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史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江西教育  作者:郭保章  页数:729  
Tag标签:无  

前言

臣本布衣,笔耕龙潭,苟安残年于盛世(改革开放),不求闻达于诸侯。命运的安排,使我晚年得识卢老(卢嘉锡先生)。我们很投缘,相见恨晚。他写条幅赠我,我写书赠他,他到我家,我也到他家,然而更多的是电话交谈。卢老的作息时间有严格规定,午后3点以前不许有人打扰他。然而对于上年纪的老人午睡要不了那么长时间,加上卢老爱想事,这时便打电话找我,我的角色便是陪聊。尽管谈话的内容天南海北,我所能接谈的多是属于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问题,加之当时我正应广西教育出版社之约,撰写《中国现代化学史略》(1995年)一书,天赐良机,给我提供请教卢老的机会。开头,我没有敢跟卢老合作写书的想法,本文开头的“臣本布衣”便是我向卢老讲的。久而久之,便向卢老建言了:“以您的经历在化学史方面写点东西!”这时卢老已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转到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相对清闲一些。从我这方面讲,也希望把《史略》中的“略”字去掉,添上中国古代的,变成一部完整的中国化学史。

内容概要

本书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最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  在西方,到17世纪末,实验化学家越来越多地注意的不单是抽象的性质,也注意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实验室里和生产中的实验使得化学家们相信,不能加以毁灭和创造的不是“性质”而是一定种类的物质。并且化学变化不能改变化学元素的本质和特性,而是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的化学家们转到研究物质组成的正确轨道上来,从此欧洲的化学才步入康庄大道。正是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研究化学的目的不是炼丹也不是制药,化学值得为其本身的目的去研究,就是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

作者简介

郭保章,1926年生,安徽阜南人,1950年7月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中学教员;中学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化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栏;《化学教育》编委,主编中学化学史料栏。著有《世界化学史》(1992年)、《中国现代化学史略》(1995年)、《20世纪化学史》(1998年);合著《化学史简明教程》(1985年)、《中国化学教育史话》(1993年);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1986年)、《科学家大辞典》(2000年)、《20世纪学术大典》(化学卷)。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1.2 原始社会有没有科学   原始社会的科学萌芽   原始思维中的科学萌芽   火的被驯服   驯服火的意义 1.3 中国五千年文明从何处着手  中国文明长期存在的原因 1.4 亚当·斯密论中国 1.5 近代科学(包括化学)何以不出自中国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形成 2.1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2.2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2.3 陶器的发明及其工艺演进   陶器的发明   早期的陶器及其工艺 2.4 原始人有关金属及冶金的知识 2.5 原始人的酿造知识  曲蘖的定义及其发展第三章 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3.1 青铜时代和商朝的开始 3.2 中国青铜冶炼起源于我伟大先民的创造 3.3 原始瓷器的出现 3.4 商代在造酒上的进步 3.5 商代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进步 ……第四章 西周——中国的古典时期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第六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第七章 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八章 隋唐帝国和五代十国第九章 对抗的宋辽夏金第十章 一统大元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停滞的明朝第十二章 闭关锁国的满清帝国第十三章 西方冲击下的清帝国日落黄错第十四章 步履维艰的中华民国第十五章 前时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附录1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况表附录2 中国近现代化学大事记附录3 世界化学大事记附录4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有若干平行文化在各地发展。殷商时代可以看作一个主轴的政治力量逐步扩充其势力范围,但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武王克商之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自居“中国”的合法统治者。为此之故,武王必须取得天邑,居天位治斯民,却也不能不对商的先王有所尊礼,庶几肯定周室新得的天命。所有的这些不单是为政治宣传,也是基于古人对天神上帝的信仰。天命只能降于居住“中国”的王者。这个观念,是中国数千年来政治史上争正统的理由。首次提出“中国”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极重要的意义,也不可低估。周人在克商之后,除了建立一个部族的大联盟外,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I生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力,抟铸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个文化秩序的延续。这是周人“华夏”世界的本质。中国人从此不再是若干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中国3000年来历史的主旨是以华夏世界为文化主流。四周的四裔必须逐渐进入这个主流,因为这个主流也同时代表了天下,开化的天下。西周中期以后,周人对西北采守势,当系由于以草原文化为主的西北,本来不是农耕的华夏文化所能进入。周人对东南采攻势,则因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地盘,原与华夏农耕的本质只有程度的高低,没有根本性的互斥。分封在外的诸侯,一方面是华夏的代表,一方面也与各地方原有的文化接触与交流。

编辑推荐

《中国化学史》按时代顺序分章论述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从远古到20世纪末。每章还有当时社会背景及世界同期透视,是为特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化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部与众不同的化学史,它跟着中国历史一起成长,很有意思!
  •   买来还没有看,粗略浏览了一下,还是很适合化学爱好者的,赞一个
  •   书虽老但对化学学习者很有读头!
  •   很久以来一直期待的一本书,本以为可以更多的侧重于“化学史”,到手一看,竟是更多的侧重“历史”!!有点失望!!看起来很厚重,但排版不是很紧凑!!如果低碳一点,可以省点纸张,也可以省点银两,呵呵
  •   砖头般的一本书,内容很丰富,专业和非专业的都值得一看
  •   以时代为分割,打散了化学史内在的连贯性,作为资料查阅不方便,比如说关于炼丹术的发展和成就分散在很多章节里,不集中。另外,对历史背景的阐述太多,作者认为这是优点之一,在读者看来似乎没有必要。
  •   此书在叙述中牵涉太多非化学成份,甚至非自然科学的成份,作者若认为有必要这样做,那么将书名改为中国史与化学史,似乎更合其内容。将其称为中国化学史,勉强了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