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青少版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赵晔  页数:153  

内容概要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通行而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盛行于汉,至隋唐年间更日趋兴盛,玄奘由印度取经归国,大量翻译佛家经典,致使佛教盛极一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除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于宗教之外的思想、文学、艺术等均有显著的影影响。  在思想方面,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诸子争鸣,各倡其说,哲学思想,极盛一时。到了汉朝,则唯有儒道,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尊儒,道教日衰,到了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才渐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接触而融和,后来讲老庄的学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而且操纵了当时思想界。明代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程朱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书籍目录

金刚经《金刚经》导读第一品法会因由分第二品善现启请分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第四品妙行无住分第五品如理实见分第六品正信希有分第七品无得无说分第八品依法出生分第九品一相无相分第十品庄严净土分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心经

章节摘录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导读  本品经文中,佛回答了须菩提关于“真正信仰”的问题,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了释迦牟尼本人坚定不移的信心。二是述说佛教的核心要义,是“种诸善根”。其论说的要义可概括为“善根生净信”“佛性即善根”“无相乃佛性”三个。  所谓“善根生净信”,就是说佛教经文和佛教信徒已经把行善修德之念植根于芸芸众生之心。所谓“佛性即善根”,就是说佛教从根本教义到修证法门的主旨,都在于劝世人行善积德、修证成佛。所谓“无相即佛性”,就是大乘佛教所主张的心无所住和心不着相。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①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②,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③,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④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⑤。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①实信:指对佛法坚定的信仰。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②后五百岁:指如来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佛教认为如来逝世后佛法衰微,经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三时。第五个五百年又叫“末法初期”,即进入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五百年。  ③善根:梵语Kusala-mula的意译,意为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又称三毒。  ④净信:清净之信心。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刚经.心经-青少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