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插电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赋格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不插电》是作者过去十年间写作的阅读笔记自选集,除读书读电影读音乐读视觉艺术品以外,也解读个人历史和时代遗迹。作者认为生活与旅行可互相置换,所以书中文字也可看成作者在人生和文本之间旅行的游击。
该书综合了赋格的影评、书评、乐评、摄影作品,以及他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描述。
他评论《东邪西毒》《2046》,介绍Lonely Planet及其创办人托尼·惠勒,比较张爱玲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指出《艺妓回忆录》的名称误译,谈及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的写作手法;
他欣赏意大利歌曲、英伦三岛古调、舒伯特的小曲、巴赫的变奏曲、莫扎特、赋格、绍兴戏、上海老歌;
他买了普莱斯纳、帕西法尔、凯勒弦乐四重奏团的音乐CD;
他拍摄王尔德的墓碑、旧金山的街头艺术、意大利广场上的马赛克镶嵌、喀布尔的摄影师、开罗的清真寺、罗马的金字塔、伊朗的丝袜。
他在美国搭“灰狗”旅行,逛旧金山的书店,乘旧金山的电车,在 “龙门客栈”打过工,他甚至还坐过美国的班房。

作者简介

"赋格"(德文写作Fuge,拉丁文fuga)是名词,一种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体裁。"赋格"的本意是"逃跑"。也指一种恍惚不安、身分迷离的精神状态。
"赋格"是一个网络ID,诞生于1996年7月4日。
"赋格"这个ID的使用者,1960年代末生于上海,在福建、安徽、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求学,在西雅图、旧金山、广州等地谋生。现居北京。曾为软件工程师,现在是文字工作者。
"赋格"自认为是个游手好闲的旅行者,其次才是写作者。他表示,如果不曾出国游学,而是一直呆在国内,估计也就没有"赋格"了,他写汉字是为了不使这种技能退化,以此预防老年痴呆症。从国外写到国内,他会有这样的错觉:方块字跌价了,因为总是物以稀为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不插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在路上的自由家
      ——赋格作品读书笔记
      
      认识赋格是在《南方周末》上。大概2000年左右的南周文化叠,地理版和写作版上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后来,他还成了这家报纸的记者,与风端、王寅等富有文艺气质的记者一起,成为我每期必找来拜读的对象。再后来又离开,好在还可以通过博客继续关注。
      
      赋格同时推出的《无酒精旅行》和《上海不插电》这两本书,谈电影、阅读、南方戏曲(赋格是福建人,曾在合肥念书)、古典音乐,摄影、游历,极富文艺气质。从中你可以看到赋格对王家卫、《孤独星球》及其所倡导的自助旅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及其《哈德良回忆录》、莫扎特等等,是如此地情有独钟而深得其昧。
      
      在赋格眼中,旅行如恋爱。“旅行,总是向外、向内平行进行的,我们在踏访一个陌生地方的同时,也走进自己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无》P185)这也是皮柯•艾义耳(Pico Iyer)在《我们为什么旅行》中说的。他有篇文章回忆多年前初次到亚洲旅行,就像在回忆初恋。他说:“庸常的生活顶多像在读一本爱情小说,而旅行,则是和朝思暮想的情人突然面对面时真实、狂热的心跳。”(《无》P184—185)
      
      同时,赋格还认为,旅行是很好的国情教育。“要使愤怒青年认识国情,铁路线是最好的课堂。”(《无》P4)这也正是许知远在《祖国的陌生人》一书中所传递出来的讯息。
      
      赋格把电影视为偷渡大众幻想的载体。(《上》P217)他对王家卫作品《东邪西毒》的解读,精准到位:“《东邪西毒》最具独创性的手法,是MTV式的抽格动画剪辑——不连贯的画面,再恰当不过地表现了时间的流失。”(P7)汤尼•雷恩就称王家卫是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之后世不二出的“时间诗人”(poet of time):“没有哪位导演像王那样,对时间之于记忆、感觉、情感的影响力如此敏感。”(《上》P14)
      
      像赋格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自由人。他们周游各国,钩沉历史,畅游在自然人文的海洋里。他们也许步履匆匆,甚至常常要夜宿车站、身历险境,但整个人生、才华和灵魂都是无拘无束的。他们永远在路上。
      
      推荐篇目:《无酒精旅行》中的:《夜航车》《如果在高棉,一个游客》《慢船下蒲甘》《北纬十七度》《跳岛记》《水城散墨》《重返君士坦丁堡》
      《上海不插电》中的:《时间的灰烬》《王菲的高跟鞋,王家卫的脐带》《诸神不再存在,上帝还不存在,人是唯一存在》《二〇三七》《谁先写出“我是一具尸体”》《青春的山》《绍兴戏及其他》《上海不插电》《K622与四氧化三铁》《龙门客栈夜无眠》
      
      2010年9月29日 於绍兴
      
      《上海不插电》、《无酒精旅行》,赋格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26元。推荐指数:★★☆。
  •      赋格先生的新作《上海不插电》刚读完。之前不是很了解这个作家。但看了他的这部作品,实在是对他的经历和文笔甚是佩服。这册自选集收录了诸如电影、文学、音乐、美术作品的品评以及一些游记,厉害的是说问题全部一语中的。作者的艺术造诣之深另人咋舌。
      当时在书城虽然拿起来一翻,看到了一篇叫做《王菲的高跟鞋,王家卫的脐带》。特不喜欢这题目,感觉就是一些网络写手哗众取宠的东东,真是翻到这篇读下来,这才知道了厉害,二话不说收书入库。
       收录作品:《忆残片》《时间的灰烬》《王菲的高跟鞋,王家卫的脐带》《笑眯眯的集体主义》《神秘的雄性动物》读书:《孤星与软硬》《三十年孤独》《月色血色》《诸神不再存在,上帝还不存在,人是唯一存在》《二○三七》《卡瓦菲的城市》《艺妓伪回忆录》《谁先写出“我是一具尸体” 》读音乐:《失恋进行曲》《青春的山》《听海》《荒野玫瑰红》《被月光杀伤》《绍兴戏及其他》《一九八七怀古》《一九八八怀古》《上海不插电》《K622与四氧化三铁》读视觉艺术品:《看唱片》《裸露在人群》《肉身》《口红与王尔德》《看呐,这黄色的人》《法西斯的小手枪》《被禁止的摄影》《送葬队伍》《祈祷之前》《合影留念》《伊斯兰区》《罗马有座金字塔》《下肢》《浅紫和深紫》《未知之地》个人历史:《龙门客店夜无眠》《夜营的汽笛》《九九》《走走》《如常》《电梯》《电车》《班房手记》《九马路纪事》《飞机场是我们坚强的堡垒》
      
       现在爆想找他的上一部作品《无酒精旅行》来看看。
      
  •     赋格的精神漫游史。。48篇“不插电”的漫游。跳跃的影评和乐评。
      《夜航车》《如果在高棉,一个游客》《万米高空擒敌记》《东出阳关无啤酒》《偶像的黄昏》《带一部手机去缅甸》《慢船下蒲甘》《给我N座城》《北纬十七度》《十年一觉古都梦》《罗马有座阿房宫》《城中城,国中国》《长安伽蓝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烟火》《穿行泰南是非地》《跳岛记》《水城散墨》《亚马逊春祭》《触摸不到的城市》《记忆总是被不断折叠的》《莫斯科流水》《圣尼古拉》《重返君士坦丁堡》《男爵的太阳城》《俾路支》《信德》《拉合尔》
  •     对这位作者不甚了解 只是在两年前这本书的名字从我耳边呼过好几次
      
      月初在图书馆的旮旯里发现了它 还是9成新 立马就拿起看
      
      分了三次坐在馆里看完了 中间跳过了一些我不感兴趣的几篇 毕竟是个散文集 又是个游记
      
      整本书下来 还是能深刻体会到作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不羁年轻的心
      行文风趣幽默 思维有点天马行空 内容涵盖面相当之广
      从这些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经历如此之有趣 饱满
      见多识广的人总是很惹人羡慕的 能有资历写游记的也实为少数
      
      喜欢看城市游记的话 这部还不错
  •       俺这么做,又要被小克笑了。
        
        照片真好。
        
        评论稍后再写。
      
  •     终于找到一两个小时翻看赋格的书——《上海不插电》《无酒精旅行》,我称之为赋格一和赋格二。
      用这么短的时间读书,尔后写下点儿什么,堪称狂谬——好在我读赋格的文字不少了。
      
      赋格属于“爱旅行的男人,能对生命一笑置之”[林语堂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得更广袤更丰富更漂移。当一个人把“飞机场当做自己的加油站”时,他怀揣的一定是行走在陌生的地域之间、随手俯拾的感观碎片。另外,长期的行者与旁观者身份造成了心理认同的快速转换,一种持续的含混的不在场状态,“他惯于将一切城市分解为墙门阶梯道路等元素,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类似的面目”。
      以上纯属揣测,文字所传达的和读者的感受不过是见仁见智。
      
      可以潦草地说,赋格企图勾连的方式打通我们所有的可能世界——汉语语境中的世界和异质文化背景中的我们的世界,以及现存的统购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和消逝的湮没于历史风尘中的世界。
      《上海不插电》是杂文,是赋格没有在旅途中丢掉的真实身份的残余——通过遥远的非简化汉语的世界,记录熟悉的生活世界。
      若果真如此,《无酒精旅行》可被视作一个孤独的旅人,带着历史想象的“反旅行指南”(出自福斯特关于亚历山大的一部历史随笔),探索仅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古老世界,是压缩时间、合并空间后的自白。
      
      有奇闻轶事、异域风情,有旅途中的邂逅、古老文明的遗迹,有美景美酒美人美文,有笔锋的细致和犀利,有立意的简洁和英伦随笔的信手拈来。赋格一赋格二都是美丽乐章。
      
  •     《无酒精旅行》对我等地理盲是很茫然的事--随便翻翻就茫然了。
      旅行是一件私人的事,看得太多反而觉得意义不大。
      《上海不插电》中,赋格写《LONELY PLANET》故事,比较张爱玲与尤瑟纳尔,和后面的部分关于照片的描述是我比较喜欢的。
      没有规规矩矩的看过《LP》中国,不过曾经有客人给我看过--这位中国客人向我打听哪里可以买到英文原版书--额滴神,贵不说关键是在我这里很少有卖,他声称喜欢看英文版的旅行指南,并把托人买的《LP》中国给我研究了一下。其实他的立场相对客观,旅行指南还是客观的好,何必像国内众多广告书般的旅游书那样忽悠大家呢?没办法,在中国出版界,一直没有太多的坚定客观的立场。下次得研究一下“火车”那一节!
      关于摄影--看过他的文字之后,自己对照片的观察态度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每张照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从快门按下那一刻!刚才遇到一摄影达人,谦虚的请我提意见,他都境界了,我还原地要退步,惭愧呀!后来给他的观后感是:每张照片都带了得出感情色彩的。
      最后,还是得承认自己还是一个音乐盲,所以我不懂他写的那些段。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
      乱说话的人乱说话。
      
  •     就个人感觉而言,这本书,强过他的《无酒精旅行》。
      
      毕竟,关于旅行的体验太私密,若一直沉在半抑郁半恍惚的调子里,会令人(至少是令我)不快。
      
      《上海不插电》只是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所以,作为书的总题,大概侧重的是“不插电”三个字。
      
      所谓不插电,从狭义上看,是音乐人用尽可能本真的声部与钢琴、木吉他、木贝司等原生乐器配合,以保持音乐的纯朴性。但是,在此处,我想,应该意味着最初的状态、怀旧的色彩。
      
      全书模糊且淡然地分成了电影、文学、音乐、摄影、体验五个部分。
      
      关于电影的,我喜欢《笑眯眯的集体主义》,一篇关于《青春万岁》的文字,不想说它是影评,因为,绝大多数时间,作者在谈论原著的文学功力对角色塑造的影响。
      
      关于文学的,我喜欢《诸神不再存在,上帝还不存在,人是唯一存在》,一篇关于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文字。文章的题目,其实是福楼拜的一句话,他认为,从西塞罗到马可·奥略留,是人类曾经拥有过的最幸福的时光。印象最深的,是“罗马人不像现代人那样按‘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分类,不存在因对象的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和道德批判,重要的是双方阶级地位的差异。”嘿嘿。只要门当户对,管你是与同性还是异性恋爱。
      
      关于音乐的,我都喜欢,尤其是戏曲部分,对我这种几乎所有剧种都不喜欢的人,是有效的勾引。
      
      关于摄影的,我喜欢《浅紫和深紫》。开罗,一幢雪白的房,一件偏红一件偏紫的款式相同的晾在绳上的衣服。有阳光,有温情,有纯净,有安宁,真是美丽世界。
      
      关于体验的,我喜欢《班房手记》。它让我不由得揣测,作者,是不是1989年离开中国?在“班房”里,他可以吸烟可以踢球可以看书,虽然这些活动都有严格的时间表,但是,看起来,与我这种没事儿就把自己关禁闭的人的生活,没啥两样。只是,一个被动,一个主动。
      
      两本书看下来,我对赋格这个人的兴趣,更浓了。
  •     你以为有的人已经出了二三四本书了,因为写得足够多,也足够有趣。但原来刚刚才拥有写着自己名字的书。我头一次知道“赋格”这名字,总有七八年了,当时网络上有一简陋主页,收集了他一些文章。后来在《南方周末》或《名牌》上也能读到了,再后来时时去浏览他的部落格。文章越来越多,听他闲闲提过要出书,等真的拿到,又已过去两年。
      
      两本书,一写旅行,一写文化。是集了历年来的文章而成。写文化那本便叫《上海不插电》,其实又与上海无甚关系。谈书,谈音乐,谈照片,还有谈自己。《上海不插电》说的是老上海的歌,“玫瑰玫瑰我爱你”或者“恭喜恭喜恭喜你呀”,其实又与今日的上海隔了许多层。《一九八七怀古》中他说:我自作聪明地总结,“赋格是万难逃脱之‘逃’”。赋格既是音乐,也是他。旅行于他大约是逃脱,《罗马帝国衰亡史》、卡瓦菲的诗、《牡丹亭》、舒伯特、张爱玲或许也是,于是无论是向地图上的旅行,或是在纸张与胶片和唱片中的旅行,都有了同一个出发点。
      
      谈书谈电影谈音乐,几乎所有写字的人都谈这些。赋格的好处在哪里?从前在网络上我不大能读进他的文章,印在纸上才真的觉出好。前两天偶尔看到一个人评论早期的他,三言两语,把好处就说穿了:
      
      “说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赋格则是两者兼得的。”
      
      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游哈德良别墅,夹谈《罗马帝国衰亡史》和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在刘以鬯的《动乱》中读到《我是名字叫红》的前世,有一位这样的向导带领我们纸上游是愉快的。而赋格的有趣之处,是他的眼光和关注常常带着一种“异色”,或者说有一种“坎普”的趣味,书中收了许多他拍摄的照片——罗马广场上用马赛克拼出的手持小手枪的裸男,穿着丝袜的塑料腿,土耳其国父陵前站得整整齐齐照相的同胞。在旁人的书中实在是很难看到这一种趣味。其实他还有不少文章,谈文革中的反特电影,谈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更是有趣,可惜未收入书中。
      
      有一阵我在想赋格是比较接近迈克还是舒国治,现在觉得还是比较接近迈克那一路。整本书的设计都叫人想起迈克的《狐狸尾巴》,书末尾一系列写旧金山的文章又让人回想起《采花贼的地图》。隔了十多年,80年代的三藩市和90年代的旧金山,仍有息息相通之处。只是迈克更“中产”一些。打比方说,迈克背草绿色“为人民服务”书包,但赋格背加德满都嬉皮书包。
      
      书中最“坦诚相见”,也是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组,是谈古典音乐,莫扎特,巴赫,舒伯特,可惜我是个不合格的读者,于此一无所知,无法发生共鸣。只能从字里行间,体味逃脱的哀愁。
      
  •     今天在季风总算看见这本新书了。
      预告了大半年,连封面也改了几次。
      价格从十八元变成二十六元。
      书号去了江西,印刷厂在北京。
      我推测:上海不插电比另一本无酒精旅行卖的好,
      因为季风里摆了三本上海,而旅行却有10本!
      上海不插电似乎更得益于篇幅的短小,话题涵盖的好,
      比如阅读、观影和同志。
  •   试试看,先谢谢……
  •   赋格先生,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人呢
  •   真是直爽的读者。
    我也是个音乐盲,那几篇乱扫几眼算是读过了。
    最中意的就是LP和托尼惠勒那两篇。
  •   呵呵,音乐的话,还是与时代有关系吧。。
    =================================
    我翻得最多的就是LP的那篇,哈哈。。
  •   《诸神不再存在,上帝还不存在,人是唯一存在》,这一篇我也超喜欢,还有《浅紫和深紫》,《班房手记》也是同好啊。
  •   我也十分喜欢班房手记,他的想象充满着遗世独立的感觉 把营房做巨型沉船,栖息在与世隔绝的海底深处。最后的最后
    【再次体验剥茧的裸露过程,然后穿上自己的衣服,浮出海面。】
  •   求赋格部落格~
  •   不插电插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