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故事文库

出版时间:2003-11-01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新禾  页数:292  字数:15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丁玲(1904~198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逃离南京转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并在繁忙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丁玲小传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
家庭。原名蒋冰之,曾用名蒋伟、丁冰之,笔名除丁玲外,还
用过丛喧、彬芷、晓菡等。
丁玲四岁丧父,跟随寡母在常德长大。“五四”运动的洪
波涌到常德的时候,丁玲和好友王剑虹、王一知等,积极投
入运动。她毅然剪掉辫子,参加辩论会,就如何免当亡国奴、
妇女怎样求解放等反帝反封建的大课题,慷慨陈词。在王剑
虹和王一知所主持的贫民夜校,她是年龄最小的最热情的教
员。1919年,她在母亲的支持下,来到长沙,进入周南女子
中学。在这里,丁玲阅读了许多新文学作品,都德的《最后
一课》,强有力地打动了她的心,使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
趣。她开始学习写诗,写散文,也写小说。《浙江日报》发表
过她的诗歌习作。1921年,丁玲与舅舅发生激烈的争吵。在
母亲与王剑虹的支持下,解除了外祖母为她包办的与表哥的
婚约,并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她舅舅虐待佣人,借办育婴
堂等慈善事业剥削穷人的恶劣行径。之后,她随王剑虹和王
一知到达上海,进入共产党所办的新民女子学校,同陈独秀、
李达和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开始接触。
1924年,丁玲在北京一边到北京大学听课,一边学习绘
画时,结识了首饰店学徒出身的青年诗人胡也频。胡也频的
勇猛、热烈、执拗、乐观和穷困,使丁玲大为惊异,她觉得
自己发现了一个少有的、有着最完美品质的人,于是,她和
也频之间,一下子便有了很深的友谊,深深地热烈地相爱着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失
败了。丁玲看到很多人牺牲,精神上痛苦极了,除了小说,找
不到一个朋友,于是,开始写小说。从此,丁玲成为一个作
家。1928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出版
了《自杀日记》,1930年出版了《一个女人》。她的这些小说,
“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比较深
刻地表现了“五四”以来新女性的精神苦闷和要求解放的精
神。《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之作,
显示了她的艺术天才。
1928年春天,丁玲再次来到上海。1930年她和胡也频一
起加入了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她主编左联机
关刊物《北斗》,并创作中篇小说《韦护》和《一九三○年春
上海》,表达了以革命与恋爱相互矛盾为主题的思想内容,看
出作家对革命斗争和群众运动的热烈向往之情。
1931年初,左联青年作家胡也频被蒋介石秘密枪杀于上
海龙华。这一年,他们的孩子未满百日。丁玲在极度悲愤中
把孩子送到湖南,寡母支持她挺直腰杆继续革命。回到上海,
她以本年全国十六个省份的大水灾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
《水》,深情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民无穷无尽的灾难和他们的觉
醒、团结和抗争。
1932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丁玲在上
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1933年,
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绑架,囚禁于狱中,并且明令查封和禁
售她的全部著作。
1936年秋天,党组织由冯雪峰同志出面,委派曹靖华和
张天翼等同志帮助丁玲逃出了监狱。丁玲出狱后,即奔赴党
中央所在地的陕北保安,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热烈地欢迎了她。
毛泽东还写《临江仙》词一首赠给丁玲。在陕北,丁玲当过
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领导过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
团,主编过《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丁玲的足迹遍及
西北和华北的广大农村,她的心始终和人民的心交融在一起。
她不但努力创作,而且亲自登台演戏、唱歌。在创作中,她
的文章始终贯穿着爱的主题,爱人民,尤其爱中国的不幸的
妇女们。在延安期间,丁玲的短篇小说创作收入《一颗未出
膛的枪弹》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个集子中。
1946年夏秋之间,丁玲参加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
动,在温泉屯工作了一个多月,经历了这个村子土改的全过
程。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她以温泉屯土改运动为背景,开始
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1948年夏,该书
在胡乔木、艾思奇和萧三等同志的大力帮助下,顺利问世,为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革命文学树起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它荣获过斯大林的文艺奖金,被译成多种外文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领导中
央文学研究所的工作,同时,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
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理事。作为中国作家
及中国妇女的一名代表,她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发展中国人
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积极地活动着。尽管工作繁忙,她仍
抽时间写作,1953年,写成短篇小说《粮秣主任》,1954年,
回到故乡访问,写了散文《记游桃花坪》,对新中国明媚春光
进行了热情的描绘和讴歌。
丁玲从1955年起便屡遭厄运。先是被定为“反党集团”
的头目,受到残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接着被戴上“右派
分子”的帽子。1958年,她主动要求到黑龙江垦区劳动。她
在王震同志和农场领导的妥善安排下,喂鸡、喂猪,当扫盲
教员、夜校教员,编写墙报、黑板报、做家属工作……全心
全意,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北
大荒期间,和农场家属模范邓婉荣结成知心朋友,并以她为
模特儿创作了短篇小说《杜晚香》。
在十年浩劫中,丁玲又被揪斗,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羞辱
与苦痛,十几万字的小说稿和数十万字的生活笔记,统统毁
于一旦。1970年,林彪江青之流又把她和她的丈夫陈明关进
了北京的秦城监狱,分隔在同一座囚牢中,过了五年多的铁
窗生活。在巨大的委屈中,丁玲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
要求自己,心中牢牢地保存着对人民的希望和信心。在狱中,
她顽强地锻炼身体,用自制的篮球――破毛巾包扎的报纸、卫
生纸,往墙上掷去,掉下来,接住,再掉下来,再接住!她
不断地活动身体,使被打伤的腰得以康复。
1975年,丁玲和陈明同时得到无罪释放,定居于山西省
农村。1976年春天,周恩来总理逝世和邓小平同志被贬,使
丁玲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伟大的“四五”运动唤醒了她。
1979年,党中央批准为她平反,推倒了强加于她身上二十多
年的诬蔑不实之词,她幸福地回到了母亲――党的怀抱中。
1980年,丁玲患了乳腺癌,医生给她做了切割手术。刀口尚
未完全康复,她就奋笔疾书,又开始了新的创作。
1981年9月至12月,应美国爱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邀请,赴美国访问,其间,又应加拿大政府文化理事会邀请
访问了加拿大。1982年1月,从美国经香港返回北京。之后,
又曾在国内外进行多次讲学和访问。1986年3月4日,丁玲
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82岁。
丁玲的一生,是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她在将近60年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写出了许多思想深刻、为
人民喜爱的作品。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作品都受
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她的名字和作品,曾吸引和鼓舞许多
青年走向革命,其影响远及海外。她留下的近三百万字著作,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业绩,必将镌刻在中国革
命和中国文学史册上。

书籍目录

丁玲小传少年文豪解除封建婚约母亲余曼贞九姨向警予给瞿秋白当红娘惩恶扬善的韦护诗人胡也频吃鲁迅奶长大的最怀念的人冯雪峰莎菲女士的恩怨独具慧眼的伯乐主编《北斗》杂志别具一格的入党仪式英文翻译冯达在敌人的摩掌上飞向自由的天地毛泽东的座上客在抗日前线情义深重的易俗社美国好友史沫特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家故事文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