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籍经典注释(白话注释本共5册)

出版时间:2002-6  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袁开昌,忽思慧,曹庭栋  页数:全五册  字数:14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寿世青编》是清代尤乘编纂的一部养生学著作。由中国医籍提要编写组编写、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中国医籍提要·医史、法医、养生》部分所选的两部养生学著作,第一部就是《寿世青编》,可见这部著作,在我国养生学领域里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这里,我们对作者的基本情况,先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尤乘是一位清代医学家,生卒年不详,他的字叫生洲,号无求学者,是吴门(今苏州)人。他幼年习儒,涉猎方书,其表伯邢层峰为世医,常往请教。后从李士材习医,得其亲传,又遍访名医,并诣京师访求名宿学习针灸,官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归而与同学蒋仲芳共设诊所,施济针药。他不仅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且在中医理论文化研究方面,也成绩卓著。增补前人医著甚丰,如增辑考辨贾九如《药品化义》而成《药品辨义》(1691年);增补其师李士材《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合为《士材三书》;增广沈子禄《经络全书》(1688年)、补辑贾铨《脏腑性鉴》与《药品辨义》合为《博物知本》。尤乘本人撰有《食治秘方》、《寿世青编》等著作。《寿世青编》是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刊其师《士材三书》时附入的。

内容概要

《老老恒言》:本书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文化程度低和医学知识薄弱的朋友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注释、改译,并作了简短的阅读提要,这样就方便了读者。  老年养生专著。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著,甚为后人称道。 《老老恒言》为清初文苑之秀曹廷栋撰写的一本老年养生专著。曹氏字偕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1699年生于浙江嘉善鼎贵世家,生性恬淡,勤奋博学,亦长书画,寿臻90余岁。他于74岁生病之后,在床第呻吟之际,写成此书。曹氏谈养生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养生指导思想惟在顺应自然。曹氏一生养生不求助于医药,不求助于引导,惟以顺应自然为宗法,以求颐养天和,克享遐寿。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有半点勉强。曹氏批判汉乐府诗所云“努力加餐饭”,认为“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他指出:“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妙药。  2.强调养生着眼点在于起居饮食。指出久坐则脉络滞,闲居时在室内缓步盘旋数十周,可使筋骨活动,脉络得以流通,又能增强足力,防止“久坐伤肉”之弊。书中说,凡步行,应当先起立,振衣定息,进行导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气血不惰,精力足力倍增。饭后食物停胃,必须缓行数百步,可以帮助消化。在行步时,不宜与人语,以防“气遂断续而失调”。行走时应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散步之远近,须自揣足力,不宜勉强,随其意之所便。散步回家以后,即应“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这些方法,对老人都很适用。  3.重视调理脾胃对恢复元气的作用。曹氏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故而古人调理脾胃之法,注重饮食,“服食即当药饵”。曹氏在书中将调理饮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进食为例,他主张在夏季早晨起床,不要马上进食物以实胃,而应先进米汤以润肺。若在冬季早晨,应当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园、枣汤之类以养脾,或饮少量黄酒来鼓舞胃气。在季节变换时,更应重视调理脾胃。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应注意勿进肥浓,慎用瓜果生冷诸物,以免伤及脾胃。平日进食,老人总宜少食少饮为有益,脾易运磨,乃化精液。否则即便是补益力量很强的饮食,也会导致脾胃受伤。假若老人偶患小病,应当吃一些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一般食物应当少吃,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4.推崇食粥对老人的调养疗疾之功。曹氏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盆,能够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此法简单,易得易行,无病可调养,有病可疗疾。书中认为,就调养而论,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粥后。食粥勿过饱,粥虽不至于停滞胃中,但觉上腹胀满,即是胃的功能受到损伤。粥宜温热时进食,吃粥过程中微微出汗,能起到通利血脉作用。在吃粥过程中,不要让人奏乐或献玉帛劝人进食,使粥不能收其益。若嫌粥味太淡,可咸味沾唇,稍稍改善一下口味即可。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本书要求老人应定心、戒怒、知足、善于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寿度百岁。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中国第一部有关食物营养、疗效食品、食物效法的专著。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忽思慧撰。初刻于至顺元年(1330)。早年传往日本,明、清两代曾多次翻印,广为流传。忽思慧是元代皇帝的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膳烹调之事。他继承整理古代医学理论,广泛收集蒙、回、维吾尔等民族的食疗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撰成此书。该书强调预防为主、食疗保健的主导思想,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的原则,提倡选用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的药物,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全书分3卷。卷一阐述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和饮酒避忌,选录了100多种历代所用的羹、汤、面、粥等食品,并附有疗效介绍。卷二精选各种中草药配制的疗效食品,有配方,也有主治功能。卷三附图论述24种谷物、39种水果、46种蔬菜、31种家畜野兽、17种家禽飞鸟、17种鱼类、13种药酒及30多种调味品的味(甘、辛、苦)、性(温、平、寒)、功能、主治病症、有无毒性等。    本套书还包括:《寿世青编》、《养性延命录》、《养生三要》。

作者简介

  袁开晶,字昌龄,生卒年不详,清末医家,江苏江都人,1889年迁居丹徒。他深谙经术,旁通诸子百家,于医学尤有心得。后以医为业,推崇《医宗金鉴》,擅长眼科、外科,善用金针治症。晚年辑《医门集要》八卷,萃取诸书精要,力斥医界时弊,《养生三要》为该书的首篇力作,于1910年成书,由其子袁阜于1919年付梓行世。

书籍目录

老老恒言 序一 序二 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杖  衣  帽  带  袜  鞋  杂器 卷四  卧房  床  帐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老老恒言》引用书目寿世青编……养性延命录养生三要

章节摘录

要使人的意志和畅不可恼怒,要使得植物的花朵变成果实,要使体内阳气得以发泄。如体内阳气宣发于外表,这正是夏天之气的反应,是养生生长的法则,如果违背了就伤心气,秋天就要得疟疾(痃,音jie一种疟疾)。”所以,人经常应该吃完饭后静坐,节减饮食和嗜欲,调和心态意志。此时人们心气旺肾气衰,精化成了水,到了秋天才凝结,尤其必须注意保啬(音se,吝啬。全词意为不要轻意泄精),而使精气不外泄。饮食上,要经常吃热的食物,使腹部温暖。如瓜果、生冷、冰水、冷淘(用冷水漂去杂质)、豆粉、蜂蜜,尤其不可食用,吃得多了,到了秋季时必然要患疟疾、痢疾。不要用冷水沐浴以及浴脸面与背部,使人得虚热、眼病、筋脉痛、厥逆症、霍乱、阴黄等病。不要在有风的地方睡卧,不要睡着了让人用扇子扇凉。那是因为热天出汗,毛孔就开了,风邪容易侵入,如果抵触了这一规律,就要患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不流畅等疾病。年轻体壮的人即或不得病,也已种下了疾病的根源。气衰的人,没有不桴鼓相应(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密切。桴,音fu,鼓槌)、不中风患病的。喝酒以后,尤其应当禁止风中睡卧。秋天的三个月,阳气应当收敛,不适宜使用催吐、发汗的方法,违犯了的,令人脏腑消烁(失去光辉,喻减弱功能)。《内经》说:“秋天的三个月,这是一个万物成熟平和的季节。天气(内丹术术语,周天功沿任脉下降的内气)风声劲急,地气(人体的元阳、元气)清肃,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时起床(指鸡鸣即起),使自己的意志安宁。

编辑推荐

《寿世青编》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医籍经典注释(白话注释本共5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下面是书的介绍,看了这个才买的,送给爸爸的,老人家很喜欢.《老老恒言》:本书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文化程度低和医学知识薄弱的朋友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注释、改译,并作了简短的阅读提要,这样就方便了读者。老年养生专著。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著,甚为后人称道。
  •   此书原是一套“中华医籍经典注释”全5册,被我买散了,如今还缺两册,后悔当时没有买全套!书是好书,有益身心健康!有兴趣养生学的朋友,应该读一读,建议买全套。卓越网的商品和服务都很好,可以放心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