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笔记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小波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沉思。想来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谜底。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自由在我们这个传统的东方国度是一种很稀少的东西,而王小波钟情于它,倾毕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讴歌自由。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其次,这些人或许是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他的写作中,他最厌恶将人分为等级的做法。他甚至不喜欢听像“使命”、“拯救”这类堂皇的词,觉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级以至有资格去拯救任何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平等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价值。

内容概要

  《文化笔记》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让我们跟着《文化笔记》去看看吧!

作者简介

王小波,男,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到云南插队,后来做过工人、民办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88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数年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书籍目录

序言上卷 我的精神家园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男人眼中的女性美有关“伟大一族”有关“给点气氛”生活和小说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摆脱童稚状态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关于同性恋问题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他们的世界》序《他们的世界》跋拷问社会学我为什么要写作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的艺术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怀疑三部曲》序《怀疑三部曲》后记关于文体关于格调关于幽闭型小说文明与反讽关于“媚雅”奸近杀外国电影里的幽默商业片与艺术片我对国产片的看法欣赏经典好人电影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有关爱情片承认的勇气明星与癫狂另一种文化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在美国左派家做客门前空地打工经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京风情文化的园地环境问题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饮食卫生与尊严有关贫穷域外杂谈·衣域外杂谈·食域外杂谈·住域外杂谈·行域外杂谈·盗贼域外杂谈·农场域外杂谈·中国餐馆写给新的一年(年)写给新的一年(年)工作与人生我的精神家园中卷 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知识分子的不幸积极的结论跳出手掌心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论战与道德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我看文化热文化之争王朔的作品极端体验我看国学智慧与国学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百姓·洋人·官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人性的逆转有关天圆地方优越感种种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肚子里的战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椰子树与平等思想和害臊体验生活皇帝做习题拒绝恭维关于崇高谦卑学习班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高考经历盛装舞步迷信与邪门书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生命科学与骗术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对待知识的态度有与无诚实与浮嚣下卷 爱可以把一切都容下诗人之爱最初的呼唤爱你就像爱生命痛悔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请你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我是一只骆驼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吾友李银河我现在想认真了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美好的时光去上大学人为什么活着你和我是很不同的人孤独是丑的我要你,和我有宿缘的人没有你的生活目空一切的那种爱爱情真美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我在家里爱你爱得要命夏天好吗假如我像但丁或彼得拉那样口齿不灵哑巴爱写在五线谱上的信我怕世俗那一套怕得要死爱情会妨碍我们两个吗用你的火来燃烧我你孤独了我心里充满柔情我们的幸福啊,让它再浓列些,再浓列些吧我们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爱可以把一切都容下你的爱多么美心里不安我记仇了你是多么傻呀我们不要大人爱情是一种宿命的东西爱也许是神秘的想像力的发作我们创了纪录永远“相思”你我们凭什么我愿做你的菩提树自从我认识了你,所有的人都黯然失色我最近很堕落你知道你有多好吗以后不写就不跟你好了“多产的作家”上帝救救她吧你也这样想我吗爱情,爱情,灿烂如云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我面对的是怎样一颗心呵爱情从来不说对不起

章节摘录

上卷 我的精神家园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因为太太在作妇女研究,读了-批女权主义的理论书,我们常在-起讨论自己的立场。作为-个知识分子,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接近某种女权主义的立场。我总觉得,一个人不尊重女权,就不能叫作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女权主义的理论门类繁多(我认为这-点并不好),到底是哪一种就很重要了。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要靠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消除。这种观点在西方带点阶段论的色彩,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已是社会主义制度,党主张男女平等,政府重视妇女的社会保障,在这方面成就也不少。但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了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不足。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企业精简职工,很多女职工被迫下岗。假若你要指责企业经理,他就反问道:你何不问问,这些女职工自身的素质如何?像这样的题目报刊上讨论的已经很多了。很明显,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纯地依赖社会保障,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目身的努力往往就越少。正如其他女权主义门派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向社会寻求保障的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是弱者,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较多保障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我年轻时,大家都羡慕国营企业的工人,因为他们最有保障。但保障和尊严是两回事。 与此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男女是否平等了,在这方面有-点争议。中国人自己以为,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但是西方一些观察家不同意。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头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否把男人和女人同等看待。这个问题有难以评论的性质:众所周知,一有需要,上面就可以规定各级政府里女干部的比例,各级人代会里女代表的比例,我还听说为了配合九五世妇会,出版社正在大出女作家的专辑。因为想把她们如何看待就可以如何看待,这件事就丧失了客观性,而且无法讨论。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国家里,妇女的实际地位如何,她们自身的素质、成就、掌握的决策权,能不能和男性相比。这个问题很严肃,我的意见是:当然不能比。妇女差得很多——也许只有竞技体育例外,但竞技体育不说明什么。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性,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西方还有-种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比男性优越,女人天性热爱和平、关心生态,就是她们优越的证明。据说女人可以有比男人更强烈、持久的性高潮,也是一种优越的证明,我很怀疑这种证明的严肃性。虽然女人热爱自己的性别是值得赞美的,但也不可走火入魔。一个人在坐胎时就有男女之分,我以为这种差异本身是美好的。别人也许不同意,但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生为一个女人,好像占了很多便宜。当然,要按这个标准,中国人里市侩更多。他们死乞白赖地想要男孩,并且觉得这样能占到便宜。将来人类很可能只剩下一种性别——男或女。这时候的人知道过去人有性别之分,就会不胜痛惜,并且说:我们的祖先是些市侩。当然,在我们这里,有些女人有激进女权主义者的风貌,中国话叫作“气管炎”。我个人认为,“气管炎”不是中国女性风范的杰出代表。我总是从审美的角度、而不是从势利的角度来看世界,而且觉得自己个是个市侩——当然,这一点还要别人来评判。 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性之于女权主义理论,正如劳动之于马克思的理论一样重要。这个观点中国人看来很是意外。再过一些年,中国人就会体会到这种说法的含义,现在的潮流正把女人逐渐地往性这个圈子里套。性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单方面地要求妇女,就很不平等。西方妇女以为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丧失了尊严,这是有道理的。但回过头去看看“文化革命”里,中国的妇女和男人除了头发长几寸,就没有了区别,尊严倒是有的,只可惜了无生趣。自由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也该来取悦妇女,这样就恢复了妇女的尊严。假如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就要在毫无尊严和了无生趣里选一种了。作为男子,我宁愿自己多打扮,希望这样有助于妇女的尊严,也不愿看到妇女再变成一片蓝蚂蚁,当然,按激进女权的观点,这还远算不上有了弃暗投明的决小。真正有决心应该去作变性手术,起码把自己阉掉。 我太太现在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着了迷。这种理论总想对性别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我很同意说,以往的人对性别问题理解得不对——亘古以来,人类在性和性别问题上就没有平常心,开头有点假模假式,后来就有点五迷三道,最后干脆是不三不四,或者是横蛮无理——这些错误主要是男人犯的——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和后现代女权理论没有丝毫的相近之处。那些哲学家、福科的女弟子们,她们对此有着一套远为复杂和深奥的解读方法。我正盼着从中学到一点东西,但还没有学会。 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从男人的角度谈女人的外在美,这个题目真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绝对的命题。从远了说,海伦之美引起了特洛伊战争;从近了说,玛丽莲·梦露之美曾经风靡美国。一个男人,只要他视力没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赏女人的美。因为大家都有这种能力,所以这件事常被人用来打比方——孟夫子就喜欢用“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见,很显然,他觉得这样一说大家就会明白。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假如还有什么争议,那是在女人中间,绝不是在男人中间。当年玛丽莲·梦露的三围从上面数,好像是34、22、34(英寸)。有位太太看这个小妖精太讨厌,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套内衣给她寄去,尺寸是22、34、22,让她按这个尺寸练练,煞煞男人的火。据我所知,梦露小姐没有接受她的意见。这是说到身材,还没说到化妆不化妆,打扮不打扮。这类题目只有在女人杂志上才是中心议题,我所认识的男人在这方面都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说,见到好看的女人就多看一眼,见到不好看的就少看一眼,仅此而已。多看一眼和少看一眼都没什么严重性。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这里,这问题在女人中比男人中敏感。大贤罗素曾说,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很可惜,事实不是这样。有人生来漂亮,有人生来就不漂亮,与男人相比,女人更觉得自己是这种不平等的牺牲品。至于如何来消除这种不平等,就有各种解决的办法。给梦露小姐寄内衣的那位太太就提出了一种解法,假设那套内衣是她本人穿的,这就意味着请梦露向她看齐;假如这个办法被普遍地采用,那么男人会成为真正的牺牲品。在国外可以看到另一种解决不平等的方法,那里年轻漂亮的小姐们不怎么化妆,倒是中老年妇女总是要化点妆。这样从总体上看,大家都相当漂亮。另外,年轻、健康,这本身就是最美丽的,用不着用化妆品来掩盖它。我觉得这样做有相当的合理性。国内的情况则相反,越是年轻漂亮的小姐越要化妆,上点岁数的就破罐破摔,蓬头垢面——我以为这是不好的。假如有一位妇女修饰得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是很高兴的。这说明她在乎我对她的看法,对我来说是一种尊重。但若修饰不得法,就是一种灾难。几年前,我到北方一座城市出差,看到当地的小姐们都化妆,涂很重的粉,但那种粉颜色有点发蓝,走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尚称好看,走到了暗处就让人想起了戏台上的窦尔敦。另外,当地的小姐都穿一种针织超短裙,大概此种裙子很是新潮,但有一处弊病,就是会朝上收缩,走在街上裙子就会呈现一种倒马鞍形。于是常能看到有些很可爱的妇女走在当街叉开腿站下来,用手抓住裙子的下摆往下拉——那情景实在可怕。所以我建议女同志们在选购时装和化妆品时要多用些心,否则穿得随便一点,不化妆会更好一点。对于妇女在外貌方面的焦虑情绪,男人的平常心是一副解毒剂。另外,还该提到女权主义者的看法,她们说:我们干吗要给男人打扮?这话有些道理,也有点过激。假如修饰自己意味着尊重对方,还是打扮一下好。

编辑推荐

《文化笔记》作者王小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份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的文字,可以让你想到博尔赫斯,他兜起圈子来,比出租车司机还要出租车司机……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文化笔记》共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162篇优秀作品,包括《生活和小说》《拷问社会学》《文明与反讽》《域外杂谈·农场》《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不错,服务态度也不错,发货速度也可以,就是路上用时比较久。
  •   喜欢这本合集,王小波向往自由,平等,在文字中都能体现。希望一度被边缘化的他,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发现小波的可贵之处
  •   书很好,是正版,发货也很快!!!是本不错的书,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