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

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周国平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静》是周国平第三个完整的散文结集,99年以来发表的文章都尽收于此,还包括了一些在大学和其它场合所做讲座的讲稿。近年来,周国平的书实在是被滥出得太多,而作者本人也已意识到此种盛名之累,在《安静》里,他说:“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一个开始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是值得期待的,尽管这个过程或许会比他当初的成名更加漫长。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成功的真谛好梦何必成真小康胜大富一个人和三个人称丰富的安静安静的位置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精神拾荒三步曲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智慧和信仰读圣经札记灵魂的在场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最后的滋味是无奈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上帝眼中无残疾临终的尊严神圣的交流平凡生命的绝唱第三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在维纳斯脚下哭泣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欣赏另一半爱使人富有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可能性的魅力亲密有间婚姻如何能长久恋家不需要理由夫妻间的隐私用什么报答母爱沟通、隔膜和关爱第四辑 精神寻找形式写作的理由和限度在失语和言说之间这里的景色无限答《诗刊》杂志问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答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外行的点评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零度以下的辉煌摇滚的真理灵魂似乎还活着个性、传统与流行惟有生命本身是体第五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纪念所掩盖的人类的敦煌读鲁迅的不同眼光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中国人缺少什么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第六辑 向教育争自由向教育争自由父母们的眼神记录成长关于《成长》发现的时代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休闲的时尚个性、人性与榜样辩论何为医学与人文关怀不再轻信第七辑 灵魂只能独行南极素描孤岛断想香格里拉纪行第八辑 自序辑录释“回家”朝圣的心路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惭愧中的反省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第九辑 讲演辑录哲学是永远的追问哲学与精神生活人生的哲学难题尼采的哲学贡献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安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从高中开始就很喜欢周国平,每次读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说说自己对周国平的一些看法。
      一非常有才气,不说从很小的时候就各种获奖,成绩斐然,现在作品的行文也充满着一种才气。文字上一直都比较有天赋。
      二文字语言精准质朴。这也是周国平一直致力于去追求的。质朴是大家风度,精准是表达恰当,周国平的文字常常鞭辟入里。
      三轻松但依然严肃的哲学,周国平虽然不是成体系的大家,但是对东西方的哲学还是理解深刻全面,写书时广征博引,左右逢源,书读起来非常地大气流畅。虽然没有观点的罗列,但是散文读得就是一种感受。
      四倡导精神生活。这在中国现在这个实用价值体系的世界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通过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倡导人们从物质的世界中能够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能够让灵魂得到享受。
      五批判中国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呼吁纯粹的哲学得到重视。收录在周国平的《安静》中中国人少什么一辑集中地批判了中国实用主义价值体系,和自孔子以来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希望纯粹的哲学得到重视。
      总而言之,周国平是国内一流的散学作者,哲学家和思想家,虽然还不能盖棺定论,但是其表达出来的境界和眼光已经足够说明了。
  •     《安静》是杭波介绍给我看的,说值得一看,在这之前我真不知道周国平是谁,也没看过散文,估计看过,但是没有这样看一本的,看了几篇,觉得这就是散文啊,其实好像我也可以写嘛。只是写平常的一些看法,抒发一些情感,其实我也有,但是要表达出来视乎并不容易,因为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咋样。
       现在还没看完,但迫不及待想记录下来,现在看的是作者写的《周国平散文》自序,他居然说出了我的心声,让我欣喜若狂。刚开始我对散文的理解就是这样,很随意的写作,写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写日记一样,很开心的表达出来。不得不说,作者有着丰富的思考空间,视乎想了所有我们所想的东西。
      有几篇写的东西我非常赞成,比如对于得了不治之症的亲人是否需要告知真实情况,之前我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也没有统一的一个看法,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事情都没有办法往深了想。作者觉得应该要告诉病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己的健康情况,有权利来决定在临死之前需要做点什么,这是对个人的一种尊重。我很赞成,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也不能那么绝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也许有的人并不想知道自己即将告别亲人,就像很多人在婚姻中被背叛了但是如果不告诉他/她的话,他/她可能会更开心,知道了真相反而更痛苦,甚至会责备告知真相的人。所以我觉得针对不同的人吧,有的人需要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可能他有很重要的是需要做,有的人宁可觉得自己是健康的,那样会更开心,更自然的面对死亡。
       Jessica 2013.06.24
      
      也许是我又开始神游了,每当看《安静》不是很懂的时候,我就加入自己的理解,完全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作者描写南极的时候,我心里有个疑问,他去过吗?可能还有因为看《红牡丹》,受孟嘉影响的缘故,看到后面,原来是真的,他真的去过,我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想法顿时又涌现出来,我要从事自由的工作,我想到处走走。我如果有更多的自由,不被世俗的结婚生子所绊住脚步,我可以走到多远?我的人生会有哪些不一样?我很想去体验,但是真的好难,人活着不是只为自己,还要顾及家人。可是我觉得如果在三十岁之前还没有嫁出去,我真是想离开家,过自己的生活,更自由点,那时候我不会想着一定要结婚,不会想着一定要生小孩,虽然我很爱小孩子,我只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我可以到处跑,可以去世界各地体验不一样的文化,我的精神可以全世界的畅游,甚至可以全宇宙的畅游,那样的生活,可能少了非常多世人认为的幸福,可是也可以得到世人所不知道的快乐吧?
      
       Jessica 2013.06.29
      
      最后几篇都是写哲学的,老实说我看不进去,但是总是把它给看完了,本来电脑都已经关机了,但是还是想开起来,写点东西,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写作,其实也不能算是写作,只能算是记录。其中有一篇是写人文精神,谈到对人的尊重,自己不但要有自尊也应该要尊重别人。我突然想到了相亲的这几个人,总体来说我没有得到他们最好的尊重,为什么说最好呢?因为在他们看来我总是很弱一样,很奇怪我的气质就这样了?但他们用那种很不屑的口气,给我感觉很看不起人的语气的时候,我真的很不爽,后来想想其实就是觉得没有被尊重。其实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是这样了,讲的话都是很自大的,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感受,从小我的教育就是讲话要谦虚,但是现在谦虚的后果就是让人觉得你很弱,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想要爆发,我很想让他们看看,让所有人看看,我不弱的。如果我从今天开始努力,我能不能引得大家的重视?不,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肯定吗?不行,这样的目的是不对的,我应该要为自己而战,我应该是要为了满足自己才努力的。这样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也是为了得到自尊,对吗?我以后再也不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了,努力做自己。有的时候想想人就是个很奇怪的动物,如果你对他们特意迎合,他们还更不尊重你,如果你有你的个性,人家还更尊重你。换句话说,不是你满足了对方,对方就会觉得你好,有的时候不满足还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还能得到对方的尊重。这个道理我应该懂得的。
      
      
       Jessica 2013.07.08
      
  •      在这里我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以后也只有我自己会看。我希望可以这样。
       时间流过的声音,从翻页声变为了纸笔交融的沙沙声,大家都躺下了,此刻的安静,丰富而无边际,怀着满足的心沉入,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沙砾,渐渐沉入静寂无边的湖中。
       满足引向幸福,这幸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这安静,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写字。
       周国平先生的文字,同样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品味,有许多哲理安放其中,引我思索。
       很意外的发现,按周先生的说法,我已学会用“写作留住似水年华。”进而以周先生的定义,我竟也在不知觉中踏上了写作路!不过若这样就算是踏上了写作路,我可真想唱一句“敢问路在何方”呢,呵呵。或许只是踏上一条路的话,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复杂吧。另外,虽然不知路在何方,其漫漫而修远,而我却十分乐意上下而去求索。
       只是也在对比中发现许多不足。某种程度上写作还做不到“为己”不“为人”。特别是当自己决定写一篇文章用来投稿的文章时,总带上许多不自然,最后结果总是文字吵吵闹闹,而灵魂却不愿在场,虽然成文时自己总免不了欣喜一番,但过些时日再看,斧凿的痕迹却很重,自己也会不喜欢。过分追求词句,乏了精神,自然也就不真实了。
       浮夸是小家子气,表现为心态上的卖弄,内容上的虚假,文字上的雕琢。周先生的这句话着实让我感到羞愧,愿以之而铭,渐渐去改变,记录灵魂的第一现场,最真实的自己。
      
  •     1.
      进入冬天就想重读旧书,所谓温故而知新。眼前的这本周国平先生的《安静》,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在安泰夜市书摊上买的,一晃近十年光阴飞逝,睹书思旧,不免唏嘘。
      周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两位哲学学人之一,另一为李泽厚,庆幸的是,这两位先生仍然在世。喜欢上周先生的著作,是从那本《守望的距离》开始的,正是这本书,让我体验到哲学的乐趣。市面上周先生的作品选本太多,但按照时间顺序所出完整的结集不外如下几种:哲理散文集按时间先后顺序为《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3本随笔集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其他著作还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宝贝,宝贝》及自传《岁月与性情》。有如上周著,市面上的其他选本就不必收,因为其间文章都是从这些完整的结集中选取的。
      有人说读哲学要读经典哲学原著,此话或许不错,怎奈所谓经典,怎么就那么难以读懂呢?我曾非常来劲地找来《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等存在主义大作阅读,但如读天书,没翻几页就知难而退了。至于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大师的著作,根本就是硬着头皮在翻在看啊。我承认,大学时,我只读过叔本华、尼采、弗洛姆等少数几位哲学大师的原著,还敢称读得懂。此外,如周国平、李泽厚先生的著作,我倒是读得津津有味。对哲学的兴趣也一直保持至今,周、李二位先生一有新作问世,我就赶紧收来,如今已收全了二位先生的几乎所有大作。
      
      2.
      回到《安静》这本书上来吧。近几日我又翻出此书通读了一遍,我觉得它给带我的启迪和收获没有前两本《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那么多。此书所收的文章,按周先生自己在序言中所说:“这个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仍是应约而写的”。(坦承很多文章是约稿,这正是周国平先生的诚实与可敬之处。)集子里文章体例很杂,有为别人写的序,也有自序;有读后感,也有访谈、演讲辑录等,虽说如此,但其中仍有许多可以一读的文章,只要静下心来,仍可读有所获。比如关于史铁生、几米作品的读后感,以及读圣经的札记,就写得极好;还有《中国人缺少什么》《哲学与精神生活》的讲演录,就颇有启发。
      《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出版后,周国平名声渐起,逐渐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采访、约稿纷至沓来,面对各种纷扰,周国平一再强调内心要安静下来:“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如此,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如此再三强调,可见周先生无疑是遇到了名人同样的烦恼,成名之后的困惑,这本《安静》正是他当时内心各种纠结的一种体现吧,但幸运的是,他克服了这些,“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3.
      下面照例是我的摘录,在一本书中能够发现自己想不出也写不出的话语来,这就是读这本书的价值与收获吧。
      关于智慧与信仰: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美,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智慧和信仰》P26
      关于孤独: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对孤独的体验。——蒂利希P36《灵魂的在场》
      关于爱情:爱情不是人生中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短暂的邂逅,持久而默契的友谊,乃至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留在记忆中的定睛一瞥,在最宽泛的意义上都可以包容到一个人的爱情经历中。P74《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关于尼采:尼采在死后的一百年间遭遇到了两次最大的歪曲,第一次是被法西斯化,第二次便是被后现代化。P159《纪念所掩盖的》
      关于灵魂: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P242《孤岛断想》
      关于哲学: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P314《哲学与精神生活》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标准不是看他是否信奉某一宗教或是某一主义,惟一的标准是他在精神追求上是否有真诚的态度。P322《人生的哲学难题》
       (何鱼 2011.11.20)
      
  •     读周国平的《安静》
      
       周末的午后,阳光和雷雨交替统治着朱泾镇,据说是镇东下雨镇西晴,这样的天气,尽管有雨,但依然炎热,趁雨歇的当会,带儿子去金山图书馆看书消暑。儿子去了少儿阅览室,那里有他喜欢的天体宇宙书籍,我则窝在借书处,挑了本书,《你一生应诵读的五十首诗歌经典》,然后坐在一隅静静地翻阅。整个下午,借书室寂静,窗外有一棵绸绿的石榴树,花季已过,犹然有一朵石榴花盛放着耀眼的鲜红,而麻雀在枝叶间跳跃吱喳声,更仿佛有王惟的“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静,是我所追求境界。
      
       平时读书,往往是翻几页,便读不下去,但这天,细细地赏读,眼睛累了就看看窗外变幻的光影树荫,竟然读完了,且有余味,意犹未尽。只是,借书室要关门了,我匆匆地扫视书架,想挑一本书带回家去读,就这样,看到了周国平的《安静》。周国平的散文,平时会在报刊上读到,觉得他的文章是哲理甚于文采,严谨,不太有天马行空的张力,少时不觉有多喜欢,而岁月愈增,就愈爱读有深度有智慧有信仰的文字,而不再一昧追求文字的华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周末图书馆,静谧的借书室,近黄昏时,一个求静的人,邂逅一本名为《安静》的书,有如命运冥冥的安排。
      
       世界越来越暄闹,世人越来越浮燥,当我们无法专注于读一本书时,便到了需要省心自静的时候了。固然,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需要某种热闹,但当万流沸腾之后,终究要回归平静。平静,不是死水,而更像是阿尔卑斯山麓旁倒映着白云和森林的雪山之湖,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周国平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活得挺热闹的,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有交杯换盏的交际,有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样的热闹都是外在的,“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其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曾对生命有过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某时,我认为安静是指外在的安静,这只是表层,心的安宁,人生跌荡之后的平静,丰富的安静,才是最终追求。
      
       坐在一个安静的位置,去看世间的繁华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垠广袤的世界,非出世而是入世,这是对“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更进一步的诠释。读周国平的《安静》,体会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安静的追求,莫不认同。
      
       我们常说读书有如交益友,而席勒亦说过,外在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那么,我想,读周国平的《安静》,让我更清晰地思考并看清自己的状态及追求,不虚此读了。
      
       附摘抄一则: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美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周国平《智慧和信仰》)
      
      
      
  •     在浮躁的世界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在浮躁的文坛听一个心境安静的人诉说,意外中发现这本书,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喜欢周国平的真实,甚至某些方面的犀利。一切太过热闹的东西都藏着虚假。唯有安静才是最无声的力量,蕴含深情。
  •     本来想看作者作为父亲的一本札记的,不想发现了这本好书。
      
      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思考的书,沉甸甸的;但使人心灵轻盈。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所发表的文章的一个集子,内容比较广泛,思考从哲学到生活。
      
      周说他的文章分三类,重要性依次由高到低:
      
      一、日记类,不用于发表的;
      二、有意义的课题类 ,要花很长时间发表的;
      三、约稿等急于发表的。
      
      其经济价值恰好依次由低到高。
      
      依葫芦画瓢,我也炮制了一份我应该做的事,重要性依次由高到低:
      
      一、看有意义的书(通常都是所谓的闲书)、电影、艺术
      二、运动&报刊
      三、工作&学习(即所谓的正务)
      
      我想一本好书就应该给人这样的启示吧。
      
      读到对周的一些采访,我忍俊不禁,觉得老周是一个挺可爱的人。不过里面有些哲学专业词汇不是很懂,不过也不多。
      
      书里推荐了很多好书好人物。如我所喜爱的史铁生,还有崔健,呵呵。
      
      这本读完之后继续他的《妞妞》
      
      
      
  •      在喧闹的人世找一片安静的角落。对人生对事业爱情,亲情,友情进行思考。审问。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充实。
  •     ‘安静’与我的爱好相同,和我的名字也一样,好想看看作者对‘安静’的叙述以及对‘安静’的意义的理解、、、
  •     《灵魂只能独行》是《安静》一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篇。或许,是当时自己的心情不佳,想一个人独处,看了此篇,突觉颇有同感。
       灵魂,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之所集;
       肉身,一个人的外在肉体之躯壳。
       肉身参与外界活动时,灵魂并非与肉身结合在一起。相反,灵魂正在远离喧嚣的某个地方,静心休养。
       肉身在欢笑声中手舞足蹈,灵魂自己正在旷野阔天下,寻找他的上帝。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是两个结合的夫妻,那也只是两颗独行的灵魂之间最深切的呼吸与应答。
       当我们心烦意乱时,也许,静下心来,一段时间的独处,会让我们和我们的灵魂得到一丝的静谧与平和,去见我们的上帝。
       突然想到一句歌词: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灵魂,真的永远只能独行。
  •     喜欢对于人文精神和哲学的思考,其他方面的话,感觉不多,其实很多话题上过大学的都想过,作者当然也想了,但是,并没有什么指导性的路子让你走,对于那种把什么都放了,象尼采那种天才,作者是很崇拜的,但是,个人并不赞同,那种狂热并不適合普通大众来培养自己的精神探讨,不过,有个信念更坚定了就是: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心智是自己的事,人生也是自己的.
  •     看了《安静》,其中一篇是关于活着的灵魂,介绍崔健和他的歌,很喜欢周国平的分析与评价,慢慢开始了解崔健,觉得现在这个年龄才能读懂他的一些歌背后的故事。
  •     静下心来慢慢看,有时同一篇在不同的心境下看会有不同的感觉,共鸣的地方不一样吧。
      后面有一些作者的演讲稿,谈到有关哲学的东西,有助于对哲学做一个初步认识。
  •      在当当买的《安静》,是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字迹扁小,行距不协调,阅读起来不甚舒服,北岳文艺的版本应该要好很多吧。由此第一次意识到,书不能光挑便宜的买,贵有贵的道理,出版社的实力和名声也需考虑
       《安静》是周国平第三本比较系统的散文集,花了两天大概就把书翻了个遍,放在书架,没准这就成了“束之高阁”。总体说,书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很多东西仅仅是点到即止,没有延伸和展开来论述,远没有《守望的距离》体现出来的浑厚感。《安静》是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可是很多书信、自序等也都拼凑在上面,打散了系统感,不免让人对他有文思枯竭,江南才尽的怀疑
       个人非常喜欢周国平的文笔和哲思,但《安静》实在不推荐大家购买。大家可以看看《守望的距离》和《妞妞》,非常棒
  •     在學校圖書館偶然找到,在一堆書名中顯現,算是鬧中取靜吧,被書名吸引,然後作者的口碑也很不錯,在喧囂繁忙中我們很需要偶爾的安靜,來沉澱……作者的風範我很欣賞,見解很獨到。讀上幾篇,我們更需要思考。
  •      周国平写景的散文明显有自己的风格:有修辞,但不泛滥;有抒情,但不矫情。最鲜明的特点是语言中透着一股哲学的味道,让人觉得他在景色面前不是欣赏,而是在思考。不管什么景,他总是能写出哲学的韵味,不知道这是刻意为之,还是自然而然。总之,有些地方写得很好,思考得很自然,过渡得很通顺;但有些地方就显得有点为思考而思考,不再那么真实了。
      
      
       周国平对人生的比喻很精妙。他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只是家,就活得太盲目。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这段话把人生的追求和享受分析的很恰当。一方面我们不能只顾享乐,那样会感到内心的空虚,人生也毫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整天忙忙碌碌,缺少对自己心灵的审视和必要的修养,那样会毫无人生的乐趣,人生同样也没有意义。
      
      
       周国平的书取这个名字,也是吸引我买的原因之一。他的文字真的很安静,安静得看不到现代文化所固有的呻吟。周国平说:“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我也有这样的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安静,像是修行者认真地修行。
      
      
       不管是什么时代,身处怎样的社会,谁都需要一个安静的位置。
      
  •     不记得什么是时候,我开始追寻安静那个的足迹。亲近那份安静的清醒。但这一切向往都被车马之喧破坏,所以我痛苦过,哀怨过,迷惘过。现在才明白,我追寻的不过是耳际的清静,厌烦的也只是嘈杂,所以往往与安静擦肩而过。心中的那份平和,或许才是安静的位置所在。
  •     周国平的书里面最喜欢的一本
      后来看的他的书都觉得没有这一本好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很害怕把时间花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     开学了,仿佛在一夜时间,学校突然出现了很多人,教室、图书馆、食堂、饭馆、大街上,到处是人,以至于觉得他们是不是地里长出来的,或者是空降到这儿来的。无论如何,走在人流中的我,看着那么多人,感到非常不习惯,甚至手足无措。
      
      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暑假,学校里有人,但不多,刚刚适合我的口味。路上、教室、走廊,总是安安静静的。行人都好像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着,不忍发出丁点的声音;教室看书的人,也是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势,看书看久了,伸个懒腰,动作也轻缓,犹如慢镜头一般,唯恐惊动了旁人。
      
      如今,人多了,自然喧闹了起来。
      
      学校对面理发店门口的廉价音响,重复高声播放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不怕不怕不怕啦......”
      
      两路到阳光城私车的老板们,扯起他们破喉咙吆喝着千年不变的号子:“阳光城阳光城,座位,有座位————”
      
      饭馆、小吃店、烧烤摊上的人们,光着膀子,端着酒杯,口中念念有词:“人在江湖漂呀,哪有不喝高呀。三杯喝倒你呀,五杯喝倒你呀!”
      
      回到校园里看看吧。
      
      教室里,上自习的人虽多,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心不在焉。看书的时候,发短信,和同伴聊天,过会就去外头打个电话,接杯水,忙的不亦乐乎。如果是对小情侣,那就更不得了,捶肩,抚背,耳语那是低级别的,有更旁若无人的,时不时还亲个小嘴,吧唧吧唧几下,意犹未尽。
      
      回到寝室,这下可安静了吧,嘿嘿,不见得哦。看看室友们都在干嘛吧:看电影的,就看个小毛片,也要把音响开成最大,以此表示他也认识武藤兰而不至于遭到耻笑;听音乐的,也开的大声,LP的摇滚,从烂音响里出来,就成了噪声;就算什么也不干的,同样开最大声,听着天网防火墙“扑扑”的提示音也陶醉。
      
      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也成了难事。身体尚无法独处,灵魂更无处落地。
      
      学校,灵魂公认的避风港、庇护所也如此闹热,社会,能好到哪去呢?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那是长三角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接受着杭州上海的辐射,这几年经济飞速发展,GDP年年创新高。城市的面貌是日新月异,高楼迭起,栉比如鳞。当然,这只是城市的表象。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可悲的是,物质与文化提高的幅度并不同步,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饭馆、酒吧、迪吧、KTV、洗脚城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一家接一家地火爆。而那些文化场所,十几年了还是老样子:图书馆,和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模一样,并没有扩张半亩地,新盖半层楼;文化宫,早已沦为综合游乐场,电玩、台球、舞厅一应俱全。唯一新修的新华书店,也是适应大众需要,大卖特卖工具书和学者媒体们一起炒起来的所谓的畅销书。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莎翁如是说。
      
      挣钱、消费,再挣钱,再消费,现代人似乎只知道干这两件事情。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无暇安静,也无处安静。灵魂,自然也对我们敬而远之,不肯附体。
      
      如果灵魂出现在觥筹交错的碰杯之中,
      如果灵魂降临于歇斯底里的唱K之间,
      如果灵魂产生自群魔乱舞的蹦迪之时,
      那当代人还真不啻是拥有灵魂最丰富的人群。
      
      可是,灵魂厌恶喧闹。
      
      她如同天使一般,轻轻挥动着洁白的翅膀,遨游在宇宙之中。她高高在上,用鄙夷而同情的眼光看着世俗世界如蝼蚁般生活的人们。她根本不屑与凡夫俗子有些许的接触,因为她直接和上帝交往。
      
      总有人喜欢安静,哪怕喧闹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总有人热爱灵魂,哪怕拥有灵魂会让他落后于这个时代。
      
      准备好迎接灵魂了吗?
      
      嘘,安静些,再安静些......
      
      
      后记:
      
      这是一本我应该在四年前就看完的书。
      2006年的某一天,我跟初中时的一位友人谈起,我很浮躁,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让我看看。
      浮躁的我,在浮躁的环境中,自然浮躁地忽略了那次谈话、那本书。
      我继续浮躁了两年。
      两个月前,我在地摊上看到有人在卖这本书,突然想起了友人的推荐。花5块钱,买下了她。
      两个月中,我把这本书翻了好几遍,每天都要看看。
      庆幸自己在另一个三年的开始,看完了这本书。
      我应该不会如以前浮躁了吧,希望如此。感谢那位荐书的友人!
      
      这本书叫《安静》,作者周国平。
      
      谨以本文作为推荐《安静》的书评之一(虽然本文并不是在就书论书),如果各位对周国平感兴趣,也可以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      都是把各自的朝圣路里面的内容照样搬过来!,.里面没有几篇是引人发深的!而已太多的推荐各种书籍,,跟安静这个标题实在是不符合!
  •     那时我的好友,喜欢一个女孩,我俩暗中叫她安静。于是在他生日的时候,送他了这本书,想想文中艰涩难懂的话语或许并不比青春物语的猜测更难懂,如今的他们,我只能默默地祝福,而那本书,或许早已沾满了尘埃
  •     看了这书,我知道了什么叫作被净化。
      
      也许周国平是聪明的,他明白浮华只是一瞬的。
      
      平淡,安静,终此一生。
      
      不也很好么?
  •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能有一部让人安静下来好好品读的书是很幸运的,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人都想抓住每一个信息,仿佛怕被时间遗忘了,怕自己跟不上时代了,而时间仿佛永远不够,更别说能捧着一本书好好的看下去。都忙着去争物质的东西,而忘记心灵的滋养。不妨停下来,关注一下内心的需求。
  •     字句清新容易明白,把原本对于初学者之较为苦涩的哲学,给予细致.愉悦又不失其原汁原味的烹调,我只是粗鄙的高中生,这本书令我齿缝流香,精神大为一振~!!!
  •     初识周国平先生的书,是从语文读本开始。陆陆续续买了先生许多书,但这本安静,确是我不太喜欢的。
      
      个人喜好问题。随笔集是我最爱,但序是我最不爱。学术书不是我最爱,但序是我最爱。而这本书,恰恰符合了第一个标准。
      
      安静,大约指的是灵魂的在场,而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让在尘世中摸爬滚打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这些东西,不可否认的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和限制,但更多的,是一种自身的体悟和升华。这就决定了这种感悟往往是限制在自身范围的,而难以推及一个大的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当我们谈论一个民族或一代人的种种优点或不是,这种安静就变成了喧嚣。找灵魂的共性的时候,那么寻找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   嗯,还是《妞妞》好看吧?!。。。
  •   恩,《妞妞》相当好看
  •   感动的哭了没?
  •   鼻子酸了……很久没看过这么温情的作品
  •   心灵自传和 妞妞 是朋友送的,周国平全集 是高中毕业时候买的 其它的就只在网络上看看了
    已经许久没有关注过他了 我的感觉是 有些 江郎才尽
  •   不是文思枯竭 是正常发挥吧 说到底 都是一些心灵鸡汤一类的 无所谓了
  •   顶楼的,你有啥资格这么说?!
    你连“江郎才尽”都说成“江南才尽”,很想请问一下您,您的输入法是用的搜狗吗? 搜狗的词库里貌似有江郎才尽哦!
  •   很中肯.
  •   恩恩,。。确实
  •   安静的灵魂才会思考
  •   这是书评还是你描述自己的生活~~后记也太长了吧。感觉有些离题。完全没看到想看到的你关于这本书的理解
  •   个人感觉周国平关于人生的看法能说到人心坎里去,但不能对他沉迷,否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   我们图书馆新进了不少书,看到了这本.看了几页,感觉还不错,本人看书较慢,正式合我,呵呵!内容也不错.
  •   很赞的评论。。。
  •   其实周国平很多文章的主旨都是重复的,只是换着方式翻来覆去说而已,但说的入味,大家愿意看就行。
  •   所谓大智若愚
  •   你要寻找共性的话,建议去看看<百科全书>,,,
  •   抱歉,你弄拧了我的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