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论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庞青山  页数:373  

前言

  得知庞青山的书稿获得广东优秀教育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非常高兴,欣然应请为其作序。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学科便是大学的细胞。因此,可以说,没有学科就没有大学。小论大学功能如何拓展,学科始终是承载大学职能的基础平台,因而是大学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近些年来,随着学科在大学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学科建设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但是总体看来,缺乏对大学学科问题的条分缕析,更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系统研究成果。因此,这是一个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可以说,庞青山是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少数垦荒者之一。

内容概要

该书从高等教育学、学科学、社会学、组织学、制度教育学等学科的视角,将学科视为科学、教育、社会三维结构中的一个中心要素,以“学科”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为专著的逻辑起点,一步步增加概念的属性,依次讨论了“大学学科结构:大学学科存在之型”、“学科组织:大学学科结构制度化之桥”、“学科制度:学科组织之矩”、“学科文化:学科组织与学科制度之魂”等重要问题,最后落笔于当代大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新视角上。全书不仅视角新颖、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而且文笔清新、流畅,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作者学问做得严谨,注重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注意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相关文献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较为自如的地步,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历史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使问题的分析有理有据。如,对大学学科结构和学科组织的历史考察,对国外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和学科组织的比较研究,以及结合我国大学学科结构和学科组织现状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结论和启示,对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创建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科制度”是我国这些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特别在高等教育学界,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在对学科制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学科制度的缘起与衍变、功能与局限;在对我国学科制度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建设性意见。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探索,都反映出作者垦荒者的学术勇气和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学科文化因为其潜隐性特征而常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这是学科发展中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精神,是学科组织和学科制度的精神支柱,因而它是统摄学科组织与学科制度的灵魂。作者界定了符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文化,探讨了学科文化的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产功能和凝聚功能,学科文化的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特别讨论了合并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所有这些,对大学学科文化建设特别是合并型大学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她的学位论文在专家评议和论文答辩中得到好评。之后,根据需要进行了一些调整和修改,增加了一些内容,从而使其更趋完善。    诚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垦荒者,在作出了一些铲除荆棘的贡献后,更重要的是留给人们一片需要播种耕耘的空间。《大学学科论》同样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书籍目录

导言大学学科: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第一章 概念廓清:大学学科研究之缘 第一节 基于知识的学科与科学 第二节 基于知识划分的学科分类 第三节 基于学科分类的学科结构 第四节 基于大学学科与学科分类的大学学科结构第二章 学科结构:大学学科存在之型- 第一节 大学学科结构的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 大学学科结构的比较视野 第三节 影响大学学科结构的要素 第四节 大学学科结构重组与优化的原则第三章 学科组织:大学学科结构制度化之桥 第一节 大学学科组织的特征与变革 第二节 大学学科组织的比较视角 第三节 大学学科组织的发展动力与集成创新第四章 学科制度:学科组织之矩 第一节 学科制度的内涵 第二节 学科制度的缘起与衍变 第三节 学科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第四节 学科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第五章 学科文化:学科组织与学科制度之魂 第一节 学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学科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 合并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结语 学科发展:一个远未结束的课题附录 附录1:美国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总表(CIP一2000) 附录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附录3: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 附录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科布局与成就 附录5: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科布局与成就 附录6:1947年中国公、私立大学一览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基于知识划分的学科分类  学科的要义是学问的分支或学术的分类,将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学科,一定的学科按照一定的标准再细分,就是学科分类。即学科分类可以界定为:基于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揭示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并以严格的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对这些关系进行表述。学科分类和其他任何知识一样,也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分类标准、原则和分类体系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们组成了通向正确揭示学科体系发展的进程。因为知识分类不是一种对内容的无原则的安排,而是我们观察世界和切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或者说是人类知识和观念的一幅“时空断面图”,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不同形态。因此,考察学科分类的历史及现状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学科体系的演进过程。  从古代科学知识萌芽开始,就同时产生了知识分类的思想。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和社会的笼统认识已逐渐分化为一系列的分科的认识,出现1,诸如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法学、逻辑学、植物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名称,有了学科分类和定义的理论。公元卜世纪瓦洛的《学科撮要九书》的主要内容是文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天文学、音乐、建筑和医学,这些统称“自由艺术”。对古代西方知识分类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将知识分为纯粹对思想本身的考查的辩证法(理性知识);对物理、数学、天文、生物的考查的自然哲学(物理知识);对伦理、社会、国家的考查的精神哲学(伦理知识)。亚里士多德把当时的知识按其对象分为三部分:理论性哲学,指人类关于认识性活动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实践性哲学,指人类关于社会活动的知识,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创造性哲学,指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问,如诗歌、艺术、讲演等。认识知识学或逻辑学贯穿于知识活动的一切方面。由于门类齐全、逻辑严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成为欧洲古代影响最大的知识分类体系,一直影响到欧洲中世纪。  我国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知识分类的萌芽。《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云:“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古代著名的知识分类法主要有西汉刘歆的“七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成辑略),还有西晋文学家、音乐家、目录学家苟勖首创并逐步系统化、完整化的四部分类法等。  15~18世纪,哲学开始分化为一系列独立学科。近代最早对科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的为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按照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把一切知识领域分为三大类:历史学(对应于记忆能力)、诗歌(对应于想像能力)、哲学与神学(对应于判断能力)。哲学中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如含有思辨哲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数学(纯数学、混合数学)、应用哲学(力学、巫术),这反映了当时作为自然科学刚刚走向独立时所处的地位和状态,此时的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学科尚处在萌芽之中,学科地位还不明确。  与亚里士多德不同,培根不以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来划分,而是根据作为研究活动主体的人的认识特点来归类,著名的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就是按照培根的学科分类思想编纂的。18世纪法国的圣西门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的标准,将自然界分为固体分子构成的无机界和液体分子构成的有机界,无机界主要是研究天文、物理和化学现象的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在有机界研究生理现象的是生理学。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工具。之后,法国哲学家孑L德对圣西门的学科体系作了补充,第一次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排在生理学(生物学)之后。黑格尔第一次将辩证发展的思想引进科学分类,以其“绝对精神”的演化发展来说明各学科的相继产生。“绝对精神”的演化从逻辑阶段开始,发展到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这三阶段相应的分别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自然界各领域间的联系逐渐显露出来,为建立更科学的分类提供了基础。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按物质运动的变化形式对科学进行分类的思想。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相应地,科学可以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部类。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哈利斯的“倒转培根法”学科分类、杜威的十进分类法都对学科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学科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相对系统地介绍了大学学科相关知识,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