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出发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布莱恩·莫顿,Brian Morton  页数:289  字数:220000  译者:译者:王圣棻 魏婉琪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时候,你到底爱不爱一个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特别是当你还身处其中的时候。直到这段感情结束,你抽身离开去反观的时候,才能看清楚当时的很多事、很多情感的真相。    24岁的女研究生海瑟自以为爱上了过气的老作家席勒。她从少女时代就因为阅读席勒的书而把这个作家视为自己的生命导师。读着席勒的文字,她感觉就像他把自己的灵魂直接灌注到了海瑟的灵魂里,合而为一。他自以为她爱上了席勒。    席勒在她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地位,使她在24岁研究生毕业时决定把席勒及其作品列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当海瑟与席勒见面之后,两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开始猛烈地震荡。    海瑟的好奇心过于炽烈,她将老男人席勒本人设为了考察和追逐的目标。她坐在老男人写作的书桌前,闭上眼睛陶醉和喘息;她偷走他年轻时的照片,以为照片中那个英俊的男人果真与自己发生着什么联系;她犀利刺探老男人的隐私;鲁莽界定他的作品;大胆占用他严格的写作时间;介入他的社交圈;还在他家里脱去鞋子爬上他的大床,把自己奉献给老人。她妄图以一个入侵者的姿态抢攻他的内心场域,也设法打入他生活的内部。——这从头到尾的放肆,却意外换来老男人劈面一个凌厉的耳光。     年轻女孩主动接近一个年龄足以做父亲的男人,动机中有一点崇拜、一点虚荣、一点企图心、却被她包装得活似份真实的爱情,但由于她打出那么正当的理由,一度也曾催眠了自己。她没有在他面前表现出应有的毕恭毕敬、战战兢兢,相反总显得过于直来直去、胸有成竹。出于逆反,席勒也曾努力挣扎,警惕自己变成女孩囊中之物。然而,她如女战神一般,一路驰骋而来的姿态,过于强悍勇猛,她无法抵挡。然而,她倒在大床上宽衣解带的做法也太大方了些,倒让老人品味出被施舍的难堪。像是在藐视他所剩无多的残年,使他的权威变得无所支撑。老人对面前横陈的玉体,屏住呼吸,他在做最后拼却全力的自尊与自救。其实他何尝不明白所谓的艳遇或者激情,其实不过是刀口舐蜜。她是来提醒他的老、见证他的老、催促他更老的。对女孩,他有的只是轻微嫉妒,轻微爱怜,轻微容忍,轻微默许,最终也轻微松动了防线。他殷勤地为女学生打了一把钥匙,留出一间客房、推荐她值得去读的好书,深夜批改她半生不熟的论文,却没想到,这次有些一厢情愿的变成是他自己……    故事前后半部两人关系中求、取、予、受的微妙转变,堪以寻味。    女孩最后被耳光打懵也打醒的一刻,或许能使她明白老人想假此告诉她的:尊严不该挑逗,而有些东西不能用来交换。

作者简介

布莱恩•莫顿(Brian Morton),1955年生于美国纽约市,毕业于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曾任编辑,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和莎拉•劳伦斯学院。
曾于1999年入围度福克纳笔会奖。曾获得古根汉奖学金、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文学奖。著有《河对岸的窗》(A Window Across the River)、《迪兰主义者》(The Dylanist)、《易碎的你》(Breakable You)等。

章节摘录

  1  海瑟觉得今天自己穿错衣服了。早上她还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穿着这件黑色紧身小礼服,镜子里的她看上去风情万种。但现在,她认为还是应该穿得庄重些,穿着这身去见心目中睿智的英雄实在是太傻了。  海瑟在咖啡店等着重要的人到来,心里七上八下。她不禁开始思索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而且在知道这人很可能不像他在自己书里那么有趣的时候,还大老远跑来跟这个人见面。她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逃掉,想随便写张道歉的纸条交给服务生,再一口气开车回普洛维登斯。但她最后还是待在原地。她很紧张,有点害怕,但是还忍耐得住。在她的想法里,对于承诺的畏惧,通常就是去履行承诺的原因。  门打开了,一个男人从外面的天寒地冻走进来。他穿着一件巨大的外套,像栋房子一样;头上戴着一顶皮毛片缀成的大帽子。他把帽子脱下,在收银机前面站了一会儿,拍掉身上的雪,脚上是一双高统橡皮靴。  他们从来没见过面,但是他立刻认出海瑟,向海瑟走过来,脸上带着微笑。年老,肥胖,秃头,艰难地拄着拐杖。这就是她梦中的那个男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位艺术家的挣扎,一位作家的生命故事;生命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在书中俯拾皆是,这样的生命也因之成为一种艺术。”  ——《今日美国报》  “本书以锐利又带着哀伤的画面呈现出文学生命的变幻无常……精炼却又苦涩的场景……明确剖析了鼓动文学生命的渴望与狂乱。”  ——《柯克斯书评》  “温柔优雅的文字……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述说了坚定的意志与深刻的怜悯。”  ——《出版人周刊》重点评论

编辑推荐

  1、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一个作家的故事,更加是关于“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生命的意义”的一个深刻命题。每一个有了点人生阅历的人,都会为书中的内容所动容。我们深深知道:青春,撑不过四十岁。所以,生命的意义,到了中年才能显现出来。老年的作家席勒,为我们深刻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尊严。本社全体编辑泣血推荐!  2、获得众多奖项,其中: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注目好书”、沙龙杂志“最受喜爱书籍”几个奖项最受瞩目。  3、小说已被拍成同名电影,由独立电影导演安德鲁?瓦格纳执导。电影获得了2007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年度独立影片TOP10等奖项,并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在线影评人协会奖、金卫星奖等多个奖项的提名。  4、本书获得众多名家和各大媒体强力推荐:例如《苏西的世界》作者艾莉丝?希柏德、《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等各大媒体及名家德极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昏时出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24岁信心爆棚的海瑟下意识挑逗71岁籍籍无名的老作家席勒,她希望偶像是自己的福星,是旁人无法抢夺的机遇,是助她在纽约文坛崭露头角的推动力。席勒一生期待被世人认同,这种需求,在他心中,甚至比爱和性的需求更强大。这一切,39岁的单身女儿冷眼旁观……故事从海瑟和席勒的第一次见面写到最后一次见面,从冲动的吻手到坚定的耳光。

      故事开场,他们初次见面,她跟着他去寓所观看他的书房,对仰慕者的崇拜尚在新鲜时态,她紧张万分地偷了一张席勒年轻时的照片,刚巧席勒三十九岁的女儿艾瑞儿进门问,你是小偷吗?没过多久,艾瑞儿就有直觉,这个青春逼人、穿着迷你裙的娇小知识分子更像是父亲的死亡天使。

      她是或许只是表白,没有性的欲望。也确有诚心,文字跨越时空介入作者和读者的身心脑体,因为阅读他的书,她曾感受到灵魂灌注周身的激动。她希望爱了大半辈子的席勒是福星,是旁人无法抢夺的机遇,是助她在纽约文坛崭露头角的推动力。

      席勒一生期待被世人认同,这种需求,在他心中,甚至比爱和性的需求更强大。海瑟也一样。她的抱负激起了席勒冷却已久的冲动,与其说那是性的力比多,不如说是双方的艺术狂想得到了共鸣。但他注定会失落,因为他早已退出了舞台,他嫉妒她和新朋友谈笑风生,懊恼她不需他的协助就能在纽约文坛闯出一条路。年轻人的路。需要潮流扶持、名人点拨的路。他铺不成的路。

      就在他失落的那一夜,海瑟褪下衣衫,用肉体做了表态──我愿给你极端的信任和崇拜。那是多么残酷的肆意啊,苍老的男人挣扎在性欲、感动和惊奇之中,只敢在半空触摸她肌肤的轮廓,感受喷薄的热量,接受她施予的许诺。他以为,他可以就此分享到生命力。

      她也以此肯定了自己,确定彼此的认可。太年轻了,所以不明白这是残酷。她如获动力,奋笔写作,却发现她无法面对席勒人生后半段的失败。她不想欺骗,也不能绕开现实,最终交出了一份毁誉参半、措辞矫情的论文。

      再来说席勒,纽约的好时光,巴黎的美好年代,人生的青春肆意,每一段历史都有黄昏时刻。席勒走遍了每一个黄昏,目睹了生命的光束。写作是他生活中真正的持续事件,如同空气和水,不可或缺。甄求完美之心就是艺术狂热,就算力有不逮,就算默默无闻,他至少走遍了艺术的一生。

      席勒慨叹,自己起步就在文学的黄昏、时代的黄昏,和自我的盛年刚好错位倒置,让一切追求都无奈地化为幻影。世上没有成名的写作者数不胜数,放弃的人更多,觊觎钻营之道、八面玲珑的投机者更多,文坛永远摆脱不了虚荣,因而,看到席勒的晚年、或许比历数他青年时的疯狂不懈更让人感慨万分。

      在这个故事里,席勒的女儿艾瑞儿像某种特殊的中介。在席勒心中,她是艺术的牺牲品,是因他不顾一切写作而被忽略的小孩。在海瑟眼里,她是不够格的女儿,因为她不够睿智、深沉,不足以理解父亲的艺术。艾瑞儿像海瑟一样向往自由和成功,但舞蹈和写作不同,受制于肉体,她的行为举止更像小孩,但她爱父亲、想要生小孩的心却是十足的中年女子。在父亲病倒之后,艾瑞儿终于意识到,像小孩一样生活的青春已经结束。

      每个人都曾很努力地想象未来,都误以为黄昏很远,逼近终点。其实青春很短,中年很短,老年也很短,最终组成一个长长的死亡。所谓珍惜,并不是说珍惜很远的时刻。海瑟的闯入,就像是黄昏时刻的一道闪电,反衬出生命的光彩和愚昧,爱的盲目和激动。这让席勒和艾瑞儿去反思,终于能肯定未来的存在,也更加肯定自己爱的方向。不管未来是死亡还是衰老,眼下的光芒是自己的。故事在流星的回访中温馨的结束,似乎在暗示:哪怕渐入黑夜,也能有所期待,渐入佳境。

      这个故事终究是关于爱的,哪怕身体、灵魂、梦想和时光在错位,始终擦身而过,我们仍会不可遏止地去爱。惟有缺憾的爱,才是真实的。
    (以上,全文转载自《新闻晨报》,作者于是,我非常喜爱的书评人)
  •   一部安静真正的小说,没有多少冲突,却时时感到张力!
    男性书写的很细腻的小说!大写的男人!
    两个约定,一个和亡妻的约定,40年后在埃菲尔铁塔见。一个和5岁自己的约定,64年一次的彗星。
    关于留下记忆,25岁生日。那是一场和浪漫的战争!
    揭密24岁和71岁的爱,关于崇拜者和背叛者,令人窒息的见面,40岁的女儿猜测他们是上床了还是做爱了,关于留下记忆,关于耳光响亮!
    遇见爱是饱满和甜蜜的!女儿的归宿!
  •   写了一辈子书,也出过两本书,不时尚不畅销,也不怎么出名,晚年时几乎不被人认识。就是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生活清苦的作家,是怎样坚守他的信念,操守,人格还有尊严的。让我了解了那样一种人生。我很感动。
  •   是本好书,把人的心里描写的很到位,能触动人的心灵。
  •   看这本书,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也许是因为人物比较年老,感觉自己要慢慢的看才能体会他的感受。但这本书写得真的很不错,作者的笔法很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很到位。你会觉得时间在慢慢的流逝,但你真的要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只有这样,即使年华老去,你还拥有让自己骄傲的东西!
  •   挺有意思的,让人反思
  •   很喜欢这样用故事说哲理的小说,看完第一遍了,感触很深,打算再看几遍……
  •   好几次拿起来都没看啊 不太吸引啊
  •   安安静静看完,很不错的一本书。
  •   还没看完 但应该很不错
  •   讲的是关于一个作家的尊严与生命内心的火焰的对抗。
    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错,各个人物的心理,习性等等刻画得精准而恰到好处。故事本身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封面很不错,漂亮,又恰到好处,散发着淡淡的沉重。
    它带领我们探索了一个作家孤独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优雅,苍老,绝望,不甘,失落,倔强,自尊,淡然,渴望青春......
    慢慢读下,便能感受到作者要想传达的多种含义。
  •   很久没有看这样纯粹的小说了,买这本书,是源于某晚电视节目中的介绍,“生命里大部分的困难抉择,并非。。。。”就这样几句话,在当当上买了它。
    开始看,感觉自己有点像读书时代,那时看一些名著,是懵懂的。文章对人物心理状态描写很细腻,可是理解起来却那么难,或是内心里对于老去时的那种无奈的本能拒绝吧。
    在这里选了4星,仅是个人原因,也许哪天再重新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收获。
  •   买来看后,故事感动。
  •   这本书的思想性相对不够深刻 文字方面比较浅显易懂 总体还行吧
  •   看得很困难 有点要窒息了 也许阅历尚浅
  •   虽然据说是最好读的诺贝尔得奖文,但看得的确有点儿混乱,可能是自己修炼还没到位,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