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文论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齐如山 著,王晓梵 整理  页数:372  字数:26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戏馆子,是艺术史不会遗忘的角落。    走进《戏馆子》,来感受不曾感受的感受;然后坐进煌煌当代大戏院,去悟知方曾悟知的悟知。    戏班,却是社会学不可失落的记忆。    参与《戏班》吧——中国戏非歌舞所能概括,更非一个“戏”字所能了得。    国剧者,惟漫远求索不能“要略”,惟要义钻研不得“漫谈”。读一读本《文论》,或可访到成就这位戏曲理论大宗师之堂奥。    本书收进直击戏曲艺术理论的四种文献:《戏馆子》《戏班》《国剧要略》和《国剧漫谈》。其中《戏馆子》的编辑底本是此前向未面世的手写本。     齐如山关于戏曲艺术的真知灼见发掘难穷。他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理论之宗师,《文论》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撰写并编辑大量戏曲著作、和大量介绍北京(中国北方)风俗掌故作品。
齐如山在台湾有“文豪”之誉,大陆亦推崇其“戏曲理论家”之实。其著述丰富、篇章浩繁、涉猎广泛,皆令人惊叹;尤其笔触所向之雅俗兼备堪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定名第二章 戏馆建筑及座位布置第三章 营业戏馆建筑情形  戏台  堂里  场面台  后台第四章 论戏馆内地位之分析  池子  小池子  两廊下  正面楼下  官厢  三面楼  倒官厢第五章 执事人员  老板  头目人  管账人  堂头  卖座人  拦门的第六章 营业情形  安转  下签  戏报  回戏  夜戏  男女合座  戏单  好脚不一定露演  忌辰斋戒第七章 款项  雇用人员无工资  约班演唱无须预付款项  捐税  电灯费  广告费  登报费  糖果点心  水果  乳酪  戏单  手巾  茶钱  吃座第八章 戏馆子与官场  报营业  平日监察  弹压  捐税

章节摘录

本书之宗旨,本系述说吾国戏馆营业组织之情形,但戏馆建筑之来源,亦不可不稍为述及,因其亦有极重要之历史及变迁关系也。查吾国演戏之场所,除宫中戏台及新式仿欧美戏馆外,其余如宋元明等朝之戏台,及乡间庙宇前之席棚、石台等等构造,皆极简单草率。然此正为其特殊精神处,何也?因吾国演戏,向为平民式(欧洲古代亦然,但久已改变,且其当时之情形,亦不及吾国之尤为平民化也)。平常演戏,大致皆为庆贺、赛神等事。故出资者不是一家独任,便是阖村公集。至看戏之人,则未有出一钱者。故乡间之席棚,庙前之戏台,南方之戏船,演戏时尽系任人观看,无一毫检查限制之手续。就是城池中庙宇前,及会馆饭庄内之戏台,亦专为租与人家赛神、庆贺而设,其性质与乡间亦同。故亦无管理员、司账、卖座、看座、夫役人等之组织。所以与乡间稍异者,只有与主人相熟者方得进观,不似乡间之任人观看耳。然观剧者不用出资,则与乡间无以异也。至明清间,之查楼旧图构造之形式,车马皆可到台下,则观剧亦似不必出资者。吾国观剧出资,不知起于何时,大致有清一代方始盛行,故戏园  已有帐房卖座、查座(当年并不用票,故名日卖座、查座)等等  人员之组织。但咸丰以前,观剧者虽出资而仍系茶钱性质,盖当  年茶园为招来顾客起见,特约戏班在园中演唱,任人观听,借可多收茶钱,观客固不必另出观剧之费也。故演剧之场所,至民国  后仍名日茶园。在咸丰前,观剧者出茶钱不过五六文;以现时银  价衡之,约合洋元二三分耳。同光间茶钱渐涨,由十余文涨至二  十余文;约合现在洋元四分至八分。光绪晚年,茶资之名乃改称  戏价。戏价之名兴,茶钱之名乃废。以后戏馆除戏价外,虽有茶  资之名,然不过是赏茶役者,初不以茶之优劣、水之多寡计价也。  故不饮茶者亦有茶资之犒赏。在有清二百余年间,虽有出资观剧  之事实,而仍无出资观剧之名称。是犹有当年平民式之遗意也。  民国后,欧风东渐,始建筑欧式剧场,出资购券,对号入座;茶  点则以杯碟计价,用则出资,不用听便。至此,名称事实则纯粹  为出资观剧,将昔日平民式自由观剧之情形,完全消灭矣。然除  十数处大城商埠外,其余全国乡间演戏,则仍如往昔。观客仍无  出资者。故演剧之场所,仍无一些营业式之设备。综以上往昔演  戏之情形观之,皆纯为民众公共娱乐场所,绝无一些营业性质。  则其构造之不宏丽,组织之不完备者,非不能也,盖不必也。余  藏有古今及各省戏台图画,及影片数百种,兹先将极特别之非营  业式者,略述数种如下。广场式(图一)吾国演戏场所,最初多系临时性质,大致情形不过如此。所谓鹿场隙地,歌场舞场者是也。迄今评书杂耍各场,皆仍如此。大江以北,年节之“五虎”“少林”各种歌舞升平之会,均系扮演故事。其性质与戏剧无异,而其会场亦仍如此,盖皆为岁辰临时性质。故其场所布置,仍如旧惯,尚未有重大之变更也。观客可随便往来。席棚式(图二)此种便可名日戏台或戏棚矣。按此较广场式又进一步。盖因广场式在平地,倘观众人数太多,则后立者不易观看。于是乃特搭为高台,歌舞其上,则观众皆得观矣。如今乡间,最普通之戏台仍系如此。凡遇丰年报赛,歌舞升平,喜庆诸事演剧,每次不过三五日,故皆临时搭一板台及席棚。遇有巧匠,则往往有极美观者。然费亦不赀。两旁搭有席棚,皆为妇女观戏之所;中间乃男客立观之处,观客可随便往来。布棚式(图三)此图系由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摩绘者。余所见图画中之戏台,以此为最早。台系木质搭成,而前台之棚,则系布帐。当然亦系临时生质,与现在之席棚情形无大分别,固知席棚之来源亦很远也;观客亦可随便往来。方台式(图四)此种真可名日戏台。因其除一台外,无他物也。大河以北,乡间庙前多有之。只用砖石筑一方台,盖较木板台又进一步。山村中尤多,因石料便宜,且建筑耐久。每逢演戏,则临时搭一席棚。有时演各种杂耍,或并席棚亦不搭,观客可随便往来,不至壅挤,尤为此式之特长。

后记

本卷包括《戏馆子》,《戏班》,《国剧要略》和《国剧漫谈》。总书名因为难于以一代全,遂考虑四书名都直击戏曲艺术理论,就仿《齐如山戏本》的做法,称之为《齐如山文论》。《齐如山作品系列》中《国剧艺术汇考》《京剧之变迁》都是文论方面的专著或专辑,其他如《中国风俗丛谈》,《齐如山随笔》,又如《梅兰芳游美记》,《谚语录》,乃至《北平怀旧》,《齐如山回忆录》,也时有涉及。然而齐如山关于戏曲艺术方方面面的真知灼见,真是回顾不已,发见不绝,不少学者、专家和戏迷都希望《系列》所收不止于上述种种。遵衣食父母之教,就有了这个论集的选编、校点、编纂和出版。《国剧要略》《国剧漫谈》曾被台湾联经出版业同仁收入《齐如山全集》第三册。《要略》恰可顾名思义,齐先生从“剧本”和“演法”两方面作宏旨之谈,径论“特点”,极尽简练,可供戏迷悟戏。《漫谈》原收十六篇,我们选来十二篇:其《国剧名词的由来》未录,是因为齐如山不少篇作都曾有研究之得,本篇虽有集锦之要,却因本卷篇幅过长,只能忍痛割爱;至于《国剧中的乐器》《国剧之切末》《国剧的尖团字》三篇之舍。

编辑推荐

《齐如山文论》:《国剧画报》合订本(上卷)封面书影。民国二十年(1931),齐如山同梅兰芳、余叔岩、庄清逸、张伯驹、傅芸子等发起创立了北平国剧学会,会址租用宣武南大街虎坊桥路北一所大房宅。学会研究国剧原理,搜罗国剧资料,于1952年1月相继创办《戏剧丛刊》《国剧画报》,并设国剧传习所。《国剧画报》惜于1933年8月停刊,总计出版53期,合订为上卷40期本和下卷13期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齐如山文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套齐老爷子的的文集,快凑齐了,还只差两种!大陆出版社在书中瞎删节自以为了不起,屎壳郎卧轨——假充大铆钉!但还是得买!
  •   对京剧和当年的北京生活都蛮有兴趣
  •   现代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感觉了
  •   相当好,文字直白而透彻。
  •   就是齐如山给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
  •   非常好,个人对齐如山先生非常崇拜~~
  •   很好,包装,书品都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