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作者:崔钟雷 编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回首过去,且看今朝,那些逝去的朝代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不能身临其境去亲受那古朝气息,却可以手捧古书再现韶光之美。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民族生命之火的延续,也是华夏儿女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音乐之美,在于感同身受,身处其境;古文之美,在于细细咀嚼,回思其味。那些历史的文人骚客,留下的鸿篇佳作好似春风拂面,古色古香,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与斟酌。
  演绎经典,传承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以全新概念诠释经典文化,让你汲取先贤哲人之所长,培养经典文化之修养。为此,我们精心甄选了本套新概念阅读书坊系列丛书,包括《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成语故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歇后语谚语大全》、《宋词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文集》、《白话史记》、《千家诗增广贤文》、《曾国藩的智慧》、《古文观止》、《周易》、《三国志》、《诗经》、《中国通史》、《资治通鉴》、《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共二十本,我们为你打造一个全新的再现历史经典的平台,为你创造一片享受历史文化的新天地。
  本套系列图书,延承权威经典,不失历史本貌,并加入全新时尚元素,版式新颖,文字准确,内容充实,涵盖广泛,有风云战事,有美文佳句,有历史变迁,有智慧哲学,为你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

书籍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
 生气通天论篇
 五藏别论篇
 脉要精微论篇
 热论篇
 评热病论篇
 气厥论篇
 咳论篇
 举痛论篇
 腹中论篇
 风论篇
 厥论篇
 奇病论篇
 脉解篇
 标本病传论篇
 天元纪大论篇
 六微旨大论篇
灵枢

章节摘录

  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人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趾内问;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人中趾外问;其支者,别跗上,人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肝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喁,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肝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  胃的经脉,为足阳明经,起于鼻孑L两旁,上行相交于鼻的凹陷处,再向旁注人足太阳经,接着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后,向下交于承浆穴,然后退出向后沿腮的下方,出于大迎穴,又沿颊车穴,上行至耳前,通过客主人穴,沿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的一条支脉,由大迎穴前面,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又继续向下经过膈膜,会属于胃腑,最后与脾脏相联络。另一条直行的经脉,由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再挟肚脐两旁直至阴毛两侧的气街处。另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下循腹里,至气街前与直行的经脉相合,再由此下行,经过大腿前方的髀关穴,至伏兔部,又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进入足的中指内侧。另有一条支脉,由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到足的中指外侧;还有一条支脉,起于足背的冲阳穴,进入足的大拇指内侧,然后直出于大拇指的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如足阳明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导致以下病变:像被凉水淋湿一样地全身阵阵寒冷发抖、不住地呻吟打呵欠、额部肤色暗黑,且病发时见到人和火光就会烦躁不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恐惧,心跳不停,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屋内。若病发剧烈,就会登高而歌,裸身跑窜,并伴有腹胀肠鸣的症状,称为厥病。因胃受邪影响到血而引起的病症有:发狂、温热过甚、出汗、鼻流清涕或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肿、咽喉疼痛、腹部肿胀、膝膑郡肿痛,沿侧胸、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足胫外侧、足背上都发痛,足中指不能屈伸。足阳明经气盛所致的实症,表现为身前胸腹部都发热,胃热盛则消烁水谷,易于饥饿,小便色黄。足阳明经气不足所致的虚症,表现为身前胸腹部寒冷,从而使胃受寒胀满。以上各种病症,属实症的应用泻下法,属虚症的当用补益法,属热症的就用疾刺法,属寒症的宜用留针法,脉虚而陷下的就用灸法。至于无实无虚的病症,就应根据本经而取治。由足阳明经引起的病症中,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表明为实症;若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就说明是虚症。  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译文  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起于足的大拇指内侧之端,并沿着足大拇指内侧的赤白肉际,经过足大拇指根节后的核骨,上行至内踝前,再上行至小腿肚,沿胫骨后,与足厥阴肝经相交叉而出,沿膝内侧和股内侧的前缘,直达腹内,人属于脾脏,联络胃腑,然后向上穿过膈膜,挟咽喉而行,与舌根相连,散布于舌下;它的一条支脉,从胃分出,并上行通过胸膈,注人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足太阴经受外邪影响后,会发生以下病变: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虽然排除大便或矢气之后,会觉得松快许多,但仍感全身沉重。本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后表现的症状有:舌根痛、身体沉重不能转动、饮食不下、心烦不安、胸部掣引作痛、大便溏泄,或下痢,或大小便闭塞不通、面目及全身泛黄、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股膝内侧的经脉肿而厥冷,且足的大拇指不能动弹。以上病症,属实症的应用泻下法,属虚症的当用补益法,属热症的须用疾刺法,属寒症的当用留针法,而脉虚下陷的用灸法。至于无实无虚的病症,还应从本经来治。由足太阴经所致的病症中,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就表明为实症;如寸口脉比人迎脉小,就说明是虚症。  ……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他从医药学、农学、预测学、饮食养生等多方面构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崔钟雷主编的《新概念阅读书坊:黄帝内经》以全新概念诠释《黄帝内经》这部经典著作,让你汲取先贤哲人之所长,培养经典文化之修养。延承权威经典,不失历史本貌,并加入全新时尚元素,版式新颖,文字准确,内容充实,涵盖广泛,有风云战事,有美文佳句,有历史变迁,有智慧哲学,为你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帝内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最近在迷养生,就买了这本书,刚上路。
    不知道内容全不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