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广要》释义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周德生,陈新宇 总主编  页数:945  

前言

  中国传统医药学至明清时代已达到巅峰状态,历代医家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专著。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客观上减慢了传统科学的发展速度。此后的传统医药学在与西医药学的并存、融合、争鸣、排斥中.或多或少地受西医药学的影响,尽管也涌现了许多医药学专著.但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而公认的观点是。历史上传统文化的大环境氛围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本身的某些理论常被医药学借鉴发展。形成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思维模式框架。诸如阴阳五行学说。而且传统文化的某些深层次思维特点,比如重整体、重类比等,都对传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思维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过境迁,传统文化更像是一种符号被束之高阁。只可远观。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在今日变得难以理解,就更谈不上是传统思维模式的培养了。此种窘态是传统中医药学,也是一切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老手艺”难以有效传承发展、处处碰壁的根本原因。从这层意义上讲。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借以形成适合中医药的传统思维。是无奈中的必行之举。要培养二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把中医药事业的基因传承下来。必须多读传统中医药临床名著。今天。我们要学习纯正的传统医药学,发展现代中医药学,传统中医药临床名著特别是著名医药学家原创性专著。仍然是掘之不尽的金矿。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医药学至明清时代已达到巅峰状态,历代医家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专著。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客观上减慢了传统科学的发展速度。此后的传统医药学在与西医药学的并存、融合、争鸣、排斥中.或多或少地受西医药学的影响,尽管也涌现了许多医药学专著.但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

书籍目录

导读外因类  中风  中暑  中湿  中寒  疟  痉  【附】破伤风  历节  脚气内因类 虚劳 骨蒸 水饮 疫涎 水气 胀满 积聚 寒疝 【附】癀病 奔豚气 黄瘅 【附】黄胖 消渴 【附】强中 固冷积热 恶寒发热 汗证 诸气病 诸血病 吐血 唾血 咯血 血衄 鼻大衄、九窍四肢出血 眼衄 舌上出血 齿间出血 肌肤出血 小便血 大便血 瘀血脏腑类 脏腑总证 癫狂 ……身体类

章节摘录

  中风之病,《内经》有仆击偏枯之名,而迨至张夫子,其证始了。金元以降,其说纷挈,张会卿别立非风一门,然就今考之,实无外于长沙之旨。此集一以定证对方为要,如诸家类之辨,仅存其梗概而已。  源因总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人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病源论》)  男子则气引其风,女子则风随其血,未有不因风而损命。(《圣惠方》)  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长。(《三因方》)  夫中风者,皆因阴阳不调,脏腑气偏,荣卫失度,气血错乱,喜怒过伤,饮啖无节,恣情嗜欲,至于经道或虚或塞,体虚而腠理不密,风邪之气乘虚而中人也。(《管见大全良方》)  夫人似乎无恙而卒然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其受病久矣。盖肉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夫物且然,而况于人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岂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风耳。使其内气充足,精神完固,则荣卫调和,腠理缄密,虽有风,将安入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杂病广要》释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