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韩寒  页数:250  字数:20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对文学彻底失望。这次得以进了文学社,高兴得愁都省略掉了……

作者简介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作家,赛车手。已出版著作:《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就这么漂来漂去》,《一座城池》。或有其他,则为伪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重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这是韩寒的处女作哦.我还挺欣赏他这个人的.这书还不错.书的封面是白色的,雪白雪白的,手脏的时候还舍不得碰呢,于是我买了透明包书胶包起来了.还是硬的封面.硬抄?呵呵内容也不错不错.值得一看.好想好想看韩寒的<一座城池>啊啊啊.可是当当没有卖.汗,郁闷噢.
  •   韩寒写的作品真的非常好,每一句都很精彩,每个观点都有新义.非常的喜欢.韩寒好样的.
  •   韩寒的语言很锋利很幽默赞!
  •   韩寒的文笔我喜欢吖.不是乱七八糟在堆些看不明白的辞藻.而且说话好精辟啊.看得我好爽吖`!简直是讽刺出叻我们学生的心声吖
  •   语言幽默犀利,对某些社会现象有反讽的目的。但一些比拟手法的应用,有些过于牵强,不够自然流畅,也不够贴切。
  •   小韩的第一本小说真的很不错这个是新版的封面也很漂亮他的其他书也很好看blog也经常更新~~~完全变成他的饭了^^
  •   看过的韩寒的第一本书,感觉不错,作为学生很有同感
  •   韩寒的书还可以。
  •   是大众文学中比较好的读本。
  •   看了这部书,还不错。只不过是白色的,本人最不爱干净了。在24小时内就把它弄脏了,而又在12小时内被老妈狠P.惨……不过内容不错,喜欢啦
  •   作者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评很比较深刻的,虽然语言有过激或过于调侃的味道,但值得一读。但精装本实在是没必要,读起来很费劲,不知道有没有简装本。
  •       知道韩寒是从他的《三重门》开始的,十多年前阅读时,刚离开校门,如今却已是奔四的大叔了,虽说书中的内容已记得不太完整,但仍能记得读此书时产生的共鸣与代入感。感叹林雨翔荒唐与不思进取的同时,又何尝不是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年阅读的版本是从他处借过来的,如今书柜中的这本《三重门(纪念版)》是结婚后老婆网购淘来的,买回后一直束之高阁。一个朋友无意中跟我借阅了这本书,看了一半跟我说很多地方看不懂,这让我疑惑,于是兴起了重读的兴趣。
        看了几章大概就明白好友为什么说看不明白了。
        朋友在这些地方做了些标注,都是书中有大量生涩的名人、典故以及英文引用的地方。原以为这个朋友读书只是泛泛,没想到能做到精耕细作,倒是让我意外。看来朋友看不懂并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让她觉得生涩的是韩寒对这些典故、名人以及英文的引用。想来当年自己阅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应也是觉得难懂,只是当年读书不求甚解,这些内容大致就跳了过去,反正对情节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但心中一定对韩寒有崇敬之心,年龄相仿,甚至尚小我几岁,博学如此岂不让人羡煞。
        如今再读时仔细查了这些典故、名人的出处,我就笑了。结合韩寒写这本书时的年龄等背景,这些引用明显是少年韩寒的炫技,显得刻意而生硬。一些典故并不特别指明出处,典故本身也不为人所广知,一带而过,以当年韩寒写此书时的少年心性大概恨不得把自己的博学尽现书中。我倒时能理解这种少年心性,倘如果韩寒以现在的年龄再写《三重门》,大概不会如此的刻意在休辞手法上做文章。
        以当年的年龄读《三重门》应该觉得此书很是对自己的性子,如今再读一遍则有点后悔,不是书不好,是年龄已过,青春已逝。
  •      对于题目三重门的理解:与父母相隔的门,与老师相隔的门,与同学朋友相隔的门。
       韩寒遣词造句很幽默,我开始读的时候经常被逗笑,到了后来笑过之后更多的是感叹。夸张的人物性格塑造,我想或许是作者故意将人性的缺点放大,对于处在处处虚伪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
       对于主人公林雨翔——一个懦弱,虚荣,虚伪,自私,胆小的少年,我很是鄙夷。可是反思这些缺点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也得到印证,其实这只是另一个我罢了,一个反面被放大的我。
       笑别人何尝不是在笑自己。这可悲的少年!!
      
  •     韩寒的《三重门》
      说实话并没有对这部书报什么太大的期望,只是因为手头没什么看的了才翻翻,真觉得这部书写的很好。
      好了开始正文:
      乍一看,这书的名字像是在民国时期发生的幽怨故事(自动类比为《大宅门》了。。。 ),其实,这本书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青春小说。
      抱怨韩寒没有郭敬明的文笔,写出的东西白如开水,屈指可数的景物描写也仅仅只是寥寥数笔。但渐渐的品味之下,才觉得,这就是韩寒,没有人能与他的文风相似,如果说中国类似于郭敬明的作家有十个,那韩寒只有一个,他文风恣肆,诙谐而略俗,但句句经典,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令人回味的一种幽默,类似于周立波,这也许和他们同时上海这个城市所培养出来的。总之韩寒的文章,一读就知道是他写的,“低俗”而又内涵,凡俗却又真实。这种东西,不是读书能造就的,更像是摄影,灵光一闪,便就成了经典。
       而他真正吸引人的东西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内容,“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的苦情悲剧看多了,“山河拱手为君一笑”的古风厌倦了,越来越感受得到一中不真实,这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没有穿着CK衬衫的文艺男,也没有一袭白色长裙,长发及腰的翩翩美女,主人公林雨翔和我们一样,平凡,爱出风头,会嫉妒报复,默默喜欢着一个姑娘,爱炫耀自已拥有和成就的一切,却又恪守着自己虚伪的自尊。他小学熟读经书,初中因为发了一篇文章进入文学社,觉得自已天资聪颖,高中阴差阳错的步入市一中,发现自己的卑微与无能,想出人头地,却又总是失败,最后以悲剧结尾,又或者没有结尾,和孔乙己一样,只是走了。他做的事,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军训,出游,喝酒告白,打小报告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林雨翔能幸福,能成功,能拥有所爱,但一切却在那一夜戛然而止,笑到最后,却又哭着做了结尾。
      这本书塑造的“钱荣”的形象十分真实,有钱,学习好,人帅,爱拽英文,学校电视台台长,林雨翔嫉妒,却也无能为力,书中不乏对人性丑恶一面的渲染,却让人一点也不觉得讨厌,只感觉很真实,很可爱。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会畅销是因为它让一代人感同身受,那我想说《三重门》绝对不比它差,这是真实的我们,不加任何虚构和遮掩的我们,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这是只属于80后,90后的一种文学,我会推荐给刚中考完的人看,这本书描述了他们的情感,也将向他们展露高中的种种,虚伪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读一遍三重门,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说它的观点太偏激,但我认为这部书的主旨绝不在于此,有点像日本动漫,是一种台风中间的风眼,外面是混沌不堪,一片黑暗,里面确实所有人都钟爱的黎明。
      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三重门》,也希望韩寒能多写一些好的作品。
      后记:
      读完这本书已经是深夜了,窗外漆黑一片仿佛火车穿过隧道让人感到不安,书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书从手上缓缓滑落,忘了按下枕边的闹铃,第二天早上难以避免的头痛,但至少这是我这周翻过的2000多页书中,最有感触的250页。
      完。
  •       高一的时候,我迷上文学的动力主要来自韩寒,想当年韩寒《三重门》出世,让我辈望尘莫及,《三重门》的笔法师承《围城》,不敢说《三重门》超越了《围城》,但是起码把《围城》的皮毛学到了,所以韩寒当年被称为“少年钱钟书”也不为过。从《三重门》描写的环境故事来看,这本书有半自传的倾向,少年人因为经验不足,所观察的世界就那么大,所以亲身经验很重要,作家往往先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能写成《三重门》这种水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何况是17岁的少年。《红楼梦》之所以感人,很多来自曹雪芹把对自身家族命运的怀恋强加了上去,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曹雪芹在描写的同时,常常显示出一种优于他人的自豪感。
        
        《三重门》的成功在于韩寒成功地把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用漫画式幽默+哲言化语调表达出来,很多片段都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如果是同个阶段的同龄人,更能读出其中的趣味。在韩寒的个人资料上,很多时候都提出了《三重门》是近二十年来文学作品销量之最,我不知这十年过去,《三重门》的销量是否被超过?《狼图腾》?《幻城》?
        
        《三重门》的价值性我们不能否定,它引发80后写作风潮至今不衰,而且大大盖过70后生人,使韩寒一路飘红,最后成为公民领导者,《三重门》功不可没,即便后来不少人说韩寒的写作之路,越写越差,但是《三重门》起码堵住了一部分人的嘴。韩寒的水平就在这里。谁也不容质疑。不过我们假定《三重门》在现在出版吗?韩寒还能有现在的名气么?《三重门》还能像当年一样火爆全中国,这就很难说。
        
        做为85后的我,读《三重门》的时候,已经在03年读高一的时候,一读方知相见很晚,虽然我读小说的年龄可以推早到小学阶段,但初中几年读得最多的却是古典小说和世界名著。当代作品很少涉猎。《三重门》让我看到一种少年情窦初开的情怀。记得韩寒曾说过,一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情怀+文采+社会价值。起码《三重门》在这条标准上做到了,它有着少年的情怀+钱式幽默+反教育体制。虽然主人公每天过得是浑浑噩噩的生活,小说里边每个人都没显得那么完美,但是起码大部分生存在我们周围,小说的结局显得有点低沉,小说前半部的小镇情怀文学性远远大于后半部关于高中生活的描写。江南水乡味道,在前半本书已初见端倪。
        
        《三重门》的成功很大部分在于他是写校园了,但是最大的失败也在于此,很多人把它归于校园文学的范畴,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它所写的内容很难让长辈人有感触,很多成年专家认为《三重门》顶多是一本长篇的学生作文也就不足为奇,而所谓韩寒认为自己精彩绝伦的语言也不过是一些俏皮话而已。就当笑话书看看就忘了。
        
        这些年,我在卓越、当当、京东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常常看到《围城》、《文化苦旅》、《挪威的森林》、《生命不能承受爱之轻》列于前百名,却极少有《三重门》的位置,据说《三重门》最初三年销量便过百万,但为何后继无力呢。韩寒如今的名声很多在与他博客巨大的浏览量,每年1,2本书的出版记录也在保留他的名气,且不时在媒体上露个脸熟。但韩寒后期生活重心放在赛车上,对于写作便没有他过于用心,《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都有点不知所云。最近出版《1988》终于把故事交代完整了,故事到最后,谜底揭开了,意料不到的结局让人精神一振,为之动容。但是语言比起《三重门》却少了修饰,显得平淡无奇。
        
        韩寒的小说特点,最早是幽默,并通用小说人物之口,谈谈他对人生、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三重门》里边掉书袋很严重,后来的小说语言都显得质朴,返璞归真。不过这也算一种风格,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韩寒前期的作品。韩寒当年说自己看不起武侠小说,不知为何后来偏偏写了一部新武侠《长安乱》。
        
        韩寒曾经批评徐志摩的诗歌写得不怎样,但是徐志摩的诗歌能在80年后的今天,还为大众所熟悉,文学价值已经出来了,何况徐志摩在20世纪,即便不是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有名的诗人。诗人能做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韩寒的书能否50年后,人们还能像现在对鲁迅、张爱玲、钱钟书一样热爱,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希望以后韩寒能写出一本众人眼里文采与故事都完胜《三重门》的小说,让我们相信韩寒的才情从来就不曾离去。
      
      【苏伦:85后广告人,作家,编剧。@苏伦
      博客:http://blog.sina.com.cn/1824san0419】
        
  •     之前对韩寒不感冒。只记得高中时看他的新概念得奖作文,很佩服。后来网上争论,文章可能是韩父代笔,也就觉得他有可能真有问题。
      
      回到书上。开头,语言老练,不失活泼,对日常的事进行着看似随意的调侃,不时有发人深思的句子出来,很过瘾。有点围城的味道。
      
      后面就有点流水账,失去了开篇的那种味道。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少了历练。
      
      如果,仅仅是猜测,开头和后面的内容是不是两个人写的,或者被人润色过。。。
      
      或者说,我羡慕嫉妒恨了,呵呵。
  •     去年暑假回家的火车上读完的书。结果与我对韩寒一直以来的期盼感到失望。
      我总是怀疑这和我所经历过的高中太不一样了,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高中,文学社、满口拿英文装X、随手写出的小诗。同样,我们是知道韩寒是休学写的这本书,或者我不知道上海的高中怎么样。可惜的是,我的 高中要严酷的多。在我眼里这位算是很松了。我觉得这书看着爽,可惜还是让我感到一股严重的现实脱节感。
      村上春树讲过高墙和鸡蛋的譬喻。可惜的是中国这批知识分子,没有那种站在鸡蛋一边的本分。网络信息时代这个高墙太在乎自己的名誉了,对于批评使用暴力慎之又慎。以至于对高墙的任何批评都会成就一个“民意领袖”,获得在鸡蛋中的声誉。
      可是高墙的狡猾也在于此,民意是如此汹涌地在嘴上、网络上、脑子里蔓延,但是这对于老大哥无关痛痒,甚至这些批评还批不到高墙上,只是树了个假靶罢了。以至于人们无法在现实中反抗。杜建国曾经深刻地发文批评韩寒为富士康辩护。是的,这些知识分子没有任何理论能引导人们。
      看了评论,就还是那一种感觉,不谈文化钳制、不谈专制妨害人性、不谈某场风波的大动荡,就不可能谈这本书了。
      实际上,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的危机,不是1984,是美丽新世界(有幅很好的漫画讲这个):不是专制主义暴政是资本暴政是消费主义是人的异化。
      其实可以看到在西方,又是另一个资本极权的可笑:他们是如此恐赤,以至于信任保守派把任何对一些进步政策者的不满表现为批评为共产分子的鬼话,正如他们恐惧黄祸一样。
      齐泽克说:“今日存在于中国的是一个比美国的资本主义动力更强,却又不需要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当你批评资本主义时,不要让别人扣上「反民主」的帽子。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姻已经终结了。”是的,我们没法把罪过归于那个幽灵。
  •     (看的电子书)写的还挺真实的吧,让我回想起了高中时期。也让我想到了小学的一个同学,感觉他好像林雨翔的感觉。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搞笑。书中充满着调侃的意味,讽刺社会,总体还可以吧,当做睡前稍微娱乐读一下还是可以的。
  •      到大二才看这本书好像迟了一点,因为早已脱离了苦海(虽然现在回头想想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早几年看到这本的话,我估计我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的。我以前一直在想,我们这一代人会不会被未来人称作“21世纪的孔乙己”。身在一个200名的普通二本学校深深体会到与名牌大学甚至是一本大学的巨大差距,“没有高考,拿什么拼得过富二代”,生在这个大环境里,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它,就只能适应它。
       文中的语言幽默,犀利。“家教一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样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给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看的时候经历了3个过程。一开始被有趣的语言感染,看着看着觉得讽刺的以为过重,年龄过了初高中那个阶段,觉得有些幼稚。后来就与主题无关了,只想看看故事讲了什么。就这点而言,并不怎么吸引人,有点虎头蛇尾。
  •     早就听说过《三重门》的大名,零零散散的看过些章节,所以感受不全,从头到尾完整读完,佩服韩寒的思想,总想问这真是十八岁的人写的?对比自己,感觉以前的日子白活了,只知道按照平常人的路走,却想活出不平常的精彩,确实可笑。韩寒在那样的年纪把对学习,生活看得那样透彻,以致现在他所做的就是他的事业,而我却分不清是职业还是事业,总之,那时的韩寒很冷艳,让你今天看来都得冒冷汗。
  •     比较老的一本小说了,当初周围有人看韩寒的时候没怎么注意,对于他除了张狂外没什么印象,终于在借来的几本书中看完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书中写的是一个学生从初中后期到高中初期的故事,相对于犀利的故事,主角的命运可谓倒霉加幸运,为什么那么多倒霉事都让他碰上了?Susan那样的人又为何会看上他?很多看似有意思的内容,其实也就是硬拼凑的效果,为了剧情的发展不得不对一些人物的命运草草结尾,而故事中的内涵,也不过尔尔。
      
  •     
      2013-8-10 六 上海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这个比喻在这本书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雨翔在日落桥等Susan那一回。这一次,它跑到了结尾,不知是读者有心还是作者有意。用样的结尾,从主人公林雨翔情感出发,暗喻了什么?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醍醐灌顶。当然,我是刚刚读完它,映像还是很深刻。
       首先是故事的情节,关于结尾Susan这一段,到是给了我很大的意外。前几章的描写,也看不出Susan对雨翔有感觉。这可能是作者埋的一个定时炸弹,当雨翔浑浑噩噩的“考进”了市南三中,在受到处分,最低落时,它却引爆了。来的很突然,把雨翔和读者弄的很糊涂。看不出Susan对雨翔用情比市南三中的题目还深啊!真替雨翔感到遗憾,他到最后怎么也想不不到,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女孩用这样的方式爱着他。
       书中韩寒对于林雨翔的名字在无意中做了解释。林雨翔:有淋雨的福分,却没有在雨中飞翔的功能。全书都是围绕着林雨翔从初中到高中展开叙述的。他生在一个别样的家庭,林母是资深的对麻将棋牌研究,已到博士学位。林父自认肚里有些墨水,谋得报社编辑一职,一心望子成龙。他们家里的书可谓是汗牛充栋,却很少拿来看。在林父传统的教条“呵护”下,也就诞生了林雨翔这么一枚奇葩。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韩寒也是毫不吝啬的将他们的丑恶嘴脸揭的暴露无遗。我想,这都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没准儿,现在就有人正对着你轻扬嘴角。
       《三重门》不仅对当代教育的讽刺,还是对“祖国花朵”如此生长的“讴歌”。书中两处提到了“三重门”,当然,这都是浅层次的用现实去隐喻更加深层的问题。
       韩寒的处女座,在刚上市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致韩寒一度成为话题人物。有幸,上次去重逢我小学同学时,去到了韩寒的老家,上海金山区亭林镇。这方江南鱼米乡,怎么看也不像会有这样的“独才”,孤树一帜啊!
       有时,看到书中的风趣讽刺,会不吝的一笑,笑过之后,又会痛的很深。有时,会赞叹韩寒文笔独特,借古讽今,巧妙隐喻。读他的文字,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映像。
       这百千字的小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韩寒。他成名了,却不像书中人一样变成丈二和尚。他戏说名利,名利就像后脑你后脑勺的头发,自己一无所知,别人却瞧的一清二楚。
       我这只是趁热打铁,有感而发。全当是你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尔尔。
  •     。。。。小学时候可热血了,那个时候韩寒还不是意见领袖,我读这本书,被我们班主任说混混儿。操她妈的!初中时候一个女同学借这本书,看到封面一个“裸男”,就他妈不看了,觉得流氓。尽管现在觉得这本书很一般,但当时我真有点儿脑残粉。操,现在那个初中女同学天天装逼整得可你妈文艺了。老子最看不上那样的人。
  •     或许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这样几类人
      
      像是林雨翔那个热爱学习,一切都按照学校老师家长要求去做的乖乖舍友
      像是钱同学那样虚伪一无是处但是靠着家里背景装模作样的富二代,
      还有就是像林雨翔那样注定会被击败的困惑着的却想反抗的人
      
      但是他舍友那样未免不是好的, 因为只有他才会认真找过自己的柜子之后才说我其实并没有感冒药, 可是他这样的人又是悲哀的, 因为对于他来说凡是与学习无关的就是闲书. 藏书对于他来说就是囤积在家里的语文数学英语书.
      
      只是最后, 看到最后, 真的颤抖了,
      哎
      都他妈无路可走了还挣扎什么
  •     争议了那么多年韩寒,现如今才拿了他的《三重门》看了,其实觉得和钱老的《围城》的有不少形似和神似,幽默戏谑自不必说,同样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方鸿渐和林雨翔,又同样处在一个不够理智的文化教育环境,最可怜的,是在最好的青春,同样错过了最清新美丽的唐晓芙和Susan,哎
  •      虽说二十一万字的《三重门》写于13年前,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好似已经积重难返,只得随着惯性一代一代碾压过去,这既无可厚非,又无可奈何。让人感慨的是,科技的发展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生活在世代交替的拐角处,怕我是经历情书与书信的最后一代。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的“无缝交流”,为了竭力避免孤独,我们反而变得更加孤独。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通过无线信号互相嘘寒问暖,却没有了曾经为了一纸书信而斟酌遣词的用心。我们恨不得24小时互相接触,却发现越来越难以达到灵魂上的触碰。
      
       林雨翔是不幸的,如若他生活在3G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不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一系列误解与苦闷,或许他和SUSAN早就情投意合互相勉励地共同憧憬在清华园里鸳鸯戏水,当然,他也可能被SUSAN研究个通透后发现其不过尔尔便弃之另寻才子以配佳人。
      
       林雨翔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时代的末班车,体会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而不得之情,体会到了收信时的激动与贴邮票放进邮筒中的期待。——当然,如今人们取快递撕破包装纸时也会感受到相似的感受,但知道内容总没有渴望未知来的充满幸福感。
      
      
       人类之所以能够统治这个满是更加高大强壮生物的地球,是因为人类是工具制造者,我们制造出这些奇妙的工具来无限增强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而人类区别去其他生物的特性,大抵上是因为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生物,因而,科技——我们称之为制造工具的能力,与人文——我们称之为审视这些工具的态度,之间的协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通过对于时代,尤其是时代变革时期,的记录与描写,来探讨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共生与共存。层出不穷的新工具赋予了人类极大的自由,同时人性又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学习如何与时俱进,接受变革。这就是英国电视剧《黑镜子》所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三重门》仿佛不仅仅是一部青春校园小说那么简单了。
      
       无论韩寒自己是否想到了这点。
  •     《三重门》,韩寒十七岁的作品。那个时候,我在干什么。想起来实在是惭愧,那时候为了800字的作文瞎编穷想,现在回头看看人家韩寒,长篇都已经写的那么溜了。对比起来,感叹一句——这操蛋的人生啊。
       回到主题,这是我看完的第一本电子书,看得不算仔细。隐隐中觉得像是在助长盗版,方便是方便,如厕专用。林雨翔和Susan这两个人物形象,我都挺喜欢的。林雨翔无疑投射了韩寒自己很多,Susan就轻飘飘的的,像是为了结局而去套用的形象。说到底这种胆大心细,明察秋毫,聪明过人的女生,是不存在的,但是校园小说里比比皆是。Susan是很中庸典型的模型,后来受ACG的影响,什么傲娇三无女王类的就多起来了。
       比较喜欢的两段,一是梁梓君和地痞恶斗,二是体育生的前后尴尬。前者的那种姿态,那是古惑仔的调调,而且是拙劣的古惑仔。不学好的初中生跟着社会小混混,在不上档次的破餐馆里大闹,完全是缩了水的江湖。扔煎饺还歪七八糟的命中率那么低,这要是碰上真正走江湖的痞子,不是性命堪忧。我之所以觉得有趣,这是因为这种场景刻画了一类人,不喜欢学习而向往自由,家境小小富裕,家庭教育混乱的这批孩子。在初中高中的校园里横着走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些弱势的同学努力学习的原因之一是:这批嚣张的孙子就在初中高中得瑟,等大爹考上大学,到时候就轮到他们搬砖,等着羞辱他们了。我觉得这是很真实的。后面提到了林雨翔托了关系,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进了市南三中,家长可能都觉得理所应当,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能考进好大学。但是上海郊区来的体育生这个标签,会伴随他三年。何况林雨翔的志气不在读书。我们的社会期待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健康,林雨翔要是熬过这三年,上了大学,难保会成为什么塑胶炸弹狂人。这种两难的关系很难平衡,通常“面子”这种属性会完全碾压后者,学生自己又不可能察觉到危险性,复健的可能完全掌握在家长和值得信赖的老师手里。家长先不说,谁又能担保老师们都是好标杆呢?
       最终的感觉是,作家在遇境中的多是激情,写出来的文字会很澎湃,但我以为冷却以后的东西才会有美感。比较之《三四郎》,一直有这样的感概。人在成长之后,会用更严肃更成熟的态度来审度和创作,虽是遗憾的艺术,但能保留精气神,说的学术一点,保留的东西叫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集体情结。
  •     行文流畅,诙谐幽默,有少年大师之风。和钱老的《围城》,风格节奏类似,朗朗上口。后面的几部作品,并无大的长进,so,劝韩寒还是多花点心思在写作上,多创造几部大作,远比赛车来得有意义,更何况天妒英才,早日远离赛场,才不负上天给你的文学天赋。
      Anyway,才子当如是。
  •     尽管现在很讨厌青春文学,矫情又造作。但当时作为一个初级韩迷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韩寒的书,当时感觉挺不错的,至少很欢乐。现在觉得内容有点空洞,有点过意的卖弄和炫耀,就连书名都那么装逼。方韩大战时,韩寒自己都说不通书名的由来,但我对韩寒代笔与否并无兴趣。
  •     好吧,我在初高中时,就是外人眼中的书呆子。但是我明白,我会更聪明些,我比大家想象的要聪明些,但是由于阻碍,好吧,我老爸也认为不因看太多野书,看野了就没心思读书了。
      最极端的是不让看:红楼梦。
      他认为红楼梦中细腻的文法,细腻的心思,会让我变得脆弱,就不能去承受生命中的那么多的苦难了。
      我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反正后来挺争气的,顺利高考完,上大学,就算在高中那么苦逼的地方,我也苦苦的挣扎着,真觉得自己就像顽强的小草。
      上了大学后,报复似的看书,拿到什么书,看什么书。但是至今看不进红楼梦,我尝试过很多次,因为看着真的很压抑。觉得有什么东西重重的压在心头。看不下去。
      
      对于我已经过去的高考,已经过去的中学,我只觉得不过那么回事嘛!看着三重门,就有一种,我老了的感觉。
      因为过去了吧。当时真的很痛呀!每张试卷发下来,都是痛呀!老师在讲台上阴阳怪气的不点名的批评你时,真的就像冲出教室,觉得真的是呆不下去了呀!真的很真切,很痛。
      
      那时候什么都是没用的,什么心理辅导,什么生命一号,什么坚强,励志,都是没有的,只有坚持去做,苦苦的熬着,为此我失去很多东西,不愿再失去,但是真的我能做到吗?我不敢打包票,如果再有一次,再有一次像高考那么投入的事,我真的可以各方都协作好吗?我不一定有那能力,那条件。
      
      唯一的方法就是熬过去,熬过去就好了,无论那时候的大家都是多么的痛,时间总在过去,我们上了大学,所有的一切,就跟我们都没有关系了。
      灵活应用,还在高考的孩子,你要明白,你比老师们聪明,你比他们做的更好,他们不一定能有你做的好的。
      
      我爱大家。我爱高考,这样的经历带给我的人生经验。如果给我另一个选择,我会愿意生活在更好的地方吧。
  •     上篇:韩寒
      
       说到80后作家,首先不得不提到韩寒,因为他是出道最早的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名气最大的一位,在百度、谷歌的网页中,都远远多于跟他齐名的郭敬明。韩寒从一个有点叛逆才情的文学少年,逐渐进化成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从批判教育的呆滞,到为民生疾苦而呐喊。梁文道说韩寒是现代的鲁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韩寒的博客文章比当年鲁迅的杂文更有影响力。鲁迅很多时候只是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而韩寒的杂文读者几乎遍及社会各个层面。一个作家能承担社会的职责,让更多上流人物关注到底层的生活,然后去改变他们的状况,起码韩寒在这一点上,他就不负于他做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
      
       韩寒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曾经有人说过,假如韩寒晚十年出道,以当年同样份量的作品出版,还能获得现在的名气吗,这个也许很难。韩寒的成功首先是拜中国教育制度所赐。至于他后来的很多步伐,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展,他也难以活得这么舒心。我们重新回头看十二年前那一场新概念大赛,所造成的效应估计是当年组织评审的评委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韩寒成就了新概念,还是新概念成就了韩寒呢,这个问题就好比是葛优成就了冯小刚,还是冯小刚成就了葛优。
      
        韩寒这十年走来,并没有让关心他的人,最早跟随他的人失望,当年拿他做对比的黄思路至今远嫁美国,IT天才满舟也从人们眼界里边消失,韩寒像一个斗士一样,独霸一方,也不像郭敬明一样,组织起团队,把青春文学的领土给兼并了,他始终一个人,在他的国里,做一个人的帝王。
        
        想当年韩寒《三重门》出世,让我辈望尘莫及,《三重门》的笔法师承《围城》,不敢说《三重门》超越了《围城》,但是起码把《围城》的皮毛学到了,所以韩寒当年被称为“少年钱钟书”也不为过。从《三重门》描写的环境故事来看,这本书有半自传的倾向,少年人因为经验不足,所观察的世界就那么大,所以亲身经验很重要,作家往往先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能写成《三重门》这种水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何况是17岁的少年。《红楼梦》之所以感人,很多来自曹雪芹把对自身家族命运的怀恋强加了上去,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曹雪芹在描写的同时,常常显示出一种优于他人的自豪感,以及对过往高贵的生活无限的怀恋。
        
        《三重门》的成功在于韩寒成功地把那个时代的学生生活用漫画式幽默+哲言化语调表达出来,很多片段都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如果是同个阶段的同龄人,更能读出其中的趣味。在韩寒的个人资料上,很多时候都提出了《三重门》是近二十年来文学作品销量之最,我不知这十年过去,《三重门》的销量是否被超过?《狼图腾》?《幻城》?
        
        《三重门》的价值性我们不能否定,它引发80后写作风潮至今不衰,而且大大盖过70后生人,使韩寒一路飘红,最后成为公民领导者,《三重门》功不可没,即便后来不少人说韩寒的写作之路,越写越差,但是《三重门》起码堵住了一部分人的嘴。韩寒的水平就在这里。谁也不容质疑。不过我们假定《三重门》在现在出版吗?韩寒还能有现在的名气么?《三重门》还能像当年一样火爆全中国,这就很难说。
        
        《三重门》让我们看到一种少年情窦初开的情怀。记得韩寒曾说过,一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情怀+文采+社会价值。起码《三重门》在这条标准上做到了,它有着少年的情怀+钱式幽默+反教育体制。虽然主人公每天过得是浑浑噩噩的生活,小说里边每个人都没显得那么完美,但是起码大部分生存在我们周围,小说的结局显得有点低沉,小说前半部的小镇情怀文学性远远大于后半部关于高中生活的描写。江南水乡味道,在前半本书已初见端倪。
        
        就好比主人公林雨翔在周庄遇到SUSAN一段,既是引领全书的故事线索,《三重门》全书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韩寒靠它俏皮机智的语言,赢得大片读者,唯一的主线可能是对SUSAN那种情窦初开的暗恋。后来很多人也看待这书时,也认为这一段是全书的精华,在韩寒的笔下,林雨翔的机智,SUSAN的聪颖,罗天诚的窘迫,沈溪儿的傲慢,都演绎得有趣而生动。韩寒以他一惯的幽默,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成就这样一部校园杰作。
        
        
       游周庄要游出韵味,就必须把自己扔到历史里。那里的布局杂而有章乱而有序。这种结构很容易让人厌烦,更容易让人喜欢,但这些要先把自己沉溺在周庄里才能下定论。
        有了这个特征,周庄很能辨别人性——看见第一眼就大喜的人,是虚伪的;而大悲的人,是现实的;不喜不悲的人,恐怕只有罗天诚一个。林雨翔尽兴玩了两三个钟头,觉得不过尔尔,几条河而已。沈溪儿高兴得不得了,牵着林雨翔的手要他快走,林雨翔每次都是缩手已晚,被仇人当狗一样带着散步。
        沈溪儿撒娇要乘船。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沈溪儿拉住点头的林雨翔兴奋得乱跳。待有空船。周庄船夫的生意极佳,每个人都恨不得脚也能划桨,好多拉些生意。五十米开外的河道上有一只船游兴已尽,正慢慢靠来;船上的船夫两眼并没看河道,而是盯住乘客谈笑。这船上只坐了一个人,背对着林雨翔,耐冷如北极熊,秋意深浓时还穿着裙子。一头的长发铺下来快盖住了背包。那头长发耀眼无比,能亮彻人的心扉,让女的看了都会自卑得要去削发,男的看了恨自己的手没有地方贪官的魔掌那么长,只能用眼神去爱抚。
        林雨翔也忍不住斜视几眼,但他记得一部小说里的警世妙句“美女以脸对人,丑女以背对人”,心里咬定那是个丑女,不禁为那头发惋惜。
        沈溪儿也凝望着背影,忘却了跳。罗天诚虽已“看破红尘”,只是看破而已,红尘俗事还是可以做的,所以索性盯着长发背影发呆。
        三个人一齐沉默。
        船又近一点,沈溪儿喃喃着:“是她,是Su—Su—”看来她和船上那女孩认识,不敢确定,只念她英文名字的前两个字母,错了也好有退路。船夫(Poler)该感到庆幸,让沈溪儿一眼认出来了,否则难说她会不会嘴里胡诌说“Po—PoPo:尿壶。”呢。
        沈溪儿终于相信了自己的眼力,仿佛母鸡生完蛋,“咕——咕”几声后终于憋出一个大叫:“Susan,Susan—”
        船上的女孩子慢慢回眸,冰肌如雪——如北方的雪。哪个女孩子如上海的雪,也算她完了。
        沈溪儿确定了,激动得恨不得投河游过去。船上女孩子向她挥手,露齿一笑。那挥手的涉及范围是极广的,瞄虽然只瞄准了沈溪儿,但林雨翔罗天诚都沾了溪儿的光,手不由升起来挥几下。这就是为什么霰弹要在一定距离内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沈溪儿视身上的光为宝,不肯施舍给林罗两人,白眼说:“她又不是跟你招手,你激动什么!”说着想到中文里的“你”不比英文里的“You”,没有骂一拖二的神奇功能,旋即又转身笑罗天诚:“喂,你别假深沉,你也是啊,自作多情。”
        训完后迎接Susan。船快靠岸了,Susan拢了拢头发,对沈溪儿嫣然一笑,说:“你也在这里啊,真巧。”然后小跨一步要上岸,不幸估计不足,差点跳水里,踉跄了一下。林雨翔忙要伸手去拉,沈溪儿宁朋友死也不让雨翔玷污,拍掉他的手,扶住Susan。Susan惊甫未定,对林雨翔赧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第二个苏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这个念头只是闪过;马上又变成《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情景“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然后变性,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畅游古文和明清小说一番后,林雨翔终于回神,还一个笑。
        沈溪儿偶见朋友,不愿意再划船了,要拉着去玩。林雨翔追上去严肃道:“喂,马德保说了,不准——”
        “马德保马德保,你跟他什么关系,听话成这样!走,Susan。”沈溪儿怒道。
        Susan有些反应,问:“他是不是那个你说的精通古文的林雨——”
        “就是这小子。”沈溪儿答。
        “哇,古文耶——”说着伸出手说,“你好,久仰了。”
        林雨翔惊喜地伸手,惹得罗天诚在一旁眼红。沈溪儿拍人的手上了瘾,打掉Susan的手说:“握什么,不怕脏?”林雨翔握一个空,尴尬地收回手搔头说:“哪里,只是稍微读过一点。”
        Susan把这实话当谦辞,追问:“听沈溪儿讲你能背得出《史记》?”
        林雨翔自己也吓了一大跳,恨沈溪儿吹牛也不动脑筋,凭林雨翔的记忆力,背《老子》都是大有困难的;何况在林家,《史记》乃是禁书,林雨翔连“世家”“列传” 都会搞淆, 哪有这个本事, 忙说: “以前小时候的事情了, 现在不行了, 老矣!”
        这憋出来的幽默惹得Susan格格地笑,手抚一下头发命令:“那可不行,你一定要背!”
        林雨翔被逼得直摆手:“真的不行!真的——”说着还偷窥几眼Susan。
        罗天诚被晾在一边,怪自己连《史记》都没看过,否则便可以威风地杀出来向Susan大献殷勤。
      
        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沈溪儿代答道:“要你管,她在加拿大时我就这么称呼她。”
        林雨翔追问:“加拿大,怎么样?”
        沈溪儿又成代言人:“你没听说过?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只有大家拿!”
        林雨翔一听,爱国胸怀澎湃,又懒得跟沈溪儿斗,问Susan:“你这样不冷?”
        这话把Susan遗忘的 “冷” 全部都提醒上来了, 说: “当然冷——冷死我了——可这样能贴近江南小镇啊——江南美女都是这样的。”
        林雨翔见Susan的话头被转移掉了,暂时没有要背书的危险,紧张顿时消除,老饕似的呼吸空气。
        “你要背《史记》噢,不许赖!”Susan笑道。
        林雨翔一身冷汗。沈溪儿怕雨翔被折磨死,博爱道:“好了,Susan,别难为林大才子了。你怎么会在周庄呢?真怪。”
        “来玩啊。上海这地方太不好玩了,佘山像小笼馒头似的。嗯!看了都难过,还是周庄好玩一些。你来多久了?还拖了一个——大才子!哈哈,我没打扰你们吧,如果我是灯泡,那我就只好——消失!”
        林雨翔被她对佘山的评价折服,傻笑着。罗天诚大失所望,原来搞这么久Susan还没发现自己,恨自己方才深沉得太厉害,心斋做过了头,回到人世间就丢面子了。
        沈溪儿见Susan误会了,厌恶得离林雨翔一大段距离,说:“呀!你太坏了!我和这小子?”然后吐吐舌头,表示林雨翔不配。
        “我在船上还看见你和他牵着手呢。”Susan罗列证据。
        沈溪儿脸上绯红,拼命甩手,恨不得断臂表示清白:“哪里啊,是他非要拉住我的!”
        “什么!我——我没——”林雨翔焦急地解释。Susan打断说:“才子,好福气噢,不准亏待了我的朋友,否则——”
        那“否则”吓得林雨翔心惊肉跳,沈溪儿还在抵抗说“没有没有”。Susan也不追究,招呼着一起玩。走了一程才发现还有个男孩子,忙问:“你叫什么名字?”
        罗天诚受宠若惊,说:“我叫罗天诚,罗——罗密欧的罗,天——”直恨手头没有笔墨让他展示罗体字。Susan说:“我知道了,罗天诚,听说过。”罗天诚吃惊自己名扬四海,问:“你是哪个学校的?”
        “和你一个啊。”Susan略有惊异。
        罗天诚虽像佛门中人,但做不到东晋竺道生主张的“顿悟”,问Susan:“什么一个?”
        “一个学校啊。”
        “什么,一个学校!”罗天诚佛心大乱。林雨翔也骇然无语,惊诧这种破学校也能出大美女,而且自己竟从未见过,不由对学校大起敬佩,想这小镇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四人一起游周庄。周庄的一些古街也增大了吞吐量,可以容四人并排走,那时就出现了问题,究竟谁走Susan旁边。沈溪儿只能罩住一面,Susan另一面全无防守。林雨翔今天对Susan大起好感——如果说没有哪个男孩子见了美女会不动情,这话不免绝对,至少有表面上若无其事如罗天诚者,内心却澎湃得像好望角的风浪。林雨翔表里一致,走在Susan身边,大加赞赏:“哇,你的头发是用什么洗发水洗的?”
        沈溪儿拦截并摧毁这句话:“你是谁,要你管三管四干什么?”
        “喂,我问的是Susan,你是谁,要你管三管四干什么?”骂人时最痛苦不过于别人用你的话来回骂你,分量也会猛增许多。沈溪儿充分领教了自己的厉害,恨自己还没这话的解药,只好认骂。
        林雨翔再问:“你跟Susan是什么关系?”
        “朋友关系——好朋友。”沈溪儿吃一堑,长了好几智,说话都像下棋,考虑到了以后几步。
        “那好,你可以干涉你的好朋友吗?”
        沈溪儿不料刚才自掘的坟墓竟这么深,叹气摇头。Susan则是秉着大清王朝的处事精神,放俄国和日本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仗,她则坐山观虎斗。
        到了必要时,Susan略作指示,让俩人停战:“好了,你们太无聊了。我肚子饿了,想吃中饭了,你们吃吗?”沈溪儿愤然道:“我们俩吃,别叫他们。”
        “没关系的,一起吃嘛。”Susan倒很大度。
        沈溪儿劝Susan:“喂,你可想清楚了,这是引狼入室,懂吗?”
        Susan微微一笑:“什么狼,他们俩又不是色狼。”
        雨翔的潜意识在说“我正是”,脸上却一副严肃,说:“当然不是了,罗天诚,是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难度是极高的。罗天诚省悟过来,他回答“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只好放弃。
        沈溪儿讥讽:“咦,林雨翔,你不是说你不近女色的吗?怎么?”说出这个问题后得意非凡,想应该没有被他还击的可能。
        林雨翔忙说:“朋友,不可以吗?”——其实,这世上最可畏的男人是自称不近女色的,他们只是未遇理想中的女色罢了,一旦遇上,凭着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不近女色”马上会变成“不禁女色”,所以,历史学科无须再追究汉字是不是仓颉所创,总之,汉字定是男人造的,而且是风流男人造的。
        
        《三重门》的成功很大部分在于他是写校园了,但是最大的失败也在于此,很多人把它归于校园文学的范畴,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它所写的内容很难让长辈人有感触,很多成年专家认为《三重门》顶多是一本长篇的学生作文也就不足为奇,而所谓韩寒认为自己精彩绝伦的语言也不过是一些俏皮话而已。就当笑话书看看就忘了。
        
        不过《三重门》的缺陷还是很明显。首先,估计作者一开始自己能写成怎样的书,心里都没有底,《三重门》更像是拼凑起来的,故事的连贯性常常因为韩寒过多的自我评论,显得脱离故事情节。我们不否认里边有不少是作者的精辟的醒世箴言,但是也有不少言过其实。其次,作者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点偏向与漫画式,除了主人公那种懦弱、还有像方鸿渐一样的小聪明之外比较像之外。女主角SUSAN,更像是唐晓芙,而且比唐晓芙更不吃人间烟火点。其他人的形象,像罗天诚、沈溪儿过于简单化描写。常常是前面比较出彩,写到后面便没有了故事,人物凭空消失。
        小说后半部描写市南三中的学生生活,作者掺入学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但是略显稚嫩,完全失去了前部分那份江南情怀,更像是一篇长篇的杂文,描写也不如前部分的细腻,呈现出浮躁的心里。
        韩寒在书的的后记也感知自己故事的不完整行,有过这样的表述“尽管情节不曲折,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活着,这就是生活。我想我会用全中国所有Teenager(这个词不好表达, 中文难以形容),至少是出版过书的Teenager里最精彩的文笔来描写这些人怎么活着。”
        
        小说的价值在于写出人类的人性化需求,迎合社会经济的需求或者政治宣传需要的书,往往价值性不大,但是《三重门》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围城》的智性小说的传统,行文又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这得益于作者对古典文化深厚的认识。
        
        这些年,我在卓越当当销售排行榜上,常常看到《围城》、《文化苦旅》、《挪威的森林》、《生命不能承受爱之轻》列于前百名,却极少有《三重门》的位置,据说《三重门》最初三年销量便过百万,但为何后继无力呢。韩寒如今的名声很多在与他博客巨大的浏览量,每年1,2本书的出版记录也在保留他的名气,且不时在媒体上露个脸熟。但韩寒后期生活重心放在赛车上,对于写作便没有他过于用心,《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都有点不知所云。最近出版《1988》终于把故事交代完整了,但是语言魅力比起《三重门》却大为逊色。
        
        在《1988》这本书里,韩寒历经10年的变迁,从开始的玩弄文字到回归到淳朴的文风,这本被韩寒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优秀的长篇小说里,韩寒终于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了,而且升华到人性的高度,从对社会的评判转向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这些也与他这几年在新浪博客上大谈社会民生直接关系。
        
        我们且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 1988 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 318 国道。这台旅行车是米色的,但是所有的女人都说,哇,奶色。1988 早就应该报废了,我以废铁的价格将它买来,但是我有一个朋友,他是 1988 的恩人,他居然修复了 1988。我和朋友在路边看见了 1988,那时候它只有一个壳子和车架。
      
       朋友说,他以前待的厂里有一台一样的撞报废的车,很多零件可以用,再买一些就能拼
      成一台能开的车。只需要这个数目,他伸出了手掌。
      
       我问他,那这个车的手续怎么办?
      
       朋友说,可以用那辆撞报废的车的手续。
      
       我说,车主会答应么?朋友说,死了。我说,车主的亲戚也不会答应的。朋友说,都在
      那车里死光了。我说,那是不是不道德?
      
       朋友说,本来是都死光的,现在你延续了这台旅行车的生命。所以你要给这个旅行车取
      一个名字。
      
       我问他,这是什么时候出厂的车。
      
       我的朋友在车的大梁处俯身看了许久,说,1988 年。
      
       1988 就是这么来的。
      
       而我的这个朋友,我此刻就要去迎接他从监狱里出来,并且对他说,好手艺,1988 从
      来没有把我撂在路上。
        
        小说的结尾:
        
       天将黑的时候,我发动了 1988,掉转车头,向东而去,如果它能够不抛锚,那么我离
      开海岸线还有五千公里。如果它抛锚了,那么海岸线离开我还有五千公里。也许我会在那里
      结识一个姑娘,有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会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但我至少等待过,我知道你从
      不会来,但我从不怀疑你彼时的真心,就如同我的每一个谎言都是真心的。但这一次,我至
      少是勇敢的,我承认的朋友们也会赞许我的行为,因为他们都会是这样的人,你也许会为我
      流泪,但也许心中会说,你太蠢了。
      
       天全黑的时候,我停下了 1988.小家伙正在熟睡,今天她居然没有哭泣。我从后座拿
      出了一个袋子,里面便是 1988 制造者的骨灰。在我心中,里面还有丁丁哥哥,10 号,刘茵茵,我将他们撒在了风里。马上我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傻的事, 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
       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们笼罩着的人,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
      
        
        韩寒的小说特点,最早是幽默,并通用小说人物之口,谈谈他对人生、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三重门》里边掉书袋很严重,后来的小说语言都显得质朴,返璞归真。不过这也算一种风格,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韩寒前期的作品。韩寒当年说自己看不起武侠小说,不知为何后来偏偏写了一部新武侠《长安乱》。
        
        韩寒曾经批评徐志摩的诗歌写得不怎样,但是徐志摩的诗歌能在80年后的今天,还为大众所熟悉,文学价值已经出来了,何况徐志摩在20世纪,即便不是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最有名的诗人。诗人能做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韩寒的书能否50年后,人们还能像现在对鲁迅、张爱玲、钱钟书一样热爱,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希望以后韩寒能写出一本众人眼里完胜《三重门》的小说,让我们相信韩寒的才情从来就不曾离去。
        
      
      
      下篇:苏伦
      
        对于苏伦,可能大家还不怎么熟悉,在网上不多的资料能找到,他是1987年出生,比韩寒、郭敬明都小了4,5岁。在小说《忧郁少年行(段誉篇)》前言,曾有过他新浪博客这样的个人介绍:
        
       苏伦 常见网名:苏伦三剑,苏伦1987
       生于87年那个落寞的深秋,广东人,现居广州
       对诗的态度:写诗是我年少时一个不更世的梦
       习惯于白天听新歌,让生活富于时代的节奏
       深夜里听老歌,尤其是校园民谣,缅怀流逝的青春
       自是红尘一俗客,如今纷落人世间。
      
        据笔者了解,广东历史上出现过有名的文人少之又少,做为经济发达的重点城市,广州远远没有北京、上海文化深厚,所以被京泸笑称文化沙漠,不无道理。印象深刻的就是写《二十年末目睹社会之怪现状》的吴研人是佛山人,这些年对青春文学稍加关注,发现出生广东的青春作家却不少,像郭敬明团队里的第一届文学之新萧凯茵、林培源几个。广东省政府一直有心振兴经济昌盛、文化衰微的现象。但是从这些年中青年作家发表的作品来看,能在全国范围内有大的印象的反而没有。
        但在网络和青春文学上,广东本土文学却有了不逊于其他省份的未来作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郁秀所作的《花季雨季》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世纪初几年,像写《鬼吹灯》的天下霸唱,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似乎都是广东本地出名的。
        
        很多人将广东定为文化沙漠,往往是处于广东缺乏像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一样在文学史有重要影响的文人,在整个广东文化圈来,如果把港澳文化算在里边的话,其实有影响的作家,并不在少数。香港出现金庸这样的武侠宗师,我们再也不能说它是文化沙漠,何况后来像倪匡、梁羽生、亦舒、张小娴等等在整个华人圈都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我们似乎更不能说整个粤语文化圈,诞生不了作家。
        
        据笔者所知,这位广东80后的文学才子,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中学在广东读书,后来大学去了海南,读的却是广告专业。十年前,韩寒一代的崛起,作家越来越显得年轻化,很多自诩80后的作家,只见其名却未有影响力的作品。笔者在这股潮流影响之下,也读了一部分80后代表作品,只有几部够得上真正的水平,很多80后作家其实盛名难副,销量却让老一辈作家望尘莫及,但是深思之下,现在读书的人大多是中学生,80后作家的书卖得好,也并不枉然。文学地位不是靠销量来决定,不然阿加蒂克里斯蒂会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因为她的侦探小说在全世界销量超过10亿本,而写《哈利波特》的罗琳会是在世最伟大的作家,但是明显没人会这么认为。所以能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作家,在质量上首先得过关。畅销书不一定是名著,但是名著一定是长销书。
        
        苏伦的名气在整个80后并不显得突出,也许是因为他出道比较晚,或者个人比较低调。这都是作者个人的取向。在这里谈的文学的艺术价值,钱钟书、张爱玲当年被埋没,过了几十年还不是都被世人翻出来,要想文学史上站得住脚,再多的炒作也是徒然,能长久流传的,都是在艺术价值上有可取之处的。
        
        据笔者所知,目前在网上能搜到关于苏伦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三本:一部长篇小说:《随风荡》;一部中篇小说:《忧郁少年行(段誉篇)》。还有一部诗集《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我花了近一周的时间,在下班回去之后,细细看完了这些作品还有一些作家个人的散文。据笔者认为,这个作家是很有才情,虽然在报刊上未能看到多少作品,但是其行文却有着五四一代名家的风范,继承了《红楼梦》、张爱玲、金庸传统的小说笔法,文字渗透着一种浓厚的古白话功底,想想这个年轻作家推算起来,今年也就24、5岁,在整个80后作家群中,能达到这种水准的,却是寥寥无几。
        
        前面我说过,韩寒的《三重门》继承了《围城》、《红楼梦》部分风格,整本书看起来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格,语言虽说不上句句经典,但是也看得出作家写作这书时候的用心良苦。苏伦的《随风荡》(在网上有叫《随风荡:不记来时路》,简称《随风荡》,下同)。似乎也有像《三重门》、《围城》敬礼的迹象,虽然看完小说之后,主人公苏扬不似林雨翔、方鸿渐是个一无所成的好人,他从出场到结束,但中学时候的初恋女友杨琳、后来在惠州遇到的才女王思怡、在洛边一中认识的高材生林雨诗,都在不同程度,欣赏着苏扬。虽然在小说的结尾,作家并没有明确苏扬最后跟哪个女子结合,但是一切似乎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随风荡》在很多艺术手法上借鉴了《围城》、《三重门》一类智性小说的特点。在小说的前言部分,作家有过这样的表述:
        
       这本书我写了五年,从高二起开始构思到大三寒假完稿,没想到一写便五年,这是当初的我无法预料到的。写作的初衷是为了把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梦想在书中帮自己了结心愿,毕竟发现现实没小说中美好,不过小说能给人美好的向往也是好的,人活着总得有等待与希望的心境,才不至于泯灭了前进的方向。
       写作此书的最初动机来自韩寒的《三重门》,高中时对它是顶礼膜拜,从而决心向韩寒学习,也拥有人生的一部《三重门》,无奈人的机遇与天赋不同,我也无法成为第二个韩寒,寻思有自己的特色就好。个人觉得文章的出色在于作家的思想深度以及文采,从韩寒认识到钱钟书,如今《围城》成了我的案头书。这部书完成第二稿时,曾让一些喜欢文字的朋友看了,部分女生看不下去,感觉情节太松散,不够生动,且半文半白的。当初也是为了让它避免一般青春小说的俗套,刻意在语言上下大功夫,这也是我为何写作此书这么久的缘故,经验的不足为了小说的成功,只好在语言上下大了功夫。语言过于追求,就难在情节上完美,所以《红楼梦》《围城》《三重门》看起来都比较松散,没有连贯的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才子,据说才子都多情,但希望它能别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当初想在语言上有《三重门》《围城》般幽默,精彩绝伦。但事实往往相反,情节越发展越伤感。只好让它一味伤感下去,最终来个《挪威的森林》式的结尾。这书最精彩的在后一半,因为掺杂着曾经的感情经历。只有当你把全书看完,才会明白我想表达的东西。这书几乎耗尽了我这22年的才情,成长的每一页几乎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回忆,当然这也不可能是定稿,关于青春的回忆还有很多,时间是最好的炼金石,人是越长大越能看懂这世间的一切,心境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小说也会一改再改下去,直到完全满意为止。话不多言,佳文一篇共赏析。
        
        作者在前言中似乎有夸大自己的嫌疑,但是如果小说真的写得不错,这样的表达也不算自夸,据我看来,《随风荡》虽然在整个80后文学圈上算不上最杰出,但也是其中优秀的一部,有读者把它称为“继《三重门》之后,写校园生活的第一书”。整部小说的行文充满着作家个人的智慧,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语言虽然不够俏皮,但却富有诗情画意,尤其在描述惠州西湖和洛边一中一段,将感伤气氛融入到黑夜中,比起一般的名家作品,也一点不为逊色。
        
        做为校园文学,它让人想起了韩寒、郭敬明、七堇年等人的作品,但明显又别于其他人,作者一面是一个在诗歌上有过深刻研究和感触的校园诗人。《随风荡》强的一点是,在结构上,并不像《三重门》一样松散。
        从艺术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部以语言见长,略带青春感伤,充满哲理的恋爱成长小说。作家通过主人公苏扬重游、复读、重逢的经历,以一个少年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花花世界。面对逝去的年少爱情,以及在不断的探索人生道路以及爱情路上,如何徘徊、抉择,追求梦想的成长写照。
      
       苏扬在高二结束时,得知少年恋人杨琳芳心已许他人,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听从表哥葛轩的指示,到惠州游玩,散散心。因为一帮人爱诗的缘故,一群“诗人”走到一起,却看透了各类诗人的丑态。因为生活的无聊,无意间到附近的罗浮中学上英语培训班,结识了阿红,两人因为聊得来,在阿红的牵引下,苏扬遇到一个让人心仪的美丽女孩,阿红的表姐王思怡。由于才子一向的多情,有一份想了解她的欲望。几次接触之下,对她的好感骤升。在某个夏夜里,约同王氏姐妹,与阿红四人,一同去惠州西湖游玩,在泛舟的途中,王思怡的才识外貌,一颦一笑无不让苏扬心动。因为刚失恋的缘故以及年少的躁动,急于找一个人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慰疗心伤,但因为高三迫在眉睫,只是在几次的相会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彼此的好感,约定三年后再度泛舟杭州西湖的梦想,与王思怡几人挥泪而别,而回家后的心多了几分在远方的等待。(第一章至第八章)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出作者超众的诗歌功底,在小说中,苏扬写的一首诗,引起洛边一中文学社关注,并使他在校内一举成名,看起来有点应景而作,但是放在整个现代文坛上来看,也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1
      那梦幻如同天上撒下的花容,
       伴随着风飘荡在暮色的星空。
      当我把一切的虚幻当成真实,
       却把所有的花瓣数落在梦幻中。
      
      我那只波晕上漂流的小舟呀!
       载着沉醉于虚幻空虚的自己,
      宛如沙洲的寒枝上那片落叶,
       栖息在孤寂飘渺的晓星残月里。
      
      我渴望着江上降落一犁春雨,
       去冲洗我那迷惘无知的大脑。
      让那虚无缥缈无穷尽的遐想,
       像那过眼云烟一样消弥殆尽。
       2
      林木苍翠中澄澈静谧的湖水,
       让潋滟的水面泛起丝丝涟漪。
      让那袅袅的春风轻柔地吹醒,
       不要像死水沉醉于严穴溪谷。
      
      我要再为自己寻觅一方净土,
       撑起长篙,船桨划破湖的平静。
      撑起滞留在我心中已久的梦,
       让湖面激起我那耀眼的浪花。
       3
      空气澄澈的湖面,百花竞相比丽,
       碧玉般的微波倒映着我的小舟。
      杨柳绿叶丛中的野蔷薇,紫丁香,
       芬芳气息沉醉在夏夜的静谧里。
      
      让我再一次扬帆,跟风一起走,
       啊!我要寻找我的理想,我的梦。
      不要再被灌得酩酊大醉,我要
       走过那带着青春迷惘的地方。
       4
      在夜阑人静里,我遥望,寻觅光明,
       孤独的云天上飞,月光流出年华;
      才些许地看到那形单影只的云,
       在光华溢满长空里那班驳的影。
      
      但希望晨曦射出银辉千条时,
       云雀乘驾着自己向光明飞奔而去。
      还有在那绿影相叠的丛林间,
       夜莺去纵情歌颂夏日的美丽。
      
      我希望再看到那灿烂的朝阳,
       让我能明确地看到路在何方。
      不沉醉在香气袭人的幽谷里,
       让我的心在芳馥中重新交融。
        ——苏扬《醉舟》
        
        诗歌引用大量的景物意象,将人与景结合得十分恰当,句式整齐,继承了新月派的传统,在作者另外收集的一本新诗集《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像这样的诗歌比比皆是,以后谈论诗歌再叙。
        
        在小说最后,苏扬与杨琳分手多年后在机场重逢中,曾有这样的表述:
        
        苏扬只是怔怔地望着她,怔怔地望着往事轻眠,年少的时候,想过带著一根烟,浪迹天涯,现实却不能如此。之前无数次想过与杨琳相遇的场景,会在那长长的路灯下,意外的邂逅,然后像陌生人一样默默走远。也许这世界上没有比爱过的人更加陌生的人了。
        
        ……
        
         苏扬看着她的笑,曾经在青春回忆里,无话不谈的两个人,此际变得多么陌生,时光的洪流冲淡了年华的轮回,两个人怔住了,不出言语,是激情还是感慨。当初的离开,是无言的结局。年少里,我们无论爱过谁,或许之后不再爱了,但年少的故事里似乎谁也没有对错!
         
         每一个年轻过的人,也许都懂得年少的美好,尤其初恋的情怀,而《随风荡》就是一部在夜色初寂的时候,让你引胜入梦,让你回忆到在年少时,那种面对喜欢的异性却不敢表达的少年情怀,单纯、真切,一生都难以忘怀,小说大量的校园生活的描写,似乎给读者塑造一个中学校园梦想。
         
         书名《随风荡》一词在整本书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苏扬与王思怡姐妹仨一同游西湖,聊到苏东坡和王朝云的故事后,感到自己的身世也如苏轼一样郁郁寡欢,
         
       “呵呵,这典故我也听过,记得苏东坡有一首词,叫《蝶恋花》的,写的内容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流水落花,随风荡,别去匆匆何时还。此情犹存,问对方,可知落花为谁伤。”苏扬
      看着湖面的落花,一时耽发感言,却不留意王思怡诧异地望了他一眼。
      
        作者似乎是长期生活在校内中,整部书看起来,后半部分描写洛边一中明显高于前部分惠州游的水准,作者在描写学生生活场景,可谓得心应手,校园风扑面而来。
        
        
         日子匆匆过去,补课的一个多月,苏扬极力不去想那落榜的事,但它却如阴影般缠绕着他,期间不免有点慵散的心里在作怪,又感在学习上回天乏力,功底差得不行,课常跟不上。后悔得恨不得将以前的自己插死,或者向至尊宝借来月光宝盒,让自己重新活一次,把时间弥补回来。
         洛边一中的设施比市十三中好得多,作为A市教育的代言人,早几年高考屡屡爆出学生在市内夺魁的兆头,一时荣誉全来,市里、省里乃至国家都有奖状馈送,校长室的表彰,几乎可以铺满地,前两年竟有人在奥赛中夺得奖次,一时附近的中学不敢小靓,纷纷来取经,洛边一中也摆出一副海纳百川的长者气概,其中也不免有池鱼涉及大海,苏扬本来根基不稳,在一班成绩巨人面前,也觉得自己是侏儒,每每听到一些叹为观止的分数,也只能做企慕者目瞪口呆的姿态。
         一些小贩从“教育要从娃娃做起”的至理明言领略到“金钱要从孩子赚起”。纷纷占据洛边一中的校门,围成一堆,盗版书、磁带、光碟、水果摊等等,几乎拼凑成一个精华版的夜市。
       苏扬学习之余,无聊得很,一有空便出门散步,面对一行行的书,内心蠢蠢欲动,远远打量着,忽又想起父母的期望,狠下心来,回校抱书苦读,但那一行字好似凑成一列列的书,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动,同寝室外号狂人的吴思远和他同在高考中落难,心中也颇爱文学,对苏扬惺惺惜惺惺,不过他的爱是纯洁的,不含丝毫的杂质,仅对古诗词和哲学着迷。他曾分析:“老子主张消极处世,孔子主张积极应世,所以导致中国人性格的两面性,不过能在中国和谐相处,倒是中国人矛盾统一体的象征。”
       苏扬惊异他的推理分析,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人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我们这位哲学家的狂人,竟在高考中落马,据说是高考行文时只顾天马行空,不料阅卷老师不识大才,不知明文,竟评为下等文,致使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也守不住一般本科半壁江山,此番复读下决心讨回公道,卷土重来。
         
         苏扬初来乍到,又是重读生,面对强悍的对手,内心不免几分自卑,后来得知狂人与他同为天涯沦落人,竟化敌为友,一视同仁。那次见他提及诗词,积压的自信也被一一抛开,漏嘴说了一句:“我也写过诗,改天带来给你看看。”
         狂人近来正研究诗词得法,心里颇想一个诗人与他的诗有何差别,文如其人,作了一个惊叹的表情,笑道:“我最爱看诗的,现代人说诗是无用之物,不过好诗往往通灵性,起到共鸣的效果,没有语言国界之别。你看小说么,每个人心境不同,读起来未必每个人尽兴,而且又有国籍之分,西方人未必认为中国人所谓的江山有何意义,而散文呢,又是很私人的东西,除非身同心受,否则只是在人生旅途上看到美丽的风景,只知好,而始终没有入境之美,而诗就不一样,两三句便洞彻心扉,你心中积蓄的悲欢离合都能在诗中找到相应的诗句。外国人不会看到中国诗而不懂的,除非是翻译不到家,大致意思不会不了解。像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即便是男人,也有共鸣之处。”
         苏扬一听,诗人的作用竟如此之大,又想起书中所言一切精神文明高于物质文明,诗是给人洗涤心灵之物,没有人的精神生活,怎么会创造那么多物质来享受,其实自己是比较追求精神享受,不由得为自己的诗增值几分,由于狂人的牵引,爱书者岂有三过书店而不入的道理的,说好只买不看就行,留高考后再饱眼福,于是常常成为书摊的常客。
         
         九月匆匆来迟,高一的新生纷纷涌入,原来静谧得只有朗朗的读书声的洛边一中逐渐被一群频繁的脚步声湮没,新鲜的面孔充斥在校园林阴内每一个见得光的角落里。
         苏扬与狂人俨然成为患难之交,苏扬心躁,学生生活实在无聊,他心中想从中寻觅出一些乐趣,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泛起些许的微澜。
         初秋的天刚褪下炎夏的炽热,暮色四合,总有人捧着书在草地上度过那一个惬意的夜晚,苏扬的心随高一二的新生浮动,毕竟距离是有的,在洛边一中如同纷飞的落叶中,回眸往事。
         如此两个月下去,时间久了,学习上颇有长进,但完全没有前来的喜悦,生活也变得宁静,秋意渐浓。那一年,洛边一中的广播台翻旧换新,新来的一批人在感伤潮流大片渲染下,开始怀旧起来,洛边一中依田傍水,宛在田之中,曾说落叶归根,但他依旧与他划清了界限,如今寻梦到了洛边一中,秋风秋雨秋煞人,广播台也为这秋意倍增几分伤感气氛,久违的校园民谣再度充斥在洛边一中的每个角落里:
        
        一部文学作品得到读者的喜欢,就要有读者认为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称得上文学大家,就是要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家,一个成功的小说家,必须有一到几部让大众公认的佳作。长篇小说是最考验一个作家整体的文化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一部成功的小说,离不开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作家的谋篇布局和故事整体操控能力。我因此决定将小说中第十三章,苏扬与小说中另一个女主角相遇的片段附录在下面。作者是如何使用环境去烘托人物微妙的心里(《随风荡》第十三章:梦之再现):
        
         苏扬在睡意朦胧间被人唤醒,睁开双眼,见一熟悉的身影,一头披肩的散发,撑着伞静默地伫立在他眼前,显得高大,寂寞。苏扬心疑是洛神幻化成杨琳,猛一推敲,觉得那不过是扯谈,不过那女孩确有脱俗清秀的飘逸,半伏着身子,殷切地问他:“同学,你怎么在河边睡了。”
         苏扬猛然追忆,方知自己在沉思中睡去,一时还回不过神来,一脸迷惘地望着她。
         她略微抬头望天,扬起动人的嘴角:“天已经很晚啦!”
      
         苏扬望着她如月光般静谧的脸,雨夜里如宋词里走出的婉约佳人,撑着伞在濛濛的秋雨中,怯怯的凉风撩着她那如流水般的秀发。那一刻,他似乎把那女孩当成杨琳,假如跟他谈这话的人是杨琳,就让他在这样的夜里一直沉睡也在所不辞。
         苏扬望着她,只想把内心的委屈当作另一个她来倾诉干净,但理智在控制他清醒,下意识地点头,朝那女孩莞尔一笑,缓缓站起身来,把吉他揽在背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尴尬地笑道:“我,我没事!呵呵,刚才怎么不小心睡着了!”
         那女孩嫣然一笑,苏扬不敢正眼多看她,生怕让她牵动了他的思绪连连,抬头望天,的确烟雨蒙蒙,不无尴尬地笑道:“怎么还下起雨呢?”
         “是啊!”那女孩的惊诧回归到了原点,“你都还不知道。怎么怀里还抱着吉他呢?真有感觉呵!”
         苏扬挠了挠头,“学习太累了,出来散散心,顺便带着吉他,调剂一下生活。”
         “好有诗意啊!相信你将来不是周杰伦,肯定是徐志摩哦。呵呵!”女孩抿掌而笑。
         苏扬被这么一个漂亮的女孩赞美着,竟不知怎么回答,冲她笑了笑,转过话题:“你呢?也有空出来散步!”
         
         那女孩调皮笑道:“我啊,跟你一样,学习太累了,也出来逛逛,(*^__^*)…嘻嘻!”
         苏扬笑了笑,表示赞同,排除了尴尬的气氛。秋雨似乎看到这里有诗化的意境,忙招朋唤友,雨滴骤然大了许多。苏扬摸了脸上的露珠,手心竟是湿漉一片,那女孩举着伞,甜蜜笑道:“来这边躲躲吧!”
         那女孩腾出一半的位置给他,苏扬大为感动地点头,移步站在她的一旁,低声问道:“同学,你想回去了吗?”
         “嗯,刚出来走走,不想这么快就回去,你要回去吗!那我送你回去吧!”那女孩眼眸流动 ,扭过脸,轻声柔气地问他。
         “不先回去了,咱们一起继续走吧!”苏扬心想有如此佳人相伴,不愿破坏如此诗化的意境,据实道:“我陪你去逛逛吧,走吧!”
         “嗯,好的!”
         
         两人撑着伞,沿着河沿缓缓的走着。
         
         夜色初寂,悄无人声,眼前只剩下木叶秋草,凝着颓绿缭绕在寒烟里。苏扬偷瞄那女孩几眼,见她安详的走着,冷月的清辉在她脸上荡漾,撩人心弦,心底反而急促起来,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一个劲儿地抬天望地。
         倒是那女孩先开了口:“同学,你是附近洛边一中的吗?”
         “恩,你也是吧!”苏扬急促地说。
         那女孩微微点头:“那你是高二的哦!”
         苏扬内心一咯噔,怎么自己变得年轻,不好意思将自己是重读生的身份拆穿,拿出来登台亮相,随口说:“不,我是高三的。”
         “你是高三的?”那女孩轻轻回眸,惊诧地端详苏扬一番,好似在查询说谎的佐证,“呵呵,高三的,我怎么以前没见过你呢?”
         苏扬不敢正对着她,没领会她的意思,敦促地问:“那你呢?”
         “我也是高三的啊。”那女孩嫣然一笑。
         “你叫什么呢?”苏扬问道。
         “林雨诗,你呢?”
         
         林雨诗……
         苏扬一听,内心不禁山路十八弯,还来不及反应,不会是——,心中迟疑着,斜眼看着她。
         “物理班的?”
         “是啊!”那女孩轻松答道。
         这下证实,原来眼前这个乖巧的女生是年级中盛传的物理班的林雨诗,每学期都拿年级前三,更不得了的是当年A市中考状元,苏扬吃过中考的亏,内心对她的外貌忽略不计,转移对她成绩的敬仰。人普遍有这么一个心理,得不到的东西便是最完美的,找对象朋友也是,对方身上有自己缺少的东西,你会产生膜拜的心理,这从生理上来说是互补,有互补的朋友,才能维持长久,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苏扬顿觉得自己是小土坡,而对方是珠穆朗玛,尽管林雨诗在黑夜里比他矮半个头,雨露淌在她披肩的长发上,有一种如烟似梦的静谧,流风荡面而来,晶莹欲滴。苏扬心疑是造化弄人,不,应该是上天眷恋。
         “你叫什么呢?”林雨诗没觉察到苏扬的惊异,自料同一年级的人对她早已耳熟,不料苏扬来洛边一中不过三个月有余,林雨诗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在宿舍出现的频率不亚于一中校长,年级主任。百闻不如一见,一见方知名不虚传。开会时,虽有眼望耳闻,但远远观望并不清晰她的面容,更何况每次开会时人声躁动,心想彼此生活不可能有交集。
         “我,我,我叫苏扬!”苏扬支吾着,心想自己不过是洛边一中的匆匆过客,寄人篱下,不会有多少人认识,虽然上番在校刊里刊登《载舟》,在校内名声鹊起,不过很快便平息,心想不过是骚人的一时冲动而已。
         “苏扬,校刊上写《载舟》的那个吗!”
         “是,是。”苏扬的声音小得只有自己也未必能听清,林雨诗看他的表情,似乎表示默认,惊喜道:“诗人耶,久仰了!”
         林雨诗补一眼苏扬身上的吉他,“恩,应该还是一个校园歌手加诗人呵!”
         说着伸出另一只纤手,表示诚意,苏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作了一个回手势,窘迫地回答:“你也久仰了!大名鼎鼎的林雨诗同学!”
         “呵呵!”林雨诗朝他嫣然一笑。
         苏扬不敢再正对着她的脸,两个人各自思绪涣散,缓步走着。
         
         “呃,我怎么以前在学校没听说过你呢?”林雨诗边走边迟疑地打量着苏扬。
         “因为我,我是复读的。你以前当然不知道!”苏扬本想推托过去,自知有损尊严,掩饰不了多久,还是原盘托出,说着不忘安慰自己,“唉,中考时考砸了,进不了洛边一中,想不到今年还是考砸了,不得已来复读。”
         “哦,不过没事的,明年考好点就是了,呵呵,没事的!”林雨诗不介意地笑道。
         苏扬感觉她的声音似幻如真,使劲捏自己的腿一把,不是在做梦。往昔都是他主动,今夜突然时来运转。一大堆话都埋葬在心底,不敢出来抛头露脸,只是一个劲儿任思潮起伏,四处流淌。
         两人沉默了一会。苏扬只想这一路永远走下去,没有尽头。洛水缓缓流淌,荡漾着冷星清辉。苏扬低声问:“我那首诗你还记得呀,写得怎样?不知看懂了吗?”
         “还行吧!似懂非懂的,感觉到一种追求梦想而不遂,支离破碎的美。”
         “是吗?”苏扬暗自嘀咕。
         林雨诗继续道:“我当时看着不错,便顺手抄下来,在笔记本上,有几句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在夜阑人静里,我遥望,寻觅光明,
       孤独的云天上飞,月光流出年华;
                 才些许地看到那形单影只的云,
       在光华溢满长空里那班驳的影。
      
                 但希望晨曦射出银辉千条时,
                 云雀乘驾着自己向光明飞奔而去。
                 还有在那绿影相叠的丛林间,
                 夜莺去纵情歌颂夏日的美丽。
         
         苏扬听她娓娓道来,心中大为感动,受到如此才女的青睐,不好意思谦虚说:“其实我是胡乱写。”
         林雨诗目视他一眼,扬气道:“不会啊,我感到很真挚啊,如果不是一个内心极度丰富的人,不会写出这般有质感的诗的!”
         苏扬故作惊疑地问:“你都看出来啦!我以为没人能看懂呢?呵呵。”
         “好诗,当然一读便感觉出来了!”林雨诗嗤嗤一笑,“对了,苏扬,你看过云雀吗?长什么样的?我真的还没见过呢,你怎么联想到的?”
         苏扬听她这么一问,又一脸窘状,诗人做诗往往天马行空,苏扬心想这个问题只好去问雪莱,毕竟他写过《云雀颂》,自己是移花接木过来的,苏扬见她征询,迟疑道:“其实是想象出来的,就比如李白写《梦游天姥吟留别》般,他用的是梦幻般的意境,相信他本人也未曾见过。”
         “ 哦,哦,那倒也是,呵呵,你们诗人的想象力往往是我们这些凡人不能领悟的!”林雨诗娇嗔道,“我猜你语文一定很好,改天向你请教写作,不介意吧!”
         苏扬不敢掘自己的根,写作与考试本是两回事,何况鲁迅当年成绩也只据中流,古代文人考科举,成为才子的,大多落魄。上天是公平的,给你功名,便不予你文名。苏扬畅游一番历史后,据实报道:“我语文一般般,作文嘛,胡乱写的还行。倒是你呀,读书好,人又聪明,我是赶着七八头驴也是赶不上的!”
         林雨诗淡然一笑:“其实我也是随机读的,就像老师布置的,那些作业要完成,尽力去弄懂就行啦!”
         “这样就行,可能你比较聪明吧,我的就不行,可能是天生比较笨,早年基因开发不完善,后天努力又不足!”
         林雨诗被他逗笑了,粗谈一些学习上该掌握的要领,苏扬用心听着,心想今晚出来受益匪浅,又认识了这么一位才貌兼备的美女,而且在她那儿取回不少学习上的真经,不由得心中一股感动,那一团暮秋的愁绪被轻轻涣散,抛之脑后。
         苏扬摸摸后脑勺,憨笑着。林雨诗听着他说话的语气,不时破绽一笑。
         两人就这样伴着秋雨,静悄悄地走着,仿佛天地间仅剩下两个人窃窃私语,而身后是一片渐远的迷茫,笼罩在黑幕下。
         
         两人出了甬道,迎面而来是家牛肉面馆,沐浴在秋夜中,香气逼人。苏扬不愿辜负上天给他这么一个施恩的机会:“雨诗,你饿了吗?前面有家面馆,我们去吃碗面吧,这次一定要好好谢谢你帮我解除了很多学习上的许多问题。”边说着,眼神在征求林雨诗的意见。
         林雨诗迟疑一下,掠过遮住半边脸的刘海,轻盈地走在前面,回首抿嘴道:“好啊,咱们走吧!”
         
         “雨诗,你高考想报哪里呢?”苏扬快步跟上步伐。
         “恩,一般去北京,再不然便是上海吧!”林雨诗轻声细语道,“我家里人让我报清华,不过我还是没多大把握!”
         苏扬听着,自知和她不是同一地平线,现在仅有半年的时间,更不可能像Susan对林雨翔保证说:四年后清华见。他自知他再努力也不可能考上清华,只是暗中祈福林雨诗能一遂心愿,到清华读书,笑称:“你一定能考上清华的,要是你不能去,咱们市区里还有几个能去呢?”
         林雨诗不由一笑,转过脸问:“苏扬,你想报哪里呢?”
         “我想去杭州。”
         “大概诗人都比较喜欢江南吧!”林雨诗轻轻笑了一声,“我记得苏东坡、白居易、柳永写过不少关于江南的诗词,就像这首《望海潮》吧。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记得当年金主元亮看到此诗,才着意南下江南。”
        
        “雨诗,你都能背下来呢,真了不起,唔,这典故你也听过!”苏扬惊喜地问,“你也了解柳永吗?”
        “课本上不是有《雨霖铃》吗?我感觉这诗蛮不错的,就想了解这个词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词出来!”
        “柳永当年名声是盖过苏东坡的,不是书上有说过:‘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惜柳永的词不合传统礼仪,所以文学史的地位不高,不过很多词的铺垫,渲染倒是不错,挺到位的,就像这首《望海潮》。”
        林雨诗笑道:“看来你很希望成为柳永吧,呵呵。”
        “就算是希望,可惜是没他的才气。”苏扬憨笑着。
        “慢慢努力,我相信你会有的。”
        店主端着两碗热气腾飞的面过来,室内静谧的如同一首淡雅的诗,不,应该是雨中那哀怨的诗,墙头上有几根枯草在风中轻轻叹息,窗外暮色苍茫,秋雨迷蒙。
        苏扬不好意思先动口,男人在女人面前,一般会扮演成绅士,即使肚子里装的废渣,也会翻旧成新。何况是如林雨诗那般才貌兼优。苏扬一眼望去,林雨诗抿嘴细舔,样子可爱动人,显然是极具修养的人,热气与秋寒厮杀,凝成的露珠在林雨诗脸上闪烁,像是笼上一层轻纱,苏扬不由滋生一份爱怜之心,想帮她抹去,但理智迅速扼杀他的念头。
        林雨诗抬眼望去,见苏扬也在注视自己,嫣然一笑。抿嘴低尝。
        
        苏扬回想去年夏天,与阿红、王思怡在惠州西湖边狂欢,感叹一切逝如轻烟。此时此刻更不知她们三人身在何方,暑假一别,已过了三秋,望一望窗外依旧黑沉沉的夜幕,与林雨诗的洽谈让他忘了杨琳,又想起了杨琳。因为林雨诗身上有杨琳的影子,很多人似乎一开始便注定,在初次萌动之后,无论是成是败,都是沿着初恋的模样和类型去寻找她的代替品,因为初恋才是一个人心中永不泯灭的印记,而人总在脱茧而出的那一瞬间才臻至成熟。男人只有在接受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便会视天下女人为无物。显然此时的苏扬没有达到视一切异性臻至无物的境界。
        苏扬望着林雨诗,心绪向天际漫去,如今的她还是她吗?他蓦地想起曾写过的诗句:“流水落花,随风荡,别去匆匆何时还。此情犹存,问对方,可知落花为谁伤?”
        遂问林雨诗,感觉如何。林雨诗抿嘴笑道:“不错,很深情,谁写的?”
        苏扬不好意思再往自己脸上贴金,佯道:“在网上看到的,感觉不错,就默记下来。”
        “看来写这诗的人,定是个为爱感伤的人。”林雨诗轻叹。
        苏扬轻微地点头,不再说什么。心想这诗在一年前游西湖似乎也曾说过。
        
        二人很快把面吃完,苏扬不舍得机遇这么流去,提议到处再到处走
  •     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了,大学毕业后韩寒出手稿,买来当做纪念,其中赠送的笔记本很精美,但却没有去细看内容。这是青春年少时候的专场,如今,已经堪堪老去,适合自己的都是一些远离风花雪月与青春年华的东西。
      不幻想,不浮夸,只为在最好的年华,与青春有一场不期而遇的重逢,即可。
      
  •      高二时读的这本书,印象中是在语文课偷偷读好的。那会想读书却总是由于繁重的课业而没有时间,也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读好一本又一本书了。那样的读书经历,现在想想还挺开心的。其实我对韩寒的崇拜更多的是他在赛车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韩寒是因为文学才出名的。
  •      买过《光明磊落》,手写板的《三重门》,虽然韩寒的字写的不错,但硬是没把这小说看完。这次终于把他给看完了,前半部分因为看过手稿的缘故,看得还是蛮快的,毕竟看手稿时甚是费工夫,看得较为仔细,虽阁有半年,还是有印象的。
       书中的主角,确实是有韩寒自己的影子在其中。对于我自己来说,象牙塔的尾声日子,虽离书中那个义务教育的岁月日子不长,确实慢慢地但却了那种感觉,再次看回那个岁月的身影,竟生得些许陌生与惆怅。
       这书中对教育制度的抨击隐于无形之中,且幽默风趣的文字风格,有时难免会悠然生出一种对作者的钦佩之意。毕竟,在那个时期的自己,跟他比起来,真实弱爆了!!或许这就是门门挂红灯的韩寒,一别与众中国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换了的特别“技能”吧。
       除了同样令我们感慨青春易逝,不同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种跟我当下密切相关的反思,《三重门》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像是一种过去式,增加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这其中所吐槽的对象,我们甚是无可奈何的。充其量,现在的我,所看到的将是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人的下一代,为他们争取那些不属于我们的青春与自由…
  •      书摘:
       《三重门》15章
       文学这东西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崇敬向往。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雨翔没进文学社时常听人说文学多么高尚,进了文学杜渐渐明白,“搞文学”里的“搞”作瞎搞、乱弄解释,更恰当一点可以说是“缟文学”或是“槁文学”。市南三中有名的“学校文学家”们徒有虚名,他们并不把文学当“家”一样爱护,只把文学当成宿舍。“校园诗人”们暗自着急,不甘心做“人”,恨不能自称校园诗家。
      
       雨翔在文学社呆久了——其实不久,才两星期,就感觉到文学社里分歧很大,散文看不起小说,小说蔑视诗歌。这些文学形式其实也不是分歧的中心,最主要是人人以为自己才压群雄,都想当社长,表面上却都谦让说不行不行。写诗的最嚣张,受尽了白眼,化悲愤为力量,个个叫嚷着要专门出一本诗刊,只差没有组党了。
      
       现任社长是软弱之人,而且散文小说诗歌都写,一时也说不清楚自己究竟站在哪一边,没有古人张俊劝架的本领,恨不得把这句话引用出来:“天下文人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以昭告社员要团结。
      
      
  •   LZ写得有社会意义。文笔也很干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