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诺哀歌

出版时间:2005-01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里尔克  页数:244  字数:125000  译者:刘皓明  
Tag标签:无  

前言

最早接触里尔克的诗作还是在北大一年级的时候,是看了袁可嘉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中收录的冯至译的《豹》(Panther)和《哀悼基督》。这两首诗,特别是前一首,当时给我的震憾,至今还记忆犹新。后来等到我开始治德语文学,虽然仍然一直心仪里尔克,却因为把重点放在浪漫派的研究上而无暇他顾。直到在耶鲁的第三年,博士资格考完以后,Cyrus:Hamlin教授推荐我就学于当时已经退休的德文与斯堪的那维亚语言文学的教授George Schoolifield,在他的指导下读后期里尔克,才真正开始进入里尔克研究。同Schoolfield教授一起研读里尔克的日子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教授专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语国家乃至北欧国家世纪末,颓废派和唯美派文学,是里尔克专家。我们那时每周一晤,讨论我阅读《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的商籁体诗》的体会和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认识里尔克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还包含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有关宗教思想的重要材料;此文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迪尼的“‘天使’与人”系他解读《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迪尼的分析有助于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里尔克诗作的汉译难度极大,以致里尔克虽在汉语文学界声誉极高,《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迄今没有全译本。本书译者四川外语学院德语系林克先生醉心研究里尔克经年,译此两部诗作亦复数年,实为难得佳作。    汉语学界对里尔克的研究尚相当贫乏,醉心里尔克诗文者甚群,然对其神学思想少有识者;汉语神学界则对之可谓闻所未闻。为有助于汉语文学界、学术界和神学界了解里尔克神学思想,亦为了给汉语文学界正方兴未艾的基督教文学创作提供思想和语文资源,我选编了这个集子,书名为编者拟定。

作者简介

刘皓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学习比较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读比较文学,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读研究院期间,曾多次到德国海德伯格、图宾根=柏林等大学进修、研究。曾在卫斯理学院、威斯里安大学任教。现任教于瓦莎大学。
长期在《读书》上发表关于欧洲文学和哲学的文章,近来也有电影评论发表。其他翻译作品包括《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圆拉修和荷尔德林诗作等。英文出版物包括伽达默尔研究论文,废名,周作人研究论文等。

书籍目录

译序导言  1 里尔克生平  2 杜伊诺  3 哀歌  4 《杜伊诺哀歌》:疏义  5 版本与翻译精选参考书目杜伊诺哀歌注释附录  1 里尔克致波兰译者的信  2 杂耍艺人  3 体验  4 玩偶  5 爱的孤独  6 幽冥之旅

章节摘录

这一时期的哀歌所表达的现代情感是一种所谓混合情感。用一位哀歌体诗选家在1762年发表的话说就是,“所谓混合情感,也就是说,是那种已经多少为我们复原的生存欲望所节缓的哀恸之情。”①这也就是说,这种哀歌所表达的悲哀之情不是那种在刚刚遭遇丧失时所体验的最强烈的悲痛,而是痛定思痛甚至是痛后对所遭遇的不幸进行的玄学式的反思。这种哀歌的题材概念同同时期英国的哀歌概念是近似的。事实上,以多马·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的《乡间墓畔哀歌》(Elegy written in acountry churchyard,1751)和爱德华·杨(EdwardYoung,1683-765)的那首虽属赞歌体裁、却浸淫着哀歌情感的《夜思》(The Complaint,or nightthoughts on life,death and immorality)为代表的英国哀歌和哀歌式忧郁对十八世纪德意志哀歌乃至整个诗界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在这种影响下,哀歌所表达的情感被定义为“感伤”(Empfindsamkeit)或“甜蜜的忧郁”(stil3e Schwermuth)。而这一时期的哀歌也常常被称作“感伤的哀歌”。

编辑推荐

《杜伊诺哀歌》:万象主题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伊诺哀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这本书与另外一本《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同为诗人晚期的巅峰之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不朽的经典,对于喜欢里尔克的读者这是不可忽略的文本之一。刘皓明的译本应该说是最适合读者理解,同时最能还原诗人原意的版本了,不放心的可以再把林克的版本找来比较着看,个人感觉后者的版本与前者相比要艰涩很多,会让人忍不住怀疑译者是否真的看懂原著了。
  •   这个译本值得收藏,主要是有原文,当然,是德文。翻译的水平应该是可以的。比较准确。估计这个版本还是算好的一类
  •   以我们这种不太了解作者的一般人的水平,一定要老老实实先看前面的译者言,很多篇幅很多页,但如果不看译者所言,很多地方几乎可以说根本读不懂
  •   虽然不认识法语,但是感受一下也好,今天到货的书里竟然有两本带法文
  •   我比较喜欢里尔克的诗文,而这个翻译版本的《杜伊诺哀歌》诗体化的语言艺术性使我读到的较好的一本,比起我曾读过的《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那本书中的诗歌翻译,要好些!
  •   无论从封面设计、装帧、纸质都非常完美,封面的油画很有感觉;作者在相关方面有很深厚的功底,译文很美;且对于这样艰涩的诗文都配有对应的导言帮助理解;整部书用心良苦,另外,这是一部德语诗集,不是法语。
  •   很不错的 无论是从纸张还是从翻译的内容来说都十分的不错。
  •   有谁,若是我呼唤,会从天使的班列中听到我?而且即便是,有一位突然把我抓到心口:我也会自他更强大的存在中消逝。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能买到真的很荣幸。
  •   挺不错的!虽然书角略有折痕但整体感觉不错!虽然离出版日期有一段时间了但商家保存的很好呢!于是给好评!
  •   这本书是冉云飞推荐的,还未读。
  •   以前没怎么注意里尔克,读过的也就是《豹》之类更有名的小诗,前几天看文学史时突然读到这个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的选段,一眼便爱上,真的很美--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可惜暂时没有找到十四行的那本,先收了这本。里尔克是奥地利人,语言是德语不是法语哦,虽然这位也很热爱俄罗斯。
  •   里尔克是我最推崇的诗人之一。有好几个他的选集。收
  •   请尽快上货!!!
  •   同事家的高中生要买的书,我翻了看不懂,太深奥了吧,呵呵,诗歌不是谁都能懂的吧
  •     我不懂德语,没法评价译诗内容上的准确性。但诗歌总该有些诗歌的韵律节奏吧,结果拿到手一读根本没诗的韵味。绿原的译本也不行,我在书店里翻过,不好。
      
      有想读里尔克的我推荐灵石岛的里尔克诗选,里面除去冯至、陈敬容等经典译作外,署名灵石、Dasha的都还可以,至少读起来还像诗
      
      http://www.shigeku.org/xlib/lingshidao/yishi/rilke.htm
  •     几年前在图书馆看过
      
      现在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翻译的让我无语
      
      诗句翻译让我如此费解
      
      毫无美感
      
      神呐~
  •     俗云,言多必失。对林克来讲,很是贴切。错误太多,根本没有读懂德文。汉字太拘泥,完全没有了译Novalis的轻灵。旧译错误只字未改,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初Dasha极力肯定他,结果,可能很多诗歌的翻译甚至还不如绿原。译后记里,林克说冯至译里尔克“几乎达到一字难易的程度”,但,比如冯至最经典的《豹》,第一句“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 缠得这般疲倦”,此“缠”字,就是将“geworden”(原型“werden”)误读为“gewoben”(原型“weben”);林克继续赞扬冯至以结尾,说:“唯有大地上的歌声,在欢庆,在颂扬”,这是他自己的译文,冯至译作“在颂扬,在欢呼”,看来冯至还不算是“一字难易”,而德语原文“heiligt und feiert”中,动词“heiligen”(heiligt),既没有“颂扬”的意思,也没有“欢呼”的含义。新德汉的三条释义大抵是“使神圣化;尊崇;为……辩护”,在神学术语或者在国语和合本圣经里,就是“分别为圣”,直白地说就是“祝圣”;德语的“Heilige”,即“圣徒、圣人”,因此,不用再Dasha更多废话了。Dasha也不想继续废话罗列林克译文的其他错误。毕竟,Dasha不是德语教师,也不是在批卷纸。
  •     如果《时间旅行者的妻子》里引用的是这个版本的译本。
      那简直太糟糕了。
      言辞断断续续,难于理解。
      更不提诗意。勉强押韵。
      相较之下,推荐绿原的版本。
  •     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里尔克诗歌的翻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尽可能忠于原作——刘先生一定是忠于了别的什么,而不是忠于诗意。我还是推荐林克,目前还没有人能超越他。
  •     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星空中,若要选出20颗最耀眼的新星,则必能看到里尔克的星座。这位卡夫卡的同乡,从20岁起就离开了家门,除一次短期探访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是一位看重“此在”的诗人,试图从广泛的游历中,读懂人生和宇宙这部难懂的“奥义书”。他在不停的漫游中,一边让生命聚能,一边又让生命燃烧,并让诗歌记下这燃烧的光华。然而,正当他的创作如日中天,声名亦已远播欧洲之外,他的燃烧状态却突然失常,陷入文学史上所谓的“创作危机”之中。而这一过程差不多持续了十年之久。
      
      危机开始的时候,他去了一趟北非。回来后想为他的压轴之作在奥、意边境的米兰附近寻找新的“孵化地”。这时他看中一座古堡,坐落在险峻的海崖上,墙脚离海面几近百米之距;其对面是一座突出于海岸、几乎三面垂直的兀立巨岩,岩顶曾经耸立着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军事碉堡,现已颓败为废墟。此岩仿佛是杜伊诺城堡的海中盆景!这座古堡出现于文艺复兴后期,即16世纪,为一位名叫马蒂亚斯·杜伊诺的贵族所建,故名“杜伊诺宫”。现在的主人是玛丽·封·图尔克·塔塔西斯女伯爵,曾经是一位王族公主。看她年轻时的照片,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气质高贵。她大里尔克20岁。1909年12月,两人都在巴黎,里尔克经人介绍,主动给她写信,要求结识。对方当时觉得这位青年其貌不扬。但她很快发现,他举止高雅,谈吐得体,于是几个月后,就请他去杜伊诺宫小住几天。也许就是这几天(一共4天)的试住,使他感觉极好。于是于1911年10月入住该堡,开始“孵化”他的最卓越的精神产儿———古体长篇组诗“哀歌”,即后来被称为的《杜伊诺哀歌》。“我在朋友们的这座紧濒大海、好比人类此在前额的巍峨宫堡里,通过它的好几扇窗户,俯瞰无垠的海空”。
      
      里尔克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海空”和“濒海的窗户”,它们是浩茫宇宙向诗人传递某种奥秘信息、相互进行对话的通道,是诗人灵感的来源。所谓“创作危机”对里尔克来说并不意味着江郎才尽,而是酝酿着向更高阶段的跨越。而这又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当时的整个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美学革命和人文观念的裂变。以德、奥为中心的表现主义和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此时正在崛起,可视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信号。现代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不仅不愿重复前人和他人的,甚至也不愿重复自己有过的。经过近20年的创作实践,里尔克的诗歌经历了“流动的”(音乐的)到“凝固的”(雕塑的)两种美学形态,已经获得丰硕的果实,显示了他是个不断有新的美学追求和观念更新的人,在这种时代激变面前他能原地踏步吗?但里尔克又是一个把创作作为生命存在形式的人,而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求时髦、一心想戴桂冠的诗人,不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他是不肯打休止符的。所以在这座古堡里呆了近8个月之久,并没有将他的十首哀歌一气呵成,而只写出了第一、二首和第三、六、九、十首的开头。但从这些开头的序差来看,整个组诗的基本轮廓他已构思好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这个伟大的精神产儿肯定在杜伊诺堡“受孕”了!所以当这个产儿后来在另一座古堡里“临盆”后,它依然被命名为《杜伊诺哀歌》,而不叫“穆苏哀歌”。
      
      里尔克从杜伊诺堡到穆苏堡中间整整间隔了十年之久!在这不短的岁月里,既没有继续他的哀歌创作,除书信外,也没有写出别的什么。而这十年内发生的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然使他震动不小,不但他自己被征为替战争服务的战事档案馆成员,而且给他带来如此非凡灵感的杜伊诺古堡也未幸免于战火。所以战后他无论如何要寻找一方未被战祸污染过的净土,让他的伟大的精神产儿安然产下来。就这样他来到“和平的绿洲”瑞士,又经过一番寻寻觅觅,终于在瓦莱州锡勒市穆苏镇附近找到了他的理想所在,他不由地连连惊呼:“太美了,太美了!”笔者曾亲自去穆苏验证过,亦为之惊叹不已,疑是造化特为诗人所设:只见在一片只有一两个平方公里的盆地的中央,耸立着一座孤堡;它不是像杜伊诺宫那样的建筑群,而是孤零零的一座建筑。其造型是个矩形的竖立再加个坡顶。窗户很少,也很窄,想必里面是很阴暗的,这是哥特建筑的特征。看附近牌上的介绍,印证了笔者的判断:那是13世纪的晚期哥特式建筑。多亏周围群山十分友好,座座秀丽冈峦缓缓向后仰去,以便腾出更多的空间让给穆苏孤堡,使其不让人感到严受包围,而是备受尊崇。这样才让我们的诗人在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的绝对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地与宇宙交流,尽情地任缪斯狂舞,直至这个“十年怀胎”的产儿以完满的生命形态呱呱坠地。果然,当里尔克于1921年夏末接受魏尔纳·莱茵哈特先生的奉献,住进这座孤堡的时候,马上感到“顺产”在即!不久,在1922年2月,在春天还没有来得及唤醒大地的时候,里尔克就奔出孤堡,以狂涛般的气势宣告“大功告成”!此时穆苏周围的群山统统起而肃立,以雷鸣般的回响呼应着杜伊诺窗外澎湃的海涛,一起欢呼这个伟大精神生命的完成:她在彼地“受孕”,而在此地降生;播下的是龙种,产下的是龙儿。两座原来相当苍老的古堡,因此而成为了《杜伊诺哀歌》共同的“双亲”,而且变得不朽和年轻。
      
        
      
      
      相关连接:http://www.gmw.cn/01ds/2005-07/27/content_279148.htm
        
      
      
      
  •   深切地期待Dasha先生的译本,以解决国内没有可读译本的问题
  •   Dasha这态度没什么建设性啊,既然还挺欣赏林克,可以主动联系帮扶一把他嘛,免得书印成白纸黑纸贻害盲目无知的读者。
  •   “历史理性”兄,Dasha目前也还不敢这样碰里尔克,Dasha的硬伤会更多,自己近日就在给自己的旧译纠错。
    V,那本书德国已经寄出,估计两周后到Dasha手中,到时候给我地址(你上次邮书给Dasha的地址没了),Dasha目前没时间扫描。
    林克,一个月多前Dasha还向家炜推荐他呢。林克此书最后落款是2004年,看来他出书很吃力。但是,不是Dasha的态度没有建设性,而是,Dasha在这本书里实在找不到建设性。好像前天,Dasha还在Chaque那个帖子里说对此书很是期待呢,真的很“残念”。
  •   杜伊诺哀歌,林克的,以前也出过吧。以我一个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林译确实有一些不知所云的地方,但是说他不如绿原,恐怕批评得有些太过了。林克之所译,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的。
  •   都说冯至是日耳曼学泰斗,这么不济吗?……
  •   您想说啥呢?新德汉?
    新德汉的编者一大半是祖师冯的学生。。。。
    算了。不讲了。
  •   里尔克汉语译著,沉寂了一年多,终于又出了这一本。这是被列入孙周兴, 高宣扬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中“德意志文化丛书”里的一种。由于其书名署名为“杜伊诺哀歌”而不是“里尔克诗选”,许多人恐怕误以为是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的重版《〈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的重版。其实,这是林克译的纯粹的里尔克诗选,从Stunden-Buch(林译名为“祷告书”)到1906-1926年未刊诗集,林克应该是挑着自认为译得很稳妥的出版了。可惜,含情脉脉地期待着的Dasha饱受了一次无情的打击,林克非但“旧译”中的讹误无一修订,新译中低级错误更是层出不穷:仅第25页《早年的阿波罗》(Früher Apollo),将“Schläfe”(太阳穴)误读成“Schlaf”(眠息),将“auslösen”译成“赎回”(倒是没有像诸家英译本、绿原等将之读成“auflösen”,但根据德国大大姐Barbara Maag处所获得的回答,此“赎回”依然不对);此外,“noch”、“ganz”、“aller”全都略去不译,将“unbelaubte”译成“光秃秃”(未生出叶子,所以后面才出现了“später”)、“später”译成“需一段光阴”(大抵是“日后”的意思)……再说第27页《爱之歌》(Liebes-Lied),起句的“Wie soll ich...”就开始错,错成“我怎样……”,译后记里,林克说冯至译里尔克“几乎达到一字难易的程度”,但这句冯至译得很正确“我怎能……”,他却修改了。所以Dasha要说,“当初Dasha极力肯定他,结果,可能很多诗歌的翻译甚至还不如绿原”。“可能”二字,是因为实在看不下去这样多的错讹。
  •   先听音乐再做翻译 呵呵
  •   说的我都不想看了。。。
  •   真是看了以后很失望啊,什么时候能出个让人兴奋的译者?
  •   呵呵,久仰DASHA,同样期待DASHA先生的译本.:)呵呵
  •   貌似身为一只母鸡不能批评其他母鸡不会下蛋,所以,Dasha已经很“不厚道”啦,惭愧。
  •   某缺也认为此书翻译极烂,看了三天已不想再去动它。
  •   勤查字典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吧,但偏偏没几个人愿意做。
  •   林克的译本真是坑爹,完全没诗意
  •   刘译《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已经出版,不知道dasha在天之灵,可曾为国人对翻译这一伟大的事业的漠视,愚惰,感到片刻无言。
  •   我就是看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每次读到诗的部分`我鸡皮疙瘩就起来`太不通顺了
  •   的确是引用这个版本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