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文化圈

出版时间:2010-0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编,窦文涛 主持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蒙、陈丹青、王朔、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许子东、梁文道、傅佩荣……知识精英们的“锵锵”别有一番味道。从“五四”精神到共和国记忆,从传统文化复兴到多元文化共存,从生命起伏到文学创作……智慧的清泉就从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汩汩涌出。

作者简介

◆一张圆桌、三把椅子、三个人,成就了凤凰卫视的王牌脱口秀节目《锵锵三人行》。在名嘴窦文涛的主持下,两岸三地的精英人士轮番上台,针对热门新闻事件各抒己见。节目以个性化的表达,交流自由观点,与观众分享聊天趣味。
◆《锵锵三人行》于2004年、2006年两次入选“中国电视节目排行榜”的最佳谈话节目,2004年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2008年7月14日,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主办的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揭晓,《锵锵三人行》获得广播电视类 “清谈类栏目”中国标杆品牌称号。

书籍目录

王蒙  对“形而下”我愿意磕个头陈丹青  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王朔  文学语言你让我“规范”什么呀许子东  张爱玲一生连“小团圆”也没做到刘震云  好作家对生活要有不同“见识”张承志  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坚持批判”白先勇  念过大学没有理由看不懂昆曲傅佩荣  儒学热满足了国人的文化乡愁

章节摘录

插图:今天的人没有热血去“信”了窦文涛:你说那时候的人刚烈,我就记起胡适说他上过一个中国公学,因为这个学校老办不成,有志办学的人就跳水自杀,说我要唤醒国人办学校办教育。这事儿今天的人很难理解,至于吗?再说章太炎,清政府伙同巡捕房的人来抓他们,小年轻邹容跑了,章太炎挺身而出,说“抓我吧,好汉做事好汉当”。进了监狱之后,他还给邹容小友写了一首诗,那意思说别跑,回来受难。结果邹容看到之后,还真就回来了,坐牢!陈丹青:还有谭嗣同。我后来看《走向共和》,它给了我一个感性认识,就是谭嗣同当时在军机处上班一一军机处的房子现在还在,其实就是国家的军事官员,等于现在我军参谋部的一个人。可是他呢,多壮烈!他说改革总要流血,那我做流血的第一个人。窦文涛:而且这些人出身都还是士绅家族、贵族子弟,谭嗣同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啊。许子东:关键是那代人他真信那些东西,他们强烈地信,不管民主也好,自由也好,他们信!因为他们信了这个,所以就不信原来那些礼教、伦理、裹小脚、辫子什么的。而且他们不仅是道理上信,还相信他们做的这个事情会使得他们信的东西得以实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三把椅子、三个人,秉承平民视角的清谈态度,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发表极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拥有浓厚的人文价值取向。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到了窦文涛手里,伪君子不如真小人,大俗即大雅。观众将这个栏目比作老舍笔下的《茶馆》。  ——刘长乐《锵锵三人行》的十年就是窦文涛这个涉世不深的小混混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  ——窦文涛文涛和文道长期合作,至今还在合作,不论他们真实情况如何,至少表面看上去颇为相投,算是凤凰的文武双煞。  ——程鹤麟

编辑推荐

《锵锵三人行:文化圈》由王蒙,陈丹青,王朔,许子东,粱文道,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傅佩荣联袂编写。本书:放胆 放言 放松 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锵锵三人行·文化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4条)

 
 

  •   《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我以前看的还真不多,可能是因为觉得老窦不够帅,请来的嘉宾中,美女帅哥也寥若晨星。有种说法,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但说白了,不管是男人女人,无论谁坐在电视前,都会变成纯视觉动物,智商严重下降,至少我是这样。一直到这档王牌脱口秀节目结集出版,变成持中、公允的文字,既没有美幻的视觉刺激,也无富于磁性的甜言蜜语,此时,我才真正静下心来,点一盏橘色的小台灯,倾听字里行间透出的智慧的声音。

    王蒙,陈丹青,王朔,许子东,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许子东、梁文道…这些猛人们在老窦的戏谑调侃中锵锵一番,经常让我大笑到满床打滚,幸好当时住在宾馆,可以纵情恣意。但更多时候是掩卷沉思,总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老窦请来的这些嘉宾们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谈笑间,其人格魅力就会深深地地感染读者,他们对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看法,反映了知识精英们的闪亮的人生智慧和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王蒙说“对形而下我愿意磕个头”,陈丹青说“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王朔说“文学语言你让我规范什么呀?”许子东说“张爱玲一生连小团圆都没做到”,刘震云说“好作家对生活要有不同见识”,张承志说“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坚持批判”,白先勇说“念过大学没有理由看不懂昆曲”,最后一篇里,傅佩荣说“国学热满足了一种文化乡愁”。

    回过头来再看看书名,“锵锵三人行”后面还加了个“文化圈”,“文艺圈”似乎不是个什么褒义词,但给“文化”后面加个“圈”字,则是另一番味道,仿佛是把那些大师们拉下神坛,“放胆,放言,放松”聊一聊真性情,真小人……但上天下地神侃一通后你会发现,在这个全世界都吃在麦当劳,都在穿阿迪耐克,都在盖摩天大楼,修高速公路的时代,作为一个背靠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我们内心竟是有那么深的文化乡愁,这不是矫情,而是你很可能不知道“五四”到底是什么,你很可能听不懂“昆曲”、看不懂“论语”,你做不到像王蒙,张承志那样在祖国的边疆,在被放逐、被忽视的年代,依然能够选择乐观,满怀诗情……我们内心深处希望连接传统,希望传承文明,希望得到古老华夏和少年中国的力量,但此时的我们既回不去,也连不上,这就是文化的乡愁……

    还好,还有人坐在这里“锵锵三人行”,让我们至少知道可以有怎样的一种“文化”,知道后才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傅佩荣说了“人活在世界上,最怕内心无所向往,感觉生命好像就停在这里。”显然,我们不想让生命停下…..
  •   每个人青年的时候都是文学爱好者,甚至都是诗人。

    诗人是梦想家——青年运动、青年办报、青年救国,青年创造历史。今天的青年也遗传了祖辈的百年“幼稚病”,直到今天,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然而差别是,当年的“五四”青年,高举民主的旗帜,即使未能理解民主的真正涵义;可今天的青年,甚至没能回到“五四”的起点。

    陈丹青说,解放后三十年中国几乎没有纯正的小说。和民国才子没办法比较,更难和鲁迅项背而望。刘梦溪说,二十世纪的大师是空前绝后的,他们对西方学术思想观念的大量吸收,宋儒和清儒不能及;而其传统文化根底和国学修养之深,又使后来者不易望其项背。王国维、马一浮、熊十力、萧公权、钱锺书……中国现代文化史若是没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理想”,定会黯淡许多。

    然而,“五四”的后果被劫持了。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文化圈》中说,“五四”被文化激进主义,被政治潮流,被政党意识,被国内外种种势力劫持了;而新白话运动则被“民粹主义”和“权力崇拜”劫持了。

    此后年间,随着大师陆续仙逝,中国继而遭遇了每十年一大变的动荡年代。王蒙说,中华民族吃饱才几年啊?咱整个民族史就是饥饿史呀。文化圈的裂缝愈加明显,而至今日,俨然生成大裂谷。

    举昆曲为例。白先勇在《锵锵》一书中谈到,我们几乎从“五四”以来有系统地把中国文化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不教山水画,不教中国音乐,也不教昆曲了,使得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有了问题。早在民国二三年,北京戏剧界对昆曲的热忱,已经由全盛时期渐渐衰落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更不消说今日了。

    面对传统艺术的式微,对昆曲情之甚深的白先勇却恨恨而言,现在的青年,念过大学没有理由看不懂昆曲。他说,从古到今,从中到西,都有一种精致文化,虽然不普及,但它很重要。昆曲也许看的人不多,可是看过的那些人很要紧。

    姑且不论现在的青年能否鉴赏昆曲,早年的鲁迅却从根本上不赞同这一论断——他似乎不大喜欢京剧。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鲁迅尖锐地讽刺:“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与白先勇对昆曲的执着形成了跨越时空的针锋对话。

    陈丹青曾撰文写道,从“五四”直到1949年中国幸亏有一位胡适,也幸亏有一位鲁迅,幸亏有人反对胡适,也幸亏有人反对鲁迅。可到了我们的时代,鲁迅被独尊、胡适被批判,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被抹杀,总的目的,就是剥夺我们的尝试、判断与选择。

    仿照陈先生的那般思维,我只能说,当今文化圈,幸亏有白先勇爱昆曲,也幸亏有鲁迅不爱昆曲。更幸亏有王蒙、陈丹青、王朔、许子东、梁文道、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傅佩荣……怀揣“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理想”,坚持对生活的不同解读与批判。

    这才是我们的“五四”,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圈。(MM)
  •   一张桌子,三把椅子,“锵锵三人行”——中国式脱口秀。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涌出智慧的清泉。
  •   所谓脱口秀,就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有口才,那是很多人羡慕的。在锵锵三人行文化圈中的侃侃而谈势必影响着一代文化青年人。
  •   据我所知,这是锵锵三人行出的第一本书,十年心血的结晶,窦文涛的节目才能称得上是中国最好的脱口秀节目。
  •   小时侯常常写诗,到现在也时不时抒发一下感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通过作品通过交流联系在一起,文化圈便逐渐形成.这些名人做客锵锵三人行轻松的聊天,勾勒出文化圈的一道风景.观众和读者通过节目或者通过图书认识这些人,知道这些事儿.这些简短的谈话,确实有时能发人深省.
  •   经常听锵锵三人行,书里的内容基本都听过。不过本书是将某一话题的几次节目整合成一章。尤其喜欢看王朔的那章,非常有意思。应该算是锵锵节目中的精品出版成集,喜欢锵锵的非常值得一看。
  •   爱看锵锵三人行!爱听窦文涛那公鸭嗓,哈哈哈
  •   窦文涛可以算是锵锵三人行的灵魂人物了,其机智幽默,和其他的嘉宾比起来毫不逊色,看他们你来我往地闲聊,妙语连珠,实在过瘾!
  •   原来就很喜欢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但这本书完全就是呈现当时谈话内容,还行
  •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90%以上期次都值得看,精选的书就更不用说了
  •   锵锵三人行的每一期节目几乎都能让观众看到每位嘉宾的性情。
    就像是真人秀一样,很精彩,很带劲。
  •   喜欢锵锵三人行,希望能有更多的好节目出来。
  •   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总拿锵锵三人行举例。那时就对这个节目充满了崇敬和向往的感情。没机会看到节目,看看书也挺过瘾的。
  •   看过锵锵三人行,挺喜欢的,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书.
    看了一下,写的还不错,眼前立刻就浮现出来节目的现场了,呵呵
  •   封面设计极为特别,锵锵三人行这节目很不错,值得一看
  •   以前一直爱看《锵锵三人行》,但是电视上过快的语速和思维常常令我不能很好地阅读主持人和嘉宾的思想和活动。现在看书能能静静地思考和体会了
  •   收集锵锵三人行
  •   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好看。书也不错。
  •   性情中的真小人,曾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平时生活自闭如此,不爱看报也不看电视,只和关系较好的朋友来往。但是他的主持风格却深深为我所喜爱。这种风格是所谓“闲人俗话”而非“正论”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一副“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文化圈内的几位朋友做客锵锵,那些话语可谓是有个性、有特色、有阅历,很不错。
  •   很喜欢窦文涛调侃式的主持风格。在他的带动下,嘉宾们往往以最放松的状态畅所欲言。王蒙、陈丹青、王朔、刘震云、张承志……一众文化人,齐聚《文化圈》,调侃文化圈,让读者也跟着文化了一把。这也算难得了。
  •   平时每天下班后都在迅雷上看最新一期的锵锵,一直比较喜欢这个节目。这本书是根据类别提取精华,特别喜欢其中五四那章。
  •   古今多少文化事,都付锵锵笑谈中。
  •   锵锵常看,觉得就是一电视节目,过眼云烟,没想到整理出来的这本书含金量还挺大。
  •   五四带给文化圈的影响太大了,那个时候是少年中国,激情四溢热血的年代。陈丹青说“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说的太精辟了。《文化圈》这本书用王蒙、陈丹青、王朔、徐子东、刘震云、张承志、白先勇、傅佩荣几个人的观点,精要的把文化圈的思想和事件做了一个小汇总。不错
  •   放眼望去,窦文涛可算主持人当中的佼佼者。《文化圈》这本书里,不管他是一本正经,还是语带调侃,总透着一股子智慧。或许是这样,才能在与王朔、许子东、梁文道等重量级嘉宾的言谈之中,总揽大局,令人佩服。
  •   以前常常收看凤凰卫视傅佩荣教授主讲的《国学的天空》。在《文化圈》一书中,再次看到傅教授,倍感亲切。
    傅教授说:“人活在世界上,最怕内心无所向往,感觉生命好像就停在这里。”
    “国学热”的兴起,大抵也是如此吧。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打断了,似乎生命的过程就不完整了,于是大家更无所适从了,于是陷入了文化乡愁之中,只有靠“国学热”来弥补。
    此举未尝不可,但更好的,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吧。
  •   犹记得当年大学讲到戏曲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播了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听不太懂戏词,但全班同学看得如痴如醉,其婉转清丽的唱腔更是引人入胜。彼时便觉遗憾,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那样偶然的机会才一触其皮毛呢。
    无独有偶,看《文化圈》一书时,正好看到有白先勇先生在谈昆曲。白先生在书中说:“我们几乎从‘五四’以来有系统地把中国文化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不教山水画、不教中国音乐,也不教昆曲了,使得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有了问题。”
    先生所言,我极其赞同。按照蔡元培先生的提法,大学应该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地方。但是目前看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完全不够。希望大学生们都能读一读此书。
  •   这书名叫《文化圈》,不过在书里头,窦文涛问王朔,你不是文人吗?王大爷却说:我当然不是了,孙子才是文人呢!
    王朔就尽管着侃吧,不过几乎人人都把他当文人罢。即使是个流氓,那也是个流氓文人。

    本来看这流氓的文字就有意思了,这回听他和窦文涛和梁文道鬼扯,更是过瘾。不过这家伙是话痨,侃得窦文涛都成了陪客哈!
  •   陈丹青的揪人文字
    王蒙的老顽童性格
    王朔这个流氓!哈
    刘震云的个性幽默
    许子东的这个气质
  •   冲着节目,冲着窦文涛,冲着王蒙王朔许子东一对文化人,就想去翻一翻!

    结果,还不错!值得一读!
  •   买这本书,就是冲着陈丹青。但是看完以后,觉得很值,陈丹青不用说了,王蒙、王朔、刘震云、梁文道……每个人都讲得很好。
  •   觉得它的目录不错,里面对每部分有个小简介。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唠嗑也差不多吧,只不过聊的内容有些不同而已。聊天说白了就是让人思考问题:
    现在大兴国学,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普及哪些?国学的兴起,就像文化乡愁的大爆发,国民在寻找生命的根、寻找生命安顿的力量。国学教会了我们真善美的我们该是什么样子。
    文学该干什么?干预灵魂与揭露矛盾。如何才能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了解国情,不是了解北京上海香港的情,而是了解最贫穷、最落后的农村的情。
    形而上的东西和形而下的东西该怎么对待?解决了形而下,才有心思形而上;这是普通人的逻辑。
    该怎样对待逆境?无论怎样的逆境都有它值得珍惜的一面,像王蒙在新疆呆的十六年,用中国人的阿Q精神度过了十六年,当然阿Q不是贬义词,他让人乐观、有力量。
    。。。
  •   文化圈,顾名思义,谈得是文化与文人。
    张承志对此下了注解:作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他的任务和责任只有一条,就是坚持批判。阿谀奉承,到处去说好话、去搽脂抹粉,这永远不是知识分子和文学的使命。

    那我是不是也要批判几句?
  •   陈丹青说,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五四”只是一场运动,但它成了中国文化的分水岭,影响了好几代人,并且这影响还将持续下去,看不到尽头。上学的时候,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五四”完全是正面的、高大的,及至后来,也看到有人在批判“五四”。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批评,过去的已然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比较积极的做法,是把握当下。因此,很欣赏陈丹青思考问题的角度,他让我从第三面去重读了“五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五四”
  •   这节目很欢乐,几品茶几盒瓜子两三友人,侃侃而谈。谈天谈地谈人生,这次谈的是文化圈。文化是什么?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思想、行为、习惯、宗教、信仰都是文化的范畴。而这本书写的这么一个圈子,我想应该只是文人墨客的那个圈子吧。历来这个圈子故事都很多也很精彩,看了这本书更有这种感慨了。
  •   窦文涛的这本书给了一个文化圈的轮廓,依稀见到文化人的影子.正如他主持的节目一样精彩,值得一看.
  •   作为一个文化圈的边缘人,我常常和主流文化圈擦肩而过.认识到了这一点时,我才把精力投入到文化圈发生的事中,看了这本书,学到了知道了观点和文化圈的事,受益匪浅啊.听窦文涛和这些文化圈的前辈聊天,感觉文化圈也不是那么遥远.
  •   本来就喜欢看三人行,鉴于书上的内容都是节目中的对话,我会考虑把节目全下下来看,有声有色有表情比较有意思。
  •   王朔的东西看了不少,感觉这个人带点痞气。这回在《文化圈》里,发现王朔还是挺真性情的,他说:“别人委屈我,我绝对记仇,但我绝对不欺负比我弱的。”有这种念头的人应该不少,不过能像他这样直接说出来的,恐怕就不多了。王朔,有个性!
  •   文化圈向来不乏八卦趣事,没想到窦文涛也彻彻底底的八卦了一回。哈哈。有意思。
  •   这个前前前部长,就这么自吹自擂的哈~~~
    不过确实的,历史都是我们改造的,文化也是。
    文化圈,其实没什么界限,谁都可以偶尔地踏入一只脚来。因为谁都可以文学一把。
  •   喜欢三人行的朋友 都应该收藏此书
  •   不管是脱口秀,还是真人秀,窦文涛都做到了很顶级的程度。跟嘉宾谈笑风生侃侃而谈,轻松实用。看节目的观众也自觉舒爽:终于有一个节目不装了,终于有一个节目能把话说到人们心坎里去了。节目不错,书也差不到哪儿去。看过了。
  •   每一个圈子都有一定的文化。文化圈却更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想想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圈名人谈笑风生的样子,就觉得这本书应该很不错。
  •   一个圈子的形成,必定依附与一种文化,和很多种思想的交叉.<文化圈>用轻松的气氛阐释了这些文化圈里的人和事儿,很不错!值得一看
  •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孔子时说:“天下的君王乃至贤人实在太多了,活着的时候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孔子只是个平民,可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仍然推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侯王,凡是讲论六经道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当作是判断和衡量的最高准则,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文化圈是孔子奠定下来的基础,自然少不了儒文化,但在这些文化当中,有各种思想,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读了<文化圈>之后对这些文化界的名人生活思想更加贴近了几分,有收获!
  •   朔爷那么有个性有思想,太吸引人了!我冲着王朔和窦文涛也要看完它!
  •   近代作家当中,张爱玲一直是最喜欢的一位。没想到《文化圈》里专门有一章就是谈张爱玲的,许子东教授深入剖析了张爱玲,从作品,从人生,从感情,让人看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看完不禁想到:为何后来再无人超越张爱玲?或许,只有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个特定的环境,才能早就那样的人!伊人远去,此情不再。
  •   聊天中智慧四溢,几位文化圈的名人智客碰撞出来思想的火花给人启示很多.不错!
  •   在香港念书的时候,学校一共开了两门昆曲课。一门是中文系的昆曲鉴赏,一门是艺术系的昆曲,包括肢体的,耍刀弄枪的。
    课程会安排经常去看演出,因为香港演出特别多,《文化圈》书中白先勇那一章,中大那个教授说的青春版《牡丹亭》前年真的在香港火了一把,反响特别好。
    我记得前年的时候和一个北京同学看在香港看了一场三十六位名家的京剧大荟萃,有孟广禄等等名家,唱经典选段,像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等等,也反响特别好。
    又记得再往年推两年,广州也搞过类似的粤曲新唱,用全新的高科技的布景,非常新颖的戏服,以及中英双字幕,演了一场《花月影》,而且让大学生一元钱看戏。也反响特别好。
    其实包括现在的服装都开始复古了,年轻人对古典戏剧还是有很多好奇的。
  •   张承志的老同学说他的外号叫“张匪”。这个曾经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作家确实带着一身豪气。在《文化圈》里,他很坦率地说,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坚持批判。
    在犬儒主义盛行的当下,还能听到如此直白的言论,十分痛快。
  •   提到“五四”,我们想到的就是那几个人,那几件事,诚如陈丹青讲的,“我们现在知道的‘五四’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稀薄的、被提炼出来的‘五四’,就那几个人那几件事反过来倒过去在那讲”。
    我们至今还活在“五四”的后果里,不过,我们对“五四”了解的太少太少。
  •   喜欢窦文涛,喜欢这个节目。。。艺术和疯子只差一毫米。。。
  •   看了书,让我想起节目的现场场景,真是回味无穷啊.....支持窦文涛!
  •   有这么一本书可以把文化圈里的事儿一一记起。很不错呢。
  •   许子东说,张爱玲一生连小团圆都没有做到。《小团圆》很大程度写的是她对于母亲黄逸梵的记忆。她的母亲拥有他所有的梦想:年轻漂亮,有外国男朋友,有新文化。
    对于黄逸梵来说,缠足之辱是唯一的遗憾,所以她很喜欢到处飞,仿佛在向命运宣战。

    张爱玲恨妈妈,因此也恨离别,恨漂泊,但这就是命运。从四岁第一次看着漂亮的母亲去法国,到后来张爱玲自己颠沛流离的大半生,她的生命仿佛是由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一次又一次的漂泊组成。
    不过她母亲对于她的伤害是她母亲自己不知道的。
  •   窦文涛主持风格喜欢,所以书也支持一下。
  •   第一章王蒙就谈这个,对“形而下”我愿磕个头……
    其实我们一直都趴着呢,匍匐前进。
    之所以有形而上下之分,还不是因为我们太依赖形而下了。

    形而下不只是那些俗气的东西,还包括各种苦难,是那些苦难给予了我们想形而上迈伸的机会。
    面对苦难,刘震云是完完全全地自娱自乐,自嘲自解。没有杯具,他哪能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喜剧?

    王蒙也经历过不少苦, 他在书里边说:“你不乐观怎么办,你让我干吗?你是想让我自杀想让我发疯,你给我一建议。我只有一个选择:乐观。
  •   网络电子年代,好久没静下心来看这种书了。大多脱口秀节目娱乐性要多于文化性,我不喜欢看,但是这本书暂时让我静下浮躁的心来认真的读下来。
  •   政府的公文要规范,法律要规范,我文学小说你让我规范什么啊。我对虚伪的道德说教特别讨厌,我不侍候你!别人委屈我,我绝对记仇,但我绝对不欺负比我弱的。
    ——王朔
  •   之前也常看电视版的,但还是看着铅字舒服。看这本书,真是体会到什么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了。三个人,大胆、风趣、营养的言论,可以说是很有文化价值的,好好研究一下,说不定以后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用得到哦。
  •   应该是国内最好看的脱口秀节目了·
  •   很好,真实的语言,喜欢窦文涛
  •   嗯。。喜欢朔爷~~~

    窦文涛很机智。。语言很幽默。。不像大多数的电视主持人。。端着。。太讨厌了。。。
  •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在娱乐受众的同时,他自己身心也得到清洗,受众在被娱乐的同时,发现愤怒已被消解殆尽。
  •   我一想到窦文涛坏兮兮的笑就想买一本看看,果然好玩。
  •   聊得漫无边际,聊得轰轰烈烈。
    不愧是十几年磨嘴皮子磨出来的功夫,不论各色人等,都能被窦文涛不露声色地控制着节奏。
    高难度动作!
  •   真正的大家,也许就存在于不多见的事事道道之中,随意的谈话,便即凸显出大家的风范,不过还是不苟同同某几位的观点,是有点做作的表情,喜欢陈丹青
  •   王朔的那篇不错!很有个性.
  •   看王朔的谈话,觉得他有过人才华,却没有大师的气场,如果好好修炼,他是可以得诺贝尔的
  •   《我叫刘跃进》当时只看了开头,就笑得不行了。
    我发现懂的《刘跃进》该怎么笑的人,看《夜店》那一堆喜剧是笑不出来的。
    所谓黑色幽默,何为黑色?必定夹杂着苦难。

    说回这本书,刘跃进,哦不,刘震云也讲了一章。他太幽默了。
    没有幽默我们怎么活?

    作为一个正宗的八零后,其实对于过往的动荡年代无法想象,只庆幸自己生于平安年代,那些没有刀光的剑影,在前辈的文字中感受即足够。

    在早些年,生命贫贱的不值一文。光听说谁谁谁家的孩子死了,养不活。基本早夭太正常。现在?

    今天富士康跳第12个了。
    这世界咋么了?
  •   枕边放着这本书,看每一次三个名嘴的谈话。我知道,也许那永远不是我的生活。

    但是,还是希望看这样的文字,知道可以有人这样看我们的生活,为生活而愤怒。
  •   不错 有很多文化名人
  •   一个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总有背后文化背景的支撑。读了这书,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视野和观念上还是需要好好打造的。
  •   那三个小人,很耐人寻味。
  •   所有的悲剧打碎一地看也是喜剧。大恶之后才有大善,没有经过大恶的儿女,他的善良也是屈指可数的一小部分,不会有大善。
    刘震云的语言有幽默,有智慧,有哲理,有痛楚,锥锥见血。所有的一切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
    电视剧《手机》热播,不能错过啊
  •   许子东谈的很好!
  •   这本书是将当代中国文人在节目的话进行初步的汇总。其实在电脑中都可以收看到,但是通过书的形式能更加直观理性。
  •   刘震云太搞笑了!!同时也很深刻!

    他在书里这么下结论:

    所有的悲剧,其实打碎一地看,也是喜剧。
    忧患可以化成愤怒,但是忧患也可以化为幽默。
  •   听他们几个人聊天很享受,长知识
  •   对我这样一个笨人来说,百无聊赖是书生,可是嘴也笨,所以读他们的机智与幽默,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
  •   三个火枪手,精彩
  •   点错了买了两本,
    基本就是节目内宾,还略去很多,不推荐。可以做收藏用。
  •   这个节目很不错,气氛很好,喜欢。这书也不错啊,的确含金量很大恩!!!
  •   学生党,学新闻的,我觉得物有所值。
  •   关于繁体字的一段辛亥革命的一段非常的引人深思,真君子之道
  •   智慧闪烁
  •   好看 耐看 震撼
    智慧的一些人
    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些人
    让我觉得我要买要看的书真是太多了
  •   长了各方面的知识。
  •   电视中的永恒版
  •   看了,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   好书,推荐拥有!!!
  •   喜欢这个栏目去买的这本书,很好!
  •   言谈犀利,给人启发。
  •   TV每天播,每天播每天跟着看,好看。再回头看书,还是好看,TV上用耳朵一听而过的东西,又重新用眼睛咀嚼一遍,一种香甜的反刍,鲜美多汁的回头草。
  •   对话形式的书
  •   随意很真切
  •   质量好,内容轻松又有营养
  •   增长见识,耐心读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