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松汐岛的花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何卫青  页数:143  
Tag标签:无  

前言

  提笔为“绿色中国”丛书作序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应国民军政府总统佛朗哥的请求,希特勒于1937年4月26日,派飞机对西班牙的不设防小城市格尔尼卡进行了无差别的猛烈轰炸,造成平民的严重伤亡。身在巴黎的毕加索听到这一噩耗,愤然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的暴行。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并没有直接表现遭轰炸的格尔尼卡的凄惨情景,而是通过伸张手臂的妇人、受重伤的马、士兵雕像等耐人寻味的符号式表现,传达自己对战争的控诉。人们对《格尔尼卡》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而我最为关注的是它不使用任何彩色的黑白画面。毕加索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拒绝了彩色。据说,毕加索在创作之初,曾经采用将着色的壁纸贴入画布这一实验性手法,但是,最后又把那些壁纸撕了下来。毕加索的一位雕刻家朋友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使用彩色?”毕加索回答:“因为彩色会意味着某种拯救。”可见,毕加索是在以无色彩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绝望。  西班牙内战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在这个意义上,黑白画面的《格尔尼卡》也预言了人类社会陷入黑暗的那场噩梦。  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已经明示出,在艺术创作中,色彩是情感、愿望乃至理念的一种表达。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梅特林克的《青鸟》,如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所说,其青色是希望的颜色。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句诗,其“青鸟”在我的眼里,也是希望之所在。  而我们赋予“绿色中国”这套原创儿童文学丛书的颜色是“绿色”。在我们的眼里,绿色是希望的颜色、生命的颜色、成长的颜色。我们对“绿色”的追求和呼唤具有特殊的现实指向——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生态和心灵生态都因为物欲横流而惨遭破坏,绿意正在逐渐消失。  倡导绿色之思,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是一个切近的话题。我所理解的“绿色”包括了生态性。我认为,文学的生态主题包含三个层面: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包括自然生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态性(比如,游戏生活、身心“闲逛”的时间都是童年生活的生态性的表征,如果这些生活和时间被剥夺,童年的生态性就会遭受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态性之间的关系。在邀约作家们加人“绿色中国”丛书的创作时,我只是就此与他们做过一些沟通,在创作中如何表现,则全凭作家的个性理解和自由表达。因为文学创作是个体的思想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劳作,不是“八股”式作文。如果说有相对硬性的要求,那就是本丛书收人的应该是幻想文学,在文体上,采用幻想小说或童话的创作手法。  应该说,选择幻想文学,也与我们对儿童成长的生态性思考有关。今天的孩子,被围困在充满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栅栏里,面对的是潮水般涌来的书本里的那些灌输性“知识”,其结果将导致内心的想象世界越来越逼仄。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说过:“儿童的理性可以在学校发展,儿童的身体也可以通过体育来锻炼,但是,可悲的是,儿童的心灵所拥有的第三种力量却被世间所无视,正受到严重损害。由于这一原因,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可怕的缺陷。由于不用而枯萎了的这第三种力量就是幻想力。大人们在另外的领域发挥着理智的作用,可是,却因为幻想力的枯竭,使社会以及个人的生活失去了根基,而且还全然没有察觉。”激发、解放儿童的幻想力,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根本。我以为,其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还给儿童以大自然和游戏中的身体生活,一是给儿童以张扬想象力、幻想力的幻想文学。我相信,对受着“知识灌输”压迫的儿童来说,幻想文学可以给他们以挣脱的力量。  总之,“绿色中国”丛书寄寓着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期望,对中国的童年生态的一种理想。  当这篇简短的序言结束的时候,愿我们追求“绿色”生命状态的思绪还在无边地蔓延开去……  朱自强

内容概要

哑孩小树果在松汐岛出生、长大。这个孤零零的小岛,就像是一只漂浮在浩瀚大海上的绿花盘。但在这只花盘上,却没有一朵花……松汐岛远离大陆,常住居民只有小树果跟老水手明老爹,他们平静地生活着,笑看往来的船只和人群。直到小树果八岁生日那一天,平静终于被打破了,明老爹出海再没回来。于是,小树果开始四处寻找明老爹,以及松汐岛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儿童文学概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等学术著作和《属鼠蓝和属鼠灰》系列儿童故事,翻译出版《不不园》《活宝三人组》等作品。

书籍目录

第1章 星光星光,你来照我
第2章 从前
第3章 我唱一,谁对一
第4章 走进一个故事
第5章 十二月
第6章 树鸟葵下
第7章 像一个寂静的梦
第8章 家是一个奇怪的词
第9章 漂流的树/096
第10章 燃烧的葵花门09
笫11章 小树果门22
第12章 献给松汐岛的花

章节摘录

  哑孩小树果在松汐岛出生、长大。常常有人说,掠水鸥的翅膀一张一合之间,就可以把松汐岛走个遍。在那些翱翔的鸟儿们眼中,这个孤零零的小岛就像一只漂浮在浩瀚大海上的绿花盘。绿,是因为小岛上的松树——各种各样的松树,高高低低,深浅不一。  但在这只花盘上,却没有一朵花,哪怕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花。小树果八岁了,长这么大,他还从未见过一朵真正的花。尽管他听说过不少花的名字,也看过不少花的图片,知道了这是花瓣、那是花蕊,但花究竟是啥东西?小树果一直很好奇,却从来不确定。  松汐岛远离大陆,常住居民只有小树果跟明老爹,可这是个热闹的小岛。岛的西岸,四五间高高低低的松木房屋时时有炊烟、喧闹和低语飘出。只是每过十天半个月,房子里的人就会换一拨。这些人,有时候是深海的采贝人;有时候是远航渔船上的渔民,被无风的天气困住了行程;也有人自称是探险家,因为船上的储备不够了,想在松汐岛上种上一季的庄稼,为下一段航程准备充足的粮食。松汐岛气候宜人,土壤湿润,本该是种植作物的好地方。不过奇怪的是,即使是最不挑土壤的农作物种子,在松汐岛都拒绝发芽出苗。  等搁浅在沙滩上的船重新扬起帆,就到了告别的时刻。“明老爹!”每次都有人一边解开拴在礁岩上的缆绳,一边喊,“明老爹,带上小树果跟我们走吧。”有一回,一个人笑着问:“明老爹,你还要当多久鲁滨孙啊?”小树果不知道鲁滨孙是谁,可他很害怕明老爹真的带自己离开松汐岛。好在松汐岛船来船往,松木房子里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明老爹根本没有流露任何要离开的意思。  据说,松木房子最初是由明老爹盖起来的,可明老爹总是跟住在里面的“外来者”保持距离,冷淡地面对任何试图套近乎的人,更不允许有人动望丘上的松树,哪怕一枝一针。  松汐岛周围被一些不规则的沙坡环绕着,它们像一条花边蜿蜒镶嵌在岛的边缘上。花边在西面开了条宽口,这是松汐岛的最低处,也是船只登陆小岛的埠口:花边的最高处在东边,实际上耸成一座山丘,这就是望丘。望丘朝海的一面陡峭成崖,一路奔荡而来的洋流在这里遇到了障碍,愤怒地拍打着崖壁,溅起大朵小朵的白色浪花,又呜咽着退下,再积势卷起新一轮的进攻。“轰轰哗哗”的声音日夜不停。  望丘上的松树,树围大都不超过小树果的胳膊一圈粗,但一层层轮廓分明的侧枝上,绿松针茂盛浓密,斜靠着生在笔直的黑褐色树干上,也足以把海风的狂躁势头减到最弱。  望丘挡住了海浪,松林挡住了海风,松汐岛的日子倒也平淡、宁静。  八月末的一天清晨,这平淡和宁静被打碎了。  这一天是小树果的八岁生日。他已经在西岸口的一棵松树上待了好几天,时时刻刻张望着海面。半个多月前,明老爹出去打鱼时说,这次一定采一朵海菊花回来,送给他做生日礼物。其实,打从小树果记事起,就记得明老爹一直尝试要在松汐岛种出花来。有时候,他出海并不是为了捕鱼,而是去收集花种子。他把那些花种子种在房前屋后,种在望丘的坡坡坎坎里。只是,这些种子一埋进松汐岛的土壤里,就像消失了似的,别说开花了,就连一株小芽也没长出来过。不过,明老爹从没放弃。  松木房子里渐渐有了声Ⅱ向。船埠附近有一个缸口粗的环礁湖,有人正在拉昨晚张在那儿的渔网,似乎潮水带来了不少收获。  这会儿,海面上鬼魅似的迷雾还没有散开,松汐岛还笼罩在深浅不一的光影里。小树果趴在一根粗松枝上,有点担心地望着灰蒙蒙的天海,没有船的影子,没有帆篷的影子,只有远处影影绰绰几个雪白的点儿疾速地冲上冲下,在海面上无声地滑翔。  那是几只信天翁。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小树果知道,信天翁喜欢狂风巨浪。航海的人,可不怎么愿意看到这种海鸟,因为一旦看到它,准没有好天气。  果然,直到晌午,’才有一艘船漂漂荡荡地靠近了松汐岛。可这是明老爹的船吗?桅杆折断了,帆篷吹得不知去向,船舷被劈成了两片,船头上刻着的福女神也残缺不堪。船舱里,两个渔筐歪倒在一边,不少鱼虾还在一惊一乍地做最后的挣扎,湿漉漉的渔网黏着棕褐色的马尾藻,缩成一团堆在船尾,明老爹不在船上。  三三两两的人围了过来。明老爹,究竟漂去哪里了啊?  人们望着云雾渐渐散开的大海,一只只白色的信天翁掠过海面,冲向天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消失在天海相遇的尽头。  小树果跳下海松树。人群里,议论声、叹息声,“嗡嗡嗡”“喳喳喳”。有人走过来揽住小树果的肩膀,还有人在他耳边轻言细语……但是这些,小树果都没听见、看见,他甩开人们的手,翻身爬进了船舱。折断的桅杆底座上,挂着明老爹那个羽毛状的蓝羽铃铛。微风拂过,蓝羽铃铛丁零作响。人们看到,羽毛尖上挂着一滴水,不知道那是小树果的泪珠,还是未被日光吸走的晨露。  一只灰白色的海鸥悄然落在小树果的肩头,是离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献给松汐岛的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很好,快递也很好,一切都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