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未了情

出版时间:2011-1-15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李黎  页数:155  
Tag标签:无  

前言

流言•私语•传奇把这本书里的文章,大致按照时空和性质分成三个部分,就发现标题全是现成的——张爱玲早已拟定妥当,不用我费心构思了:就是“流言”、“私语”和“传奇”三辑。第一部分是寻找张爱玲的上海——或者说,是我追寻探访张爱玲昔日上海的足迹。正因为张爱玲,上海对我才有了另一重文学乡愁的意义;近几年来一再回去,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到上诲,都像遇上她不同的写作与生命过程。明知张爱玲的上海年代是我永远无法进入的过往,却正因为时空的错置,实景与文字的今昔对照,那沧桑无常之感才更形强烈。然而最强烈的还是文字:是张爱玲用她的文字让人看见,甚至听到,六十年前的月亮和月下的流言私语。美国加州则是她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加州的张爱玲其实已经不复是文字的张爱玲了,我去旧金山和洛杉矶她的“故居”,其实连凭吊也算不上;只是身在加州,总会感到时空上我和她拉近了一些——也仅只“一些”而已。那两座她曾住过的公寓大楼,一北一南,在明媚的加州阳光下完全不显岁月痕迹;想到上海那几栋陈旧疲敝的故居,方才明白了加利福尼亚是没有沧桑的,因为不是她的故乡。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鸿爪和南加州的孤绝隐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私语”吧。第三部分,传奇,却不仅仅是张爱玲一个人的了——没有胡兰成,成就不了她这一部分的传奇。前些年因为偶然的机缘,竟能登门拜访胡兰成的侄女“青芸”——胡春雨女士,亲聆当时已九十高龄的老人第一手的口述故事,获得了有关胡兰成、兼涉及张爱玲的宝贵资料。青芸老人生动地叙述许多从未为人所知的往事,才澄清了几桩历史悬案,印证了早先阅读文本时的一些疑问——比方读到朱天文引胡兰成说“张爱玲虽然冷淡,却是有侠情的”,“侠情”两字岂是能随便比附,想胡兰成必有所指;我读时只以为是指托他营救柯灵一事,岂知竟还另有隐情。人虽已去,茉莉花茶未凉,沉香屑也依旧点燃着。正如二十年前那部影射张胡的电影《滚滚红尘》主题歌说的:“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李安的电影,《小团圆》的出土,张爱玲不但没有被遗忘,她和胡兰成的传奇还在世间流转。《失色之戒》和《对照》两篇,其实不仅只是影评和书评,也是将作者文本与世间交织的耳语传奇作一个“对照记”吧。张爱玲的传奇还没有完,也完不了。正是因为张爱玲,才带到了胡兰成。我之本意原非翻寻胡的历史,只是张胡二人生命里那段短暂交集,却成就了其后漫长的文字风流,委实让入难以搁下。胡生在江南,茶桑水乡半读半耕的小户人家,自小到大眼里笔下都是什么日月山川,明亮而荡滟;张则完全相反,生干官宦世家却目睹没落衰败的坏空过程,眼底笔下尽是幽冷的月光,埋伏着疯狂与死亡。这两个人的相遇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若非那个新旧交替的无常乱世,胡不致有大起的机缘,张家亦还不致没落至此。两人原本并无相集之机,竟能相遇结交乃至结发,原是那个动乱时代、孤岛世界的传奇。然而浪荡才子与落难小姐纵是有“执子之手”的缘,终究没有“与子偕老”的份。便是在吃也看得出:胡自称不讲究吃,朱天文记他在台北住隔壁每天过来吃饭,简单饭食也吃得津津有味;张爱玲则写过:小时一家人吃饭,就只她吃出鸡汤有怪味,一问果然是病鸡,她不免得意自承嘴刁。读《谈吃与画饼充饥》就看得出她在吃上有多讲究;她给朱西宁的信里撇清说明自己对吃是“最不会撑场面,不过另有一套疙瘩”。张爱玲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公主,二十床被褥底下的两颗豌豆也感觉得到那疙瘩不适。胡兰成却是可以随遇而安继之而留情的,颠沛造次于他原是最自然不过,写到初初定居上海过那般寒伧日子,也全无委屈之意。难怪张爱玲的食衣住行,看在初识但早经世面的胡兰成眼里,虽简静却无来由地华贵到令他不安。可能是异极的相吸吧,这样两个人遇到一处,能擦出火花却注定不能久长;也正是那短暂的交集之际,纵使岁月并非静好,现世更不安稳,带出来的却可能是两人最静好安稳的部分——至少,那段日子是年轻的张爱玲人生和创作最美好的时光,就像胡兰成记下的一个三月艳阳天,两人亲密地同乘一车,漫天飞舞的柳絮扑发沾衣,“人世都成了仙境”。如此良辰美景,真真是须臾无常的华丽缘啊。张爱玲把她当年仓惶辞乡的心情记忆写成《浮花浪蕊》,而我却是在人逝物非之后,还试图追索还原那个春日柳絮纷飞的如梦景象……自少年到中年,我的阅读的人生里先是遇张而后逢胡,这些年来算不清反反复复读了他们多少回,兼之涉及相干或不尽相干的书籍篇章更是不计其数。对张胡二家,于文,我是心存无限感激;于人,却是从来未曾想过刻意找资料、作研究。但身住张爱玲驻足最后一程的加州,有意无意间总会勾起故地情思;而近年频去上海,更觉时时处处张爱玲的文字记忆扑面而来躲也躲不过。付印前夕重读这些文字,就像是检阅一个时代的烬余录;集成此书,感觉既是偿文学之愿,也是负历史之责。李黎2010年夏,于美国加州斯坦福

内容概要

  《张爱玲·未了情》分为三辑:  第一部分是寻找张爱玲的上海。  第二部分私语。美国加州是张爱玲的另一世,以及最后一段人生路。她在北加州的雪泥鸿爪和南加州的孤绝隐居,是她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私语”吧。  第三部分,传奇,却不仅仅是张爱玲一个人的了——没有胡兰成,成就不了她这一部分的传奇。

作者简介

作者:(美)李黎李黎,本名鲍利黎,祖籍安徽,194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赴台湾。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大学历史系。20世纪70年代赴美,就读于印第安那州普渡(Purdue)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曾任编辑与教职,现居美国加州斯坦福,专事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其主要作品有小说《最后夜车》、《天堂鸟花》、《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书简》等;散文《别后》、《悲怀书简》、《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声》、《晴天笔记》、《寻找红气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等;译作有《美丽新世界》。

书籍目录

前言流言•私语•传奇1辑一流言浮花飞絮3苦竹30石头记37冬日之旅:从爱丁顿到重华45辑二私语苍凉的手势65孤岛传奇68离席71海上花落73四十年前的月亮78萝丝玛丽86辑三传奇关于《今生春雨•今世青芸》93今生春雨•今世青芸97失色之戒——李安VS张爱玲128中与西,实与虚——对照《小团圆》138

章节摘录

石头记  一个夏天的午后,我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吃了午餐出来,想要独自随意走走。可是我的方向感本来就差,加上对上海不熟,更糟的是我心目中的上海还有新旧两套路名,于是立刻就在蝉鸣声里迷路了。慌乱中转了个弯,忽然面前出现一栋非常眼熟的公寓房子……我正心想不会这么巧吧,就看到大门上方的“常德公寓”四个字了。  头一回特意来看这栋张爱玲的故居,是一年多以前一个下着细雨的春天。之前我已看过不少照片,建筑似乎还称得上气派,跟想象中半个世纪前的形像连缀得起来。可是亲眼见到的楼房却像是矮了一大截、旧了几十年;加上大门口停着几辆脚踏车,更显得杂乱无章。早些年有不少张迷登门寻访,还有敲门升堂入室的,后来住户们大概不胜其扰了,于是大门上了锁,外人根本进不去。那天我只得在外头观望了一阵,试着想象六十年前张爱玲从阳台上眺望到的“在天际云影日色里”的上海(胡兰成语):朝西是静安寺,朝东是张园遗址,朝南是万国公墓,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而今唯有静安寺还在,不过修得富丽堂皇,显然非昔日面貌了。  张爱玲是一九四二年夏天第二度迁进这里,直到一九四七年九月迁出,住在这间公寓里的五年是她生命中最璀璨华丽的时光——她写出了一生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作品,与胡兰成结识、结婚,最后在情感的重创中决绝地离开。  前些时闻说常德公寓作为“张爱玲故居”给挂上了牌子,我在欣慰中也有些意外。照理说,以门牌、路牌标志文学家艺术家的故居,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相当常见。但在中国,张爱玲绝非那种文以载“道”、足当正确思想楷模的作家,迟至八十年代才重新“出土”,而且个人背景和作品的意识形态对有些人来说还颇具争议性……如此想来,她的这项身后“殊荣”其实来得并不容易,可见上海还是个有气度的城市,不枉她对上海的一片深情——套个她现成的文章题目:“到底是上海人!”  这些天来遇上破纪录的高温,正准备等天气不这么热了,再专程找朋友陪我来常德公寓,为新挂上的铭牌照几张相,怎料到竟在无意之间忽然面对!既有这样的巧遇,也就顾不得气温了,赶忙凑近抬头细细打量——更幸运的是那天随身带着相机,不必改日再跑一趟了。  牌子是奶油色大理石镶着青铜边,风格略近西方古典;铭文以中英两种文字镂刻在石上,暗红色的“张爱玲故居”五个大字之下是“常德路195号”。中文部分小字写道:“张爱玲(1921—1995),女作家;写作风格,朴素秀逸。一九五二年,赴美国定居。一九九四年,由皇冠出版公司出齐‘张爱玲全集’十五册,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的‘特别成就奖’。”英文部分看不清,想来是这段简短文字的英译吧。  青铜镶边的上下都有玫瑰花纹饰,顶端有个小小的张爱玲头像浮雕,看来是取自她收在《对照记》里的一张少女时代的旧照:略微俯首、低垂着眼;她为这张照片写的说明是:“这张太模糊,我没多印,就这一张。我母亲战后回国看见我这些照片,倒拣中这一张带了去,大概这一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五。末叶她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遗物中的这张照片。”可见她自己虽然不一定喜欢这张照片,但母亲喜欢,后来在母亲遗物中见到,似乎因而有了特殊的好感。  最难以置信的是铭牌上竟将她的生年(1920)写错,推迟了一年。牌子倒是十分醒目,正好在“德”和“公”两个大字中间的下方;只是正上方的那户人家,不偏不倚的把一架大风扇放在窗外,成了幅不伦不类的背景画面。  常德路旧名赫德路,所以胡兰成说张爱玲住在“静安寺路、赫德路口”。原名很洋气地叫爱林登公寓(也有人照原字发音叫成爱丁顿公寓),建成于一九三六年,是座八层西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型是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两翼各六道长长的乳白色阳台的水平线条,对比着中央部分从最上层一路到底的垂直线条,非常显目而有特色。早在一九九四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然而我一年多前初次看到就已经感到它陈旧了,跟照片里的昔时模样简直不能比;这天在皇皇烈日的无情照射下,格外显得衰落疲敝,周遭大楼愈盖愈多愈高,而且步步近逼,使得这座年届七十的“优秀历史建筑”瑟缩其间,简直教人看着心酸。  然而如果房子有记忆,他该会记得当他才三年新的时候,是何等时髦气派!那时年方十九的张爱玲,随同母亲、姑姑第一次搬进来,住五楼五十一室;其后不久她就去了香港念书,一九四二年夏天回到上海还是回来这里,与姑姑住进六楼六十五室。那年冬天,她从圣约翰大学辍学成为专业作家;在她诸多以公寓为场景的小说之外,也有专写到这间公寓的一篇散文《公寓生活记趣》(1943)。一九四七年六月,张爱玲去信温州与胡兰成诀绝,三个月之后就同姑姑搬走,待胡兰成半年后寻来时早已人去楼空。  我有预感这栋充满记忆的房子不会存在太久了,正如许多盛载宝贵记忆的容器,往往最是脆弱易毁的。《倾城之恋》里那堵地老天荒的石墙只存在她的文学想象里:“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有一天,这座楼拆了坍了毁了,那块大理石铭牌还能见证什么样的故事呢?  幸好,最脆弱的纸张上已经写好了是最顽强的石头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爱玲·未了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毕竟是学者出身,即使是些零碎的小块头文章,也是很重要的一手资料,尤其是寻张在上海的足迹,比淳子那本书有价值多了。而且对祖师奶奶感情很深,也懂,小团圆对照一文,很有些特别的角度,立意和眼光都有独到之处,非常感谢这些严谨而有用的研究,以慰我们这些普通张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