容概要

  《心脏疾病的饮食调养》收录介绍中国药膳滋养、保健、防病、治病、康复于一体的特殊食品,它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食用对象的个体体质、病情与阶段的不同,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运用辨证配膳遥理论,有针对性的选择食物、药物、调料、等精而成的疗效食品,其科学是不言而喻的。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概论 一、心脏疾病的一般医学知识 二、心脏疾病的预防与家庭护理 第二编 心脏疾病的饮食调养 一、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饮食调养 二、心律失常的饮食调养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饮食调养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饮食调养 五、心包炎的饮食调养 六、冠心病的饮食调养 七、心绞痛的饮食调养 八、心肌梗死的饮食调养 九、心力衰竭的饮食调养 十、风湿性心脏病的饮食调养 十一、肺源性心脏病的饮食调养 附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脏疾病的饮食调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