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通志

出版时间:2004-03-01  出版社:江西教育  作者:李国强,傅伯言 编  页数:9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150多万字的宏篇巨著,对赣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向世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内涵丰富的赣文化。   《赣文化通志》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介绍赣文化最全面最系统的著作。它对赣文化的介绍十分全面。全书共分19章,几乎涵盖了赣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江西的地理环境到社会风俗,从经济贸易到科学技术,从考古到哲学、史学、语言、文学艺术,从军事到宗教、教育,从城镇到旅游、建筑、土特产等等,几无遗漏,全都囊括书中。而在每一章节的介绍中,其内容也很丰富和全面,如“社会篇”,从12个方面介绍了遍布在江西各地的风情民俗及生产习惯和讼风、巫觋、堪舆、乡规、行会、慈善等,使人读后,对江西古今社会状况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再如“建筑篇”,编撰者对江西的传统民居、宅院古街、客家围屋、宫庙寺观、路桥关墙、亭台楼阁、塔坊碑墓、戏台剧场等,都作了生动而详细的介绍。   《赣文化通志》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20世纪,时间跨度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著作其实是一部贯通古今的江西通史。在该书的“考古篇”中,乐平市涌山岩洞遗址,将我们带到了约50万年前的江西大地,在这里我们除了能看到大熊猫、剑齿象、田鼠、犀牛、鹿类化石外,还能看到几件经人工打制的石器,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在江西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的生存和活动。而1973年发现的清江吴城文化遗址,更是揭开了江西青铜时代(也是江西古代文化史)光辉灿烂的一页。可以说,从远古直到近代,江西的古代文明在该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尤值一提的是,编撰者并未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古代文明上,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现当代,如现代的江西教育、文化、政治、军事等,当代江西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也都在该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部全景展示赣文化的著作,《赣文化通志》在资料收集和整理、发掘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既能了解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江西的政区建制、人口民族、地形地貌、山川湖泊等基本情况;同时,我们还能了解到一些罕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传统民居、宅院古街等,如上犹的“送穷”、玉山的“接春”、武宁的“种禾”、万栽的“开犁”、南丰的“石邮傩”等江西特有的风俗,乐安的流坑古村、婺源的金村古民居、黎川周湖的大夫第、宜黄棠阴古街、龙南的客家围屋等独具特色的江西古建筑;更值得重视的是,在这部著作中,编撰者在赣文化这个大系统下,还对具有区域特色的子系统文化(即分布在江西各地区域文化)也作了介绍,如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该书之所以能对如此丰富的内容作如此详细的介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书有丰富厚实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对那些罕为人知的内容的介绍,编撰者更是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图文资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资料的强力支撑,所以,该书基础扎实,因而更具权威性。

书籍目录

绪论一、地理篇概述(一)政区和人口1.政区建制2.人口和民族(二)地形地貌1.多样的地形2.特殊地貌发育(三)鄱阳湖及其水系1.水系概况2.五河水系3.鄱阳湖4.山江湖综合治理(四)亚热带季风气候1.气候特征2.气温与光热资源3.降水量4.灾害性天气(五)红壤与土地1.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2.土壤类型与分布3.红壤(六)生物资源1.植被2.野生动物3.自然保护区(七)地下宝藏1.矿产资源2.地下水和热泉水(八)经济布局1.农业生产基地及其分布2.工业生产布局3.高科技与新的经济开发区(九)交通状况1.铁路交通2.公路交通3.航道与水运4.民航二、考古篇概述(一)石器时代(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二)青铜时代(奴隶社会)1.九江县龙王岭遗址2.德安县石灰山遗址3.万年县“万年类型”诸遗址4.鹰潭市角山陶窑址5.瑞昌市铜岭铜矿采冶遗址6.清江(今樟树市)吴城商代遗址7.新干(淦)县商代大墓8.樟树市营盘里、筑卫城、樊城堆遗址(上层)9.新干县湖西、牛头城遗址,西周“列鼎”墓10.德安县米粮铺遗址、陈家墩遗址11.九江县神墩遗址(上层)12.九江县磨盘墩遗址13.湖口县下石钟山遗址14.其他遗址(三)铁器时代(封建社会早期)1.贵溪县仙水岩崖墓群2.高安市太阳墟春秋墓3.靖安县春秋徐国铜器遗址4.九江县大王岭遗址5.新干县界埠粮仓遗址6.新建县昌邑楚墓7.其他遗址(四)秦汉以后的重要考古收获1.汉代城址2.南昌西汉墓3.南昌市三国东吴高荣墓4.瑞昌市码头西晋墓5.吉水县城郊西晋墓……三、哲学篇四、宗教篇五、军事篇六、经贸篇七、市镇篇八、科技篇九、语言篇十、文学篇十一、史学篇十二、艺术篇十三、教育篇十四、土产篇十五、社会篇十六、建筑篇十七、旅游篇十八、区域篇十九、附录

章节摘录

  经过3年的调整,老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实提高,1958年后新建的9所高校逐步巩固并得到发展,为全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64年,为推行两种教育制度,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以赣南师专为半工半读试点学校。1965年,又推广到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农学院、江西工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学校的18个专业,半工(农)半读招生数占1965年全省高校招生数的30%,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大学还分别在靖安县和瑞金县开办了分校,作为试验半工(农)半读的基地。这种试验仅一年时间,就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65年,全省12所高校共设置专业43个(专业点49个),在校生为10643人,教职工4443人,其中专任教师2096人。  1966年,“五一六通知”发表后,著名历史学家、江西大学副校长谷霁光教授被打成“三家村江西分店老板”,在报纸、电台上点名批判。紧接着,全省各高校的党政领导、专家教授相继受到冲击。江西高等教育事业处于停顿状态。大规模的武斗结束以后,一场大砍大并大迁高等学校的运动随即开始。1969年,全省12所高校(未含共大总校和江西教育学院),除保留冶金部主管的江西冶金学院外,其余ll所被撤销或裁并。江西农学院并人共大总校;江西大学文科与江西教育学院并人江西师范学院,改名为井冈山大学,下迁井冈山沟边;江西大学理科并人江西工学院,改名为江西理工科大学,下迁武宁新城(后迁景德镇);江西医学院与江西中医学院合并,改名江西医科大学,下迁吉安青原山。至年底,江西高校减至5所。  在撤并和搬迁过程中,高等学校干部、教师下放到农村落户的有2586人,占干部、教师总数的64.4%。大撤大并大迁高等学校之后,随即大批工厂、机关搬进学校,占用校舍面积达42.1万平方米,为高校全部建筑面积的83%。全省高校,特别是被撤销的高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生活设施和办公用品几乎被洗劫一空。据1973年粗略统计,财产直接损失4400万元。  1970年4月,除江西冶金学院外,4所高校试招新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办法,以有2年劳动实践、初中文化程度、年龄25周岁以下的未婚青年为招生对象,当年招收一年制学员班1499人,次年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2214人。1972年8月,省委决定撤销江西井冈山大学、江西理工科大学和江西医科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江西医学院和江西中医学院,并于年底前陆续在南昌原校址复校。1973年,全省高校重整校务,陆续收回部分被外单位占用的校舍,下放农村劳动的教师陆续回校任教,同时,贯彻“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各校修订教学方案,压缩学工学农劳动的时间,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并对当年入学的工农兵学员进行统一的入学文化考试。1974年恢复赣南师专、赣南医专,1976年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至此,全省高校计10所,设置专业56个(专业点62个),在校学生10620人,教职工10639人,其中专任教师2890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赣文化通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