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出版时间:2003-04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於梨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於梨华弛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早期作品多以台湾留学生在美遭遇为背景,写出了他们身处异域的挣扎拼搏,赢得“留学生文学鼻祖”之美誉。近年作品则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著有《谁在西双版纳》等作品。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学期间方稿已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等处发表。 1956年获洛杉矶加大新闻系硕士,并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第一名;1962年以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崛起文坛,并陆续推出《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2000年於梨华第一部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推出后,深获各界好评,声誉不坠,迄今近四十年。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教授中国文学。退体后移居旧金山湾区,仍然笔耕不缀,《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继《一个天使的沉沦》后最新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於梨华对中国文学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她笔下所塑造人物,往往充满了一种如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作者简介

於梨华弛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早期作品多以台湾留学生在美遭遇为背景,写出了他们身处异域的挣扎拼搏,赢得“留学生文学鼻祖”之美誉。近年作品则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著有《谁在西双版纳》等作品。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学期间方稿已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等处发表。 1956年获洛杉矶加大新闻系硕士,并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第一名;1962年以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崛起文坛,并陆续推出《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2000年於梨华第一部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推出后,深获各界好评,声誉不坠,迄今近四十年。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教授中国文学。退体后移居旧金山湾区,仍然笔耕不缀,《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继《一个天使的沉沦》后最新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於梨华对中国文学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她笔下所塑造人物,往往充满了一种如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书籍目录

序一 杨振宁
题《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四首(序二) 余英时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序三) 痖弦
在交往之前
在交往之后
在误解之前
在误解之后
在离去之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女作家专长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整本书都在迂回纤细的人情世故里做文章,但也声色兼备。文中有很多灵动从容的比喻和形容,就像钩花桌布,精巧而家常。腰封上有“北美围城”的评语,说北美是别一分洞天,说围城则少一分洞见。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逃到海外去,逃到象牙塔里去,同样逃不出生天。而且文人一但无耻起来,只有更加猥琐。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次英毁在过于强烈的欲望上。欲望太强就成了野心。野心=非分之想+非常手段。一个热中而钻营的女人,被欲望蒙蔽住一切柔暖的触觉,尤其不可爱。
      温婉聪慧而轻微玛丽苏的如真,自然是完美的。
      
      七年也不是很长的时间,重看此书,竟有这样强烈的恍惚感,不禁有点沮丧,不知我和时光,谁负了谁。
      
      
  •      很久没有这样的小说勾得我食欲不振了。一口气读下去,午饭和晚饭草草了结,一心只想要在第一时间读完。终于,在此刻读完。
      
       相较于《梦回青河》的粗糙,这里沉淀的是作者历经岁月后才有的细腻和透彻。正如主人公如真在年轻时候所写的《小雨》,多的是远离故土亲人的落寞与思念,是对自己的认知,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如真定是对人来人往的世情有了刻骨的记忆和体悟。这不仅是主人公的成长,也是作者以及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舍掉书中所设定的在美华人的背景不说,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在我们身边,文中的人文中的事少见吗?
      
       次英从小便有各个方面优于他人的优越感,这造就了她见不得别人比她好的性格。也因为过于争强好胜而目空一切,让别人对她敬而远之。更加上次英不讨喜的性情,生活递给她的多半也应该是背叛和利用。王善保家的一个阴恶状子就让晴雯抱屈而死,更何况是僧多粥少的美国大学校园。次英毕竟是比晴雯有头脑有思想有抱负的现代女子,在遭遇了他人的伤害后,她选择了用更犀利的手段来对付并没有伤害过她的人来保护自己。她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而且更有手腕。但她忽视了一点,这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比如友谊,对如真一次次的伤害,最后还要落井下石,仅仅因为如真在校长面前比自己更受欢迎。尽管她对如真有愧疚,但更多的是嫉妒。她不能容忍一个她可以颐指气使的“丫鬟”来跟她争宠,她本能的以为校长的“宠”是她该得的。她总是错的,因为如真做她“丫鬟”的前提是把她当真正的朋友来看。可次英,并不相信友情,包括爱情,也许还有亲情,她只信自己。如真并不是次英想象的那么愚笨,如真只是觉得“教书职业而已,不是事业”,所以无意去争。次英以为如真是自己一类人,这种胆敢跟自己抢功论赏的人足以让她拿起利剑来刺杀来人。最后的众叛亲离是必然的。因为长大了的人,不能再指望别人包容,更何况,是一个“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
      
       相对于次英,如真大半辈子都把时光消磨在家里,家庭是她的事业,对工作没有任何野心。她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已到中年还会有小女孩的羞涩。清新的如真站在峥嵘的次英身旁,散播出的是这个女人宽容的胸怀,不言不语却已传递了万种风情。这一点从如真每次和丈夫吵架过后都是她主动和解可见一斑,没有作态,随性从容。如真并不是次英所以为的那个胆小懦弱的女人,她是坚定决绝的。公私分明,爱恨分明。这样的女人,一定是校长寻找多时而未得的,找到了,自然如获至宝。
      
       在如真和次英之间的友谊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晚,她们坐在一起讨论婚姻——如真:“称心不称心,也只有当事人知道。有时我晚上一个人出去散步,家家帘幕低垂,一团柔光从里面透出来,我就猜测,这团柔光后面,是否一室温馨,一家人和爱地围桌吃饭,或依偎在沙发上看电视,甚至,夫妇二人在低声细语……”次英笑出声来:“啊,毕竟是做文章的人,想像力真丰富,现实的生活哪有这样,吃饭时狼吞虎咽各人填饱肚子,饭后孩子们哄然一散,男主人歪靠在沙发上看报,或看电视,或打呼,女主人收拾残碟,清洗碗筷,做她永远也做不完的家事,在心里诅咒丈夫的不体贴。我对你说,如真,在婚姻这问题上,我毕竟比你多点经验,完满的婚姻绝少仅有,吵得你死我活的婚姻也不多,多半的是得过且过的,为了孩子,为了懒得麻烦,为了离了再结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为了惰性,就这样一天好两天坏地过一辈子,我包括你,这种婚姻比比皆是。”自这段对婚姻不同的解读后,如真和次英便以不同的脸出现在我们面前。
      
      
      
      
  •   呵呵~喜欢最后一段的对比~
  •   恩 我也是
  •   这本小说读来很有快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