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发展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徐红军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徐红军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想要划清界限的是很多书的那种就自由论自由的情况,因为那样总摆脱不了循环论证的阴影。自由和人的自我不能分离,自由始于并建基于人的心理,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而且自由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在本书中我引用最多的是《论语》,希望从各种角度找到《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和自由话语的结合点。下面,我把这本书的思路作一个简短的梳理:首先,本书是从个人的感觉开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冲动和美好的追求,但也要有自己的坚持,这就是本书引言“内在自由存在吗?”的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个人的性情如何塑造了国民性,又如何形成了文化?不同的文化与国民性,其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充满了善良意志的近代中国总是落后挨打?这些是第一章 “文化与国民性”中隐含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回到个人。于是第二章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就从心理学的微观角度来考察个人的形成过程,因为抛开后天的影响只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家都同样是人,同样都有各种的情感与需求。

内容概要

《生命与发展》主要内容:生命与发展相互依存,没有生命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没有生命。生命与发展之间也有着冲突,生命与发展的冲突见于很多时候,但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生命。精英主义的趋向可能导致重发展甚于生命,领导人物为了理想化的目标置人民生命和财产于不顾。上层人物和先行者的不自由即是放弃自己向未知领域前进的努力,而他们最大的未知领域是使全体人民自由,使人民勇敢地自立、自强,敢于面对未知的未来。

书籍目录

引言 内在自由存在吗?第一章 文化与国民性第二章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第一节 从真实自我到自我取向第二节 自我的建构第三节 他者和内化第四节 自我的解构第五节 理性、情感和欲望第三章 从自我到自由第一节 审视个人主义第二节 伯林论自由第三节 可能性和自我发展第四节 自由与信仰第五节 思想和言论自由第六节 法治社会第四章 中国传统中的自我和自由第一节 孔子的个人理论和社会理论第二节 近代中国启蒙运动中的严复思想第三节 家庭,美德抑或桎梏第四节 中国人的自我和自由第五章 尼采和后现代主义第一节 主体性——人的失去和回归第二节 精英主义第三节 欲望辩证法第四节 现代性的危机结语 生命与发展部分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5,16)这是从历时性的角度给出的定义。还可以从各个国家横向比较来看。密尔说:“每个个人周围的环境与其他个人周围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民族或每一代人周围的环境与其他民族或其他一代人周围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区别在不同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人类没有一个普遍同一的性格。”(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8,67)泛泛地说,无论是经济上自立,还是情感上自我依靠,欧美人的独立性都较强,而亚洲人对家庭的依赖较强,其思想意识中团体取向较浓。这样的区别使得中国人不注重个人自我,没有个人特质培养的愿望,自主性动机较弱。相反,在中国社会里,集体主义有较大的社会认同,社会道德观念强。在清末民初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许多了解欧美的中国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反思并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的。如严复说:“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后记

一年前,我从原工作单位辞职,想着要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业就是眼下这本书。一年后的今天,看着自己的成果,甘苦自知。因为不是专业所学,也没有经过更深的训练,书中难免有种种错误,像偷换概念、误解原著等是少不了的,但书中一贯的思想是清楚的,也有着和五四先驱们一样的对国家的赤诚和爱,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自信振作、不畏艰难。尽管不想把这本书W成关于“文献的文献”,自己也不想成为“意识形态的争吵者”,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得不承认:“我想写一本好书,可是命运给了我另外一种选择。”聊以宽慰的是作为一个纪念,对自己四十不惑的纪念,以便我多年后看到这本书,知道自己做了一件真正有价值的事。需要感谢我的妻子王丽,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本来想把这本书题献给她,因她的反对而作罢。

编辑推荐

《生命与发展》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命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