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迷雾

出版时间:1987  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  作者:松本清张  译者:谢志强,张素娟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重迷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第一次看悬疑类小说,确实把我吸引到。本以为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谁知是发生在中立国。虽然一笔带过,但里面令人疑惑的秘密着实很棒。情节紧张、高潮迭起,总在我猜想之外给出另一个答案。要不是当当活动5元买的这本书,我是不会看这类书的。接着继续看松本清张其他书。
  •     首先还是念一下大家都唾弃的书名。《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这个烂俗的名字当然是读客图书为了吸引眼球、提升销量而使出的下三滥伎俩。我想说的是无论名字取的怎样夸张恶俗,最基本的底线还是书名要能够代表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本书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这个“背叛日本”的野上显一郎,即便是因为他的身世为主线而要从他身上找名字,用背叛来作噱头未免太下作。野上显一郎当年的所为,不过是代表了日本军方中一派的意见,而另一方也只是军队斗争中的对立面而已,并不能代表日本,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背叛日本”。读客把这种不加思考的荒唐名字丢给读者,只能让他们在阅读后大呼上当,失望于全书丝毫未见的想象中的尔虞我诈、离间与背叛。
      
      那么原书名《球形的荒野》又如何呢?此名呼应于全书结尾处的“一个对祖国所作所为悲凉至极点的人,放弃自己的国籍,那么地球上所踏之地,不过是一片荒野而已”。因此对野上显一郎来说,除却祖国日本之外的地球,便是球形的荒野了。那么这是一本写野上显一郎在他乡生活的书么?或是以他在国外经历为主线的书?当然都不是!这是一本发生在“荒野”之外日本的、野上后辈们发掘其踪迹的且算悬疑小说的悬疑小说。却用只在结尾处露面的这个作为线索的非主人公的一句对他乡的感叹来做书名,在我看来同样算是文不对题了。“球形的荒野”这几个字,除了因为其独特而同样有噱头这一点之外,我丝毫没有看出对本书内容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因此,即便看过原书名后来读这本书,阅毕同样会有被书名误导并大呼文不对题的感受吧!
      
      再简单说说内容,这是我第一次读松本清张的书。也可能还是因为读客封底“日本悬疑宗师”的几行字而抬高了心理预期的原因,总之读后很失望。首先情节上并无跌宕起伏、悬疑丛生,虽然出场人物不少,也未有悬疑小说普遍的人物关系复杂与线索错综之感,全书平铺直叙,给人“平平淡淡事情就结束了”的感觉,并不是很引人入胜。可能这就是松本清张作品的特点,如果是这样,那我对这种特点还真是不太感冒。
      
      松本作为日本人,在写作风格上虽然不可避免的带有日本式的叙述方式和细腻思维,但庆幸其并没有在纷繁冗长的日式心理描写上多花太多文笔,这是我读了几十页后长长松了一口气的。虽然书中几位主人公有很多心理活动,不过对这些内心想法的描述都还算直白简练,叙事整体流畅。这是其不同于很多日本作家的地方,也是我对其产生唯一一点好感的原因。目前正在看《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感觉依然是这种相对简练的风格,不知是不是可以以此排除翻译因素对原作者风格的误判的推断。
      
      最后再念一下封面设计。虽然为了销量读客图书早就不要节操了,但这种用武士刀戳膏药旗的创意是谁想出来的?这已经不是低不低俗的问题,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可劲儿整”的意思在里面了。我请读客图书的各位在大呼“好设计、有创意、契合书名”的同时,用你们的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日本国有一本小说封面是中国大刀把五星旗劈成两半,内心敏感无法碰触的中国人要激愤成什么样子?
      
      总之这是一本书名(中文名/原名)、封面与内容大相径庭的不怎么悬疑的悬疑小说。请对本书有兴趣的人抛弃因为名字、书皮产生的一系列预想再去读,这样说不定你还会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泰斗松本清张的力作,深入浅出,跌宕起伏地写出一段鲜为人知的二战内幕,杀身成仁,促成终结罪恶战争的野上显一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不仅没有立功受奖,反而落了个隐姓埋名,流离失所,有国难投的悲惨结局,即使在二战结束多年之后,依然沉冤不得昭雪。说明什么问题?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人还在,心不死。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兴风作浪......都是明证。《重重迷雾》,迷雾重重。日本军国主义贼心不死,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世界人民不可放松警惕!
  •     松本清张的书,真的是写的很不错。一步步地剖析着野上显一郎的对于爱国与爱人民之间深刻的内心情感,与久美子的爱父心切。
      
      文章的风景描写也为人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有时候真的觉得这种深入社会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的是很好的。
      
      荒野,对于一个失去了家的人,哪里都是一片荒野。最后文章的注释终于诠释了文章《球形的荒野》的题目。个人真的不是太喜欢这个中文的翻译。
      
      最后父女相见,唱着儿歌,随入波涛,使人伤感。
  •     1.世界三大推理小说家之一的松本清张,他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阅读,说来惭愧。发现他的许多书都还没再版,能买到的比较少。
      
      曾经不是很喜欢推理小说,一是因为小时候接触的多为本格推理书籍,读起来很费脑子,二是因为总觉得这种题材不入流,会因为看他而被身边的“文艺青年”鄙视…然而近来所读的书中,多半是推理,自然是以社会派推理为主。东野圭吾可说是打破我阅读习惯的第一人。在此之前,欧美文学一直是阅读的重头戏,但每次读起来总感觉很累,不知是翻译的习惯问题还是业内关于欧美文学的翻译定式,弄成中文后都是那种感觉,读起来干枯无聊。
      
      日本文学确实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说读欧美是为了增加阅读量,那么读日本文学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阅读渴望。东野的语言平实,但极具可读性,本以为松本清张身为前辈文风会厚重些,没想到同样好读,愿读。
      
      野上显一郎练米芾的书法,因此“一”总是有独特的上扬趋势。芦村节子和舅舅一样喜欢古寺,因此在几处都发现了“田中孝一”这名字。作为同样对笔迹很敏感的我,认为因此而疑惑是很正常的事情,初中的一件逸事让我在那之后对人的自己更加敏感。
      
      一名外交官的去世详情触及各方利益,添田的采访接连碰了钉子,想到以后也可能会从事这项工作,就对男主人公倍感亲切,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必有媒体人存在”。添田这一角色更加符合那句话了,记者与警察只有一步之遥,出自本人。记者和警察都会对事件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都难免会让当事人讨厌,且两者的最终目的并不同。
      
      亚冠联赛球场上“朝日新闻”的广告,让我联想到国内的报纸很少会这样“做广告”来宣传自己,想必是因为报社在国家中的性质不同。一个是为了报道事实+盈利,一个是为了报道事实+政府喉舌,即便也有盈利的成分在,但恐怕不那么迫切。
      
      2.如果不是因为松本清张,不是因为学校图书馆书过于匮乏,我可能就会错过这本精彩的书了。因为这本书的封皮太丑了,封面和封底都是。
      
      看第一眼,就联想到了那本《叉叉山海经》,很难看的封皮,丑的要死。第二眼,发现刀划开日本国旗,流下了血,不错的设计。第三眼,发现宣传性的语言太多,关键是本可以放在腰封上的东西竟就出现在封面、封底、进而整张书皮上,一眼望去觉得这本书真复杂。
      
      3.忽然发现还有“球形的荒野”这样一个名字,躲在封皮的角落里,差点没看见。网上关于这本书的报道方向是,“换了个书名书就立马畅销了”,现实中好像没这么夸张。找来了日剧SP看看。
      
      4.感觉这本书的16节及以前比较吸引人。
      
      5.这本书唯一的不足:添田彰一你的直觉太强了吧,各种准确…这么善于想象和联系的人应该去当刑警。(影像版里还真变成刑警了…)
      
      P288
      
      绑架书记生的其中一个人说话很激动,傻了吧唧的很搞笑。
      
      P290
      
      同样是日本战败,在他们眼中是“沉重的事实”,在我们眼中是“大快人心的事实”
      
      6.对话的形式在推理小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之前曾经阅读过岛田庄司的一本书,和这本书相比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对话,常常不知道哪句话是谁说的。甚至会出现将一个人说的话,劈成挨着的两段,很奇怪。
      
      7.还是《球形の荒野》——人家的原名比较好吧!
      
      8.P311的几种植物:细叶青蒌藤,南五味子,米(米诸)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野上先生又找了一位法国妻子,也许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身份,还是真的有了感情呢?未可知。
      
  •     推理小说的紧张诡谲、历史背景赋予的责任感与困惑与细节描绘的细致动人结合起来。孰是孰非的历史问题或许永难确解,但在或懦弱或无奈或不近人情的表象之后,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动用着全部的能量。这才是世间悲喜剧的最大价值。
  •     刚才写了点评论提示说字数不够,不理解既然是自己写自己的读书感受为什么还要限制字数?字数少就不能算是读书笔记吗,无奈自身的强迫症或者是轻微的完美主义心态驱使着自己还得把这个书评贴出去,书评应该是跟读完书的数量一致的,唉,这种病态的心里。买这本书比较偶然,记得是亚马逊搞活动的时候买够多少钱书就能额外送一本,单只能在指定范围内挑,选中它当然是因为书名,阅读的时候才发现是本推理小说,之前对这种小说不是很感兴趣,看了之后发现不错,意境,我想说的是意境,除了缜密的逻辑和推理之后,人物人性中所能迸发出来的一切美好与不美好的东西都展现了出来,描写手法和文字叙述都值得称赞,可读。
  •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对野上先生来说,巴黎和沙漠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他而言都只是一片荒野。
      
       可以想象他在定下放弃自己的国籍,离开自己的亲人时的那份挣扎。
      我是被震撼了的。
       如果人可以为国家如此付出,那么他的价值与意义已经不能再以一般的定义来衡量。沙滩、海浪、灯塔,伴随着一老一少的儿歌声,我不禁被松本清张独特的意境描述所感动。
      
       就像一个词叫,同情之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推理,更是对历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阐述,从深透的人性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无可奈何的人间世事。这样的抉择,更多给予了我们这些读者反思。同时也是所有人类对战争的反思,也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历史观,战争观,价值观塑造一个强悍的形象。
       小说的推理一如松本清张其他的著作,喜欢松本的一定不容错过!
      
  •     故事本身很精彩,作者的用笔十分细腻,即便有大段的写景和心理描述也不觉得赘述和熬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没有深刻的议论式评议,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句句都透出真实,结尾处没有渲染情感大戏,十分平凡而美好……
      但是,看完书再回头看封面和书名,真心觉得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不过也不得不说,这个书名的确容易引人注意,特别是我这种对松本的书不是非常了解的人,只是其实故事本身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所谓“意义”在里面,故事只是故事而已,所谓意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     只关乎小说,不关日本真实历史。
      如果不是野上与丘吉尔“勾结”往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这场战争不知道还要打多少年,还要牺牲多少人。在伊东武官之类的陆军强硬派眼里,野上自然是叛徒,可是从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人眼里,野上不惜抛妻弃女把自己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痕迹抹杀掉,他才是使战争停止,拯救了日本的英雄。
      但是有一点不知道算不算是松本清张的刻意。野上1944年宣布死亡,开篇就说野上病死17年,死亡时久美子6岁。书上没有显示节子与久美子的年龄差,也没有显示节子与亮一的年龄差,但是野上17年前就认识亮一。而且亮一在1961年时还没有孩子,年纪应该不会太大,17年前应该还没有结婚,应该还是个孩子。在这点上,我觉得是作者的刻意,因为野上不能见久美子、孝子、节子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刻意写出了野上与亮一在17年前就认识,反而觉得有点牵强。
      另外,该书的原名《球形的荒野》更能突出野上的心境,但是不看完整本书是完全找不但名字与小说的结合点。而中文译名《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则带有主观意识,容易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感觉,但却能从大概上知道小说想要说的内容。当然,这都是在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才得出的体会,如果让我说哪个名字更贴切,我还是愿意选择《球形的荒野》。
  •      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抛弃妻子,对于一个心系国家的人来说,这个决定还算情有可原,可是已经过去十七年了,就算回来会招致杀生之祸又如何?自己在抱着新妻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结发之妻在家的痛不欲生?固然他离开家乡是痛苦的,可这也是他自作自受,难道他的亲人就不痛苦吗?他的妻子没有再嫁,女儿、侄女也都心心念念这个父亲、舅舅。既然已经选择了离开,干嘛还要假惺惺的回来?就算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能和孝子见上一面,说几句话,但是怎么就不向女儿详细的问问曾经的妻子的事情呢?只问了一句“令堂可好?”,一句“令堂可好”就能代替这近二十年的岁月了吗?他的几个朋友还各种维护他,帮他想尽方法和女儿见上一面。
       伊本就是典型的日本狂热分子了。坚信日本陆军能重新站起来,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签投降书就不信日本会输。野上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正义的,可是在伊本这群人眼里,就是叛国贼。都过去十七年了还想置人于死地。
       话虽如此,纵然觉得野上不该抛弃妻子,不该决绝的让一家几口人都承受痛苦,但最后野上和女儿交谈时,还是有被感动到。抛开对野上的偏见,他当时见到女儿时的心情一定异常激动,但还要努力掩饰自己,不让女儿发现。问女儿对自己看法如何的时候,想象出他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女儿回答说,想起了一个很想念的亲人,应该是对野上最好的安慰了吧。
  •      第一次读松本大师的书,对于看了众多推理悬疑类书籍的我来说,这一本书并没有那么多的悬念和惊心动魄,却更多了一些思考和回味。
       作者细腻的笔触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历史积累和人文情怀,单是字里行间的文字享受就让我有一气呵成的冲动。
       故事吸引人之处不在于多么复杂的情节和多么紧张的氛围,而在于巧妙的衔接和人物间若隐若现、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是喜欢这样温情而平实的行文风格,其实称“风格”还有点言之过早,等我多看几部大师的名作再细细品味吧。
  •      本身就非常喜欢日式推理,大名鼎鼎的松本清张也读过不少。之前看过根据这本书改编的日剧SP,加上饰演野上显一郎的是十分喜欢的田村正和,对这个故事的印象十分深刻。
       只就本人看过和接触过的而言,一直觉得每当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关于太平洋战争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表现的基本都是无法接受“大日本帝国”的投降,或者避重就轻不提及有关中国的方面。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心里自然不舒服,但是考虑到这些作品更多的是面向日本国内,也不是无法理解。
       所以当时在看SP的时候,感觉自己第一次接触到了日本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思想与看法,感触良深。
       偶尔在书店看见这本印着斗大名字的书,出于好奇拿起来一看发现作者是松本清张,看了背面的简介立刻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球形的荒野“嘛。
       以至于当时的自己一直以为“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是对于这本书的一句话介绍,还在想干嘛把介绍印的这么大,找了半天才在封面的右下角发现球形の荒野一行小字,又想怎么把真正的名字印的这么小。直到买回家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以为的那行巨大的介绍就是这本书的标题。于是坐在家里满脑袋黑线。
       对于野上显一郎来说,十多年来因为无法回到真正的家,无论自己的足迹踏过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地球对于他来说只不过就是一个球形的荒野而已。尤其读到最后再回味球形的荒野这个名字,更能体会到战争对于加害者与被害者来说,同样都是残酷与悲哀的,以及松本清张这个原作者取名字的别具用心。
       所以对于这个哗众取宠的绕口令似的译名,非常无法接受。
       也许仅仅对于一个译名来说,我的反应有点强烈。但是让读者们读过之后自己去回味与感受其中的意义,比起这个容易挑起民族仇恨名字要好太多了。
  •      可以说是被书名吸引才去看的,以为会把日本当时的政治社会作为主要内容。但是读下来才发现完全是在讲述如何发现一个“已死”日本外交官被人发现任然活着的事时。
      
       这本书我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并非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是研究。相反,我反而不是很有兴趣只是想读完它而已。
      
      
       总觉得有种被骗的感觉呢。
  •     平时关注日本历史多是在非虚构类文学中了解,很少涉猎小说。能有幸拜读本书,说实话还是拜本书的书名和那触目的封面所赐。
      个人认为,本书对日本陆军的军国主义的剖析不够,感觉俞天任先生著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对日本的陆军参谋们到有深刻分析。对野上书记官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活动着墨过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所处国际环境交代的也显简略。不过本书能从日本人角度去分析战争、责任以及人性已属不易,我一直认为应当把日本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加以区分。毕竟,底层日本的老百姓,也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特别是在本书结尾野上父女在一起唱儿歌时的画面令人动容。总之,感觉内容精彩不够,但情节可以触动心灵。
      
  •     又是一本营销噱头大过内容的书,把书名改成这样吸引读者的没节操行为我会到处乱说吗?导致现在看见有个熊猫logo的书就各种不想看。书的悬疑性一般,节奏是日式惯有的拖沓。封面设计的实在太夸张了亲,是为了吸引爱国FQ们吧
  •     是在机场书店买的书,由于之前对松本清张并不太了解,于是对这本书的初读让我多少有点失望。是的,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它并不是很出彩,并没有很精彩的悬疑,很迷人的诡计。
      之后稍微了解了松本清张,做为社会派的鼻祖,更可称为东野圭吾的前辈的日本三大推理作家之一,我一下明白了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在剧中人物的演出中,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对二战时纠葛在战时漩涡中的人物命运的追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国,自己的信仰。处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价值与集体的利益可能是冲突的,孰轻孰重,除了当事者之外没法判断。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利害关系的复杂最后都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最终选择以“亡者”的身份活在这个世上,失去了原来的国籍,失去了和亲人共处的时光。而所有牵涉其中的人,也只能在漩涡之中寻找自己的平衡和生命的支点。
      故事最后那段描写,让我几近落泪。我似乎亲眼看到了一个日本老人和一个小女孩在岸边石头唱和的场景。碧海蓝天,之后,就要别离。
  •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打转,发愁房价油钱,咒骂节节攀升的物价。二战?想起来,似乎和赤壁之战一样遥远。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并再三拒绝道歉。愤怒才让二战的记忆拉回我们眼前。
      羞耻地发现,我只能记起卢沟桥事变,只知道大屠杀中丧失的人有30万,历史的细节早已模糊。在度娘的帮助下,才确认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距今不足七十年。恰在此时此境,在书店偶然被一本叫做《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击中了民族心,吸引我翻开一读。日本人写二战,就够让读者耐下心翻一翻;没想到居然是日本悬疑宗师松本清张老爷子的作品,这位日本国民级作家一生著作等身,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如此背景之下的推理小说,兼有趣味和严肃的期待,读起来真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故事是从一片古寺的幽静安宁中开始的,节子深受已过世的外交官舅舅熏陶,懂得欣赏古寺之静美,节子流连美景,忍不住怀念舅舅,却在访客名册上意外发现酷似舅舅独特笔迹的签名,悬疑由此展开;这不可思议的巧合给节子舅母侄女一家带来了看不见的波澜,像被暗涌的潮水一般裹挟进重重迷雾之中;侄女久美子的男友作为一名敏锐的记者开始追索,抽丝剥茧,引出行事诡异、态度奇怪的关系人,并遭遇重重调查阻力;与此同时,久美子身边接二连三发生看似平常却又充满玄妙的事件,按照推理小说的惯性,读者难免担忧久美子性命安危,但即时先后发生两起命案和枪击案件,迷雾却始终未丝毫伤害到久美子。作为看惯了名侦探柯南和悬疑小说的人,总是习惯于最后时刻才指认真凶,并正义宣称:“真相只有一个!”松本这部作品却极令人意外,在故事未完结之时,作者就自行揭出谜底,谜底揭晓,真相却没有大白于天下,真相上落满更厚的历史尘埃,抖落真相将惊动太多秘密,正如文中人物所言:想知道答案,“去问温斯顿•丘吉尔吧!”松本清张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将一个看似普通的日本家庭和日本天皇、丘吉尔为点缀的二战宏大背景缝接起来,在家的语境下,暗中讲述“国”的动荡。松本清张是日本社会派小说的开创者,赋予推理小说以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内容,在这本小说中得以深刻体现,在推理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之外,又有深刻的社会反思意义。   
      阅读时,我在松本清张的文字丛林里像敏捷多疑的猎狗四处搜寻,发现作者有意无意丢下的面包屑或小石子,峰回路转花明柳暗、跌宕起伏,被情节推着疾走,悬着一颗心、提着一口气,恨不得屏住呼吸,一气儿读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揭露谜底时,作为推理小说读者,我是有些失望的,仓促急切的悬疑收尾似乎失掉了布局时的沉稳节奏,凶嫌自己跳出来大段大段地解释自己的动机、由来,仿佛是《名侦探柯南》中千篇一律的处理手法。重重铺陈后的草草了结,难免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转折生硬的感觉,跃跃欲试挑战破案智力的读者也许会感到隐隐的失落感,但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长处就是摆脱了侦探小说单一趣味推理取胜的特点。它秉承“社会批判,描写人性”的宗旨,因此,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读者们常常感受不到那种快意恩仇般的畅快,也看不到破解答案后的豁然开朗,松本清张更多的是用推理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高层的统治集团。这部小说就用人物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战争巨大伤害的批判,也隐含了对领导集团为私利而牺牲他人的否定。
      松本清张在作品中对被二战改变命运的人给予深沉的同情,以至于整部作品都笼罩了淡淡忧伤的气氛,以优美的文笔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困惑与挣扎。这部小说的封面是一把武士刀将日本国旗血淋淋的刺穿,但实际上,整部小说并非视觉上如此血腥,相反,松本清张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常常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带来的一股清新之风,文中苔寺等古寺景色的描摹,读之就像是从城市走入乡野,站在葱翠的山间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风。所以,在谜底揭穿后有点耐心,作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惊艳又忍不住回味再三的结尾。沙滩、海浪、灯塔,伴随着一老一少应和的儿歌声,仿佛进入了一个深情而内敛的意境中,这种感觉是看推理小说不常有的,其中浸润着松本清张的深沉的功底和深深的同情。
      日本有剖腹谢罪的文化,其中“介错”是为切腹者担当补刀行为之人的称谓,让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说实在的,我不太认同书名的翻译,总觉得整本书灵魂深处是对外交官老无所归、茫如荒野的孤寂命运的同情,小说原名《球形的荒野》似乎更加贴切;同时,与清新平实的文风相比,武士刀刺穿日本国旗的封面,似乎也血腥有余。但想来,也行这样的书名和封面在书店中可能能吸引更多读者翻一翻,总比各种成功学的叫嚣书更有意思吧。也许就像封面的隐喻,我们不妨YY下,将这部作品看做为战败日本充当了一次介错,为军国主义切腹谢罪后补上一刀,助其尽快死亡。小说中的日本外交官在二战尾声做出了关乎个人生死和国家胜负的抉择,而整个后续的悬疑发展,也像是在历史尘埃落定后,给他无望的人生补上人道主义的一刀,减轻他背叛与隐忍的撕扯,免除他的长久苦痛挣扎。
      
  •     此书快翻至结尾处,有一注释说“在日本,这本书叫做《球形的荒野》。” 一个对祖国所作所为悲凉至极点的人,放弃自己的国籍,那么地球上所踏之地,不过是一片荒野而已。相比之下,《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固然直接表达出故事的梗概,但还是更爱注释里的翻译方法。
      作为并列为三大推理大师之一的松本清张,也是社会派的开创者。后起之秀的东野圭吾,题材更加广泛,可追本溯源的祖师爷不能忘。看多了推理类的书,以前追阿婆,后因迷你剧追起的柯南道尔,在社会写实派面前,都逊色了。语言翻译的功力,年代的远近,现在还是成了社会派的拥趸。
      关于日本与中国的历史问题,历来已久都是争论的焦点。无论是夕爷还是道长,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为一小群人的错一棒子打死一大群人,实在太不应该。真正需搞清楚的反对对象是背后浮现的日本问题,再直白一点,应是罪恶本身。不少残忍杀老弱妇孺的士兵,真实生活里其实是相反的一面,甚至风度翩翩 ,诗词歌赋都信手拈来,小津安二郎便是一典例。大多数士兵在特定环境下,成了一枚螺丝钉而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遵从命令。
      偏偏是有些螺丝钉不甘做螺丝钉,毕竟都是人,忍到不能再忍,便选择逃避。
      国家与家庭,孰轻孰重?自己逃避了,的确可终止战争,但所谓的代价是不能和妻子女儿再见面,不能眼睁睁看着后者长大,明明是活人,非得以“死人”的名义存于公告上。
      是你,会怎样?
      代价太大,所有牵连的人都离开原有的岗位,为避免疑心。可偏偏这爱国主义教育出来的,除了国际主义精神的,还有拼死护着军国主义的另一批。
      错了吗?好说吗?
      都难。
      人不过是有很多面相罢了,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是好人与好人在一起,却可成为彼此的敌人,这大抵是所怀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效忠的对象不同。
      命运的无奈之处,却是让不想发生的事,不想遇见的人,都在同一时空里相遇。
  •     看到这部书的尾声,仿佛进入到了作者文字描绘的意境之中,沙滩、海浪、灯塔并伴有悠扬的歌声,这种感觉是看推理小说不常有的,松本清张的功底确实值得称道。
      小说以一个偶然发现的不可思议的事实为开端,围绕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实,主人公开始了追索,但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与此同时,女主人公身边接二连三发生了看似平常但又很奇妙的事情,而由于期间又发生了两起命案,使得人物的正常生活罩上了一层迷雾。在经过许多波折后,迷雾渐渐消散,不可理解的事实也有了答案。于是,在诗意的环境中,故事结束了,但人物未来的命运依然象雾一样难以把握,只好由读者自己设想了。
      本书虽然也有命案的发生,但书中更主要体现的是战友的忠诚、朋友的信赖以及亲情的可贵,同时对命运的安排也有着些许无奈。
  •   刚才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被封面日本悬疑宗师这几个字说影响,觉得松本文笔还不错,至少在日本推理小说中算的上好的,合我胃口。
  •   日本社会有一种原自江户时代的陋习,叫做村八分,是指对于村落中破坏成规和秩序者进行消极的制裁行为的俗称。
    村八分的内容是将人们共同生活的十件重要事情中,除了协助埋葬(尸体放置的话会有尸臭甚至引发传染病),以及灭火(置之不理的话会延烧)这两件事情如果置之不理会将造成他人困扰外,剩下的八件事情(成人礼、结婚、生产、照顾病人、房屋改建、水灾时的照顾、每年的祭拜法事、旅行)完全不进行交流及协助。
    这种行为在明治以后乃至现代日本演变为对罪犯亲属、学生中弱小的人、语言不通的外国人、邻里中个性过于突出的人、工作团队中拖后腿的人的集体欺凌恶习。集体欺凌的强度之大,足以导致个人乃至全家自杀的悲剧。日本社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系统性反思集体欺凌现象。
    如果野上回国跟妻儿见面,固然自己一死没什么,但他的身份一旦暴露,依日本社会对破坏规则者集体欺凌的强度,妻儿最后恐怕只有到富士山的树海(自杀胜地)去寻解脱了。
  •   霓虹喜欢拍松本的作品。
    因为他确实在反思霓虹社会存在的问题。
  •   在楼主极力建议我们不要刻意制造民族仇恨的同时,我只知道现在岛国在不断挑起民族仇恨。
  •   楼主,球形的荒野在书的左下角。
  •   原名是啥
  •   球形の荒野
  •   同样觉得,作为推理小说,失望了点。不过对二战中人物的命运描写,却很深刻。最后父女的见面,让我几近泪流。
  •   好喜欢这篇小文
  •   谢谢夸奖~
  •   命运的无奈之处,却是让不想发生的事,不想遇见的人,都在同一时空里相遇。
    好。
  •   谢谢呢~小感小悟~
  •   写的好 打算买这书了 OK 哈哈
  •   这部书写景的地方大赞!
  •   看了你的评价,我越来越有兴趣了
  •   恩,我也想看。
  •   松本清张的小说,首先好看
  •   虽然只看过日剧,但是确实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