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大地震真相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安徽文艺  作者:杨杨  页数:268  

前言

  1970年1月5日凌晨,7.8 级大地震突然降临云南大地.通海、峨山、曲江一带,山摇地动,房倒屋塌,15621人震亡,两座县城、多个乡镇和数十个村寨几乎被夷为平地,极震区内,满目疮痍,死尸遍地,惨不忍睹。  这本是一次举世罕见之大劫难,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死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但由于发生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党中央、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救援工作也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决策果断,行动及时,措施得当,灾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安抚,伤员获得了有效救治,灾区社会秩序良好。军民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灾区迅速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新气象和新面貌。但是,此次地震的震级被人为降低,灾情被严密封锁,“精神援助”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国家拒绝了一切外援,灾区人民也向国家提出了“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以致通海灾区仅得到来自祖国各地九千余元的捐赠和国家有限的物款救助,灾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灾民生活极其贫困。此后近三十年,灾区干部群众凭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了一代人的努力奋斗,才在废墟上坚强而自豪地站立起来,重建了美丽的家园,治愈了受伤的心灵,修复了大地的疤痕,让当年的地震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一跃成为云南省极具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域之一。但是今天人们来到这个闻名省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时,却不知晓这是一座经历地震大劫难的“涅槃之城”,更不要说了解当年大地震的真相了。就连我们这些经历过那次大地震的本地人,对当时地震的前因后果、灾情及救援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

内容概要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7.8级大地震,受灾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是建国以来死亡人数仪次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三次大地震之一。  一场导致上万人丧生的大地震的详情,在“文革”的特殊背祭下,被严密封锁了几十个存秋后,终于重见天日。作家杨杨以亲历者和凋查者的双重身份,十余年深入当年的地震灾区,调查、采访,翻阅各种地震资料、档案,第一次客观、详实地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的真桐。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特为此专访作者。许多故事,撼动心灵,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次大地震发生前后的社会背景、地质变化、巨大震灾和救援情况,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地震及震灾的种种怪异心理和荒唐行为。作品还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会学、灾害学、历史学、新闻学等方面的深层思考。

作者简介

  杨杨,云南省通海县人,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大家》、《花城》、《作家》、《北京文学》、《南方周末》、《美文》、《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出版有小说集《混沌的夏天》、长篇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等,有作品获云南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现为云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书籍目录

序言 马文龙一场不为人知的罕见大地震开篇 刘心武偶然发现从通海寄至北京的“密信”口述 童年的记忆被震灾塞满了口述 震后景象永生难忘,遍地遇难者发现 一场被彻底保密的大地震笔记 三十年后才公开的秘密震前曾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宏观异象口述 老鼠一个咬着一个的尾巴,塘子翻底,井水漫过井栏笔记 大自然不断向人们发出善意的“警告”调查 大地震前兆现象及地震谚语口述 地震科学工作者曾目睹震前异象发现 震魔来临之前,李四光盯住了曲江断裂带山崩地裂的瞬间一惨状实录口述 地震强烈,震级至今仍众说纷纭调查 震魔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何等恐怖的世界笔记 悲惨世界里的生灵发现 周恩来总理肯定地说:比邢台地震厉害啊紧急大救援口述 救援非常及时,也非常有效口述 感谢解放军,难忘医疗队调查 抗震救灾中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资料 通海县第1期《抗灾战报》笔记 人民解放军十四军抗震救灾八十天笔记 第一个进入通海地震灾区的医疗队笔记 北京医疗队在通海的动人事迹笔记 上海医疗队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笔记 四川医疗队二三事笔记 勇挑重担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医疗队发现 战胜“挤压综合征”的经过资料 年通海地震灾区的标语口号在“文革”那样的非常年代口述 地震后曾以为是核战争爆发调查 “要准备打仗”调查 保护和抢救毛主席像章、“红宝书”及生产队的牛马口述 千支援,万支援,送来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援发现 “灾区人民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调查 天天晚上忙着抓阶级敌人口述 一个抗震救灾英雄的号哭资料 慰问电及慰问信通海大地震——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口述 迟到的新闻与社会的进步调查 立碑记事笔记 四十年前的大地震逐渐成为“热点”发现 地震科学研究中的“显学”资料 实践者最聪明,土办法搞预报尾声 我们永远的祝福

章节摘录

  1968年8月15日以来,通海高大公社一带久旱无雨。1969年又是一个几十年罕见的大旱年。据当地的老人讲,山后的一沟清水,30多年从未干过,而在1969年9月却干涸了。通海气象站反映,1969年12月31日至1970年1月4日,通海的气温连续五天打破同期历史记录的上限,其中1月2日最高气温达到20.1℃。峨山县也同样发生大旱,1969年8月15日以后,久旱无雨,是20多年来最干旱的年份。1970年1月4日晚,在冬季最寒冷的时节,通海、峨山、建水、玉溪、昆明、晋宁的气温却特别高,许多人由于天气闷热,久久不能入睡。  水,在向人们示意:  通海县河西公社螺吉村的一口井里,地震前十天的一个下午,忽然翻起一股股红色的浑水,同时散发出阴沟泥的臭味。  1969年12月10日左右,建水县曲江公社龙街大队有一口井,井水散发出农药的臭味,但村民喝了以后并未中毒。  峨山县柏锦乡小新寨内的一口水井,1969年12月下旬以来,井水变黑变稠。经过淘洗之后,沁出来的水,仍是黑色。  小海洽乡兴旺村的一口井,地震前五天,忽然枯干见底,该井往年从未干过。而与这口井相距数十米的一个坝塘,水位却相应的升高。  通海县四街公社粮管所内的一口井,地震前三天,水位突然下降,发浑,有泥腥味。  高大公社高寨村的一口井,地震前十小时左右,水位突然大幅度下降,水味变咸。高大公社观音山一户农民的住房,地震前两天,突然从墙脚的石缝里,冒出一股小碗粗的清水。  六一村飞家营村后的一个水塘,地震前两天,突然冒出一股股黑水,当地农民说,那是塘子翻底。杞麓湖里,地震前8个小时左右,从湖底涌出黄泥水,浑浊得像米汤一样,当地捕鱼的人认为是鱼群来了,立即下网围捕,并无一鱼,以往从没遇过这样的怪事。

编辑推荐

  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受伤人数越过32431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三大地震  通海大地震发生于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  震中位于中国云南省通海高大乡五街村附近  震级为7.8级,震中列席为10度强,震源深度约为13公里  受灾面积达到8800多平方公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海大地震真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