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孟小冬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李伶伶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    据说,这是孟小冬晚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不说“一切都过去了”,而是说“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如果她说“一切都过去了”,那么人们就可以感受得到她对过去了的人和事的确已经从容而淡然。但是,她却在“一切都过去了”之前加上了“只是”两个字。这也许是她无心的非刻意而为,却恰恰从中透出她心底隐秘之处仍然错综杂乱。    “只是”,包含了太多无法言明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不论……只是……”,也可以理解为“哪怕……只是……”;更可以理解为“尽管……只是……”。这“不论”、“哪怕”、“尽管”后面的一切,客观上,是过去了;主观上,却沉淀在了她的内心深处。它们组成了她的人生,于是,她这一辈子,就是不想耿耿于怀似乎也不行了。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很多人为她两次为人妾而掬同情之泪。但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有人说,梅兰芳开始了孟小冬的悲剧人生;也有人说,孟小冬使梅兰芳的清白人生留下了一块阴影。这些说法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不免失之偏颇。    梅兰芳选择了孟小冬,孟小冬也选择了梅兰芳。这是他们的选择。如果说孟小冬选择梅兰芳,结局是悲剧的话,那么,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当归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却偏偏以唱戏为生的女人。这一切,使她的命运不可逆转。有一句话似乎已经成为经典:性格决定命运。换句话说,选择,也决定了命运。

作者简介

李伶伶,女,教师职业,律师资格,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2004年获南京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颁发首届“南京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称号。所著《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最高奖)、1993-2003年江苏报告文学奖一等奖(最高奖)、第二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并被列为团中央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推荐作品及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另著有《梅兰芳画传》(作家出版社2004)、《倪徵噢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日记的胡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程砚秋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等。

书籍目录

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  孟小冬身世成谜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旦行世家,三世唱旦  孟小冬成长于梨园生行世家,三代唱生  “老佛爷”赐梅兰芳祖父“胖巧玲”  孟小冬的祖父人称“老孟七”出生  甲午战争那年,梅兰芳出生  孟小冬出生时,正逢国丧期  梅家家道中落,梅兰芳十岁之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孟小冬的童年单纯而快乐  梅兰芳四岁丧父、十四岁丧母  幼时的孟小冬常被母亲带着进庙烧香拜佛初次登台  姑母说,少时的梅兰芳“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孟小冬学戏从“拿大顶”开始  梅兰芳被师傅斥责“祖师爷没给你饭吃”  青衣师傅吴菱仙被请进了梅家,为梅兰芳开蒙  孟小冬被“写”给了姨父仇月祥  梅兰芳首次登台被抱上舞台  孟小冬首次登台唱的是堂会学戏、唱戏  少年梅兰芳师承名师,练功很惨烈  搭班喜连成,梅兰芳和麒麟童成了同学  倒仓了,结婚了,养鸽子了  跪唱《玉堂春》,梅兰芳初尝“红”滋味  孟小冬的三年学艺期转瞬即过走红  京城菊榜,梅兰芳中了一次“探花”  谭老板倚老卖老,梅兰芳大胆接招,机智应对  孟小冬六岁出外跑码头  梅兰芳二十岁时才第一次离开北京  孟小冬离开上海时,梅兰芳南下到上海跑码头(一)  在北京的梅兰芳“红”在上海  在上海的孟小冬“红”在无锡  初到上海。梅兰芳只挂“二牌”  初到无锡,孟小冬演大轴  王凤卿为梅兰芳争“压台”  孟小冬被视为天才跑码头(二)  又赴上海,梅兰芳第一次遇险,险些被打断腿  排新戏,“梅派”戏初露峥嵘  孟小冬在上海首次登台时,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  孟小冬出师那年,梅兰芳第一次出国到日本演出  又赴无锡,孟小冬在袁世凯女婿家唱堂会  1924年,孟小冬第三次到无锡,梅兰芳第二次到日本组班、搭班(一)  喜群社的班主是梅兰芳,梅兰芳在喜群社挂头牌  孟小冬跟上海大世界签了一年合约  梅兰芳赴南通,和实业家张謇交谊  盂小冬、孟鸿群父女同演一出戏  梅、孟同登上海舞台  梅兰芳第一次拍电影,拍摄场景被称作“古今中外荟  萃的奇景”。  梅兰芳学画,拜师齐白石组班、搭班(二)  孟小冬签约上海共舞台,改“孟筱冬”为“孟小冬”  梅兰芳、杨小楼合组崇林社,排演《霸王别姬》  孟小冬赴南洋小吕宋  梅兰芳组班承华社赴香港演出  孟小冬赴汉口,和姚玉兰义结金兰京城聚首  梅兰芳又拍了五部电影  孟小冬搭班白玉昆班  “梅派”新戏又增八出,每出都有新创造  孟小冬北上,抵济南,险遭“狗肉将军”欺凌  梅兰芳请泰戈尔看戏,泰戈尔赠纨扇  孟小冬过津门,初抵北京,一出《四郎探母》一炮而红  梅孟同台梅孟之恋  孟小冬定居北京,拜师陈秀华  梅兰芳频繁接待外国友人,梅宅成了“外交场所”  梅、孟合唱《游龙戏凤》  梅、孟两情相悦,渐生情愫  梅兰芳有妻室,前有王明华,后有福芝芳,还有无果而  终的刘喜奎  友人撮合,梅孟结合,另择新屋而居梅孟分手(一)  反对徒儿成婚,仇月祥离京返沪  梅、孟新婚,甜蜜而温馨  迁新居,金屋藏娇  “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  热热闹闹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  扑朔迷离的一桩“血案”,凶手姓李?姓王?  梅、孟关系蒙上阴影梅孟分手(二)  梅兰芳内忧外患  内,携妻赴天津,孟小冬心生不满  外,《凤还巢》“禁演”风波  孟小冬不甘被“藏”金屋,也赴天津,重登舞台  梅兰芳发妻王明华病故  孟小冬争宠  梅兰芳冒破产危险赴美梅孟分手(三)  赴美名单公布,没有福芝芳,也没有孟小冬  梅兰芳抵美,第一场招待演出,观众“听不懂”  张彭春加盟梅剧团  “梅兰芳热”弥漫在美国本土  梅兰芳和范朋克、梅兰芳和卓别林结下友谊  梅兰芳被授予博士荣誉学位  梅兰芳伯母去世,引发“戴孝风波”  梅、孟终于分手  孟小冬公布“紧要启事”与杜月笙  梅兰芳创办“国剧学会”  《戏剧月刊》为四大名旦排座次  盛大的杜家堂会  早在1925年,孟小冬结识杜月笙  婚姻受挫,孟小冬拟绝食自尽  梅、孟分手,杜月笙从中调解重新登台  “九·一八”那天,“少帅”张学良正在看梅戏  孟小冬拜师言菊朋、苏少卿  梅兰芳自平迁沪,创排抗日大戏《抗金兵》和《生死恨》  孟小冬心灰意冷,皈依佛门,又重登舞台,再拜师程君谋  梅兰芳第一次赴苏联,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形成与余叔岩  梅、孟参加杜月笙举办的“义赈会”,却失之交臂  梅兰芳返回北平,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  孟小冬南下上海,成了杜月笙的又一个女人  “七·七”事变后,梅兰芳拒绝登台  孟小冬赴香港,和杜月笙、姚玉兰会面  梅兰芳赴香港,从此滞留于此  孟小冬拜师余叔岩  梅兰芳曾经救赎余叔岩,余叔岩誓言“甘愿为兰弟挎刀”息演  孟小冬求教余叔岩,甚少演出  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  抗战胜利,孟小冬参加电台播音  梅兰芳复出,在上海演昆曲    杜月笙由港回沪,孟小冬再次入住杜公馆  梅兰芳在上海,第二次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  孟小冬参加杜月笙庆寿演出,这是她最后一次登台永远的分离  齐如山劝走,梅兰芳却留在了大陆  杜月笙劝走,孟小冬先去上海,后离沪赴港  梅兰芳参政议政,做了政府官员,却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波  孟小冬嫁给杜月笙  梅兰芳重返北京  杜月笙死,孟小冬搬出杜公馆  梅兰芳赴朝慰问  有人劝说孟小冬回大陆,未果  梅兰芳入党,绝唱《穆桂英挂帅》  1961年,梅兰芳去世  1967年,孟小冬迁居台湾台北  十年后,冬皇去世

章节摘录

梨园世家出生梅兰芳出生的那天,整个北京城的气氛很压抑。就在这天,即1894年10月22日,李鸿章李中堂被摘去了三眼花翎、褫去了黄马褂。北洋水师“济远号”战舰管带方伯谦因在十天前在海战中畏敌逃逸,也在这天在菜市口被斩首示众。这一切都源于几个月前爆发的中日之间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节节败退,日本军队横扫东北,清廷被迫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银,几乎掏空国库。列国虎视眈眈,大清国垂死挣扎,南方革命党不断起义。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势之下,梅兰芳诞生在北京李拐斜街的梅家。有人说,出生时,他和一般婴儿并无区别,不过,哭声很响亮,很高亢。家人很欣慰地说:“又是一个唱戏的。”由于孟小冬的身世说法不一,目前大多数资料倾向于她就是孟氏后代。至于她的出生年月,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1907年12月9日,一说l908年12月9日。月份相同,只是年份相差了一年,很可能缘于实足年龄和虚岁的差异。1977年,她去世于台湾时,外界都说她享年七十。如果是1907年出生的话,她实足七十,而如果是1908年出生的话,她是虚岁七十。就传统观念而言,人们习惯上以虚岁论。因此,她出生于1908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普遍说法是,孟小冬出生于上海法租界的民国路(今人民路)同庆街观盛里(今观津里)的孟家。不知是不是巧合,也有人说她出生时哭得很响亮,家人便由衷地说“是块唱戏的料”。客观地说,无论是梅兰芳,还是孟小冬,出生时的哭声应该都无别于其他婴儿。之所以都说他们的哭声如何,并断定他们“又是一个唱戏的”以及“是块唱戏的料”,不过是梨园世家对后代本能的主观期望罢了,也有图个吉利的意思。孟小冬的母亲张云鹤,是孟鸿群的继室。孟鸿群的元配王氏没有为孟家留下子嗣,很早就去世了。假设孟小冬的确是张云鹤亲生,那么,小冬就是孟鸿群的第一个孩子,孟家的长女。可以想像,一心求儿的孟鸿群很可能将小冬当作儿子来养,盼望着她将来能承其衣钵。小冬弟妹凡人?又有两种说法,一说孟五爷只有孟小冬和孟小冬的弟弟孟学轲(又说学科)两个孩子;一说孟小冬以下,还有二妹孟佩兰,弟弟孟学轲,三妹孟幼冬。之所以如此,原因恐怕在于:一、孟佩兰的情况无人了解;二、在孟小冬十岁的时侯,乳名叫银。子的孟幼冬(据说当时八岁)因家庭生活困难,被父亲送给了姨父仇月祥,后来改名仇乐弟。此说似乎不确。孟幼冬八岁时,孟小冬十八岁,十八岁的孟小冬不仅早已经四处跑码头唱戏,甚至可以挂头牌了。如此说来,孟家不太可能还处于“生活困难”的状态。但不管怎么说,孟幼冬曾一度改“孟”为“仇”姓。孟家姐弟,除了孟佩兰,其余三人都入了戏界,孟小冬、孟幼冬唱老生;孟学轲初唱花脸,后改武生,后来,练功时受了伤,从此退出梨园,改行做了会计。“小冬”之名的来历,据说跟她出生在冬天有关。12月初的上海,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严冬,但从节气上来说,早已经立了冬。气象上,人们感受到了冷,心理上,他们更感受到了寒。因为就在不久前,准确地说在二十五天前,光绪皇帝死了。奇的是,皇帝死后第二天,老佛爷慈禧太后也死了。孟小冬出生时,正逢“国丧”期。何为“国丧”?何为“国丧期”?清帝制时代,皇帝或太后、皇后死了叫做“国丧”,民间称“断国丧”、“断国服”。早年,皇帝死后三年、皇后或太后死后一年之内,是国丧期。国丧期间,必须“遏密八音”①。国人在这段期间,必须身着丧服为他们服丧戴孝。除此之外,还不许剃头,不许宴会,不许娱乐,不许动任何响器,甚至连街上做小买卖的使用的唤头(如鼓、锣、铃、钹等)都禁止敲打。如果背着的箱子、柜子是红色的,在国丧期间,也得改成黑色蓝色。清末,国丧期一律改为一百天。一百天后,半开国服。就娱乐业而言,半开国服,意味着由完全禁止转为有限禁止。这时,演员可以上台,但不能着行头,必须穿便衣,名为“说白清唱”。显然,孟小冬出生时,皇帝、太后死了不足百日,尚处于国丧期。这个期间,既然禁止一切娱乐,各戏院自然全部停业。以唱戏为生的孟家,一时歇了业,也就暂时断了生活来源。不过,反过来说,正因为无所事事,孟鸿群也就有时间和精力,满怀期待地将他的长女迎到了这个世界。孟小冬出生这年,对于梅兰芳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而言,1908年给予他的,不是皇帝的死,也不是太后的亡,而是母亲的早逝。梅竹芬死时,梅兰芳只有四岁。他跟着母亲杨长玉依靠大伯梅雨田生活。走向衰败的家庭是没有欢乐与幸福可言的,那时的梅家老宅充满了沉闷与阴森的空气。母亲杨长玉年纪轻轻就守寡,得靠别人养活,心情可想而知。由于梅雨田一连生了几个女儿,没有儿子,梅兰芳于是有了兼祧两房、集传承梅家香火于一身的责任。然而话虽如此,由于梅家由梅雨田夫妻管家,雨田之妻胡氏又严厉有余,梅兰芳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家道中落的环境下,在胡氏冷峻的目光下,失去丈夫依靠的老实巴交的杨长玉大气不敢出,小小的梅兰芳就更不敢言语了,天长日久,便养成了低眉顺眼不敢正视他人的所谓“木讷”相。据他的姑母回忆说:“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杨长玉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为躲避兵匪,不得不每天化装,用煤炭将脸涂黑,躲着不敢见人。当时梅家为了缩减开支,将李铁拐斜街的老宅卖了,搬到百顺胡同居住。梅雨田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加上梅兰芳母子和祖母陈氏及两个姑母一家八口租住三间房。因为考虑到百顺胡同房屋浅窄,洋兵很容易闯入而不够安全,杨长玉带着儿子兰芳搬回娘家居住。杨隆寿家其实也不安全。杨长玉在娘家也不能随处走动,整日躲在杨家摆砌末(即道具)的房里。果真有一天几个洋兵冲进了杨家,每个房间绕过后执意要进这间杂物房看看,杨隆寿当然不答应,把着门不让进,双极起了冲突,洋兵竟拔出枪来对准杨隆寿,嘴里叽里咕噜地恐吓威胁了一番。为保全女儿,杨隆寿仍坚持不让洋兵进屋。洋兵无奈,只得怏怏离去。杨隆寿却因惊吓过度,不久就病倒了,这一病竟再也没能回转过来。杨隆寿死后,杨长玉只好带着梅兰芳回到梅家。这个时候,梅兰芳只有七岁。前一年,在伯父的安排下,梅兰芳进了百顺胡同的一间私塾就读。后来,私塾搬到万佛寺湾,他也随去继续读书。那时的他,因为木讷、内向而常常受同学的欺负。而他自己也不好好读书,常因背不出《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被先生惩罚、打手心。这一切使他越来越惧怕上学。时间一长,他就和大多数淘气的孩子一样,为躲避背书和责打而逃学。每天早晨,他在祖母的殷殷叮咛声中规规矩矩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可出门后却并不去上学,而是悄悄溜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旁,把书包塞进沟眼里藏好便玩去了。有一天,梅兰芳和往日一样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远离家人的视线后,他一溜小跑奔到那条小沟旁,正要将书包往沟眼里塞,忽然有一只大手将他连人带书包拎了出来,不由分说地将他拎往一旁的井台,边走边骂:“不念书,竟逃学,看你还逃不逃了!”眼看就要到井台了,梅兰芳以为来人要将他摔到井里去,吓得不轻,连声求饶:“我不逃了,我再也不逃学了。”那人这才将快要哭出来的梅兰芳放在井台边,问:“那你今后好好念书不?”梅兰芳岂敢答不,点头道:“我好好念,好好念,大叔您饶了我吧!”这一次,梅兰芳真被吓住了。这一吓,他再不逃学了,书也奇迹般念得好起来。那位吓住他的“大叔”是当时已很有名气的武生杨小楼。梅巧玲、梅竹芬相继去世后,一家大小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梅雨田一个人的身上。梅巧玲死时留下几间房,梅雨田操琴伴奏的戏份早期和一般的场面差不多,后来为谭老板操琴后,戏份才有所提高。按说要维持家庭生活本来是没有多少问题的,但梅雨田不懂理财,八国联军入侵后,梅家的日子就很艰难了。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街市一片萧条,多家戏园茶园被烧了,剩下的几家也关门歇业,戏班不得不停演而断了戏份,演员们只得外出自谋出路。名丑萧长华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烤白薯,名净李寿山上街叫卖萝卜和鸡蛋糕。

后记

南京小仓山对我来说,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原因之一是我寓住在那里的几年时间里,好好写了几部作品,而最后一部,便是这本《梅兰芳和孟小冬》。我的《梅兰芳全传》虽然不是在小仓山写的,却是入住那里后出版的。《梅兰芳全传》是在梅兰芳传记中首次正面描写梅兰芳与孟小冬关系的作品,梅兰芳的家人对我写梅兰芳曾给予热情鼓励,并提供了不少细节性史料。《梅兰芳全传》面世后,梅孟之恋的题材或涉及梅孟恋情的作品慢慢多了起来,一个并不有趣的现象随之出现了:在一些作品中,崇敬梅兰芳的作者将梅孟之恋的发生写成系由孟小冬勾引梅兰芳所致;而崇敬孟小冬的作者又将梅孟之恋写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上当受骗的故事。这两种说法显然出于主观臆测与意愿。持前者观点的人不仅看坏了孟小冬,也看低了梅兰芳。梅兰芳出名较早,阅人无数,且情商极高。何况与孟小冬相识时,已有家室,而非血气未定的少年,岂是轻易能被人“勾引”得了的!后一种说法更可笑,孟小冬登台很早,在一般小女孩菽麦不辨的年纪,就已经随着戏班子四处跑码头了,岂有轻易上人当、受人骗之理!梅孟相恋的缘由其实很简单,无非两情相悦、两性相吸、彼此相慕而已,与一般男女爱情的生发并无特别之处。倒是他俩显耀的身份,使世人把他们的爱情放大了、美化了或想复杂了。之所以对梅孟是非各执一词,除了作者的立场与情感的原因外,还因最初被人们看作绝配的梅孟之恋,最终却是以“不欢”而散场、而分手的,而且之间还曾出现过常情之下的、以及人们意料之外甚至令人膛目结舌的许多枝节,孟小冬也曾口出怨言。到了这一步,仿佛“相骂无好言”,把不是都算到对方头上就不奇怪了。但是出现这样的局面,对双方其实都无益处,更重要的是,浓厚的主观色彩,掩去了真实的历史。由此我想,该有一部以客观的态度、以史家的笔触还梅孟之恋本来面目的作品了,这是写作本书的初衷。

编辑推荐

《梅兰芳和孟小冬》是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他在台下是英凤,却是台上的美凰,她是台上的雄弁,在台下却是娇钗,舞台上的一对,终于成了生活中的伉丽,可是欢情不久,造化弄人,彼此不得不带着伤痛分手,等待他俩的,是守全不同的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梅兰芳和孟小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封面设计确实漂亮
  •   书很好看,很喜欢
  •   买给妈妈看的说写的不错就是字小了
  •   书的纸质好,内容更值得一读
  •   还没有看完,但还是可以的!
  •   在我们当地的书店《梅兰芳与孟小冬》有几个封面和插图其中有本有黎明和章子怡的。
  •   书的外观不错,插图比较清楚,整本书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梅兰方和孟小科穿插着介绍的,时间上没掌握好,觉得看起来有点乱。
  •   我就冲着他的书籍装帧来买的,当当不厚道,给我的书没有书皮的,可你这现实的封面是有的,欺骗了我
  •   本书是因为“外切口阶梯式设计形态”而打动评委,并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可以我收到的书加了“最美的书”的腰带,外切口和其他书完全一样呀!把最经典的部分去掉了,加条腰带,就算最美的书?不过,书的内容写的不错。
  •   虽然我已经非常了解孟小冬和梅老板了,但是他们之间有过交集的这些往事我还是第一次涉猎。非常非常详尽的描写,里面有一些坐着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孟小冬,我认为现在的学者中本书作者应该是最尊重小东的几位了。很感人。
  •   购物方便.便捷。今后只要能在你店买得到的产品,我都会在你这买。谢谢!
  •   从书上,我好象没感觉到他们的爱有多深,真的体会不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