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国学课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金国 编  页数:234  字数:22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个浪漫的传说:传说中有个勇士救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公主送给勇士一本书作为回报,用此象征知识和力量。于是,每到这一天,这个国家的女人就会送给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枝玫瑰花。正是由于这个传说带来的灵感,1995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很难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一些时间来静静品味书籍的馨香,慢阅读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快餐式文化。然而,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就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
  《系列丛书:每天傍晚国学课·中国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国学常识》倡导家庭傍晚亲子阅读学习习惯,家庭在晚餐后共同阅读,抓住六点到八点的最佳记忆期,有利于知识记忆的强化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是促进亲子关系最好的契机。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这是一个阅读的好时机,家长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帮助孩子培养起来阅读的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如果家长及时地给孩子们补充一些他们必备的且感兴趣的课外知识,相信孩子们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这一代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更多诱惑,例如他们很容易迷失在电视娱乐节目和网络游戏之中,很多惨痛的教训让我们开始重视这种现象。然而,家长们如果愿意每天从自己排得满满的时间表里挤出些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读书,互相讨论自己对书中某点的看法,放下身段,与孩子进行一次“亲子阅读”,那么我想,不仅孩子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言传身教,就是家长自己也会深深融入这样的温馨之中不愿出来。

作者简介

刘金国,北京知名教育学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的素质培养领域的研究,在多家知名媒体设有专栏,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及父母亲得欢迎,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之一,对青少年素质培养有这一整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书籍目录

第1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文学常识
第一节 光耀千秋的古代文学家
1.爱国诗人屈原
2.五言诗大家曹植
3.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陶渊明
4.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5.诗仙李白
6.诗圣杜甫
7.古文运动领袖韩愈
8.新乐府大家白居易
9.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
10.全才通人苏轼
11.婉约词人李清照
12.南宋诗坛领袖陆游
13.爱国词人辛弃疾
14.小说巨匠曹雪芹
第二节 各领风骚的古代文学流派
1.建安文学
2.山水田园诗派
3.边塞诗派
4.唐宋古文运动
5.新乐府运动
6.豪放词派
7.婉约词派
8.桐城派
第三节 荟萃精华的古代诗文总集
1.《诗经》
2.《楚辞》
3.《文选》
4.《乐府诗集》
5.《全唐诗》
6.《花间集》
7.《全宋词》
8.《全元散曲》
第四节 斑斓多彩的少数名族诗作
1.《敕勒歌》
2.《格萨尔王传》
3.《江格尔》
4.《阿诗玛》
第五节 曲折离奇的古代小说戏曲
1.搜神记
2.《世说新语》
3.《太平广记》
4.《西厢记诸宫调》
5.三言二拍
6.《金瓶梅》
7.四大名著
8.《聊斋志异》
9.《儒林外史》
10.四大民间故事
11.《窦娥冤》
12.《西厢记》
13.《桃花扇》
第六节 想象奇特的古代神话故事
1.盘古创世
……
第2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艺术赏识
第3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教育常识
第4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科技常识
第5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经济常识
第6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哲学常识
第7章 不可不知的国学风俗常识

章节摘录

第1章不可不知的国学文学常识第一节 光耀千秋的古代文学家1.爱国诗人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他主张严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他还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的他在同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百姓在屈原沉江的地方投下粽子喂鱼以防屈原遗体被鱼吃掉,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仪式,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在吃粽子、划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离骚》是我国现存的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对后世影响很大,出现了宋玉等一批模仿屈原文体创作的作家,这些作品被西汉刘向编成一个集子《楚辞》。2.五言诗大家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为“思”,又被称为陈思王。他因文学上的造诣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最大。曹植创作的汉乐府古辞在叙事的基础上,把抒情、叙事、说理、写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能,完成了五言诗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确立了五言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有《白马歌》《野田黄雀行》《洛神赋》等。曹植是曹操和卞氏生的第三个孩子,自幼颖慧,十几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等几十万字,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不满,最终确立他的兄长曹丕为太子。曹丕继位后对曹植加以打击迫害,最典型的事件就是逼迫曹植“七步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最后两句成为劝诫兄弟勿要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3.田园诗歌的开创者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名士,家里藏书多,好酒狂放,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陶渊明少年时期有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先后任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辞彭泽县令后,他再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躬耕隐居,创作了大量诗歌。陶渊明诗今存125首,他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代表作是《饮酒》诗二十首。陶渊明还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这类诗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因此他被称为“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陶渊明现存文章共有12篇,最著名的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从此以后,“世外桃源”成为现实世界以外“乐土”的代名词,也是历代文人逃避现实的精神家园。4.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小名“客”,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由于性情狂傲,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被降为康乐侯,所以称谢康公、谢康乐。他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是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等。谢灵运除诗文创作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和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他是古代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这样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5.诗仙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祖于隋朝时因罪迁居到中亚地区,701年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左右随父母迁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以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一生经历丰富坎坷,思想复杂,既有天才诗人的气质,又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风范,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文有1000多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编成《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李白的诗歌,大胆地想象夸张,加强了艺术效果。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拘声律,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通俗生动。李白诗歌以非凡的气魄和饱满的激情,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与杜甫合称“李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6.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的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他作“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少陵,也被称为“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律严谨,感情真挚,沉郁顿挫,风格多样,特别注意修辞造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风格。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忧国忧民,诗中集中展示了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人文情怀,因此被称作“诗圣”,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唐代韩愈把李白杜甫并称,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成为后世学诗的范本。7.古文运动领袖韩愈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倡导发动了唐代古文运动,扫荡六朝萎靡文风,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散文的语言,破除骈文,提倡散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一时社会上响应者众多,韩门弟子甚多。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思想上韩愈确立了中国“道统”观念,他是尊儒反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韩愈是语言大师,他注重学习前人有生命力的词语,善于提炼当代口语,熔铸新词句,很多成为成语流传下来,比如“落井下石”、“杂乱无章”等。8.新乐府大家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少傅、白文公。白居易晚年信佛,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又称“香山居士”。早年诗歌强调济世救民,力求通俗易懂,中年后以闲适诗为主。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朝鲜和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清代黄遵宪、吴伟业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9.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并驾齐驱,成就斐然。他又是北宋名臣,政治上也有不凡建树。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气势旺盛,精炼流畅,说理透彻,抒情委婉,寓奇于平。他使散文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其显著特点是以文为诗,奠定了宋诗的基调,后来苏轼等深受他的影响。欧阳修的词含蓄清丽,承袭了南唐“花间词”遗风。他曾于宋祁合作编撰《新唐书》250卷,又独撰《新五代史》;他还喜欢收集金石文字,编辑了《集古录》;在书法方面学习颜真卿,也有不小成就。10.全才通人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苏洵的长子。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在散文、诗歌、词三方面都取得非凡成就。他的散文继承了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文理自然,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将叙事、议论和抒情完美结合,无疑是当时成就最高的一家。他的诗歌内容广阔,风格豪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将宋诗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词将诗的手法移植过来,以诗为词,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在书画方面造诣很深,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对医药、水利、烹饪等方面都有贡献,堪称“全才通人”。苏轼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很多作家拜他为师,深受他的影响。11.婉约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年),山东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编成《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风韵天然。她的词论强调韵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独立抒情文体,从而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改变了男性作家一统文坛的格局。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12.南宋诗坛领袖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年时即受爱国思想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他的诗作主要是爱国、军旅题材的,慷慨激昂、悲愤昂扬,誓雪国耻,恢复中原,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描写细腻,笔法雅致,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南宋名副其实的诗坛领袖,生前有“小李白”的雅号,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13.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词派代表。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14.小说巨匠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清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世袭江宁织造,家族兴隆了六十多年,到了父亲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他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并修订了《红楼梦》,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红楼梦》描写了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的败落,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向,书中人物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令人难以忘怀。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对传统的小说表现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创新,突破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将小说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第二节 各领风骚的古代文学流派1.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196—220)的年号,建安文学是指建安年间和魏前期的文学。建安文学的中心是魏国都成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它的作家群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包括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等。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质朴叙事的传统,关注民生疾苦,张扬文人的个性,抒写他们的政治理想,表达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富于浓重的悲剧色彩。建安文学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思想情调激越高亢、慷慨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这种建安风骨一扫浮靡奢华的文风,为后世文人追慕。2.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代歌咏山水自然和田园生活的诗歌流派。盛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众生活富足,这时候佛老思想大行其道,为诗人的隐居、闲适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依托。当时隐居的人们并不是消极遁世,文人们有的通过隐居这一“终南捷径”,挤入上层统治阶级行列;有的通过隐居,表现自己独立傲岸的品格。这一时期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形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成就最高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还有盛唐的储光羲、常建和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的形式,继承了前人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冲淡、幽雅、恬静的独特风句格。3.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的诗歌流派。唐朝经济发展,国力雄厚,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边疆地区战事不断。诗人们有的为盛唐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所吸引,有的渴望边疆建功显身扬名,于是,边疆战事便成为他们重要的创作题材,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优秀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4.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它形式自由,内容充实,风格质朴。“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这种文体严重束缚当时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大旗,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柳宗元等人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于是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他们提倡“文以载道”,主张作家加强品德修养,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坚决抛弃陈词滥调,创造恰当的新词。韩柳带头实践,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古文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走向衰落,骈文死灰复燃。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他们反对晚唐以来的颓靡的文风,继承了韩愈的思想和文学传统,写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文风平易畅达、有血有肉的散文。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代表人物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5.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西汉设置乐府,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作“乐府”。乐府诗大多采自民间,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可以配乐演唱。后来文人用乐府古题仿作乐府诗,唐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叙写时事但不一定配乐演唱的乐府诗。唐朝贞元、元和之际,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反映现实、“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传统,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文辞质朴易懂。这种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继承发扬。新乐府诗中,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等。其中李绅《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口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名诗。6.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苏轼、辛弃疾是其代表人物,还有王安石、范仲淹、岳飞、张元斡、张孝祥、陆游等。豪放词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还描写政治军事等重大题材,大大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受格律限制,崇尚直率自然,不求含蓄婉曲。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词风洒脱旷达,他用广泛的题材、开阔的视野代替了五代婉约词花间月下的儿女之情、离别之恨;用恢宏豪放的风格取代含蓄婉约风格,为词开拓出新天地。他最著名的词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词内容无所不包,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大量使用比兴和典故,更用散文笔法填词,实现了词体和词风的重大变革,将豪放派词推到顶峰。辛弃疾的名篇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豪放词派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婉约词派婉约词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婉约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年间,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风格香软柔婉,主要描写深闺绣房、舞榭歌台、花间月下的儿女风情,作词的目的多为抒发兴致,娱乐客人,配上曲调在酒宴歌席上由歌妓舞女演唱,因此被称为“艳曲”、“女音”。其特点主要是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风格含蓄,曲折委婉,文辞绮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北宋时,国家稳定,城市繁荣.繁华的城市生活促进了婉约词的发展,形成了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柳永成就最高。婉约词派把过去的狭窄的艳情词扩展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创造出慢词和长调,语言多用市民口语,因而广受欢迎,相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词历来被当做词学正宗,名篇佳作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8.桐城派桐城派也叫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分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安徽省桐城人,所以又叫桐城派。桐城派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戴名世、姚莹、曾国藩、吴汝纶。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第三节 荟萃精华的古代诗文总集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有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宴会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风格不同又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大众的歌。“颂”共40篇,多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它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又是汉语语汇的珍贵宝库,现代汉语的许多经典词语都来自于《诗经》,如“辗转反侧”“雨雪霏霏”“在水一方”等等。2.《楚辞》《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指一种韵文样式,它最早由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二指诗歌总集的名称,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以及自己的楚辞体作品编辑在一起,命名为《楚辞》。这本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其中《离骚》影响最大,因此“骚”或“骚体”又成了“楚辞”体诗的代名词。《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二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3.《文选》《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号是“昭明”,因此他主编的这部文选也称作《昭明文选》。这部书约完成于公元526—531年之间,共收录一百三十位作家作品。《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孔子、孟子、庄子等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全书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的批评。隋、唐以来,研究《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进行了研究,以至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4.《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一部乐府诗歌总集。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五千多首。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是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等十二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该书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对乐府诗的整理和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5.《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诗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两千五百二十九人。《全唐诗》是在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基础上,在1705年至1706年之间,由江宁织造曹寅领衔,在扬州修撰的,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全唐诗》将唐代诗歌汇集起来,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缺漏、误收、重收等问题。后来的研究者又做了一系列的考辨、补遗工作。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6.《花间集》《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辑录了晚唐至五代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分十卷。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关外,其余词人都生活在五代十国之一的西蜀。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花间集》中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自然文采艳丽,反复渲染,充斥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男欢女爱。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宸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他词人的词作,则多学习温、韦。《花间集》在词史上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7.《全宋词》《全宋词》为宋词总集。由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选编,他是在综合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清代侯文灿《牛名家词集》、秦恩复《词学丛书》、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诸家词集的基础上,广泛搜采,辑录而成。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新中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较大改进。在体例上改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全书共计辑录两宋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词作约两万首。引用书目达五百三十余种。新版增加了词人小传。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此书收录齐备,考订也比较精细严格,改正了不少前人的疏忽谬误之处,是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8.《全元散曲》元代散曲总集,今人隋树森编辑。全书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代元好问至元末明初谷子敬等二百一十三位散曲作家以及这一时代无名氏的散曲作品。该书按作家划分版块,大体以作家年代的先后为序编排,作家均附有小传。这部作品搜罗详备,作者不但仔细校阅了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且阅遍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等有关材料,经过校验、甄别、比对辑录而成。与此同时,作者还采用《小山乐府》《笔花集》《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因此,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创作概况,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第四节 斑斓多彩的少数民族诗作1.《敕勒歌》《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朝鲜卑族中流传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本来是用鲜卑语传唱的,后来译成了汉语。《敕勒歌》最早记录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据记载,最早唱这首歌的是斛律金。公元546年,东魏高欢率兵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兵败退军途中,军中谣传高欢中箭快要死了,高欢带病强撑着摆设宴席招待部下,为振奋军心,他命令部将斛律金领头歌唱《敕勒歌》,高欢和部下随着唱起来,军心大振。因此《敕勒歌》在军营中广为流传。《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2.《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与《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于11世纪至15世纪之间,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流传,它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等民间文学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至今还在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的民间传唱。格萨尔王,相传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降魔驱害,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全诗有一百多部,目前发现的藏文版的有五十多部,经常传唱的有三十多部,它是研究藏族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风俗、道德、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3.《江格尔》《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大约产生于蒙古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阶段。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一部大型史诗。到今天为止,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多部。“江格尔”一词蒙古语释为“能者”。《江格尔》主要讲述阿鲁宝木巴地方以江格尔汗为首的12名英雄,为保卫美丽富饶的家乡,同凶残的敌人英勇斗争,建立起一个强盛国家的故事。史诗通过塑造江格尔汗等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蒙古民族爱国爱家、崇尚自由、崇尚英雄的民族精神。史诗的篇章结构、故事情节都具有蒙古说唱艺术的特点,语言丰富优美,风格粗犷豪迈。史诗结构独特,由数十部作品组成,各部之间故事情节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大多数互不连贯,各自可以独立成篇。《江格尔》以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代表了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最高成就,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4.《阿诗玛》《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是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农家姑娘,她和爹爹的养子阿黑哥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当地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中了阿诗玛,定要娶她做媳妇,阿诗玛不答应,热布巴拉就派人抢亲。阿黑和抢亲的歹徒斗智斗勇,终于把阿诗玛救了出来。可热布巴拉又让崖神放水淹死兄妹俩,阿诗玛被水冲走后变成了回声。《阿诗玛》属于集体创作,在民间被广为传诵,也有彝文手抄本。1953年5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彝族撒尼族人聚集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由公刘、黄铁等对搜集到的二十多种异文传说进行了整理、润色,于1954年出版了汉文版,为我国民族文学百花园再添一枝奇葩。第五节 曲折离奇的古代小说戏曲1.搜神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应该算作灵怪之源头。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搜神记》在宋代已经散失,今本二十卷,是明代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和《太平御览》中辑录而成的。全书广泛搜集文献典籍以及民间流传的志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保留了西汉以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如《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2.《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宋代以后才称《世说新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门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一部故事集。《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鲁迅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笔记小说影响极大。后世许多成语便出于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3.《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一部大型文言小说总集。公元977年,李昉、扈蒙、李穆、徐铉等十二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按题材分为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九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失,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进行演义;说书人常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宋人蔡蕃曾节选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八十卷。4.《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作者董解元,“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其生平事迹不详。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史诗,代表了金元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原作是一个男子负心,抛弃相恋的女子,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这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张生与莺莺一度相爱,终于负心背弃。《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成五千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全书分为八卷。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错误的封建观念。王实甫《西厢记》就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5.三言二拍所谓“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明代冯梦龙编著。“三言”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所以“三言”既有旧本的汇辑,也有创作的成分。它是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的产物,标志着我国文人独立创作白话短篇小说的开始。“二拍”为两部白话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明朝凌濛初编著。共收有拟话本小说七十八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但从总的艺术魅力来说,它比“三言”稍为逊色。6.《金瓶梅》明代兰陵笑笑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西门庆的三个妾分别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书名就是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金瓶梅》借《水浒传》中西门庆私通潘金莲一段故事为引子,记叙了西门庆强取豪夺、横行乡里的罪恶和荒淫无耻的生活,并借此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朝廷权贵与地方上的豪绅官商相勾结,剥削压榨残害人民的种种罪恶。一般认为,《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都是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金瓶梅》冲破这一限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趋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现做出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作品语言流畅明快,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7.四大名著明末清初,人们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四大奇书,《红楼梦》出现后,代替《金瓶梅》成为现在所称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书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水浒传》的李逵、武松、鲁智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四大名著都是社会风俗画卷,它们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红楼梦》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顶峰,以至直到今天仍有众多的学者研究它,从而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派“红学”。8.《聊斋志异》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为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闻趣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作品表面上是谈狐说鬼,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现实,它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狐鬼花妖精怪形象全都可亲可爱可敬。作品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它之后产生了一大批效仿之作。9.《儒林外史》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通行本《儒林外史》皆为五十六回。作品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通过诸如“范进中举”、“匡超人堕落”等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作品的人物原型多为作者的亲友和周围的人,如杜少卿身上就有吴敬梓的影子。在结构上,《儒林外史》全书由许多短篇小说串连而成的,没有主干人物,但却以反对功名、科举的主线贯穿。这种结构形式是作者的一大创造,对以后的谴责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鲁迅认为《儒林外史》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10.四大民间故事四大民间故事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个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牛郎织女》是讲放牛郎和仙女的爱情故事。相传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从天宫跑到人间,在河边洗澡;牛郎藏起了织女的衣服并向她求婚,后来两人结婚并生下一双儿女。王母知道后,将织女抓回天上关起来。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在他面前划下一道天河,不让他们见面。牛郎和两个孩子就用水瓢坚持不懈地舀水,发誓要舀干银河的水。王母很感动,答应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让牛郎织女在喜鹊搭成的桥上见上一面。这就是七夕节的由来。《孟姜女》讲的是秦始皇为修长城将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范喜良抓走,多年杳无音讯,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后,她日夜号啕大哭,哭倒了万里长城,并以在尸骨上滴血的方式找到了丈夫的遗骨。《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千金小姐祝英台女扮男妆到书院读书,爱上同窗好友梁山伯。后来梁山伯知道了祝英台的身份,二人相爱,但祝家父母已把祝英台许给马家公子。梁山伯郁郁而终,死后要求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上。成亲那一天,祝英台跳出花轿祭拜梁山伯,跳进坟墓与之合葬。后从坟墓里飞出两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谓之“化蝶”。《白蛇传》说的是白蛇精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他俩的爱情遭到了法海和尚的极力阻挠。后来法海将白娘子收服并压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白娘子的儿子救出母亲,夫妻得以团圆。相传法海后来在雷峰塔倒后,怕被追杀,躲到贝壳里再也不敢出来了。11.《窦娥冤》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它的故事渊源于《烈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剧情说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嫁祸于窦娥,不料错毒死了他的父亲。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两人,窦娥为救婆婆把杀人的罪行自己揽过来,被判斩刑。窦娥临刑前对天发誓,死后将血溅刑场上的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来昭示自己的冤情,后来果然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到了楚州,见到了对他喊冤的窦娥的鬼魂,于是重审这个案子,为窦娥申冤。窦娥是元朝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典型,她善良、坚强,最后走向反抗,是一个成功的悲剧主人公形象。12.《西厢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记录在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据此董解元又创作了《西厢记诸官调》,王实甫又在以上基础上创作了《西厢记》。它突破了一剧四折的体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在杂剧创作史上是一个创新。此剧一上舞台就引起轰动,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剧中叙述了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逢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借宿于此。张生游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出于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后张生高中皇榜,归来求亲,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本“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几百年来,曾激励无数青年男女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西厢记》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不同程度地从它那里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13.《桃花扇》清初孔尚任所作的历史剧。全剧共有四十出,戏剧背景是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阮大铖继续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人物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坠入爱河。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富有正义感的李香君知晓后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用血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没找到李香君,也学道出家。《桃花扇》有两个创举:一是在真实的历史大背景下编排剧情,其中的重大事件都是真实的;二是爱情戏和国家兴亡大事水乳交融。此剧一出,立刻引起轰动,据说康熙皇帝都曾看过该剧本。第六节 想象奇特的古代神话故事1.盘古创世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之一。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叫做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的东西,他的样子如同一个没有洞的口袋,倏和忽是他的好友。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感到浑身燥热不堪,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扬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踩在地上,用双手托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向下增厚一尺。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最后,等天不能再高,地不能再厚时,盘古也累死了。他临死时,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钢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神话英雄。2.共工怒触不周山上古传说故事。据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住在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威信很高。与他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共工的儿子后土精通农业,他发现部落的土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于是,他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但是这种做法遭到了颛顼的反对,两部族之间因此发生了激烈冲突。当时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却得不到一点理解,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生命去做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他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天地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流向改变。原来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使得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以表示对他们的敬重。3.女娲补天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之一。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忽然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的灾祸后痛苦无比,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她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灭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还是留下了痕迹:天还是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而地上的一切江河都向东汇流。这个故事后来成了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代名词。女娲也成了人类的创世神,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4.夸父逐日中国著名的神话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前,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夸父成了人类的英雄,深受历代人们的崇敬。5.后羿射日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传说在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去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与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取下弓,拿出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留下了最后一个。由于这个故事流传较广,再加上人们对后羿这个英雄非常喜爱,不同时代里,人们又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和情节。这个故事所表现的试图战胜干旱、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主题,是我国和世界各民族所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的共同主题之一。6.嫦娥奔月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之一。“嫦娥”亦作“常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据《淮南子》记载,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而成仙,不由自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中过着无边的寂寞岁月。嫦娥飞升月宫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她常向丈夫倾诉懊悔。有一天嫦娥对后羿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第二天,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到月圆时分,嫦娥果然从月中飞来,夫妻团圆。中国很多地方有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习俗,它的形成就和这种传说有密切的关系。7.精卫填海中国古代神话之一。传说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女娃的灵魂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这个故事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以及敢于同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做“精卫誓水处”。8.刑天舞干戚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是作战勇敢的巨人,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打败,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刑天听说以后,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独斗。最后刑天不敌,被黄帝斩去头颅。而没有了头的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地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地战斗。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战斗的延续。刑天部落虽然失败,但刑天那种决不服输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为后人称颂。9.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据说,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害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炎帝神农氏为找草药治疗疾病,使百姓益寿延年,便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平毒寒温的药性。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他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使百姓不再为疾病所困扰。炎帝神农氏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神农氏这种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受到了各个时代人们的尊敬,被人们称为“药神”。第七节 各尽其妙的古代文学体裁1.骚体先秦时期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一种韵文体裁。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句式上的突破。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思绪,或陈述,或悲吟,回环照应,脉络极分明。三是体制上的扩展。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几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三百七十三句;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骚体也可以指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2.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格。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八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则称为排律或长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3.绝句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近体诗的一种。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偶尔也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句。首先提倡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如他的《吊屈原赋》。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4.骈文骈文是中国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也叫“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它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

媒体关注与评论

  鼓励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件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  ——美国前第一夫人 芭芭拉·布什

编辑推荐

《系列丛书:每天傍晚国学课(双色印刷)》编辑推荐:《每天傍晚阅读课》系列丛书作为市场中的青少年读物长销领域,经过大量的策划、调查、组稿、编审、包装工作,由知名教育专家 刘金国老师主编,汇集众多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为读者奉献了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尚性的优秀的青少年课外读物。丛书从七个与青少年朋友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入手,采用故事、案例加评析的方式,内容朴实亲切,写作手法通俗自然,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朋友接受,同时更能吸引广大家长,而且六本分册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与能力塑造的整体方案。《每天傍晚阅读课》系列丛书在写作、编辑、装帧过程中,完全以青少年朋友的独特立场出发,针对特定的年龄结构,特定的思想意识,特定的时代背景,为青少年朋友量身制定了最为实用、科学、系统的课外阅读知识系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天傍晚国学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每天读一点,不断提高国学修养
  •   很好,中国的小孩子一定要普及这些知识,包括大一点背三字经。
  •   女儿非常喜欢,大人也可以看
  •   只是里面的印刷好象不太好。
  •   本来是老公买下来准备给我2岁的宝宝讲的,结果拿到手才发现,这本书对她来说太超前了,因为有些内容我都不知道。比较适合小学生3、4年级看
  •   是一本让孩子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的好书。只是,内容有点简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