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与主流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明  页数:221  

内容概要

《乱象与主流——台湾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研究》是在陈明的博士论文《台湾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修改后的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政治革新与台湾当代美术缘起,官方机制——当代美术主流化的政治推动力,民间资本——当代美术主流化的资本支持,精神与实践——文化批判的兴起与美术创作,当代美术的价值取向与多重困境,余论——文化的“根”与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政治革新与台湾当代美术缘起
第一节 权威的弱化与崩解
第二节 社会思潮和美术思潮的多元与动荡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复兴
小结
第二章 官方机制:当代美术主流化的政治推动力
第一节 海外留学生的回归和本士新一代艺术家的崛起
第二节 官方机构的推动与体制化的形成
1.官方部门的推动
2.官方美术馆与前卫艺术
3.展览机制的转变与对艺术家的场地支持
第三节 当代画会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 学院教育的变革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资本:当代美术主流化的资本支持
第一节 民间企业的支持与艺术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私人画廊的发展
第三节 三方推动与前卫艺术主流地位的确立
小结
第四章 精神与实践:文化批判的兴起与美术创作
第一节 开新与立异:精神层面的转型
第二节 批判精神的兴起
第三节 批判主义思潮下的美术创作
1.装置艺术与影像艺术
2.行为艺术
3.新表现主义绘画与新意象绘画
4.女性主义艺术
5.对当代美术创作的批评与争论
小结
第五章 当代美术的价值取向与多重困境
第一节 西方化与本土化:两种观念的论争
第二节 传统美术的衰落与变迁
1.主流地位的丧失
2.潮流之外的探索与实践
3.“原住民”艺术
第三节 当代美术创作中的本土化取向及其困境
第四节 前卫艺术的“国际化”与无根性趋势
小结
第六章 余论:文化的“根”与当代美术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官方机制、民间资本与文化生态之重构
第二节 重新审视台湾当代美术的“根”
附录:台湾当代美术大事记(1980—2001)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台湾画廊的发展肇始于1970年代,后虽经80年代的低潮,却并没有衰落,继之90年代的市场回暖,画廊数量增加迅速。在台湾现代绘画兴起之前,大多数的重要展览都是由官方展览机构举行的,从1989年开始,私人画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新成立的画廊数量就远超过之前三十年的总和,买画的人口数量也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有影响的展览也开始分流到一些有实力的画廊中。1990年的画廊数量增势不减,这一年就有台中三语斋、台北文秀收藏室、上造艺术中心、朴庄艺术中心、台北承唐、清韵、云石轩艺术中心,台北塞尚画廊、圆通艺术中心等近40家画廊开幕,该年一系列“台湾区艺文博览会”在高雄举行,并由南北十七家画廊联合举办“画廊大观”系列展。1991年,台北具规模的画廊有58家,台中市有18家,台南有8家,高雄有18家,共计102家,较之于1980年的15家、1985年的30家,90年代突破百家,已经相当有规模。1992年的台湾画廊业更为热闹,该年l1月,由台湾56家画廊和7家艺术出版社参加的“画廊博览会”在台北世贸中心隆重举行,展出的绝大数绘画作品大多来自台湾本地艺术家,这次展览会共持续5天,期间包括三场演讲和一场座谈会,分别是陆蓉之的“艺术神殿里德魔术师”、蒋勋的“美术与大众的关系”、黄才郎的“公众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李涛的“收藏家、现场观众代表与画廊业者对谈”,尽管只有5天时间,但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宣传效果,不但带动了艺术品收藏者的极大热情,也为画廊展示和推销展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足之处则在于“学术及社教方面还有待于改进”。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乱象与主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乱象与主流》一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台湾当代美术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论述台湾当代美术主流化的过程,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寻找其根本原因。从49后台湾渡海三家溥心畬、黄君璧还有最后定居的张大千,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传统水墨画占据官方主流。这期间70年代“想吐运动”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台湾国际形势不利,美国在政治上放弃台湾的反映。当时的乡土意识不仅指台湾的乡土民情,还涵盖了大陆以及海外华人的回归意识,艺术家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的思想反映台湾人的乡村(城市)的生活状况,这与九十年代的“本土化”差异极大,后者背离了深入民间、底层、传统的意义,而是陷入了强烈偏狭的政治地域意识。进入八十年代台湾经济腾飞,艺术市场与创作环境日趋繁荣,从欧美学成归来的画家激活了沉闷的局面,此后先锋艺术成为主流,抽象画、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狂飙突进,这时的艺术家突破传统禁忌、对社会强烈批判、并加以嘲弄与反讽,这种态势一直延伸到九十年代中期,这区间代表性的作品有张建富《空气呼吸法》(1982)、李铭盛的《火球与圆》(批评环境问题)、梅丁衍的《戒急用忍》(装置)、吴天章的油画《对于蒋经国的统治》等,行为艺术家谢国庆的作品注重人的生存体验以及对于人本身的思考,像自囚木笼一年(1978)、每小时打卡一次持续一年(1980)户外生活一年(1981)、不看、不谈、不做艺术一年(1985)等一直延续。九十年代全球化浪潮,让台湾人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艺术家不再切入问题,多数限于个人生活情境言说。“本土化”与“国际化”议题越辩越混乱,排斥否定“中原文化”的根,妄图割断与大陆的血脉联系,艺术家成了文化历史的“失忆者”,必然会因自我放逐而迷失发展方向,这种境况在最近几年才得以缓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