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处世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崔应忠、 莫志斌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2-11出版)  

前言

毛泽东,他是20世纪杰出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字和功绩已熔铸于中国现代历史的丰碑之中。毛泽东,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令世人称道的伟业,人们自然会想到时势造英雄;不过,大家都会承认,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如此之大,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如此之深,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思想、学识、才干等方面所形成的伟人素质。史实充分证明:毛泽东伟人素质的形成,应该说,最先显现于他的青年时代。青年毛泽东的青春岁月是亮丽多彩的,青年毛泽东的品学才识是出类拔萃的,青年毛泽东的青春故事是耐人寻思的。    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曾称赞他“能充栋梁之任”:同学们夸奖他为“奇特之士,气质沉雄”“居恒鹜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不可否认,青年毛泽东成为师生赞扬的杰出青年才俊,确实因其有过人的天分。然而,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亦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都是在偏僻的山村里度过的。他和村里的许多农家孩子一样,信过神佛,拜过菩萨。他吟诵过孔孟的经书,自言“读了六年孔夫子”。为抗议塾师的体罚,他逃过学;为反抗父亲的专制。他违逆过父命。养猪、放牛、种田、收谷、砍柴……什么农活都干过,毛泽东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值得深思的是,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逐步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我们认为,这主要在于他在社会实践中用心读书,修身责己,刘苦磨砺,奋发向上。    青年毛泽东读书时,不仅注意读“有字之书”。而且注意读“无字之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这样就使得他对知识深有领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青年毛泽东从小就立志出乡关,努力做“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少年邮。后来,他自觉锻炼,要做“身心并完之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更是志存高远。耍做拯救国人、改造社会的一代英才。青年毛泽东交往。无论是与亲友、老师、同学还是工人、农民,等等,他有其交往的原则,坦诚、友善、谦恭、守信……他深信,只有如此,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团结更多的人,去成就救国救民的大业。青年毛泽东懂得将来要为国隶做大事、要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自己先打好做事的根基,那就是乐于吃苦。“求学储能”。其次,做事要有计划,即要先制订做事的“图样”,还要注意方法,讲究谋略,更要有责任心,用心、细致,切不可粗枝大叶,马虎潦草。总之,青年毛泽东的读书、做人、交往、处世,给我们,特别是给我们的年轻一代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学习,去发扬光大。    青春是美好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相信青少年朋友能从青年毛泽东读书、交往、做人、处世的故事中获取丰富的思想养料。

内容概要

莫志斌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处世》是一本讲述青年毛泽东读书、交往、做人、处世的史书。这四本书的写作,主要是顺着青年毛泽东成长、成人、成才的轨迹。选取极具典型意义,又特别有说服力的史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青年毛泽东壮美的青春风采,并热情地颂扬了青年毛泽东的崇高品行与可贵精神。
《青年毛泽东的处世》是一本讲述毛泽东如何做人的书籍。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独著与主编了《说不尽的世纪两伟人:邓小平与毛泽东》、《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告诉你真实的长征》、《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现代卷)、《湖南教育史》(现代卷)等10多部著作,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曾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修学储能,处事之基  奋发蹈厉,读书不休,  须读无字之书,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第二章  高屋建瓴,胸揽全局  改造中国与世界  力排众议,推动国共合作  上山当起了“山大王”第三章  审时度势,囊势而为  我们不是天生的马列主义者  走向民众大联合,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第四章  总结经验,实事求是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农民运动好得很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五章  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引经据典谋自立  极有价值的半年自修生活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第六章  勇于任事,胆识超群第一次发表政见  空手白刃,书生智退数千兵  出席中共一大第七章  善于组织,协调鲁方  韶山“牛司令”  湖南一师学生会主席  四处奔走,掀起驱张风潮第八章  宣传鼓动,凝聚人心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湘江评论》:创办舆论阵地  化“哀痛”为力量,第九章  理论先导,躬行实践  改造其旧,先创造其新  建设理想的新湖南  找真同志,创建党团组织第十章  坚持原则,策略灵活  立足国内更有用  我们要讲究斗争的策略  上海执行部风云,第十一章  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养病韶山遇险情,  镇定自若脱虎口  巧用银圆换性命第十二章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韶山祠堂智斗族长  长沙笔斗李抱一  舌战军阀赵恒惕政府第十三章  循循善诱,刚柔并济  夜学“毛先生”  争取黄爱、庞人铨二人  农民运动的“王”第十四章  肝胆相照,以诚动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我就是工人的代表  改造山大王,收编绿林军后记

章节摘录

韶山地处湖南中部偏东,历来是一个闭塞偏远之处。但这里山势雄峻,风光旖旎。相传上古贤君虞舜南巡至此,曾被这奇异风光所吸引,于是,他命令臣僚奏韶乐九成。引得百凤和鸣,是谓: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传说固然美丽而神秘,却遥不可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真正让韶山名满天下、传遍神州大地的,是这里出了个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上屋场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毛顺生,读过几年私塾,十七岁时因为家穷被迫外出当兵。他为人精明,还乡后一面买田置地,生产粮食,一面做些贩卖稻米、猪牛的生意,家境逐渐宽裕了起来。毛顺生营生有道,却是一个自私刻薄、脾气暴躁的人,有浓厚的专断作风。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文素勤(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性情温和,为人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遇到灾荒年月,常常送米送钱接济逃荒的人。    毛泽东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思想、性格看似水火不容的家庭之中。父母亲迥异的性格与追求,恰好从正反两方面熏陶和锻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品格。    在以农立国的传统社会中,耕田种地自然是普通农家的第一要务。耕种之余,来自社会底层的生存压力和科举人仕的吸引力,使得读书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传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的模式。但由于生存压力,“耕读传家”往往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温饱和读书面前,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毛泽东出身于一个平凡农家中。抛开其个性因素不谈,从一般农村的传统和其父的性格来推断,他很可能会失去读书的机会,充其量只能读几年私塾,学些识字记账的功夫。后来青年毛泽东一度辍学,与其父在读书上的冲突,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然而,历史发展复杂而又曲折,人生也处处都是拐点。    1902年,毛泽东刚满八岁,毛顺生开始送他到私塾念书。他能够顺利人学,主要是其父受到一次官司落败的刺激。毛顺生的生意越做越大,还清了所有债务,成为当地一户“富农”。树大招风,一次山林纠纷,毛顺生与他人对簿公堂。在法庭上,由于对方引用了一句很贴切的经书原文最终胜诉,文化程度不高的毛顺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件事情对他刺激很大,他下决心让儿子把经书念好,以便将来能帮助他打赢官司。于是,毛泽东先在韶山南岸私塾就读,后转到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等地私塾。1907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因与父亲发生冲突,一度辍学在家。白天跟随长工干农活,晚上则替父亲记账。1909年秋至1910年夏,他复读于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这一时期,被毛泽东归结为读了“六年孔夫子”。    与大多旧时代学子一样,毛泽东的启蒙是从《三字经》、《幼学琼林》开始的,主要攻读内容则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此外,他还接触《春秋》、《左传》、《史记》、《日知录》等史学书籍。青年毛泽东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很强,过目不忘,常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写作水平很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对于这六年私塾生涯,毛泽东曾回忆道:“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这一时期,他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据他回忆,当时读过的传奇小说,有《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和《西游记》等。在旧时代,这些书被称之为杂书、闲书,读这类书的人则被视为不务正业。    青年毛泽东对这些书情有独钟,他常在上课时偷看这些书,一旦先生走近身前,就用一本经书遮盖住,先生一走开,照样又读起来。那段辍学在家的日子里,他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回家仍挑灯夜读,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找到的每一本杂书、闲书。每当被父亲发现,都会遭到严厉斥责。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他常用布将窗户遮着,使得灯光不向外泄露,或干脆躲到存放东西的小阁楼上,点起一盏小油灯,悄悄地读起来。    为什么青年毛泽东会不顾父亲反对,对这些杂书、闲书倾注极大的兴趣呢?其一是少年的叛逆心性,越禁止,越觉得神秘,因而也越想一探究竟:其二是相比较说教刻板的经书,这些书显得生动有趣,更有吸引力。从小有着独立个性的毛泽东,自然对这些书手不释卷。    这些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农民起义的故事,一类是描写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和英雄侠士的故事。通过阅读,毛泽东体会到传统社会中农民的地位低下,生活非常疾苦,为改变这种境况,而不得不走造反之路。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被迫造反的理解,已在毛泽东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印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许多革命先行者一样,青年毛泽东那沉睡的心智在广泛阅读之中逐渐得以启迪。    这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书,莫过于在表兄文运昌那接触的两本书:一本为冯桂芬的《校邡庐抗议》,一本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提倡经世致用之术,主张为挽救民族危机,应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洋器”、“制洋器”。郑观应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变法自强,“商战为本,设立议院”,以达到“张国势”、“御外侮”的目的。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评价说:“我读了一本叫作《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来。”    他还“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对列强瓜分中国有了一定认识。正是阅读到这些关注国家命运的政论书,毛泽东逐渐了解到中国历史和现实大势,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逐渐萌生出救国救民的理想。    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了解国家大势,青年毛泽东决心走出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到外面去闯荡。毛泽东在表兄文运昌处得知。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座新式学堂,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便决定前往东山求学。P2-4

后记

青年毛泽东的青春故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的心灵。我相信它也会深深地打动众多年轻朋友的心。受安徽文艺出版社之约。我带着我的几位研究生编著了这套讲述青年毛泽东读书、交往、做人、处世的史书。这四本书的写作,主要是顺着青年毛泽东成长、成人、成才的轨迹,选取极具典型意义,又特别有说服力的史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青年毛泽东壮美的青春风采,并热情地颂扬了青年毛泽东的崇高品行与可贵精神。    求真、写实,略作评述,这是我们编撰此书的基本原则。为了写好此书,我和我的研究生较为广泛地查找了有关青年毛泽东事迹的各类书籍、报章和网站,认真地收集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也包括文字与照片资料。我们还到韶山、湖南第一师范、桶子洲头、清水塘、岳麓山等地查找、征集史料和图片。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以及使书稿具有可读性,对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启示与教育意义,我们进行了反复讨论,尤其是我们和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副社长刘哲多次交换了意见。刘哲还特地来长沙和我们一起讨论提纲和写出的初稿。在我们辛勤的劳作中,我们终于拿出了这四本书稿。送交安徽文艺出版社审读、出版发行。    此书由莫志斌负责选题策划、提纲的拟定、统稿、定稿以及图片的收集、整理和采用。梁志明、卢湘文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读书》,崔应忠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处世》,邓文池、莫斐雅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交往》,高翔宇、蔡洁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做人》。    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刘哲副社长对此书写作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对我们的支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勘劳动。同时,对我们已征用了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易鑫同学帮助整理了图片,吴晓军、叶蒙参与部分书稿校对,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紧,学识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指正。    莫志斌    2012年3月

编辑推荐

莫志斌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处世》内容简介:青年毛泽东对如何做人、人生的目的及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具体地回答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如何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其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主张精神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提倡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的人生取向,对当前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年毛泽东的处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无论从内容的可读性、学术性,还是整套图书的收藏性、鉴赏性来说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一读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