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英]罗莎蒙德•勒普顿  页数:348  字数:260000  译者:张菡晨,叶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碧翠丝和远在伦敦家乡的妹妹有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境况,她在纽约生活优越,而妹妹黛丝只是伦敦一个生活窘迫的艺术院学生,但她很爱自己的妹妹,她们共同分享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琐事,虽相隔万里,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打破她们之间的亲情牵系。
碧翠丝已经很久没有回自己的家乡了。伦敦,对她而言,已经变成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她以为自己的生活会一直这样稳定淡然地走下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打乱了她的全部人生。妹妹失踪了。碧翠丝搭乘第一班飞机回到了伦敦,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黛丝的尸体在海德公园被发现了。
刚刚经历婴儿死产的不幸,黛丝一直未能从严重的产后忧郁症中走出来,所有人都推断她是自杀身亡,包括警察、碧翠丝的朋友、未婚夫甚至她的母亲都认定了这个事实。然而,只有碧翠丝知道,妹妹的死肯定另有原因。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碧翠丝真的了解自己的妹妹吗?
独自调查真相的碧翠丝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随着那些困扰她的谜团被层层揭开,真相也渐渐浮出水面,碧翠丝终于明白了妹妹所遭受的一切,也把自己一步步推向危险的深渊……

作者简介

罗莎蒙德·勒普顿,1986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文学评论》杂志专业书评人,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编剧组编剧,以全职编剧的身份为电视剧及电影写剧本。《妹妹》是勒普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2010年9月出版至今,已重印11次,仅在英国的销量就已超过450000册,也是2010年度全英最畅销的长篇小说。该书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和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写尽人间手足深情,令整个英伦三岛潸然泪下。目前,《妹妹》已售出27国版权,并成为英国理查德&茱蒂俱乐部2010年年度选书和美国奥普拉读书会2011年夏季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电话
第二章 基因治疗
第三章 海德公园
第四章 倾诉
第五章 艾米里欧
第六章 亲人
第七章 西蒙
第八章 尼克斯医生
第九章 自责
第十章 彼得神甫
第十一章 幻觉
第十二章 照片
第十三章 扑朔迷离
第十四章 葬礼
第十五章 罗森教授
第十六章 艺术学院
第十七章 桑德斯医生
第十八章 艺术展
第十九章 哈蒂
第二十章 里奥的生日
第二十一章 劫持
第二十二章 真相
第二十三章 结语

章节摘录

  挚爱的黛丝:  为了能在此时、此刻和你在一起,握着你的手、看着你的脸、听着你的声音,我什么都愿意做。一封信又怎能代替抚触、凝视和倾听?怎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但我们早就习惯用文字来沟通了,不是吗?在我到寄宿学校就读时,我们就已经将两人的游戏、笑语和低声交换的小秘密,都改成了通信。  我不记得自己在第一封信上说过些什么,只记得我当时把信纸做成了拼图,还故意打散,让舍监阿姨没办法偷看。(我猜得对,她早就没有玩拼图的童心了。)但在你七岁那年,我断断续续地提到想家的事时,你回应过什么,我每个字都记得;也记得要不是我把手电筒凑到信纸上,根本看不到你写了什么——你用的不是墨水,是柠檬汁。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觉得如果亲切是闻得到的,那一定是柠檬汁的味道。  记者会喜欢那则小故事的,他们会杜撰我自小就是柠檬汁侦探之类的人物,还会对我们多年来深厚的姐妹情大肆渲染。事实上,他们就在你公寓门外,跟着一队摄影师和音控师(脸上全是汗,身上的夹克脏兮兮的,电线拖在台阶上,还在栏杆上缠结成一团)。确实,这样是有点在瞎扯淡,但我还能怎么告诉你呢?我不确定你对于成为名人有什么想法——不管是哪一种名人,不过我想你会觉得有趣吧。哈哈,有趣,恶趣味。我只觉得是恶趣味。但我对幽默的定义向来和你不一样,对吧?  “但你已经被禁足了,这很严重,”我说,“下次你肯定会被开除的,妈妈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你偷偷把兔子带进学校,被逮到了。我那时多有姐姐的范儿啊。  “可是,这有点意思,不是吗?碧儿?”你撅着嘴问我,努力忍住笑,这让我想到那嘟嘟冒着气泡、像是随时会喷涌而出的瓶装葡萄适饮料。  想着你的笑容,我就充满了勇气,走到窗边。  我认出了卫星电视台的记者,他人就在窗外。我已经习惯了在纽约的公寓里的等离子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的脸孔。但现在,他却在这里——真人尺寸,鲜活而立体,就站在切普斯托路上。他的视线直直地越过我,望着你家的窗户。我不禁手指发痒,想按下遥控器上的“关闭”键;不过,现在我却只能拉上窗帘。  但现在的处境,比我刚看到他的时候更糟糕了——他们的灯光直透过窗帘,声音在窗户和墙壁上回响。他们的出现似乎是股能强行闯入你家客厅的力量,难怪新闻会被称为“腥闻”,那股有如鲨鱼逼近鲜血的压迫感,几乎令我窒息。好吧,这么说是有点夸张,你大概不觉得这有什么,甚至还会给他们倒咖啡吧。不过,你是知道的,我太重视个人空间,所以很容易觉得受到侵犯。我应该到厨房去,试试能否掌握情况的发展。  这里安静多了,我才能静下来思考。我会对这件事这么惊讶,实在有点可笑。在大多时候,这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说,昨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内容写的是我们一直以来浓得化不开的姐妹情,可上面却对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只字未提。我们都长大成人了,现在看起来年龄差距没有什么,但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差距就很明显了。“五年一条代沟……”人们听到这句,都会说“谁不知道啊”,语气在句尾轻轻上扬,表示这是个疑问句。我们都该想想里奥,想想他造成的鸿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空洞”。但我们从来没说过,不是吗?  我听到一个女记者讲手机的声音,从后门的另一头传过来。她肯定是在指挥听电话的人做事。我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心里不禁一跳——“亚蕊贝拉?碧翠丝?汉明”。妈妈说过,从来没有人会叫我亚蕊贝拉,所以我想从我小时候起,别人就知道我不是亚蕊贝拉——这个名字感觉上像是用龙飞凤舞、华丽繁复的书法字体写成的,涵盖了名叫贝拉、贝儿丝或贝儿的女孩子,充满了美丽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我。打从一开始,我显然就是碧翠丝,清晰明白、毫无矫饰,就像打印出来的印刷体,不涵盖任何其他人。在我出生之前,爸爸就选定了亚蕊贝拉这个名字。现实肯定很让人失望。  那个女记者又回到了附近——我听得到她在说什么。我想她是在打另一通电话,因为要工作到很晚而跟什么人道歉。我花了一点时间才意会到,就是我——亚蕊贝拉?碧翠丝?汉明,害她必须加班。我有股本能的冲动,想出去向她道歉——你是了解我的,每次妈妈把盘子弄得乒乓乱响,表示她在生气时,我都是第一个抢进厨房的。女记者稍微走远了些,我听不到她说什么,只能听出语调——像是在安抚,又有点自我辩解的意味,优雅地踱着步子。这时,她的声音突然变了。我想她一定是在跟她的小孩说话,那温柔的语调仿佛在空气中流淌,流进门窗,让你的公寓温暖如春。  或许我应该体贴一点,叫她回家去;但你的案子还在审理中,在审判结束前,我没有权利告诉他们任何事情。但她就像其他人一样,对此早就了然于心;他们也不打算问出什么跟你有关的事实真相,只想要看到情感的表示。他们就想看到我紧紧握住双拳,看到我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们就想看到我脸颊留着泪痕,看到睫毛膏在我脸颊上拖着黑蛇般的痕迹,所以我留在了屋里。  那群记者和工作人员终于走了,在你门前的台阶上留下了大量的烟灰,看起来就像潮水的高潮标记线。摁熄的烟头就留在你的水仙花盆里。明天我会把烟灰缸拿出来。其实,我这么一概而论地评断他们是不对的,因为其中三个人对他们硬闯进来表示了抱歉,一个摄影师还从街角的店里买了点菊花送我。我知道,你从来没喜欢过它们。  “可是,就算在春天,它们看起来还是秋天的棕色,就像制服的颜色。”你笑着说。嘴上是在讲花的美丽和持久,其实是在揶揄我。  “它们的颜色通常是很亮眼的。”我不带笑意地说。  “真漂亮。真是天生用来点缀车库前院的水泥地的。”  这些看似在记忆中枯萎的例子,其实是意料之外的体贴的根源,是一如高速公路边上的报春花那样令人惊奇的,像花束一样丰盈的感同身受之心。  送我菊花的摄影师跟我说,今天晚上的“十点新闻”有你的专题报道。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告诉她这件事。我想,从妈妈异于常人的观点来看,她对于你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还是很得意的。而且,人们对你的关注只会越来越多。音控师说,明天还会有国外的媒体来这里采访。真是有趣——虽然是恶趣味——几个月之前我就想对人说了,但那时没有人想听。  星期一下午  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想听了——媒体、警方、律师,无不奋笔疾书、引颈注目,录音机也嗡嗡作响地忙碌着。这个下午,我正在皇家检察院为律师提供证词,为往后四个月内的审判作准备。我已经说过我的证词对这个起诉案件至关重要,因为我是唯一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的人。  皇家检察院的律师莱特先生正拿着我的证词笔录,坐在我对面。我想他已经三十好几了——或者更年轻些,只是因为他的脸庞总是面对着像我这样的人,沾染了许多尘世的风霜。他的表情显得小心翼翼,身体微微倾向我,仿佛是为了增强信心。我想他是个好听众,但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如果你愿意的话,”他说,“希望你能把一切都告诉我,从头开始说起,我稍后试着来梳理其中的关系。”  我点点头,说:“但是,我不太确定事情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  “那么,试着从你开始觉得不对劲的时候说起吧。”  我注意到他穿着剪裁优良的亚麻衬衫,却系着丑陋的涤纶领带。这不是一般人会选择的搭配方式,我想,其中一样一定是别人送的礼物。如果那条领带是礼物,他肯系上表示他是个知恩的好人。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跟你提过,我养成了新习惯,每当脑子不想去思考眼前的事时,就开始浮想联翩,无法自已。  我抬眼看他,遇上了他的视线。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我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妹妹不见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精彩绝伦!独特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妹妹》真正实现了文学和悬疑的绝佳结合。  ——英国著名推理作家杰弗里·迪弗  勒普顿的处女作《妹妹》是近年来英国文坛出现的一本异常独特和自信的作品……整部书都充满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卫报》  勒普顿的《妹妹》是悬疑推理小说中首屈一指的杰作。勒普顿的悬疑小说不只是建立在故事情节的因果推理之上,而是更加对人格和人性的分析……催人泪下。  ——《纽约时报》  独具风格,令人悚然,结构精巧,极其扣人心弦。  ——Closer杂志  从头至尾都令人赞叹,《妹妹》是我近年读到的最令人惊奇的作品。推理环环相扣,故事情节高潮迭起,更重要的是心酸感人的故事背景让人潸然泪下……不可多得的佳作,充分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才华。  ——《每日邮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妹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9条)

 
 

  •   一不小心,又买了一部处女作,选购的时候没有看作者介绍,只是大概看了下内容简介。大约是因为《妹妹》的书名挺吸引我,从小就希望能有一个姐姐或者妹妹,可惜,真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实现的。
    故事讲述了身为姐姐的碧翠丝和远在伦敦家乡的妹妹黛丝有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境况,姐姐在纽约生活优越,而妹妹只是伦敦一个生活窘迫的艺术院学生,但姐妹之间非常恩爱。她们共同分享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琐事,虽相隔万里,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打破她们之间的亲情牵系。
      然而,妹妹的失踪,打乱了姐姐全部的生活。姐姐碧翠丝搭乘第一班飞机回到了伦敦,等待她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黛丝的尸体在海德公园被发现。
      令姐姐痛心的是,所有人都推断妹妹是自杀身亡,包括警察、妹妹的朋友、碧翠丝的未婚夫,甚至她们的母亲都认定了这个事实。姐姐却始终坚信,妹妹的死另有原因,她不是自杀。  
    独自调查真相的姐姐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随着那些困扰她的谜团被层层揭开,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姐姐也终于明白了妹妹所遭遇的一切,而自己却一步步走向了危险的深渊……  
    首先肯定的说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也许是之前作者写过剧本的缘故,小说的运笔行如流水,笔触细腻,没有拖沓之感,悬念设计的合情合理,唯一的遗憾,凶手露面的环节设计的不够巧妙,书读到这里突然味道变淡了,凶手就那样张牙舞爪的蹦了出来,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前面写的姐姐对任何人都持怀疑态度,对任何人都很戒备,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可能是杀害妹妹的凶手,可在真正的凶手面前,姐姐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被凶手玩于股掌之中了,差点丢掉了性命。
    此外,这部小说的写法与以往有些不同,它是以姐姐给妹妹写信的方式进行的叙述,是姐姐直接向妹妹对话,这种一对一的传播最容易饱含深情,姐姐对妹妹的爱不是讲述给第三个人,而是直接讲述给妹妹。真挚、感人、毫不做作,这大约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小说又不是完全以第二人称讲述,第二人称有一个弊端就是如果一直那样叙述会让读者厌倦甚至反感,但是本书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在很多纯粹叙述的情节上还是标准的讲故事的方式,然后会随时顾及一下“你”,这样就让故事的节奏感把握的很好,情节自然不会拖沓,让读者感觉到这个姐姐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妹妹,从而在情感上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还有就是作为处女作,作为一部推理小说,作者的写作还是比较稚嫩的,读者喜欢的就是推理小说最后那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一点可说是推理小说的精髓,能做到这一点也着实不容易。不知道本书作者下一部小说将会是什么,倘若还是推理小说,真的应该在关键之处好好设计一翻。
    喜欢亲情题材的朋友,有姐姐妹妹的朋友,可以读读此书,应该不会后悔。
  •   2011年的夏天,带着愉悦的心情奔赴广阔大海的怀抱,期待卸下沉重的心情,放松疲惫的身躯,享受心旷神怡的浪漫海洋之旅,但却意外地目睹了一桩惨剧。那天的大海异常温柔恬静,好像轻声哼着摇篮曲的母亲,甜美地宠溺地照看着徜徉在沙滩上,嬉笑在海水中的人们。难得的安静被岸边小小的骚动打破,我循声望去却见很多人已经聚集在一起观望着什么,等我走到近前才发现一个70岁老人躺在沙滩上,一个身着泳衣的女士在做心脏复苏工作。几分钟后,老人的女儿慌张的跑了过来,痛苦的表情令我至今难忘,而更令我震惊的是,这个女儿是我的同事。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匆忙的救助,我和其他赶来的同事在急诊室外抚慰女儿,但可惜老人没能回到人间。公安局的警察来做笔录,问家属:你们对老人的死亡有疑义么?这句话突然就让我想起了罗莎蒙德•勒普顿的这本书——《妹妹》。

    也许举这个例子有点不妥,但当时当景给我的震撼真的无法言表,老人的妻子一直不敢相信这个现实,坐在急诊室外的休息椅上手一直在抖却一颗眼泪都没有掉,只是在家人没注意的时候,屡次想要冲进急诊室看看,直到当终于能见到陪自己走过一生的人静静的躺在病床上时,她才放声痛哭,并一直念道“没想到啊、没想到啊”。那种突逢至亲至爱的人离世的痛苦,那种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令人心碎。

    《妹妹》中的碧翠丝在闻听母亲告知的妹妹失踪的消息后,同样陷入到焦虑恐慌当中,而当妹妹的尸体在海德公园被发现的时候,这种恐慌感觉达到了顶点,如果说以前不能理解这种感觉,但现在我已能感同身受。那么对于碧翠丝接下来的所有行为,都觉得理所应当。碧翠丝不相信警察局认为妹妹死于自杀这一结果,不相信“确之凿凿”的证据,她不相信美丽温柔的妹妹会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她要追查出事情的真相。是骨肉亲情,是无尽思念,让碧翠丝锲而不舍的追查下去,而在抽丝剥茧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她也渐渐的接近了死亡。

    我想这是我看过的最沉重的推理悬疑小说,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采取了对话的叙事风格,通过碧翠丝向妹妹述说心情的方式让读者的阅读体验一直徜徉在哀伤的气氛之中。更是因为这部小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小说通过碧翠丝和妹妹的悲惨遭遇,向社会向民众问询,到底什么才是道德的底线,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的性命是不是贱如草芥;在一己私利面前,他人是否可以无限牺牲?而面对站在阳光下却带着面具的那些可以掌握他人命运的势力来说,夺去草民的一切是如此的容易!可悲可叹!
  •   读完这封348页的厚重的信,我无法抑制自己夺眶而出的泪水,我没有逃脱这本令整个英伦三岛潸然泪下的《妹妹》的征服,它也留住了我的眼泪也打动了我的心。很少读到这样细腻绘制亲情的文字,很少有人把亲情描述的如此刻骨铭心。

    这是一封姐姐碧儿写给妹妹黛丝的信,是一封痛并坚定着的生者写给伤并眷恋着的逝者的信,是一场人间和天堂的对话,是一份灵魂深处的交融。抛开她们的家庭出身,长大后的黛丝和碧儿是不同的人,她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身份。一个青春叛逆,一个古板传统;一个率真张扬,一个谨慎内敛;一个崇尚简单自由,一个寻求踏实安定, 但她们却有着彼此相通的心。她们之间保持着与生俱来的亲密,虽然一个生活在伦敦一个生活在纽约却丝毫不会影响她们心灵深处的交流。她们彼此相惜,相知,相爱,她们的灵魂已经在对方身上烙着深深印痕。

    就是这样的一双姐妹,忽然而至的妹妹离奇失踪的消息把姐姐的生活全部打乱了。她离开了纽约白领丽人的优越生活,住进了妹妹租借的房子,开始了在别人眼中近乎疯狂的找寻。在对妹妹的尊重、信任、疼爱中她不得不接受了妹妹死亡的事实,但却绝不认同警察认定的所谓因产后抑郁症而自杀,她开始寻找凶手,揭开妹妹的死死亡真相成为她的全部生活。

    为了寻找真相,她失去了一直相处融洽的男友,她失去了从容应对的工作,那个往日里光彩照人的碧儿变得邋遢憔悴,那个往日里从容自制的碧儿变得疯狂不可理喻。她在妹妹生前存在过的地方奔走,海德公园、圣安妮医院、基因治疗公司、艺术学院、共同接受基因治疗的病患的家……她一次次勇敢无畏的冲进与妹妹生前有关联的人的生活范围,不放过任何细节,怀疑一切不相信任何人。强皱巴巴的衣服,毫无光泽的头发和一张苍白的脸成为了她现今的标志。然而妹妹的死是一个毫无头绪的迷宫,她费劲心血搜集来的证据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她仔细查看每条岔道通到哪里,她成为警察眼里一个乱叫狼来了的丧失理智的疯子!医生、警察、验尸官、妹妹的朋友甚至妈妈,所有的人都给妹妹的死因定了性,所有的人都对妹妹的人格定了性,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一个堕落随便的女人,一个自己走上歧途,自己把自己送上不归路的可怜人。唯有她是坚定的,她相信妹妹,她了解她,。她那样热爱生活,她不会让自己死在一个散发着恶臭的厕所。她和她一样如此珍爱生命,她不会自己走向死亡。她不允许有人污蔑妹妹,她要还她清白。

    在孤独无助中她设想了一个正义而有爱心的权威形象皇家检查院的莱特先生,他认真聆听着她的每一句话,他如她一样的尊重妹妹,她把自己所探究的每一个细节在这里梳理,他认真整理她所有的证据,严谨记录她所有的谈话,他会仁爱的握着她的手,微笑着倾听她。她的努力而执着的付出让真相一点一点浮出水面。但碧儿在悄然不觉中陷入危险,怀疑一切却忽略了最阴险的人,罗森教授、西蒙、艾米里欧、芬博洛警探……是那些自私而淡陌的人把妹妹推向了死亡。但碧儿最终用爱还妹妹一个清白,用爱依托关勇敢一步一步走向胜利,那种感天动地的亲情让妹妹感受到了永恒的关爱。也正是因为碧儿转移给卡莎的对妹妹的爱让她自己在生命最后时刻得到了救援,姐妹间的情义也将永恒。
    曲折而生动的一场感情戏,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推理小说,《妹妹》这样深刻的停留在我的脑海中,原来亲情也可以这样鲜活,妹妹,给你我的心!非常值得来读!给五星!
  •   一个充满爱意的亲情故事;一本独具特色的推理小说。

    通常认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才是最完美的。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有人为手段的干预。比如剖腹产、试管婴儿等,就是在自然生物行为不能完成的情况下的医学手段干预。所谓干预,单从字面意思就能体味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侵入,结果自然会有一点的破坏性。即使有临床试验和经验的支持,这个过程与亿万的生物进化历程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然而,科学家的梦想,往往令人咋舌不已。46条(23对)染色体,已然是自然进化的完美结果。有些自恃禀赋异常的所谓科学家,偏偏要向这亿万年的生物进化提出挑战,要在“46”上再加一个小小的“1”,企图让46对染色体成为历史,从而实现一个拥有47条染色体的“强人”时代。这,可能吗?《妹妹》就讲述了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企图”和这个“企图”付出的惨重代价。

    代价,本应由那些始作俑者和肇事者付出。然而,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一些善良的人被无辜牺牲了。佛学尚讲因果报应,然而,很多的时候,人们看不到也找不到公正的答案。不是敌人的隐蔽和迷惑,便是亲人的消极和无为,使得寻求公正变得更为艰难。碧翠丝和黛丝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虽然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英国,远隔重洋,她们的亲情牵绊却更为紧密。正是这种亲密无间的爱坚定了姐姐碧翠丝对妹妹黛丝的信任,也正是这样的信任,让姐姐相信妹妹绝对不是自杀。就连她们的母亲也接受这样一个结果的时候,姐姐依然没有放弃对于妹妹的信任,并走上了艰难追查真相之路。

    亲情与爱自然是本书的一大看点。除此之外,本书最具特色的便是它的结构。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形象,来建立起一条明晰的推理线索。不仅防止故事流于乏陈,也使得推导更为严密合理。这正是它作为推理小说独具魅力的一个特点。另外,本书的故事主题也很有意义,让人对现代医学科学心有余悸。表面看来,都是第47条染色体惹的祸,实际呢,不过是人的私心和贪心在作祟。人性之上的丑恶,是无法通过改变生理结构就能摒弃的,别说是47条染色体,就算是鼓捣出48条染色体也无济于事。所以,还是好好养心吧,心坏了,一切都完了。
  •   结构与语言艺术的结合
    ——《妹妹》

    如果没有将《妹妹》这本书读完,那么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一个姐姐寻找妹妹死亡真相的故事,可是,慢慢看下去,这本书背后所隐藏的有关道德伦理的质疑便浮了出来,那么在妹妹死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一个怎样的阴谋?

    虽然从开始看到结束,这本书有一些的枯燥,虽然故事情节的叙述运用了语言的很多技巧,但是依然感觉欠缺了推理小说的一种刺激感。而且就故事本身而论,这个主题虽然值得深思但是并不新颖,如同前不久看的徐然的《活肝》,同样是一个从事不道德手术的一种控诉,主题却大不相同,虽然同样有亲情的意味存在,虽然同样都有着欲望的刻画,但是死亡的对象却不尽相同。

    继续读下去,小说的结果似乎已经不是那么的喧宾夺主,而且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幻想与真实的交错,血腥与平静的存在,一种冷酷而又存在生命的叙述就这样慢慢的铺开,所有人都不相信妹妹被谋杀的真相就这样被碧翠丝艰难缓慢的侦查而挖掘出来。而这一种结构形式的运用,像极了反法西斯电影《老枪》中运用的手法,闪回画面的再现与现实情节的交织,主人公愤恨却沉稳的个性,都是一种完美的演绎。或许,这种结构形式,运用电影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想象蒙太奇与回忆蒙太奇的综合运用,于是,这种结构运用在文字中,便带来了感官上的画面感,妹妹如何被杀害,我如何见到这些画面,都在我与莱特先生的叙述中真实的描写了出来,而我的内心,此时也在反省与悲伤、探寻中一步步的受着煎熬。可是,这个听我诉述,降低我心理压力的莱特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人物呢?通过这种结构,通过碧翠丝对妹妹所说的话中,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那种寻找妹妹的坚持,那种因为没有与妹妹联系的心理压力似乎在威廉罪恶的嘴脸下已经显得如此高尚,那种亲情的联系是一种如此巧妙而又神奇的联系啊。而且,卡莎,这个最终可以让翠碧丝依赖的女孩子,最终通过警方找到了她,故事顺利结束。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不幸的遭遇是多么的震撼人心。每个人在探索科学成果的同时,却将不人性的一面施加于受害者,这种道德感的缺乏导致了科学的危机,不得不使人产生戚戚然之感。

    而对于寇迪以及母亲的描写,一个有着高尚职业却不负责任的负心汉,一个面对女儿的死亡消极的面对的悲情母亲,都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的一种再现。而警方的调查最终却输给一个根本不懂如何侦查的女子手下,不是社会执法人员的一种耻辱?可是,这种结构与文字叙述的融合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故事在平淡中展示出它惊涛骇浪的一鸣惊人的力量。

    然而,死者已矣,生者在被营救中将整个故事结束!而在一个大环境下的道德质疑也即将被正视?

  •   《妹妹》这本书中的姐姐碧翠丝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她不相信妹妹是自杀的,就着手去查案子。这是一份散发着正能量的爱,而不是像黛丝的母亲一样,沉沦在丧女之痛中不愿意去思考。本来,她在纽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关系比较稳定的未婚夫;原本,在办完妹妹的葬礼之后,她就可以回到纽约生活的正规生活中去。但是,碧翠丝没有选择原本一切都已经走上正轨的生活中去。反而,她选择脱下考究的套装,去当一个服务生。碧翠丝和未婚夫托德分开,我还是感觉挺可惜的,可能我也是世俗中人,不能理解条件比较优秀的未婚夫怎么能够这么容易就放弃了呢?但是,后来我想想也对,因为托德一心只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没有办法理解碧翠丝这种“疯狂”的行为。在我还不知道桑德斯医生就是凶手之前,我觉得碧翠丝和托德分手是对的选择,因为她终于遇到一个可以和她站在统一战线的男人,虽然这份感情不符合道德。那个时候,我甚至觉得内心升起一股对爱情、对精神恋情的温暖: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不需要太多物质生活,只需要知道你会无条件支持我,你是坚定地站在我身边的人。 说实话,这个结局让我很意外,我一直以为西蒙或者碧翠丝的导师会是凶手。甚至,我也不坚定地认为或许由于某些原因,原本如此热爱、珍视生命的黛丝也许就是因为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自杀的。或许是前面铺垫得太少,我觉得结局来得太快了。也可能是因为碧翠丝的桑德斯医生的幸福刚刚结束,下一秒,他就变成了杀人凶手,这个转变实在太大了!但是,既然这是作者安排的结局,就这样接受吧! 再说妹妹黛丝,在常理来说,她是一个十分不听话并且为此付出代价的人——代价就是她的贫穷和她的死亡。但其实,敞开心扉而言,她是一个很直率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和这么不负责任的导师有染,并且怀了孩子;但是,她对自己孩子的和勇敢让我很佩服她。就像日本纯爱电影《恋空》里面的女主角一样,生在日本这样一个比较重视女子贞洁的国度,也敢勇敢地向父母坦白一切,并表示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而且,黛丝对于生命的热爱也让我感触挺深的,这一点是碧翠丝这个姐姐一直坚持查案子的理由,也是一个姐姐对妹妹真实的了解。黛丝其他的品质是碧翠丝在查案子的时候发现的:比如说黛丝很珍视友谊,以至于碧翠丝在校园里面贴出邀请黛丝朋友在咖啡馆一坐的广告后,黛丝额朋友来了一个咖啡厅。而且,黛丝的朋友们对她的评价都很高。我觉得,黛丝是一个生活得挺真实的一个人,至少不会被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多牵绊——很珍贵,不是吗?但或许现在很多人,包括我,都无法坦然做到。 总体来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因为它让我有所感触,并且付出了实际行动。
  •   没有姐妹的人大概很难体会到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有个人,她和你一起长大,和你分享所有成长的秘密,甚至是自己的小心思,这样的一个人,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她更了解她自己。碧翠丝对黛丝就是这种心情,所以,她才那么肯定黛丝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所以,她就算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还自己的妹妹一个公道。从来没看过能写的如此动容的悬疑小说,很好看,推荐啊推荐。
  •   碧翠丝惊人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心理活动,还有她对妹妹执着的毫不动摇的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所有人都认为黛丝是由于精神病自杀时只有她凭着自己对妹妹的爱和信任追查下去。从未出场的妹妹黛丝也在姐姐的回忆里那么活灵活现。
  •   妹妹--2010年全英最畅销长篇小说,令英伦三岛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英国亚马逊2010年最佳小说。我很喜欢啊
  •   这个商品不错~ 妹妹--2010年全英最畅销长篇小说,令英伦三岛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英国亚马逊2010年最佳小说。
  •   罗素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火鸡,从小被人喂养。每次得到食物都使它相信生命的一般法则就是得到友善人类的喂食。感恩节前的星期三下午,当它来到喂食的人身边时,那只每天喂食的手拧断了它的脖子。这只火鸡在临死前的一瞬间,信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在那只手的主人看来,这只火鸡跟其它成千上万的同类一样,只是一块肉,一块靠时间和饲料可以变得更大、卖钱更多的肉,而非一条鲜活的生命。牟利在喂养的掩饰下成为一种友善,在那只喂它又杀它的手面前,火鸡看不穿人性的谎言,在那只喂它又杀它的手背后,人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贪婪。这种嗜血的贪婪,人类不仅仅是对待火鸡,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皆一视同仁,当然也包括同类。英国作家罗莎蒙德 勒普顿的小说《妹妹》,讲述的是人类中的不幸者变成火鸡的命运,从中我们震撼的看到了将别人变成火鸡的人,是如何在贪欲的裹挟之下,利用病魔的可怕、母性的无私和人性的善良,编织出精妙绝伦的谎言,欺骗同类的生命为自己的名利铺路,哪怕是孕妇和婴儿。而整个故事以姐姐的视角抽丝剥茧、险象环生的进行,并最终使妹妹的案情昭雪。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深刻的告诉我们,戳穿嗜血谎言最犀利的武器,是怀疑。

    也许可怕、恐怖的事情,只要经历过,就会深深烙印在人的思想中,即使引起这些恐惧的原始事件已然消失,也会在人类的记忆中留下蛰伏的恐惧,而且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姐姐碧儿因为童年有过弟弟夭折、父母离异、过早进入寄宿学校等经历,所以异常缺乏安全感,敏感而多疑,这些原本是造成她人生不幸的灰色因子,却恰恰成为找到杀害妹妹的、隐藏很巧妙的凶手的关键因素。其实姐妹二人正是我们人类的两种重要性格,善良与多疑。《妹妹》通过一个悲惨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漫步在人生的长河中,前者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后者让难度系数增加;但穿行在人性的丛林法则之中,前者让我们更容易成为猎物,后者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那么我们的性格是应该姐姐的多一些还是妹妹的多一些,实在是个有解无奈的命题。比如在我们这个自古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如今有多少食品可以放心吃下去?反倒是我们吃下去的谎言比吃的盐还多!

    如同火药既能用来开山也能用来破城、核能既能用来发电也能用来制作原子弹一样,医学也是既能治病救人也能谋财害命,杀害妹妹的凶手便是用了一把手术刀,既能疗伤又能索命,而他本人也是一个既能治病又能要命的医生。只要被人性中的贪婪所裹挟,只要其中有暴利存在,那么生命科学马上就会变成产品的高级营销学和财富的初级数学,活生生的人变成试验用的小白鼠。所不同的是,越是基因、遗传、癌症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医学领域,谎言越不容易被识破,毕竟专业知识足以搭建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将真相安全隐藏,将大众变成彻底的受众,在谎言打造的美景中幸福幻想,放弃怀疑与思考,无条件的听信并盲从。不可否认的是,杀人者是个人类精英,他有一个梦想,想要让婴儿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一个医生他很有追求,但选择的路径却是不择手段,更可怕的是,他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有一群人、一群有钱人、一群以追逐更大利益为生的有钱人。这些人没有专业知识,但却有操控命运的手段,“基因治疗公司的董事都很精明,他们有足有的聪明来驱使别人为他们工作,而且万一事情搞砸了,还要这些人来承担刑事责任”。这些人才是人间最可怕的“贪欲操盘手”,每次谎言成功的时候,他们是见证奇迹的当事人和获利者;每次谎言被戳穿时,他们轻轻的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故事的最后姐姐拼了性命戳穿了嗜血的谎言,也让被贪欲裹挟的医生现出原形、绳之以法,便结束了,这是作为一篇小说的胜利,也是道义上的胜利,却不能挥去我们心中对于各种嗜血谎言的阴霾,因为这样的胜利即便有也是小胜,早就是强大而残忍的欲望操盘手们预想内的,而为他们服务的这样的“医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现实正如诗人西川所说:所谓的希望不过是命运,所谓的未来不过是往昔。
  •   推理小说一向是我的最爱,甚至已经习惯了在阅读的时候以旁观的视角去分析事情的真相,但是,这本书却是相当特别的一本推理小说,在看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清楚,总会有一个人为这件事情负责任,所以,我并不关注真正的凶手是谁,我只是想随着碧翠丝的描述,去了解黛丝曾经的生活,也体会到了碧翠丝的挣扎和无助,他们的命运悲欢比故事的真相更加让我牵肠挂肚。
    很特别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纽约与伦敦,姐姐与妹妹,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呢?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的小说,也是对伦理和心理探讨的书籍。书中的姐姐有一天接到妹妹失踪消息的电话后便赶到了伦敦,在寻找妹妹的过程中,姐姐不断去扮演自己的妹妹,不断与自己的妹妹作自言自语的对话和换位的思考,去体会和了解这种处境,即使通过穿妹妹的衣服,也能感受到她的气息和举动,在她们的基因中,或许存在着一些特有的沟通方式,只要借助于某种媒介,就能互通信息,获得一种心灵的感应。

    小说写得紧张又有生活的气息。通过姐姐对各种线索的查询,环环相套,悬念迭起,险象环生,又夹杂了许多挚爱的亲情,即使在医生、警察、母亲、未婚夫等人都认同妹妹自杀的情况下,姐姐依然有一种潜意识中的感觉,认为妹妹是不可能自杀的,于是姐姐就独自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调查排除,去直面一个个值得嫌疑的人物,当真相渐渐显露出来的时候,姐姐自己也陷入了危险,甚至面临了与妹妹相同的谋杀手段与现场,也面临了相同的一个凶手……

    其实这本书还是一本心理分析的书籍,通过生动的故事,通过与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对于生活中的事件的各自不同反应,他们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这些细节的描写是心理学的真实表现;同时有许多话语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精神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我们用它来感知、思考和信仰;我们所有的爱、恨、信仰和激情都藏身那里。”人的思想自然有其复杂和难以捉摸的方面,然而又有许多相似的特点,故而在书中你可以感受到那些想法、揣测、怀疑有时候又是多么得相像。

    当然这也是着重描写姐妹亲情的书籍,从头到尾姐姐做的一切的努力都可以看到那种手足情深的踪影,哪怕两人远隔重洋,也能有许多心灵的感应,哪怕是阴阳相隔也能冥冥中在交流着那些令人难以置信信息,引导着姐姐一步步去感受妹妹的处境与真实,也引导着真相逐步地水落石出,这是基因中的密码还是特有的亲情唤起的神奇力量?这是人类应有的特性还只是由于某些特例和偶然形成的特异功能?人类的科技尽管到如今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许多的神秘依然是无法去揭开谜底的。也许这些也是作者想通过故事本身向我们暗示的另一种密码。
  •   在看到《妹妹》这部小说的名字的时候,我还开了句玩笑,说“我是妹妹控,应该选择这本书”。然而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它一点都不像我的玩笑那么轻松,它从头到尾都充满伤痛、恐惧、愤怒,和悔恨。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妹妹”突然死亡之后,“我”在所有人都认为妹妹是自杀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对妹妹深切的爱和全面的了解,认为妹妹绝对不是自杀,从而走上了一条艰难而凶险的探究真相之路的故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姐姐”不断地接近妹妹的死亡真相,同时也在探究着爱的真相。于是,在这双重探究双重真相之下,就使得这部小说既有情节上扣人心弦,又在情感上打动人心。于是,在这“双重夹击”之下,这部小说自然就相当有看头。
    从情节来说,这部小说其实有着很强的推理悬疑的意味,甚至比一些明确打着“推理”旗号的小说更为复杂一些。小说中的“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把所有可能杀害“妹妹”的人都仔细地甄别和调查一番,直到一步步走近真相。而这个过程就和所有的推理小说一样,有些人只不过是为了情切需要而设置的障眼法,而另一些人物则又相当隐晦。这样就在真相大白之后,给读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然而这部小说最为打动人的还是它的情感而非情节。从“我”知道“妹妹”被害时的巨大悲痛,到妹妹被警察认定为自杀时的愤怒与无奈,再到得知妹妹曾经求助过自己之后的自责,无不让人动容。小说的简介说此书“让整个英伦三岛潸然泪下”并不能算是虚言,至少我本人在读的时候就曾为一个细节唏嘘不已,那是在小说接近结尾的时候,“我”知道“妹妹”临死前曾给自己写过一封信,那封信的结尾处写道:“我需要你,现在,此时此刻,求你了,碧儿。”这段话,让我和书中的“我”一起心碎。因为我一直认为,最让人心碎的并不是别人的错造成了我的伤害,而是我的错——至少是做得不够好而造成了——至少是没能避免至亲挚爱的人的伤害,那将会是一种痛彻心扉。这世上最折磨人的情感就是悔恨。尤其是,这种痛悔是无法补偿的,是一失千古的。试想一下,挚爱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人就是我,而且向我求救,我却不知道,直到所有的悲剧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痛楚和生命悲剧啊!
    而这部小说能够打动人心的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的写法。它是以姐姐给妹妹写信的方式进行的叙述,是姐姐直接向妹妹对话,这种一对一的传播最容易饱含深情,姐姐对妹妹的爱不是讲述给第三个人,而是直接讲述给妹妹。于是就真挚、感人又毫不做作。另一方面,小说又不是完全的以第二人称讲述,第二人称有一个弊端就是如果一直那样叙述会让读者厌倦甚至反感,但是本书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在很多纯粹叙述的情节还是标准的讲故事的方式,但是又会随时顾及一下“你”,这样就让故事的节奏感很好,情节不会拖沓,又让读者感觉到这个姐姐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妹妹,从而在情感上更容易打动人。
    综上,这本书是“双情”之作,即在情节和情感上都属上乘,值得一读。
    最后要说的是,我在读过这本书之后,非常庆幸我的那些妹妹们过得都很好。我希望我的妹妹们幸福到永远!
  •   1关于女子的死亡——不知道会有多少读者认为结局会是皆大欢喜,从本书的第一人称描述人透露,这封信有两个人是虚构的(我就不说是谁了),我就感到结局不妙。
    本书最后一章,她所听到的卡莎的呼唤和警笛的叫声很有可能是大量镇静剂和幻觉药水(她提到过,茶水里加了药)产生的幻觉,不见得是真的情景。这样一来,结局很可能变成:只有她最后听到的开门的声音是真的,回来的是那个人(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说是谁了),而不是警察和卡莎。
    所以我个人觉得,她很有可能是死掉了。
    虽然这个结果很悲惨。
    2文字清新优美,带着忧伤,翻译基本还不错,虽然部分人名和地名不是采用标准译法,比如那个希思罗机场,我还发现她妹妹居然叫tess和德伯家的苔丝一个名字啊,都是未婚先孕的女子。还有那个叫布丁的流浪猫在一章中变成了狗。。。。汗死
    脚注有些地方比较奇怪,还有欠缺,比如那个红字,应该加注,因为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西方文化,a是通奸的意思,来自美国作家的《红字》;有些脚注加的画蛇添足,比如无事生非——这是英国莎士比亚的一个喜剧——脚注加到这里就可以了吧,偏偏 编者自以为是的加了一句:又被译作《皆大欢喜》
    话说as you ***e it可是莎翁笔下我最喜欢的喜剧,剧中有个人物叫做罗萨琳还是罗萨蒙德来着记不住了,这个作者好像就叫做罗萨蒙德,而那个much do about nothing(是叫这名字吧)我看的快睡着了,怎么能是一个剧本呢????编者肯定没看过皆大欢喜,我觉得比无事生非好看!


    得分想给4.5没这个选项。。。
    书很漂亮,喜欢那个封面
  •   很感人,虽说是一部悬疑小说,可是强大的情感描述,让我觉得它更像一部亲情小说,通过碧翠丝如泣如诉的文字,黛丝的人生得以还原,她以另一个方式活在了那些爱她的人心中。
  •   选这本小说,是因为媒体给小说的那些渲染:“让整个英伦三岛潸然泪下”。当我拿到小说看了一下大概的剧情介绍,主人公的妹妹先是离奇失踪,紧接着就是妹妹的遗体被发现,然后便是围绕着妹妹究竟如何死的,警方给出了答案:自杀!而且调查发现妹妹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作为死者的姐姐,完全不相信这个自杀的结论,原因就是她对自己妹妹深厚的感情以及深层的了解。而在无法得到警方的帮助下,自己独自一人开始了找寻事件的真相之路。在找寻的过程中,姐姐由开始的莽撞行事慢慢变得机智小心。在不断回忆与妹妹的邮件,仔细搜索可能的线索以及能够寻找可能对其有所帮助的人。其间除了探查真相,更为重要的是她体会到妹妹对自己的依靠,感受到妹妹在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情时,更多时候显示出很多无奈和被迫。也正因此,主人公一定要找到妹妹死因的真相。但是当她接近答案的时候,危险也终于发生了,她遇到了和妹妹同样的境遇的时候,她深深体会到妹妹临终前的话语的分量。在无助的时候更寻求着一种慰藉,渴望着一种莫名的帮助!“我需要你,现在,此时此刻,求你了。”
    这个凶手很聪明,发现姐姐可能大概知道真相的时候,竟然编造了一个相当可以说的过去的故事,将一切的责任推卸给他人。当发现败露的时候,他选择了以同样的手段结束姐姐的生命!
    这本小说在抒发情感的同时更加入了推理的色彩,从而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但是小说给出的真相未免有点老套,又是人类基因改良实验,这种实验对人是明令禁止的,总有执着的人要去偷偷尝试。为了找到合适的实验体,实验者总是在寻找社会上那些普通民众,这些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实验了。就像那个凶手对着姐姐说的那样,因为你的妹妹是普通人,而且你也死在同一个地方,你身前在寻找妹妹死因的时候,种种的外在表现,只能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病人,所以你的死不会引起警方任何怀疑。而凶手依然可以继续可以选择以某种方式生活着。
    这部小说体现了姐妹情深之外,更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凡人的命就是平淡无奇的,他们不是牺牲品就是试验品,至于他们的生死无关紧要。
  •   看介绍上说,这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能写的如此动人,实在是了不起。虽说是无意中看到的书,但是很庆幸把这本书买来了,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为碧翠丝捏把汗,作为推理小说,这本书成功地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会继续关注这个作家。
  •   假期来临,闲来无事,从当当订购了好几本书,第一本开始看的就是这个,很想看一看2010年全英最畅销的长篇小说究竟是怎样的。不过,好在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叙事能力很强大,故事很好看,纠结,心痛,无奈,恐惧,绝望等等情绪都被作者抒发的淋漓尽致。令英伦三岛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这20块钱花的很值,哈哈。
  •   妹妹是本书中文版名字,其英文版原著名字是Sister,我以为译作“姊妹”更为妥当,因为本书讲述的是一对姐妹情深的肝肠寸断的挚爱亲情的故事,可谓是页页伤悲言,字字辛酸泪。
    书读的很慢,很慢,不时的被作者无限的悲伤所感染而心情沉重的几度放下,不忍再读下去。
    人世间的一切苦难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慢慢淡化,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但是重揭伤疤的痛则更痛彻心扉,本书的悲鸣则是如此。
    妹妹的死和追踪死亡真相过程中不被人理解的艰难已经重创了姊妹情深的主人公,而对着皇家检察官讲述与妹妹相处相爱的过去情形又勾起了主人公更加的痛楚,再加之亲人们、爱人们的不理解与非议,主人公几乎被悲伤打击的崩溃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是处于冬天,于是乎整本书都散发出一股无比冰冷的气息,读着故事,虽然窗外是烈日炎炎,但心里还是涌起丝丝寒意,心情也渐渐沉重起来。
    如此压抑的作品以前也只有在读茅盾先生的《子夜》时才遇到的。
    书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还是忍不住写下以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挚爱亲情永远不会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改变的,也不会随着物质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变质的。
    人生有爱才不枉此生,而不是金钱。我爱钱,很爱很爱钱,但我爱的是有情有爱前提下的钱。
  •   第一次当当网购,非常好。“多少人曾梦想着能够从头来过,在他们快失去一切时将生活归零。而这正是我的经历。”
    2012年7月9 日清晨,《纽约时报》调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在晨跑中遇刺,随之倒在一片血泊之中。清醒后的他发现自己回到了两个月前,上天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他有两个月的时间调查阿根廷独裁期间一桩丑闻的真相,弥补对最爱的人犯下的罪孽,并找出杀害自己的凶手。
    从纽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安德鲁开始与时间赛跑。
    举报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李维(Marc Levy):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作品热销全球47国,总销量超过28,000,000册,连续12年蝉联“法国最畅销作家”,被称为法国的丹?布朗。已在中国出版畅销书《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
    《如果一切重来》是马克?李维的第13部作品,仅一年时间,在法国畅销逾百万册,每60个法国人就有1人读过。整个故事情节跌宕、千回百转,将时空旅行、爱情、悬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悬念层层推进,情节惊心动魄。法国媒体盛赞本书是“近年来最令人惊叹的作品!”
  •   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因为只是一个艺术院的学生,只是一个生活窘迫的穷学生,是个未婚先孕的单身妈妈,所以别人看不到黛丝的痛苦,看不到她的委屈,甚至都不愿意认真对待她的死亡。但是,在这个世上有一个人永远疼惜她,爱护她,纵然是跌入万丈深渊,也不会让她忍受一丝的委屈,这是最令人动容的手足深情,一个弱女子孤身涉险的背后其实有太多的辛酸和无奈。让人扼腕,让人心痛。
  •   令英伦三岛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英国亚马逊2010年最佳小说。
  •   全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是一封姐姐写给妹妹的信,讲述了整个故事的全过程。
    主人公碧儿由于小时候的经历,始终有一种被抛弃感,而天生乐观、向上的妹妹一直是她最亲的人。直到有一天妹妹离开了人世,她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和又一次被抛弃的沉痛之中,在她坚定地寻求事件真相的过程中,与妹妹获得了心灵上的沟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找到了妹妹的另一替身(玛莎)。全书中姐妹之间那深厚的感情太令人动容。
    正所谓没有失去,不知道现在拥有的是多么可贵。联想自己兄弟姐妹之间太缺乏交流了,看完此书我才意识到家人兄弟、姐妹之间真的需要更多得互相关心,因为我们是血脉上最亲的一帮人!
  •   关于姐姐如何一步步查出妹妹死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妹妹的生活被一步步还原,手足之情令人动容。情节丝丝入扣,令人欲罢不能。这是本会让你紧绷神经,却想要一口气读完的推理小说,很棒,一定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阅读。
  •   一般说来,含有推理或悬疑成分的小说如果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相对地,谜团的设置会失之精巧。是的,在《妹妹》一书中,虽然妹妹的死亡迷雾重重,但因前面的铺垫过于明显,因此,结局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因为作者让读者站在了姐姐的角度上,随着姐姐一起去寻求事情和真相,悲伤着姐姐的悲伤,愧疚着姐姐的愧疚,执着着姐姐的执着,感同身受的是手足之情,共同目睹的是披着普世济人的外衣的贪欲与野心。温暖的亲情与冷酷的所谓的科学实验在同时敲击着我们的心,这种双重的体验,有如冰火。    读完之后,细想一想,书中所呈现的医学事件,实际上离我们很近。
  •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一篇由妹妹的死引发的亲情、爱情、伦理、推理小说,书信体的表现形式很别致,文字平实细腻,情节波澜不惊却引人入胜,值得深夜灯下细读。
  •   前阵子,家产 电视剧热播呢。中国人真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手足深情了。
    好几次,被作者的细腻刻画所感动。同时,作者在刻画亲情的时候,同时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
    值得一看。
    我有个亲妹妹,今年才上大一,我想等她寒假回来,推荐她看一看。毕竟,过不了多久,她也会面临择偶啊婚姻啊之类的问题。
  •   这算是我目前接触到的最感人的悬疑小说,因为对妹妹的感情深,而执着地调查真相,这种勇气和精神值得推崇。挺喜欢写信这样的描述方法,很好。
  •   内容特别吸引人,看了就越来越想知道真相,到最后原本以为真相已经出来结果还有个大逆转,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写作手法很特别,原本以为这是通过写给妹妹的心里话里面掺着现实生活、回忆,到最后才发现这整个作品其实是一封极长的信,开头结尾呼应的很好。但没有写得特别感人,感觉更偏悬疑点
  •   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断肠的呢?妹妹的死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忍着伤痛调查事实的真相,可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却众叛亲离,陷入了越来越危险的境地……
  •   这是一封诀别的信,又是一部回忆的记录,也是一段姐妹柔情的低诉。当死亡将身边的至亲带离,我们悲痛,我们不舍,我们自责。昔人已逝,执着于死亡的痛或许是愚蠢、不明智的。但是有的人却甘愿沉浸于痛苦之中,被昔日的点滴折磨着身心。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或许痛苦的极致便是欢愉呢。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去,逃避痛苦,强迫自己过新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坚强的,成熟的表现。那些爱到深处无以言表的感情一旦落空,那巨大的黑暗空洞足以将最坚强的人吞噬。而此时,那些不去逃避,敢于拥抱黑暗的人应该更加勇敢,强大。因为痛到极致后,迎接他们的必定是如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就像碧儿、就像黛丝……
  •   看完这本书,久久不能平静,抽丝剥茧之后,渐渐浮上水面的真相,让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黛丝的绝望和无助令人心痛。所以,我很理解书中黛丝母亲的那句话:我宁愿相信她是自杀,也不愿意让她承受多一秒的恐惧。
  •   很好看。这本书在英国火很久了。理查德朱迪俱乐部2010年最受欢迎选书果然名不虚传,既有悬疑的浓厚氛围,又有文学书的品味。很棒的一本书。
  •   书很厚,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作铺垫,在最后引出结局。姐姐对妹妹的爱在寻找真相永不放弃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来,只看前面觉得这根本不是悬疑小说,直到看完全本,才会知道着本书的精彩之处
  •   这三本书是梦寐以求的三本书:不朽 是二年前看到的第一部,这是第二部。而通过介绍才知道《妹妹》感动英伦三岛,《别相信任何人》悬疑色彩极深。推荐这三本
  •   看了一大半了,主人公很爱她的妹妹 虽然她们相差五岁,当所有人都认为妹妹是自杀身亡的。可是主人公凭借自己对妹妹的了解 否定妹妹是会自杀的人 然后一点一点地找出真相
  •   看介绍说勒普顿以前是编剧,那么这本书强烈的画面感就可以解释了。很少能看到翻译作品写得这么有画面感的书,在阅读的时候有很强烈的看电影的感觉。这本书是那种家庭情感悬疑小说,悬疑是个引子,同时,作者着了很多笔墨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命运。人生的无奈心酸,不可割舍的姐妹深情,读起来很催泪。
  •   面对妹妹的离去,在所有人,所有证据都指向其自杀时,只有姐姐凭着对妹妹深厚的感情勇敢的一步一步撕开面纱寻找出事实的真相,也正是有着姐妹之间深厚的感情,让姐姐坚持到了最后一刻。这就是爱,血浓于水的至亲之爱
  •   该书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和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写尽人间手足深情
  •   从头至尾都令人赞叹,《妹妹》是我近年读到的最令人惊奇的作品。推理环环相扣,故事情节高潮迭起,更重要的是心酸感人的故事背景让人潸然泪下……不可多得的佳作,充分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才华。
  •   很久没有读到这么精彩的文章了 ,从亲情出发,从爱出发,从思念出发。姐姐利用自己对妹妹的了解,最终侦破了案子。文章的精彩在于你猜不透最终的结局,或者说被结局所震撼。是带着一种伤感情绪开始阅读的,以为不过是众多悲伤故事中的一个。被姐姐对妹妹的爱所感动。
  •   以为会是怎样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小说,没想到最后令人回味的是主人公对妹妹的那份情,比任何的感情都要真挚、深邃、温暖。字里行间更多是一种暖暖的情感,看到最后主人公为了妹妹身犯险境,眼泪都止不住。
  •   偏爱英国小说。手足至亲,医学犯罪,基因治疗这些主题被勒普顿巧妙地融入进这本书当中,很好看的一本书。
  •   看到书名“妹妹”,让我联想了不少。这本书会是怎么样的内容呢?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笔法来展开对“妹妹”的描述呢?书名既然是“妹妹”,那么书中会有“姐姐”或是“哥哥”出现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查询了有关这一部小说的资料。很不错的心理悬疑小说哦。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打开书,品味这样的悬疑和刺激。
  •   整个故事是以回忆的形式写成的,写给自己的妹妹。故事内容还是不错的。整体书的质量也还不错。但是细节处理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出版社的问题,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开始时说的事猫,后来就成了狗。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希望以后能改进。总体来说,还是推荐的~~
  •   在周围所有人在坚定相信妹妹是自杀的,只有姐姐碧儿始终顽强不懈的寻找着凶手,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足以可见亲情的力量
  •   当所有人都认为妹妹是自杀的,只有姐姐坚信妹妹是不会自杀的!!当所有人都认为姐姐精神分裂时,他不顾一切找寻真相...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坚信我们所相信的,不能被表面所迷惑!!!
  •   看完最值得学习的就两字:坚持。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对妹妹的爱。另一方面也告诉大家有些事珍惜现在,家庭最重要,事业和金额重要得程度远比不上亲情。
  •   妹妹是人生里的一个角色。但从这本书里,我们或许更能够发现姐妹之间更深的亲情。
  •   写的是姐姐非常爱自己的妹妹,在得知妹妹自杀时,对结果产生怀疑,不顾周围人反对阻挠,追查妹妹的死因,并最终找到了凶手。这是一个感人的姐妹情深的故事。
  •   书中的女主角和妹妹之间的感情超过我们的想象。为妹妹之死的谜底解开不畏一切艰险,甚至将自己推入死亡的威胁中。
  •   有时候姐姐对妹妹的爱,超过一切的语言,一切的情感……姐姐为了妹妹回来,为了妹妹放弃了自己的美好的未来,只是因为相信,仅仅是相信妹妹绝对不会那样死去。没有人不为之动容。在某几个时刻我感觉到了姐姐的无力,姐姐的恐慌,但是就是为了妹妹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他撑了下,最后的结局,让我欢喜让我忧。这本书值得一读!
  •   在家里,我也是妹妹。所以很想要看看这本书,看看故事里的感情。想要知道自己是否会在看完这本书后有所改变,我一向期待自己改变,希望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有包容心,更有爱。就像期待成长一样,我期待看书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些。记得,我有个朋友说,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尽量让自己内心丰富起来,不那么空虚。。。
  •   读了一半了,好几次读到哽咽,被姐姐对妹妹的至深亲情所动容,世间唯有亲情是我们所割舍不下的,建议大家都买来读,感人至深
  •   就觉得是个姐姐对妹妹的死不断的叨叨叨。一直在找线索,一直在回忆。不喜欢这样的写法。
  •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局没大看懂,但书中姐姐对于妹妹的爱却令人感动
  •   姐姐为妹妹讨回公道,真的是不容易啊。
  •   不错的一本书,虽然从一开头就猜到相关结局,但是过程中姐姐为妹妹的付出还是很打动人。。只不过翻译过来的书看起来就是觉得有些别扭。。
  •   身为姐姐的我,我不懂如果我是里面的姐姐,我会怎么做呢?
    这辈子能一起做姐妹真的是前几辈子积来的福,好好珍惜吧
    爱你,妹妹
  •   看完后,很欣赏里面妹妹的生活态度,但同时也很佩服姐姐的勇敢执着,为姐姐最后的蜕变而喝彩
  •   非常喜欢,令英伦三岛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
  •   内容怎么样还不知道,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妹妹~~

    外观很好,纸张也不错喔~我很满意
  •   2010年全英最畅销长篇小说,看到這個標題買的
  •   那种爱,也许我们不能真正的体会。但是读完这本书,体会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
  •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自己,想起了那些叫我妹妹的人,虽然他们不是我姐姐,但是。很想念他们。。。当妹妹很幸福,尤其是有个懂我的姐姐。。。
  •   看完妹妹,足足回味了两个星期。结局让人无限的想象......门开了。。。。。。
  •   感与姐妹情深,看后很是惋惜妹妹
  •   还没有看 送给妹妹当生日礼物了
  •   其实这本书未读,我是看到书名才买下来的,我是打算送给妹妹的。by the way ,孪生姐妹也不错
  •   怎样都要和你在一起 因为你是我的妹妹
  •   妹妹 你要坚强
  •   因为和妹妹的故事,我看到这本书名就把它买下了
    还没来得及看
    期待
  •   当初看到妹妹两个字就忍不住想买了,很好,值得买!
  •   读了作者的“后来”又订了“妹妹”,书还未收到,期待精彩的故事
  •   这本书很感人,感情真挚,不愧是英国亚马逊10年最佳小说~~赞
  •   因为自责没有能够在最后接听到电话,永远只去了亲人;因为自责,想找出真相。为了真相,哪怕付出惨痛的代价,只为拿份无法割舍的亲情。这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生活中的我们,要珍惜亲情。只要有时间,最应该做的就是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因为我们一生中给我们帮助最大、支持最多、最温暖的就是亲人。
  •   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看了很长时间才看完。书的内容没有推荐的来的精彩,可能是英国的小说,本身节奏比较缓和,整本书没有太多爆点,平铺直叙。
  •   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但是作者的包袱藏的太好了。那个基因领域的医生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有凶手的感觉,或者说所有人都让我觉得是凶手,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啊,悬疑小说就是要这种感觉。最震撼的地方却不在这里,在最后的部分,“根本没有什么皇家检察院的律师”,看到这一句彻底被吓到了…………爱这本书就爱在这里,我觉得全书的书眼就在这里。前面总觉得律师先生的出现让人有点异样感,最后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才让人印象深刻。不过可能因为没有仔细看,觉得结局有一点点仓促了……
  •   故事的本身并不像书评的那么精彩,不过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对于情感的描述相当细腻,不能算是杰出的推理,但却是一部杰出的小说,值得你一气呵成的阅读完。
  •   读完这本书,心里总不太好受。世界这么大,我们不能否认在哪个角落曾经,正在,或是即将会出现故事中的部分情节。一想到有人要(此刻,已经?)开始了对没有线索的异象展开调查,就不由得头皮发麻。愿真相浮出水面。另当你真正认真了解至亲与友人,无论什么困难,都不会成为你站在他们身边的阻挠。如果感到自己是孤军奋战,不如也找一位莱特先生作为身边的职业顾问吧。
  •   魂牵肠断的至爱亲情,很喜欢里面的场景。
  •   作为推理小说的书迷,看过无数的同类小说,但这本书让我既紧张又感动,情节抓人,但是,那种强烈的姐妹亲情又能激发出人内心深处的情绪,写的很好。会继续关注这个作者,希望能接着出好书。
  •   很动人的一本书,作者把姐妹之间的亲情牵系写的入情入理,感人肺腑。封面装帧也很漂亮,非常符合这本后的韵味,很喜欢这本书。
  •   文笔细腻,情节紧扣,主人公只身涉险,只为永不割舍的血脉亲情,众叛亲离,她在伤痛和无助中寻找事实真相
  •   非常好看的悬疑推理小说,书中的惊悚场面环环相扣,使读者的一颗心一直悬在半空,直到书本的最后一刻。很耐读,由于背景不同,有些章节必须回过头再看才弄明白。
  •   我很惭愧我的语言如此匮乏,无法说出这本小说的好。情感真挚,语言细腻,构思巧妙,如同她们姐妹就在你的身边,跟你讲述一个真实的悲伤的故事。关键是这不是一个情感故事,而是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
  •   没有亲情就没有温暖,真相面前的我们会不堪一击……
  •   是被封面吸引才买来了这本书。只身涉险,只为永不割舍的血脉亲情,众叛亲离,她在伤痛和无助中找寻事实真相。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全书内容的写照,但故事情节并不仅仅如此,只有深入的看进去,才会发现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强烈推荐。
  •   从来没有读过这么令人心疼的小说,笔法细腻,让人欲罢不能!翻译的功底也着实不错!
  •   “我情愿在我的余生里感到内疚,也不要她多受一秒钟的恐惧。所以我宁愿相信她是自杀而不是被谋杀",看到这句话时,瞬间感动。最后秘密的解开离不开姐妹之间的深情。
  •   是平装版,包装有点小失望,因为真的是一本好书,一个让你一直看下去的好故事。书中女主人公的心里描写很细腻,会让人感同身受,看到动情处会流泪。一下午除了要工作,断断续续的看都看了三分之一,好像知道结局。
  •   书不错。。挺喜欢的。质量也不错。一直很喜欢外国小说。不一样的思维。不太一样的生活。
  •   收到书已经有好多天了,每天晚上都有在看;国外小说与国内的阅读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需要慢慢的去阅读,去体会;它不像国内的,一看就能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总的说,这本书不错
  •   亲情、悬疑、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里都有,结局有点意外,是个不错的小说
  •   我一口气读完的,真的是断肠啊,至爱亲情!真的很不错。书的质量也很好,纸张很好的。
  •   值得一看的优秀小说!细腻的笔法刻画出姐妹之间深厚的感情。结局出人意料。
    可能是我有点冷血,总是觉得还是不要说出有人来救比较好。
  •   后来那本书很吸引人,所以迫不急待的想读另一本书,英国女作家
  •   令人惊异的结局!作者巧妙地构思与熟练地文笔都使这本书不愧“最佳小说”的称号。
  •   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兴趣不大。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语言不是特别吸引人,但是慢慢看还是很不错的。我看的时候由于中间突然没耐心了就直接翻到了结局。结局很出乎意料~整篇小说很完整很吸引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