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饥饿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国华 等著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朋友们写的《告别饥饿》一书,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即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再版。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抹去岁月的尘埃,往事却清晰依旧。这本书初版是在十年前,当时也纳入了人民出版社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的选题。书的副题是“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  副题道出了这本书出版之不易。这本书初稿成于1980年,距今已近三十年。因历史的原因,此书的问世真可谓一波三折,回想起来至今仍令人十分感慨。  历史总是追随着时间,但它却注定要落在时间的后面,随着时间的前行,变得面目越来越不清。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年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时间并不算长。但因这一阶段中国发生了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变化,缤纷万象使人们已淡忘了往日的记忆。那时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中国历史的破冰之旅是怎样起航的?这两个问题,对年轻一点的人已很难讲清。书刊上对当时情景的一些片段的记载与描写,甚至让有的青年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回忆有时也是靠不住的。时空会折射或阻隔记忆,使之与真实产生差距。更何况因各种原因,有的当事人也会有意或无意偏离甚至歪曲历史。让历史的真相模糊不清。

内容概要

一部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为能了解农村真实情况,他们跨越四省(自治区)39个县,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历时半年,行程万里。这次采访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书中那深沉的话题,渗透着他们对事业的忠诚,蕴涵着他们对改革的希望。    一部全景式展现西北黄土高原农村社会历史的纪实著作。它告诉历史,也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中国人民曾经走过怎样曲折的艰难道路,曾经承受多么巨大的民族磨难。    一部20世纪80年代的新华社中青年记者根据采访笔记写成的书籍,其中大部分内容曾写成“内参”,对党中央推进农村改革起过重要作用。它尘封18年后第一次公开出版,充分反映出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和艰难。

书籍目录

序言  真话的历程第一章  愿饥饿的岁月从此结束  一  太原街头的吉兆  二  收容所何时关门  三  王家湾的今昔  四  在民族英雄谢子长的家乡  五  访《东方红》歌手李有源老家  六  “难兄难弟”都有了希望  七  在贫困的死亡线上  八  挽救失去的忠诚第二章  徘徊在黄土高原的阴影  一  在遥远的地质年代  二  黄土的来历与性格  三  大自然的报复  四  干旱的“珠穆朗玛峰”  五  咚咚炮声话冰雹  六  三十年的建设与破坏  七  多灾多难的子午岭第三章  要使农业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  一  没有主人的事业  二  戈色令的遭遇引起的联想  三  中国的农民就吃这一套吗  四  一个做了大好事的人为什么要自杀第四章  这里需要更多的有志者  一  从一位给人们带来信心的县委书记说起  二  “群众生活好了才算好干部”  三  “不断革命”的后果  四  要支持有识之士施展雄才第五章  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一  黄土高原需要千万个薛振声  二  人才为什么流失  三  看这里的学校穷到何等地步  四  “智力开发”刻不容缓第六章  绿色在于顽强的生命  一  为什么不让多种“摇钱树”  二  “自留山,可美着哩”  三  困难面前出英雄  四  访种树三兄弟第七章  今后向何处去  一  大讨论带来的新方针  二  必须打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三  农田基建不能再这样“大搞”了  四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五  “退耕”不能光喊在嘴上  六  不能只要铁牛丢掉黄牛  七  要使流通渠道畅通起来第八章  “独木桥”连着“阳关道”  一  “王魁包山”的启示  二  改革的冲突  三  孟家坪的创举  四  西北农民的呼声  五  王一宁的“政见”  六  张易公社并未翻船  七  大得民心的措施第九章  一份关于报告的报告后记  十八年后的回忆  胡国华:往事当回首  冯东书:敢问路在何方  戴国强:匆匆已过十八年  傅上伦: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愿饥饿的岁月从此结束  一、太原街头的吉兆  1980年3月中,正是北国大地春意萌发、冰雪消融的季节,我们从北京坐火车到山西省太原市,开始了为期近半年的黄土高原农村调查。  我们来到太原街头,首先去看那一家家饭店。  性急的朋友也许要问:太原的饭店同黄土高原有什么相干?  说穿了未免令人沮丧:我们的用意,不是别的,就是想看看眼下要饭的人还多不多!  前些年,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山西是个“出经验不出粮食”的地方。这个印象因何而起,是否符合实际,我们未去深究。但在“学大寨运动”搞得最热闹的那些年,太原街头要饭的人成群结队,却是我们曾经耳闻目睹的事实。那几年,我们每次到太原,随便到街上转转,都碰见不少沿街乞讨的农民,有的要钱,有的要粮票,饭店更是他们频频光顾之所。只要你买的饭菜一上桌,光屁股的孩子,衣衫褴褛的妇女,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棍的残疾人,就会把一只只掉了瓷的饭碗、茶杯或是废罐头盒伸到你的面前.用各种不同的凄惨的音调哀求, “可怜可怜吧”,“给半块馍吧”, “给一勺面条吧”。有的则默默地把一只又黑又脏的手搁在你的碗边,不给他一点绝不缩手。面对这种情景,有几个人能坚持把饭吃完呢!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尘封了近20年的书稿。1980年3月至9月,四位年轻的新华社记者深入被饥饿的阴霾笼罩,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的西北地区,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因乱指挥,“共产风”、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的民不聊生的情景。记者们拿起沉重的笔,记录下这真实的一幕,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中央最高决策层参考。本书是四位记者根据自己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全景式展现西北黄土高原农村社会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书中那深沉的话语,渗透着他们对事业的忠诚,蕴含着他们对改革的希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告别饥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在时隔三十多年后,翻看这样一部书稿,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说“今天的新闻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1978年对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很遥远,阅读这本沉重的小册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现在史上那个深刻的转折。
  •   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豪情万丈地“享受”触目惊心的贫困,当年的高级领导人们的浪漫狂想导致了多少无辜生命的陨落和戕害。这就是杀戮!百姓们并不是也跟着瞎起哄地浪漫,他们其实最为务实,也对前后时代的生活水平有清醒的比较,却无力改变现状,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惨剧的发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书中的记录只是真实情况的一小部分。
  •   书的制作一般,但是内容却令人无法回避!感谢作者,是你们让我们了解了事实,了解了中国的真实情况。令人无法相信,掩卷唏嘘,痛感人民之苦痛,国家之艰难,我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思想道德教材,应该让温总批示下发,列入干部必读,公务员必读,列入大学生必修课。
  •   纪实性小说,通俗易懂,真心推荐
  •   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珍藏
  •   爸爸让我买的,我自己看了,感觉中国的老百姓太可怜了!无语了!
  •   一段真实的历史
    一段让人铭记的历史
    记录了改革开放之初最真实的农民生活
    语言朴素淡雅
    记录真实准确
    只可惜——只能仅仅作为事实的记录来看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