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行·王蒙说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凤凰书品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蒙VS窦文涛,20年来最尖锐的话题大碰撞:“特殊环境下的告密”“同性恋”“性早熟”……从毛泽东说到韩寒,从“文化革命”说到国学热……    “锵锵三人行”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是中国“清谈类栏目”的标杆品牌。《锵锵三人行•王蒙说》基于该节目,将王蒙先生的精彩对谈收录成集,该书分十个章节,从文化谈起,用最尖锐的语言评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    平时鲜少接受媒体访问的王蒙做客“锵锵三人行”,与窦文涛、梁文道、查建英当面锵锵、笑谈人生。王蒙数十年的岁月沧桑,使他成为文化变迁史的一个标本,而他的命运也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当王蒙遇上窦文涛,两人麻辣斗志、放胆放言。在节目中,这位颇具魅力的文学大师向我们展示了他最辛辣睿智的一面。而依靠三把椅子、三个人,秉承平民视角的“锵锵三人行”,对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剖析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通过有深度的对话,王蒙的深刻敏锐、从容淡定、俏皮幽默在此间展露无遗。

作者简介

主讲
  王蒙,三零后。这个老头儿不简单——出了无数书,走了无数国家,得了无数奖,出任无数大学的教授,差点得个诺贝尔,还当了三年的文化部长,人生坎坷也能涉险成趣。
  主持人
  窦文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金话筒奖”、全国广播电视“双十佳”主持人等。1998年推出电视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以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成就中国王牌脱口秀。

书籍目录

1949我参加了开国大典   每一代人都唱自己青春的歌   台湾同胞最苦的是无歌可唱   最主要的唱段共产党员都是女的   口号的不同代表了中央意志的转变   “杨朔体”不能完全由杨朔来负责   冒充大款冒充大官没人冒充作家   丈母娘代表了房地产市场的“特刚需求”   感情专一和五十年代没有关系   性这个东西它离不开恩与义特殊年代里告密的人和事 037  当时的政策是挑动群众斗群众   谁能洗我脑子?我让他洗!   打小报告是为人所不齿的   不能用政治的东西取代道德   老舍批判丁玲时坚持说“您”   我给你提意见,但我是忠诚的   文怀沙哪至于成个事儿啊   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太厉害了毛泽东、奥巴马与文人的语言魅力   白话自古就有,没什么新鲜的   鲁迅的语言疙里疙瘩的   最不受毛文体影响的就是毛泽东   奥巴马爱用“无限上纲法”   不能光从小学课本看冰心的贡献   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雇速记员写作   网络脑残体魔高一丈八零后作家真的那么小资吗   谁剥夺了进城民工的青春   我因为精神原子弹吃亏吃得太多了   李商隐就缺少体育精神   韩寒这种人二十年前不可能存在   言论自由的结果是言论贬值   网络批斗揭示人的奴隶性   什么是言论自由的真义当心“国学热”走火入魔   “国学热”属于饥不择食   中央文件里没有“国学”二字   道德沦丧不是现代化和革命造成的   没有“五四”现在就没有资格谈国学   儒学的道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   任何学说到了中国马上走样儿   中国最神圣的是实用主义   老子有后现代文化批判主义的味儿   你们别死乞白赖地只认识GDP   不须为生存忙碌可能也是一种不幸   政府少折腾是得了老子营养赵本山发动了一场“文化革命”   春晚连京剧都很有政治内容   在东北看二人转太High了   三鹿奶粉不是看了赵本山小品学坏的   歌剧不火是因为写得不够好   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不一样   千秋功罪都归赵本山一个人?  是不是中国男的本来就没自信啊   Gentleman说话、做事儿都很轻柔五十年代就处理过同性恋问题   “一见钟情,白头偕老”是最好的   爱情中的很多反应和精神病人一致   恰恰是凄美的爱情限制了张爱玲   我们往往把疾病和道德联系在一块   历史上太多同性恋艺术家了中国人生活老有一种高潮化趋势   中国运动员和观众变漂亮了   游泳是“五四”精神的一部分   我要把我父亲没游完的泳补上   中国作家能说因为开会多   我摸不清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在深层次上毛泽东与我们同在   社会发展阶段是不能被超越的   允许百姓上网的国家不算极权国家   一家子琢磨怎么挣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十三亿人变成十三亿甘地也很可怕   《战争与和平》是吃饱后的好作品   从“全民皆兵”到“全民结冰”印度哲学是既禁欲又纵欲   现在这个社会戾气太重   印度人乐天知命穷开心   中国农民反抗性之烈历史少见    唯独泰戈尔的达观令我折服   给他们带来耻辱的英语成了沟通工具   种姓等级败给了权力等级   印度哲学把性爱神圣化    咱们有“戏说天下”的传统   印度对于全球化很矛盾   古老国家都不喜欢抠抠缩缩   寻找无关宗教的核心价值世博会不是经贸奥运会   《海的女儿》是爱情圣经   《蓝色多瑙河》是为世博会写的   古代懂审美的也只是士大夫   台湾同胞温情但不煽情   拒绝下飞机,原理和自焚很像   过早把孩子培养成“人精”   中国青少年“被晚熟”了   性早熟导致“性待业期”

章节摘录

打小报告是为人所不齿的王蒙:不搞告密活动这个观念,其实在“文革”之后又树立起来了。批判“四人帮”的时候,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词儿叫“小报告”,打小报告是为人所不齿的。我想起美国获奥斯卡奖的一部电影《女人香》,讲只要你是告密者,不管你告什么,都是抬不起头来的。窦文涛:就是几个学生一块儿干了坏事,学校非得逼着一个目睹的好学生告另几个。王蒙:但他死活不告。他是最好的学生,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美国社会也有这种事。查建英:美国的小学生有一条,不管你是欺负别人还是被人欺负,都是不光彩的事情,但是比这两者更不光彩的就是告密。你受了欺负去告密,你也是包,这是道德最低下的表现。他们每星期除了学习以外要互相交流思想,跟咱们开班会似的,老师来了问,你们有多少人欺负过别人,然后有几个人举手;有多少人挨过欺负,更多人举手,都觉得自己好像受过欺负;但是问有多少人告过密,没有一个人举手。王蒙:这个很好。查建英:告密是最恶劣的事。据说现在我们的小学里,打小报告虽然没有当年“文革”那么厉害,但确实名声也很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要求“进步”,想当少先队员,你就要汇报思想。窦文涛:有个新闻说,一所学校为了促进学生互相进步,每个礼拜选一名学生监督另一名学生的言行,但是不告诉他是谁在监督他。查建英:这不就是告密吗?王蒙:这种事,道德上有悖论。譬如说刑事案件,你是警察或者检察官,你就希望该告的密全告了,这案子就破了,是不是?咱们眼前例子多得很,比如贩毒集团、贪污集团,你说他是应该“死都不说”好,还是干脆“我犯不着,是他贩毒,我是被掐着脖子运了一次,我当然应该坦白”。回过头来说当年,现在我也挺瘆得慌。比如当年苏联树立过一个少先队员的榜样,怎么回事呢?他父亲是富农,他去汇报父亲对党的不满,最后被祖父给杀了。当然他祖父的行为,无论如何这底线也够呛。最后他就被树立为全国少先队员模范。可是美国人听完这个故事,吓得面无人色。窦文涛:毛骨悚然。王蒙:是啊,世界上怎么能有这种事呢?怎么能宣传这种事呢?那已经是八十年代了,美国人说起苏联少先队员的事,仍然激动得浑身哆嗦(文涛笑)。查建英:咱这个例子其实既反了西方道德,又把老祖宗比如《论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给反了。如果父亲杀了人,或者儿子杀了人,家里人是不能出去告密的。王蒙:但是咱们国家刑法规定,帮着隐匿或者拒绝坦白,有胁从罪。窦文涛:包庇罪。不能用政治的东西取代道德窦文涛:其实我很好奇,当时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比如最好的哥们朋友喝酒聊天,私下里谈话说什么都行啊,但是他把你逐条逐条汇报上去,遇到这种事情,你心里怎么想?或者有一天你也给关到牛棚里,关到监狱里去了,被审讯的时候人家让你(王蒙)说,哪天在哪儿和查建英吃饭时聊了什么,你心里没有挣扎吗?查建英:我听吴祖光的外甥女说——她比较熟悉这几位老人嘛,他们互相之间有一种默契,都知道在非常的情况下,可能不得不做一些事情。甚至聂绀弩可能也心知肚明,他那几首诗就只是给那几个朋友看过,怎么一进去人家就问这几首诗呢,肯定是他们告的。但是他出来以后仍然跟这几个朋友赋诗往来,喝酒作乐。也许有一天打开聂绀弩的档案,说不定聂绀弩自己也告过、汇报过或者揭发过告他的人,这都难说。所以她的意思是,大家要理解在那样一个极度政治化的年代,所谓的“群众斗群众”其实还只是从犯,要问罪的话,应该追踪到制度。窦文涛:我看章诒和的文章,感觉当年的卧底告密者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被迫的,已经进去了,被逼着交代一些朋友的往事;还有一类是做一做还做上瘾了,甚至很投入,把告密当成自己的一种进步。当时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王蒙:刚才说到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种政治的说法,并不是道德的说法。但是对待敌人有没有道德可言?我觉得仍然有道德可言。敌人没有的事,我们不能随便给他栽,是不是?还有一条,优待俘虏,对俘虏不应该肉体折磨,这几乎是全人类的共识。所以不能够用政治的东西取代道德,更不能够用政治的东西取代法律。你犯的是什么罪就是什么罪,不能因为是敌我矛盾就枪毙你,化成人民内部矛盾就无罪释放,那叫什么事儿啊?这是一个经验,但这个经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当时毛主席能分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斯大林只承认敌我矛盾,只讲阶级斗争。窦文涛:分开讲了。王蒙:还有,不管哪种矛盾,要知道当时革命那种总的形势——当时一个口号叫什么?把一切献给党啊!把一切献给党,你知道一点秘密情况,能不献吗?窦文涛:连自己的隐私、朋友的交情都要献给党。王蒙:我把自己的日记都交出去了,把自己没有发表的小说都交出去了啊!张弦,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那个作家,本来定“右派”没他的事儿,他只是因为发表的一篇小说在反省,最后他没事儿把自个儿写的一个中篇也上交了,结果——查建英:自己密告自己。王蒙:对(齐笑)。窦文涛:这是忏悔到灵魂深处了。查建英: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你心里刚有一点对党不忠的私念,都得狠斗它。窦文涛:我就不明白了,你把自己的一切,包括思想、隐私献给党,党要它干什么呢?王蒙:当时的想法是,你认为你能够得到党的教育,得到党的理解,得到党的最正确的判断。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文革”已经乱套了,整我的、捧我的全完蛋,一锅端了性这个东西它离不开恩与义王蒙:回过头来,无性化确实在“文革”中达到了极点。你看《海港》里头,那个主角叫——许子东:方海珍。王蒙:方海珍的动作都是老生的动作,唱腔也往男人方向发展。当时我一外甥看完《沙家浜》,老学胡传魁说话:“阿庆嫂,阿庆呢?”家里人都批评他,怎么能说这种流氓话呢?窦文涛:“阿庆”就是流氓话了?王蒙:只有胡传魁这样的人才问人家“阿庆呢”。许子东:对啊,你关心人家私生活干什么?王蒙:人家阿庆嫂是有主儿的,明媒正娶的。至于阿庆上哪儿去了,你管得着吗?你脑子往这方面想,就是走上了邪路。窦文涛:大概六十年代,北京西单出现过一张大字报,倡议:革命群众去游泳池游泳,都要穿长衣长裤。一群人在那儿围看,说要没这个大字报,还没想起来平常是不穿什么游泳的。王蒙: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把人际关系高度地道德化,所谓“一夜夫妻百日恩”。其实陈世美,孤立地说,无非就是一个第三者的问题嘛。窦文涛:对,婚外恋。王蒙:罪不至死。但你要是看了那个戏,就觉得非杀了他不可,因为他杀妻灭子啊。作者因为怕你同情他,所以写陈世美不光休了糟糠之妻,而且派韩琪去杀他的妻儿,这就丧失人性了。作者把它高度地道德化了,而不考虑人有没有欲望。但反过来我还有一个故事,和现在解放的思想完全不一致,我一说起来就很激动。窦文涛:什么故事?王蒙:我有一位女性同事,家里一共六个兄弟姊妹:一个大哥,女的为多。她父母双亡,父母临死前跟大哥说,这几个弟弟妹妹就全靠你了。后来她大哥一个人打几份工,把他们全都供养得上了大学,有了工作,结了婚。这时她大哥已经五十好几了,而且特显老,就把五个弟弟妹妹找来,说大哥今天给你们说个事儿,我想结婚了,然后这五个弟弟妹妹全跪那儿了。要是从解放的、人权的、个性的,甚至法律的观点来看,大哥并没有抚养弟妹的义务。您查查《民法》,父母有这个义务,大哥没这个义务,大哥可以把他们送到孤儿院去,自己早早结婚。但是您听完这个故事,觉得她这个大哥傻吗?窦文涛:这是中华民族的东西。王蒙:所以性的问题,你别给它定规矩,说凡是放纵自己的就是解放,凡是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就是不解放。因为在性的问题上,我或许会考虑到我对家族、父母、妻子,甚至于兄妹的某些责任。窦文涛:听了是很感人,可是咱们用这么惨吗?它毕竟是惨痛的。王蒙:很惨痛。许子东:但是你不可否认它是一种爱的故事。爱情有两面,除了情与爱以外,另外是恩与义,性这个东西它离不开恩与义,有时候有牺牲的东西也是一种爱。窦文涛:所以中国人讲什么?有情有义。王蒙:性也有恩与义啊,为什么说“一夜夫妻百日恩”呢,是不是?许子东:完全没有恩与义,只顾欢与爱,那性就不完整了。王蒙:性是一种享乐,但在享乐当中,你难道对一个跟自己关系如此密切的人没有一种真正的喜爱吗?甚至于还产生一种责任感吗?美国人也讲责任感啊,什么都讲Responsibility啊。许子东: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是好的。窦文涛:没错儿。亲恩难忘,这是心里很深的一种东西。许子东:六十年恩与义!窦文涛:六十年还有一个变化,曾经有一段时间,好像两性关系、爱情、婚姻都跟组织有关。我记得小时候邻居也有搞婚外恋的,那时候叫“搞破鞋”,夫妻打到厂里,让厂长和党委书记——叫“坐地炮”嘛,评评理。现在咱们是分得出来那是个人的事情,但当年连介绍对象都由组织上安排。王蒙:特殊情况有。比如我听说有一批老战士到新疆的兵团工作,年龄都相当大,兵团领导很操心,说这么多男光棍怎么办?就从某省——那个省因为在战争中伤亡的男性比较多——运了一大批妇女来。这批妇女到得比较晚,老兵就在等,等到了以后,都跟疯了一样,每个人上去抱了就往家里带。窦文涛:啊?都成抢了(齐笑)?王蒙:详情我不在场,我还没到新疆就听说了,所以说组织上的安排是有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三把椅子、三个人,秉承平民视角的清谈态度,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发表极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拥有浓厚的人文价值取向。——《哥伦比亚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到了窦文涛手里,伪君子不如真小人,大俗即大雅。观众将这个栏目比作老舍笔下的《茶馆》。——刘长乐《锵锵三人行》的十年就是窦文涛这个涉世不深的小混混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窦文涛

编辑推荐

《锵锵三人行•王蒙说》:王蒙VS窦文涛:20年来最尖锐的话题大碰撞从韩寒说到毛泽东,从“文化革命”说到性早熟……20年来王蒙最尖锐辛辣的话语——国学热属于饥不择食恰恰是凄美的爱情限制了张爱玲你们别死乞白赖地只认识GDP韩寒这种人二十年前不可能存在政府“少折腾”是得了老子营养一家子琢磨怎么挣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当王蒙遇上窦文涛,两人麻辣斗志、放胆放言。王蒙数十年的岁月沧桑,使他成为文化变迁史的一个标本,而他的命运也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而《锵锵三人行》作为凤凰卫视王牌类谈话节目,依靠三把椅子、三个人,秉承平民视角,对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剖析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节目中,文学大师王蒙的深刻敏锐、从容淡定、俏皮幽默在此间展露无遗。观众将《锵锵三人行》比作老舍笔下的《茶馆》。该节目于2004年、2006年两次入选“中国电视节目排行榜”的最佳谈话节目,2004年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2008年7月14日,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主办的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揭晓,《锵锵三人行》获得广播电视类“清谈类栏目”中国标杆品牌称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锵锵三人行·王蒙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1条)

 
 

  •   “一个人在写作当中,自己有一种得心应手的那样一种快乐,”王蒙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让人觉得沉重。相比于写作,人在办别的事情时没有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写作其实是一个对自己精神空间的一个开拓,人生并不是那么一切都顺随,很舒服的。但是你在写作当中,你可以缔造一个世界,”
    在谈到写作时,他说道:如果你的文章与生活互不相干,如果你除了概念名词还是只有名词概念,而你还是坚持要写文章,我为你亲爱的是――欲哭无泪。
      而让人不高兴的是文章里显露出的不是活人,而是装腔作势,是卖弄时尚,是卖弄舶来膺品,是自我拔份儿,是酸溜溜地倒牙,是故弄玄虚,是自己并无真货,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幻想与追求,只有空洞的名词与半生不熟的、消化不良的刚才趸入的学理。
      写你的文章的应该是你自己,而你必须是活人。你应该眉目传情,你应该好学深思,你应该期待倾诉与交流,你应该有自己的最最想说的话。一句话,你应该恰恰是你自己,而不是你想制造出来的一个什么他人。你不是他人的拷贝更不是克隆。你不必像天使圣徒一样地说话,你不必像混混子或杀手一样地说话,你不必像某个学派的坛主一样地说话,你也不必像智利引进的远来的和尚一样地著述经文。请不要装相。中国人讲,修辞立其诚,一切对于文字文章的讲究,首先在于出现一个真诚的你自己。读者有权,读者必须像拒绝假冒伪劣的奶粉一样地拒绝假冒伪劣、装腔作势的文章。
    《王蒙说》这本书,不止谈到如何写文,更论及如何做人,以及对社会热点和乱象作出评点调侃。里边谈到的话题非常庞杂,有国学热、小沈阳、性早熟、对韩寒和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看法等等……里边的智性和机敏,让人很受启发。与窦文涛的对谈,也满是逸气和不羁。如果你对《锵锵三人行》感兴趣,或者想看看王蒙辛辣的一面,这本书值得买回家翻翻。
  •   执当代文坛牛耳的王蒙先生可谓大智慧,反对他的人可能会拿出单项创作如诗歌、小说、散文与之叫板,但是估计不敢与王蒙比学问,我很佩服王蒙做学问能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讲学问时如行云流水,红楼梦讲得好,李商隐讲得好,老庄研究也很有成果。当然也有人说王蒙太圆通、太灵活。我倒理解老先生的生存之道。

    王蒙、窦文涛、查建英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我没有看到,见到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锵锵三人行.王蒙说》便抓紧看了。老先生一如过去般智慧风趣。而且还抖了不少料,比如说黄秋耘做过情报工作,我就是第一次听到。

    看完书,有一个疑问,不知窦文涛是有意如此,还是因为读书少,不了解情况,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写过《往事并不如烟》等书的章诒和,每一提到,王蒙便机智地回避了,因为两人是有过误会的,大家读了下面王蒙、章诒和的各自讲述就明白了。

    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

    “比如当年写信求见一时出任了领导职务的某文化人,见完面了,给帮助自己联系求见事宜的友人——也是被求见者的老相识——写下了感激涕零的感受,这样一位名门人士,等到追随潮流揭出了点玩艺,吐了吐苦水,从而颇有响动以后,立即用另一种傲然青松的口气讲自己求见的故事了,而且换一个腔调嘲讽起自己当年巴不得一见的人,一见便感激涕零起来的人来了。这样的人士是硬骨头还是信口雌黄的小贩呢?”

    章诒和《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

    “我的公开信也递交到文化部。一天我忽然接到通知,说文化部部长要接见我。我紧张得连觉也没睡好。脑子里反复琢磨自己当如何回应部长的垂询,细细编排自己该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单位评职称的情况。
      记得那是一个周六下午,我穿着白衣黑裙,手提包里装着材料,跨进了部长办公室。
      部长随便又平易,倒了一杯茶。上级和下级对面而坐。接着,他问我的出身,问了我的学历,问了我的家庭,问了我的父母情况,还问了我为什么坐牢……我是有问必答,且心生感动。瞧,咱部长多好,那么关心“普通一兵”。谈话的时间不短,记得在此期间,部长还接了胡绳同志打来的电话。好像对方有件什么事要办。部长说:“我是晚辈,自然是我该上您那儿办事啦。”
      部长对我的询问结束,我们的谈话也跟着结束。
      我被礼貌地请出了办公室。
      “那我们单位评职称的事儿呢?”出了门的我,扭脸儿叫了起来。
      “哦,有关部门会办理的。”部长如是说。
      几天后,部长对他的一个新疆朋友说:“我见到章伯钧的女儿了,她好像有点儿神经质。”
      我听了这个新疆朋友的转述,霎时胸口憋闷,监狱养出的老毛病犯了——不禁破口大骂:“王ⅹ蛋!”
      新疆朋友很害怕,劝我别骂,说:人家是部长。
      我高喊:“本不该骂人,可现在我都神经质啦!还不该骂?”
      新疆朋友走后,我的眼泪簌簌而下。我不禁想起了张庚,想起了他召集的座谈会,想起了他那专注的目光,想起了他说自己“高高在上”。

    从上面两人的自述中我分析,发生误会,主要是中间的传话人就是那位王蒙的老相识又是帮助章诒和联系见王蒙的人没有起好作用,很可能添油加醋了一番,让王蒙很接受不了,让章诒和也很恼怒。假如没有中间人不嫌事大的传话,我想王、章还没准成为朋友呢。惺惺惜惺惺嘛。但是从这一事件也可以悟出:大智慧如王蒙、聪颖如章诒和有时也会轻信,因轻信而结怨,何况我们这些愚钝之人呢?
  •   最早看王蒙的书,源于他写的《我的处世哲学》:不要陷于标签与旗号之争,不要认为一划类一戴帽子就可以做出价值判断。不要以为一划类一判决世界就井井有条了——多半是相反,更加歪曲了。
    戴上桂冠的也可能狗屎,扣上屎盆子的也可能冤枉,这是一。桂冠云云可能本身就不可贵,盆子云云可能本身就不丢人,这是二。同一个类属或概念之下可能掩盖着各种不同的状态以至于性质,这是三。你的分类法本身就没有被证明过,你的划类术又极低智商,因此不足为凭,这是四。
    要善于使用概念而不是被概念所使用所主宰。

    一生比较讨厌什么什么迷,因为被迷住总不好,是不能自制的表现。可不知为何却迷上了“锵锵三人行”,得闲必看。这也是因为有王蒙在的缘故。比如看最近一期王蒙、查建英和窦文涛的闲聊,又大有斩获。

    1. 认为现代青年不了解历史不应怪罪他们自己,年长者和国家有责。
    2. 不了解历史,使人不丰满,成了平面人,很干枯,俗说的没见识。
    3. 谈到文明道德,王蒙说的太好,有人为深圳农民工伸冤,他们受剥削、压迫,可广大农民工最高兴的是允许他们到城市打工。难道在农村就文明道德?文革时他们就文明道德?(大意)问的多么好!一个作家,站在弱势群体立场,为他们说话固然好,但站在历史角度,更深刻认识弱势群体岂不更为重要?
    4. 我们只看现在是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只有看到现在和它的过去,才更能深刻的认识它。

    我所以迷上三人行,实为当今用通俗的闲聊讲真理的方式太少。有些真理,不一定要用官话或专用术语来表示,也可用心灵去体会。让我们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思维空间吧。
  •   很喜欢凤凰卫视的窦文涛 他的几档节目总是有意无意会去看

    锵锵三人行 是我和我爸的最爱 总会到点开过去看看 今天的内容

    王蒙和窦文涛 都是那种有学问 感觉很严肃但是说话不失幽默的人

    这本书里总结的一些 很值得让大家了解一下 知道一点 毕竟和我们的生活其实很近很近~~
  •   一直看王蒙的书,这次看了他在凤凰卫视做的锵锵三人行。
    亲切、反应快,带着一副大的黑框眼镜,坐在那里侃侃谈着文革,谈着红楼梦,谈同性恋。
    感动于他和夫人长久的爱情。
  •   锵锵三人行的风格一向调侃小放肆。
    王蒙的几期又带入了他老辣、一针见血的观点。
    挺有看头的一部小书。
  •   通篇讨论的是祖国、时政、人。可以看出这个《锵锵三人行》和王蒙的价值观。
    他们热烈的讨论着,正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和这个祖国这篇土地的热爱。
    好好活。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     王蒙的讲故事的方式很特别。虽然往深里有一点淡淡的居高临下,但也是温和、从容、不刺激人的那种。   
      这个人很阳光,但这个人也受过伤。   
      想想看,他当过文化部长,在风波里辞职,认识周扬,熟悉夏衍,毛主席夸奖过他,胡乔木领导过他,在文坛经受倾轧,在政坛上上下下。然后,老了,他还,挺阳光。
      想想看,他没解放十几岁就干地下党,生活刚要开始就成了右派,在新疆度过近二十年,在中国文人圈里当部长,然后,老了,他还,挺健康。
      他当然受过伤,他从来不是对时代混然不觉的一根木头。他轻描淡写地告诉人,他从那个伤人的年代走过来。也许就是让我们记住两条:第一,那一路走来就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没得忘记;第二,那毕竟是伤人无数的悲伤旅途。
    这本书,或许只是他数十年体悟的精华,但是因为有了窦文涛、查建英、梁文道等人的参与,变得热气腾腾,富有人情味,许多冷暖和笑骂,都浓缩在里边了。
  •   喜欢窦文涛和锵锵三人行
  •   书里是窦文涛与王蒙的对谈录,这些饱含机锋的话语里,有很多老辣的处事哲学。
    “不永远觉得天下人对不起你,不永远气哼哼地觉得自己是最憋屈最倒霉的人,不永远觉得自己所在的环境是最坏的,不永远想象自己在绝路上,很重要。大可不必夸张得像演戏一样过日子。当然有可能不顺,也有可能有麻烦,但谁会什么都顺呢?”王蒙说:快乐不仅在于达到目标,也在于为达到目标而走的全过程。
  •   今年春晚赵本山小品再登“我最喜爱的央视春晚节目”。民间众说纷纭。而本书王蒙和窦文涛给出了很中肯的评论。赵本山打响了民间艺术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功结合。摒弃二人转里的粗俗成分却又适当的保留了讽刺效果,在春晚的大舞台上弘扬了主旋律又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   古典爱情的概念就是“一见钟情,白头偕老”,这个概念并没有说必须是一男一女才能一见钟情。王蒙和窦文涛嘴皮子磨破也是希望社会能给同性恋一个宽容的环境。只要不是滥交,不传播疾病,两个人互相忠于对方,社会应该给这个人群一点笑容。
  •   觉得文人语言魅力那章杂感最有意思。王蒙和窦文涛笑嘻嘻的谈遍了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家,鲁迅、冰心、巴金、矛盾、毛泽东,也有泰戈尔、莎士比亚、妥耶妥耶夫斯基,视野宽阔,评论犀利,轻松肆意,甚至还谈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宣传争斗,毛爷爷一句“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豪爽快意。
  •   锵锵三人行的节目,是比较好看的节目,他让我听到了不同的心声,而再看文字版的书籍时,又使媒体不能相比的~~
  •   王蒙是我喜欢的作家,喜欢看窦文涛的节目,他们两人的对话是值得一看的。
  •   甚至是当窦文涛和王蒙谈起来“精神病”般感性化的爱情,也是带着男性特有的逻辑感和物质感。颇为好笑。谈起来张爱玲的爱情,也是从她愿不愿意给胡兰成花钱说起的。
  •   是的,我们往往把疾病和政治、和道德、和意识形态硬生生扯在一块儿。这更不利于疾病的发现和防治。关于爱情和同性恋和艾滋病,书里说得很开,却又有一些点到为止的感觉。毕竟整个书里的话题很多,不能都谈得很细。毕竟锵锵就是以跑题出名的╮(╯▽╰)╭。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关于《假面的告白》的节选。三岛由纪夫看了一幅宗教画之后,同性恋的感知从体内愤怒地迸发。
  •   都是王蒙跟查建英做客三人行时的对话,很喜欢他们两个,书很好
  •   谈话节目贵在新和奇。找到尖锐的时事话题,再有王蒙这样集作家、文化部部长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来评论,值得一读。
  •   这本书比电视里的对话多了一些聊天中提及的名人的介绍;还有它的目录不错,里面对每部分有个小简介。
    从这本书才开始了解王蒙,以前一直觉得他跟李敖很像很像,可能是共有的激情造成的假象吧。
    这次聊了很多地方的文化,日本、印度、德国、中国……天马行空。
    原来文化也可以用我的专业眼光去审视,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我不知道各种各样的知识对我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有什么用处,只是喜欢、阅读、闲情所致;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是不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我这么质疑过,至少它让我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不那么辩证也不那么偏激,可以说糅合了几家之言、也可以说是我的一家之言,随性的思考伴随着工作会越来越少吧,且行且珍惜。
  •   锵锵三人行,你懂得
  •   喜爱锵锵三人行的童鞋,都可以入手。
  •   我是锵锵的忠实观众,这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节目,不爱听新闻的我,看这个节目,天下大事基本上也能了解了。而且还很有意思。这本书把这些话题梳理得更系统,挺值得收藏的。
  •   王蒙说他七十岁,依然有很多困惑,而我们看来,他是多么明白的人。。。看来人们都是在一条道儿上,只是修行的级数不同而已。书里谈到的许多话题,都是节目里有的,相当于一个精华的合辑,喜欢老窦和王蒙的人,都可以买来翻翻。
  •   老文化部长,大作家王蒙是一个敢言之人,其内容也很尖锐,我在凤凰卫视上听他侃过,现在又重读此书,仍然回味无穷,值得一读。
  •   现在人是为了车子房子可以不要爱情,以前文革时候,听王蒙谈起来是夫妻可以互相告密,检举揭发。即便是再精神至上的文人,也未能免俗。所以正如那句歌词说的,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   王蒙说自己不喜欢读张爱玲……估计又该受读者观众们攻击了。但我觉得他说话挺实诚的,有的人别人说千般好万般好,从你个人来讲,也许就是接受不来。做个说话不好听的实诚好人,和做个说话跟蜜似的但是被别人认为成坏人…不知道各位想做哪种人。
  •   王蒙说八零后作家那部分我特赞同。从前人写书,积聚了十几年的生活历练,才能出本书,那才叫“作家”。现在的某些八零后甚至九零后“作家”,早已经被吸进快餐时代,稍微接触点儿洋玩意儿,就觉得自己小资得不得了了,还在书里把这种小资情调发扬光大,自以为这就叫生活。
  •   小时候不懂茅盾,觉得他的文章怎么这么冷酷少感,现在读沙与沫才逐渐感出他独特的冷静沉郁风格。正如王蒙说的,他是一个非常冷静剖析社会的作家。
    很喜欢他的那句,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
  •   虽然快递让我自己下楼去取,但看在书内容不错,就忍了。
    王蒙出过很多书,有谈他自己的人生哲学,有小说,这本比较特别的是,他说得很松弛,但是很多想法就在交谈里敞开了,你会觉得他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历经那么多人事风波,一层一层累聚起来的,是生命的厚度。
  •   欣赏王蒙是因为他在写作上不仅是内省的,还是外化的,他公务员高官的身份,使他可以更多的接触和改变外在的世界。他提倡与世界共舞,大胆的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并不骄不馁的发扬自己的本土文化,这点很赞。
  •   王蒙这节谈的极有趣。我们的宣传果然是做的活色生香妙笔生花。各个年代的宣传口号各有特色,体现了十分丰富的政治文化。特别是那句“一个人有动脉静脉”。
  •   书里王蒙有句如题的玩笑话,对于网络上各种言论的态度,这体现了一个人应有的豁达。
    陈寅恪大师有句著名的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我们仍旧追求的目标。
    网络上最大程度的释放了这个思想,所以我们在看不惯网络的种种时候,是否也想想它的自由度带给我们了什么好处。
  •   王蒙讲就算农民工不进城,也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一点我同意,但是为什么大家还说农民工没有human right的生活呢?就是因为和正常的城市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太差,简言之,就是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我们在必须承认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也必须承认,我们向前发展改善HR的道路还很长。
  •   一直喜欢凤凰台的这个节目。再加上王蒙。果断买之
  •   王蒙在批判李商隐太文弱,这点我不能苟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性。如果李商隐也去练短跑,练出了一身肌肉,那我只能表示遗憾,那么多优美绮丽的诗句就再也丢失了出处。有时候一种绝望凄美的境地才能炼出美丽的文学。
  •   王蒙用一种老顽童的语调,调侃当今社会和文学论坛上的各种现象。他没什么观点,却处处是观点。
  •   围绕同性恋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我赞同王蒙的观点,同性恋结婚可以不被法律赞同,但是同性恋应该逐渐在道德上被接纳。
  •   窦文涛说小沈阳敢于解构大腕,这个论点很有意思,表明了一种偏后现代主义的东西,藐视权威,解构。模仿。拼贴。体现了当代文化的特点。原创固然好,但是解构如果能出现自己的特点也会因为它的草根性受到欢迎。
  •   读这本书与王蒙交流人生。
  •   听王蒙这样讲台湾也是有这样的感触,尤其是在台中台南高雄一带,民风淳朴,笑容真挚,生活平淡温馨。好像回到了电影电视里面讲的那个沟通不大便利,生活节奏慢悠悠,老少乡邻都过着朴实日子不物质不金钱的生活。
  •   窦哥和王蒙,呵呵~这组合肯定出彩!希望当当早点把书给送到!
  •   看见王蒙他们讨论高尔基的著作,突然对他产生了好感,不是带着那个年代或者那个阶级的色彩来看,他是一个很朴实真诚的作家。当社会充斥流言蜚语尔虞我诈,他能唤起我们一些心灵上的静谧感,像是回到“童年”,或是远离尘嚣。
  •   三人一桌总能碰着出不少新鲜的思想火花,这本书在轻松调侃中见出王蒙老师的智慧和阅历
  •   听王蒙老师的话,能学到很多东西
  •   从小读王蒙,对他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
  •   王蒙还是讲得不错,姜还是老的辣啊。
  •   这本书好似有一种魔力,那种下午茶一般轻松而诚恳的语言氛围,吸引着人一直读下去,有种畅快之感。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现象,它仿佛什么都说了,智慧而尖锐;它有仿佛什么都没说,只是聊了一场天,然后等待读者自己去消化,在生活中去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角度。
  •   在文革时期,批斗告密横行,窦文涛谓之,“泥沙俱下”。
    为了自保而去陷害他人,做了时代的奴隶,为换取肉体而虐杀了灵魂。
    大部分人选择了闭嘴,照做,这恐怕就是被时代湮没。因为大家看到了那么多可怕的结果。
  •   喜欢窦文涛,所以将相关的东西都买齐了。
  •   三人行的节目我每集都看,这些节目过去都好几年了,现在看纸质的东西,还是很有感觉,那几年王老刚出山到三人行露面,是多年的积淀。最近王老也露面,但谈的东西就有点应景了。
  •   一直以来就喜欢凤凰台的“铿锵三人行”,喜欢他们幽默又犀利的语言风格,但没有办法每期观看。看到出书了,偶毫不犹豫地买了,收到书后迫不及待地读了。
    受教育了。。。。。呵。。。。
  •   喜欢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铿锵三人行,
  •   支持三人行
  •   说到文明我们不得不提人类的等级。现实当中通过金钱、权利、地域在事实上划分出了很多等级。正是这些不同的等级唤起了各种文化畸变。甚至由此产生战争,孕育出各种民族、宗教心理。有时候处在一个等级里面也不得不慨叹命运,毕竟似乎一切都已经安排就绪。
  •   谈到爱情和性早熟的那段特别逗乐,几个人贫嘴的功力都很强。笑了很久。这个节目的口径和尺度确实有意思。
  •   旅游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这些年,各地政府为了博得旅游业创收,各种“妙招”层出不穷,并且有越来越三俗的倾向。确实应该号召一些有品质、有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靠八卦来出新的景点。
  •   若论整合话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栏目,每次都能碰撞出一地妙语如珠。
  •   书里探讨的文化现象十分有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主导氛围里。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赋予不同的含义。两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解放军战士穿着大衣在冬天的飘雪下拖着手。那时候是同志的友谊,现在却可被理解成“同志”的友谊~
  •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五十年可能会有引领社会的文学潮流,因为普众接触的东西少,但是在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和信息爆炸使得某一种文学范式不再容易那么跻身潮头。这是好事。我们更愿意看到百家争鸣。
  •   确实,幽默感是有地域限制的。很多就带着方言中的特色。有时候高度的排外性导致别个地方根本无法理解,这也是文化语言上面的多元化。也正是这个多元化是很多学者不远千里来到一个地方考察研究的原因。
  •   传统文化有很多在当今社会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包括于丹讲的《庄子》对人心理的借鉴,孙子兵法对军事的借鉴,儒道对治国的借鉴。即便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他的无为思想亦可映照于“小政府大市场”的当今管理之道。
  •   以对话体评论文化,轻松活泼中又不失深刻,现场感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很适合茶余饭后的阅读。
  •   近几年的国学热是中国的焦点之一,我很同意书中的观点,很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使民族的价值观缺失,此为国学热风行的源泉。但是被商业化所利用或是被某些作秀者利用旧失去了它的原味。
  •   主要就是把电视栏目里的内容说了下,还是蛮不错的,纸张很好,很漂亮的封皮
  •   这老爷子是个明白人,比如他在书里说:“中国什么东西都缺,就是不缺人;中国什么东西都缺,就是不缺热闹。中国人的生活老有一种高潮化的趋势。”为什么落后啊?就是喜欢自己骗自己,老以为自个多强大了。就像现在流行的,你有本事办奥运,办亚运,你再有本事,把春运给办好看看,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再说。
  •   一直有追这个节目来看,很多论点还有评说的方式都很新颖,有趣,看后发人深思。
    整理成册的话,留存下来以后翻阅是对几十年各类事件的一个很好的回顾。
  •   这本书讨论了很多文学现象、社会现象,迎合时代潮流,但讨论的又不是一时的状况,话题很有延展性,值得人思考。
  •   文化的一个属性是包容性。如果一个文化可以包容百花齐放,所有选择都有平等的空间,这才是一个和谐的、健康的文化孕育环境。给佛、儒、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自由的生存环境,相信我们的世界能够更加的和谐。
  •   以前没听说过聂绀弩,后来透过这本书才知道他,一个十分正直的文人。
    他临死前说,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
    看到这句话心酸的不得了。
  •   思想的碰撞,看着过瘾!
  •   这本书,找了好久,终于买下了,因为这个节目,认识了好多有趣的嘉宾。
  •   我认为人生最难理解的,不是拥有,而是失去;不是满溢,而是空白。当我们懂得了“空”,一切心魔就会被毁灭,也许那时,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前行。
  •   话题的确很辣,原来很多前卫的事,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佩服。
  •   一直追着看这节目,终于出来书了。
  •   人们常说要懂得知足,忆苦思甜。但是社会要不断的前进,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像牛虻一样跟这个政体跟这个government去提出意见建议,不断的改进。坐在原地想着解放前的奸淫掳掠如果可以让日子好过一些,那么大家都可以不干活了。
  •   同样是民主制度,反应到各国道路建设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印度几乎没有高速公路,俄罗斯高速公路根本不收费,美国和中国的高速公路都征税。这反应了国家的施政、历史传统和国民的价值理念。
  •   综艺节目,消遣看看
  •   很好读的一本书,好多新鲜撩人的话题
  •   网络时代,尤其是博客时代,再到微博时代,人人都成了作家。言论的自由确实会导致语言的低俗,一些人通过网络来抒发自己的压力。这是言论自由必然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应该因为这个就否认言论自由的价值。我们在这里发书评,不也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吗。
  •   新鲜热辣,读得很开心。
  •   书编的很精致,里面相关内容都会附图片或者段落节选,下面加上详细的注释。这就不像看电视的时候只看个热闹,在读书的时候,是细细地品味其中的门道。
  •   “中国什么东西都缺,就是不缺人;中国什么东西都缺,就是不缺热闹。中国人的生活老有一种高潮化的趋势。”
    用这句话作为本书的评语,也很恰当。
  •   对各种社会现象有别样的观点和评价,有意思!
  •   这句话说的不错,正如现在的中国,大家太浮躁,一件事情干好了就好似要登天,干不好了就好像要灭亡。需要沉住气记住巴尔扎克这句话。慢慢来。take it easy.
  •   非常好的书,王老师看问题太敏锐了。
  •   语言幽默、犀利,三人之间看似随意而侃中时有神来之笔。值得一看。
  •   真不错的一本书,让你对人生的理解更加透彻明白。
  •   什么是爱情?爱情的必备条件是不是丈母娘要的房产证?我觉得时下批判物质化的人也应该思索,以前为什么结婚没有追房产证?因为以前大家都有房住。结婚没有房住,和吉普赛有什么区别。
  •   整部书有精当的观点,幽默的说道,还透着一股老北京的贫嘴味儿,倍感轻松。
    经常看着看着就是一乐,譬如那句突然蹦出来的话,你骂谁呢?
  •   一直认为有自省意识的人是不会被洗脑的。因为他清楚要从两方面要客观的去看待一个问题。
    有的时候被洗脑只是一种表面的状态,因为人要在一个规则里面生活,不管是真是假,有规则才能玩下去。
  •   幽默中隐含着大道
  •   呵呵 看他们的对话还是蛮有趣的 但只是看过吧 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
  •   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
    尤其是当你清楚很多历史是被manipulated之后,你接受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事实,不一定对你逻辑思维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尤其是当社会上更多更实际的事情摆在面前,工作、吃饭、房子、物价、福利,这些东西难道没那些已经过去的历史更加重要?
  •   书中也谈到了网络上面的纷争,比如对于某个人某件事大吵大闹甚于人肉搜索。这次日本地震又是各种立场闹得凶狠。我觉得网络就好像很多人聚在一起做的一场大梦,其实什么也没有留下,吵了闹了过了就算了。
  •   性价比很高,内容精彩!
  •   世博会其实又印证了王老的那句话,中国人喜欢集体式狂欢。
    去了一次世博会,头晕脚软。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多人,什么艺术的心思也没有了,只想活下来,走出去。
  •   语言很犀利
  •   热热闹闹的谈话辑录,很适合在大年下的节日气氛里看。
  •   写得很不错的书,空闲打发时间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