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郑振铎  页数:217  字数:180000  

内容概要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迅速发表了《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等大义凛然的愤激之作。他在抗战时期写的《“野有饿殍”》《从“轧”米到“踏”米》《鹈鹕与鱼》《我的邻居们》《最后一课》等文,俨然是一组抗战沦陷区的全景图。他的文字平淡而见新意,章法轻松而见严谨,既歌颂真善美,又深具学识,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翻开这些文章,感受郑振铎犹如当面倾吐般的真挚,体察其内心洋溢着的一派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等。1958年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开罗访问途中,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遇难身亡。
  点评:谭梅,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在读博士,现就职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刘晓红,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现就职于成都大学。康鑫,河北石家庄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现就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书籍目录

三 死
月夜之话
山中的历日
塔山公园
蝉与纺织娘
苦鸦子
不速之客
山 市
离 别
海 燕
大佛寺
阿剌伯人
同舟者
宴之趣
黄昏的观前街
大 同
昭君墓
暮影笼罩了一切
“野有饿殍”
鹈鹕与鱼
最后一课
烧书记
“封锁线”内外
从“轧”米到“踏”米
韬奋的最后
记几个遭难的朋友们
我的邻居们
秋夜吟
街血洗去后
幻 境
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
悼许地山先生
哭佩弦
六月一日
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

章节摘录

  三死  阅读指导:  《三死》是郑振铎于1926年9月6日追记的散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山中杂记》。《山中杂记 》是一组“山中通信”,包括《避暑会》《月夜之话》《山中的历日》《苦鸦子》《山市》等9篇散文。记录了在1926年7月至8月间他在莫干山避暑时的生活片断。这组散文没有景慕自然的理性思考,也没有孤寂出世之想。但是所记山中的游览、生活,也反映一些社会侧面。这部散文集的价值在于作者避暑时怡情养性的平淡心境。《三死》主要写了山上前后三个人的死以及山中人对这件事开出的反应和态度。  旁注:  日间,工作得很疲倦,天色一黑便去睡了。也不晓得是多少时候了,仿佛在梦中似的,房门外游廊上,忽有许多人的说话声音:  “火真大,在对面的山上呢。”  “听说是一个老头子,八十多岁了,住在那里。”  “看呀,许多人都跑去了,满山都是灯笼的光。”  如秋夜的淅沥的雨点似的,这些话一句句落在耳中。 “疲倦”紧紧的把双眼握住,好久好久才能张得开来,忽忽的穿了衣服,开了房门出去。满眼的火光!在对面,在很远的地方,然而全山都已照得如同白昼。  “好大的火光!”我惊诧的说。  心南先生的全家都聚在游廊上看,还有几个女佣人,谈话最勇健,她们的消息也最灵通。  “已经熄下去了,刚才才大呢;我在后房睡,连对面墙上都满映着火光,我还当作是很近,吃了一个大惊。”老伯母这样的说。“听说是一间草屋,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住在那里,不晓得怎么样了?”她轻柔的叹了一口气。  江妈说道:“听说已经死了,真可怜,他已经走不动了,天天有人送饭给他吃,不知今晚为什么会着火?”  “听说是汕灯倒翻了。”刘妈插嘴说。  丁丁的清脆的伐竹的声音由对山传出,火光中,人影幢幢的往来。渐渐的有人执着灯笼散回去了。  “火快熄了,警察在斫竹,怕它延烧呢。”  “一个灯笼,两个灯笼,三个灯笼,都走到山下去了,那边还有几个在走着呢。”依真指点的嚷着说。在山中,夜行者非有灯笼不可;我们看不见人,只看见灯光移动,便知道是一个人在走着了。  “到底那老人家死了没有呢,你们去问问看。”老伯母不能安心的说道。  “听说已死了。”几个女佣抢着说。  丁丁的伐竹声渐渐的稀疏了,灯笼的光也不大见了,火光更微弱了下去。  “去睡吧,”这个声音如号令似的,使大家都进了自己的房门。我又闭了眼竭力想续前面的甜甜的睡眠。  几个女佣还在廊前健谈不已,他们很大的语声,如音乐似的,把我催眠着。其初,还很清晰的听见她们的话语,后来,朦胧了,朦胧了如蚊蝇之喧声似的;再后,我便睡着了。  第二天,许多人的唯一谈话资料,便是那个不幸的老翁。  “那老人家是为王家看山的。到山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来时,莫干山还没有外同人呢。”  “他是福建人。二十多岁时,不知道为了什么事,由家乡出来,、就住在山上了。一直有六十年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可算是这山上最老的人了。”  “听说,他近五六年来,走路不大灵便,都由一个姓杨(?)的家里,送东西给他吃。”  约略的,由几个女佣的口中,知道了这位老翁的生平。下午,楼下的仆人说,老翁昨夜并没有烧死。他见火着了,便跑了出来,后来,因为棉被衣物还没有取出,便又进去了两次去取这些东西,便被火灼伤了,直到了今早才死去。  “听说,杨家的太太出了五十块钱,还有别的人也凑齐了一笔款子,为他办理后事。”  “听说,尸身还在那里,没有殓呢。”  “不,下午已经抬下山去了。”  隔了两天,对山火场上树了一个杆子,上面有灯,到了晚上,锣钹木鱼之声很响的敲着,全山都可听见,是为这位老翁做佛事了。  这就是这位六十年来的山中最老的居民的结果。  半个月过去了,老翁的事大家已经淡忘了。有一天早上,却有几个人运了许多行李到楼下来,女佣们又纷纷的传说,说昨夜又死了两个人。一个是住在山顶某号屋中,只有十七八岁,犯了肺病死的。到山来疗养,还不到两个月。一个是住在下面铁路饭店的,刚来不久,前夜还好好吃着饭,不料昨天便死了。那些行李,是后一个死者的亲属的,他们由上海赶来看他。  不到一刻,死耗便传遍全山了。山上不易得新闻。这些题材乃为众口所喧传,足为好几天的谈话资料。尤其后一个死者,使我们起了个扰动。  “也许是虎列拉,由上海带来的,死得这样快。他的家属,去看了他后,再住到这里,不怕危险么?”我们这几个人如此的提心吊胆着,再三再四的去质问楼下的孙君。他担保说,决没有危险,且决不是虎列拉病死的。我们还不大放心。下午,死者的家属都来了,他们都穿着白鞋。据说,一个是死者的母亲,一个是死者的妻,两个是死者的妾,还加几个小孩,是死者的子女,其余的便是他的丧事经理者。他是犯肺病死了的,在山上已经两个多月了,他的钱不少,据说,是在一个什么银行办事的人。  死者的妻和母,不时的哭着,却不敢大声的哭,因为在旅舍中。据女佣们说,曾有几次,死者的母亲,实在忍不住了,只好跑到山旁的石级上,坐在那里大哭。  第三天,这些人又动身回家了。绝早的,便听见楼下有凄幽的哭泣,只是不敢纵声大哭。太阳在满山照着,许多人都到后面的廊上,倚在红栏杆,看他们上轿。女佣们轻轻的指点说,这是他的大妻,这是他的母亲,这是他的第一妾,第二妾。他们上了山,一转折便为山岩所蔽,不见了。大家也都各去做事。  第二天还说着他们的事。  隔了几天,大家又浑忘了他们。  美文解读:  作为 “五四”人,郑振铎也是一位对人与社会、历史与今天富有血性思考的现代作家 。他倡导人道主义,提出文学是反映 “血与泪 ”人生的文学。在本文中,作者无情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作者运用讽刺的笔调讲述了有关三个人的死亡的故事,第一个是单身老翁,死于火灾。人们不是有感于生命的脆弱而是好奇于死亡的原因。第二个人的死亡一笔带过,因为他的死没有悬念,不会引起人们的“扰动”。而第三个人因死因不明,引起了人们的“扰动”。因为人们主要担心虎列拉传染开来,殃及自身。作者通过对三死的叙述,通感于人们对于生与死的麻木与冷漠。  月夜之话  阅读指导  《月夜之话》写于 1926年9月14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山中杂记》。方言,是人类的原始母语,是维系游子乡情的一条纽带。虽然方言民歌正逐渐被城市文明所湮没,可它毕竟仍在大面积的乡村顽固地流行着。福州民歌清新独特,是这一地域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郑振铎与朋友闲来煮字,畅谈福州民歌,通过这一方式抒发对故乡的深厚的情感。  是在山中的第三夜了。月色是皎洁无比,看着她渐渐的由东方升了起来。蝉声叽……叽……叽……的曼长的叫着,岭下涧水潺潺的流声,隐略的可以听见,此外,便什么声音都没有了。月如银的圆盘般大,静定的挂在晚天中,星没有几颗,疏朗朗的间缀于蓝天中,如美人身上披的蓝天鹅绒的晚衣,缀了几颗不规则的宝石。 大家都把自己的摇椅移到东廊上坐着。  初升的月,如水银似的白,把她的光笼罩在一切的东西上,柱影与人影,粗黑的向西边的地上倒映着。山呀,田地呀,树林呀,对面的许多所的屋呀,都朦朦胧胧的不大看得清楚,正如我们初从倦眠中醒了来,睁开了眼去看四周的东西,还如在渺茫梦境中似的,又如把这些东西都幕上了一层轻巧细密的冰纱,在纱外望着它们,只能隐约的看见它们的轮廓;又如春雨连朝,天色昏暗,极细极细的雨丝,随风飘拂着,我们立在红楼上,由这些蒙雨织成的帘巾向外望着。 那末样的静美,那末样柔秀的融和的情调,真非身临其境的人不能说得出的。  “那末好的月呀!”擘黄先生赞赏似的叹美着。  同浴于这个明明的月光中的,还有梦旦先生和心南先生,静悄悄的,各人都随意的躺在他的摇椅上,各自在默想他的崇高的思绪。也不知道有多少秒,多少分,多少刻的时间是过去了,纤栏杆外是月光、蝉声与溪声,红栏杆内是月光照浴着的几个静思的人。  月光光,  照河塘,  骑竹马,  过横塘。  横塘水深不得过,  娘子牵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  问郎此去何时返。  心南先生的女公子依真跳跃着的由西边跑了过来,嘴里这样的唱着。那清脆的歌声漫溢于朦胧的空中,如一塘静水中起了一个水沤似的,立刻一圈一圈的扩大到全个塘面。  “这是各处都有的儿歌,辜鸿铭曾选入他的《幼学弦歌》中。”梦旦先生说。他真是一个健谈的人,又恳挚,又多见闻,凡是听过他的话的人,总不肯半途走了开去。  “福州还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民歌,也是以月为背景的,真是不坏。”梦旦先生接着说,于是他便背诵出了这一首歌。  原文:  共哥相约月出来,  怎样月出哥未来?  没是奴家月出早?  没是哥家月出迟?  不论月出早与迟;  恐怕我哥未肯来。  当日我哥未娶嫂,  三十无月哥也来。  译文:  与他相约月出来,  怎么月出了他还未来?  莫不是我家月出得早?  莫不是他家月出得迟了  不论月出早与迟;  只怕他是不肯来了吧!  当日他没有娶妻时,  没有月的三十夜也还来呢。  这首歌的又真挚又曲折的情绪,立刻把大家捉住了。像那末好的情歌,真不多见。  “我真想把它钞录了下来呢!”我说。于是梦旦先生又逐句的背念了一遍,我便录了下来。  “大约是又成了《山中通信》的资料吧。”擘黄先生笑着说道,他今天刚看见我写着《山中通信》。  “也许是的,但这样的好词,不写了下来,未免太可惜了。”  “我也有一个,索性你再写了吧。”擘黄说。  我端正了笔等着他。  七月七夕鹊填桥,  牛郎织女渡天河。  人人都说神仙好,  一年一度算什么!  “最后一句真好,凡是咏七夕的诗,恐怕不见得有那样透澈的口气吧。可见民歌好的不少,只在自己去搜集而已。”擘黄说。  大家的话匣子一开,沉静的气氛立刻打破了,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谈着唱着,浑忘了皎洁月光与其他一切。月已升得很高,倒向西边的柱影,已渐渐的短了。  梦旦先生道:“还有一首歌,你们听人说过没有?”  “采苹你去问秋英,  怎么姑爷跌满身?”  “他说:相公家里回,  也无火把也无灯。”  “既无火把也要灯!  他说相公家里回,  怎么姑爷跌满身?  采苹你去问秋英!”  “是的,听见过的。”擘黄说,“但其层次与说话之语气颇不易分得出明白。”  “大约是小姐见姑爷夜间回来,跌了一身的泥,不由得起了疑心,便叫丫头采苹去问跟班秋英。采苹回到小姐那里,转述秋英的话,相公之所以跌得一身泥者,因由家里回来,夜色黑漆漆的。又无火把又无灯笼也。第二首完全是小姐的话,她的疑心还未释,相公既由家回,如无火把也要有灯,怎么会跌得一身泥?于是再叫采苹去问秋英。虽然是如连环诗似的二首,前后的意思却很不同。每个人的口气也都逼真的像。”梦旦先生说。  经了这样一解释,这首诗,真的也成了一首名作了。  真鸟仔,  啄瓦檐,  奴哥无“母”这数年。  看见街上人讨“母”,  奴哥目泪挂目檐。  有的有,没的没,  有人老婆连小婆!  只愿天下作大水,  流来流去齐齐没。  这一首也是这一夜采得的好诗,但恐“非福州人”所能了解。所谓“真鸟仔”者,即小麻雀也。“母”者,即女子也,即所谓公母之“母”是也。“奴哥’,者,擘黄以为是他人称他的,我则以为是自称的口气,兹译之如下:  小小的麻雀儿,  在瓦檐前啄着,啄着,  我是这许多年还没有妻呀!  看见街上人家闹洋洋的娶亲,  我不由得双泪挂眼边。  有的有,没有的没有,  有的人,有了妻,却还要小老婆。  但愿天下起了大水,  流来流去,使大家一齐都没有。  这个译文,意思未见得错,音调的美却完全没有了。所以要保存民歌的绝对的美,似非用方言写出来不可。  这一夜,是在山上说得最舒畅的一夜,直到了大家都微微的呵欠着,方才散了,各进房门去睡。 第二夜,月光也不坏。我却忙着写稿子;再一夜,天色却不佳,梦旦先生和擘黄又忙着收拾行囊,预备第二天一早下山。像这样舒畅的夜谈,却终于只有这一夜,这一夜呀!  1926年9月14日  原载:1927年开明书店版《山中杂记》  美文解读:  《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作者非常自然地流露出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对故乡的深情。作者用三首福建民歌贯穿全文。三首民歌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了福建的民风民俗,让我们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也在无声中传达了对民歌赞美喜爱之情。月亮自古就是诗人文客思乡不可或缺的意象,是家乡的象征,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月夜的优美。虽然文章中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思乡的感情,但处处都可以看出作者对福建民歌的感情,对故乡深沉的爱。  ……

编辑推荐

  《中学生读名家:海燕》系收录了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名篇,也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特邀文学届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及语文特级教师参与编写,辅以同步解读评注,从而拉近中学生与诸位文学名家的距离,使中学生朋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些文学名家的思想历程和智慧人生,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帮助中学生形成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从一定程度上领悟和把握语言个性,全面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的书,送货及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