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学的律动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洪治纲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经过60年的岁月,不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建成屹立于东方大地的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文学作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60年间尽管道路曲折,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就。它以新的文学风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所经历的历史风云和艰难斗争,表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怕艰难困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团结战斗,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不屈不挠地奋勇前行的英雄精神。同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拓文学发展的广阔的道路。广东教育出版社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委托我主编这一套书,向读者介绍60年我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它的成绩与不足。我与责任编辑和相关作者商定,依60年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别请对该阶段有研究的作者撰写成四本书。大家知道,如何评价新中国文学,曾经有过种种争论。毋庸讳言,其间既存在文学观念的分歧,也存在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分歧。

内容概要

《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为“共和国文学60年”第4卷,着重探讨1992-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主脉及其审美特征。《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立足于当代作家的主体意识,在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下,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代际,深入分析当代作家主体意识的变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这一时期多元文学格局中所蕴含的精神肌理和审美镜像。《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既有丰富客观的史料梳理,又有严谨扎实的个人判断;既有细致独到的文本解析,又有科学缜密的理论推衍。作者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文学事件和作家作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这一时期纷繁驳杂的文学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甄别、厘析和评判。此外,《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还运用了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及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理论,显示了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实的学术积淀。

作者简介

洪治纲,男,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二百余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等个人专著多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新争议小说选》等个人编著二十余部。曾获首届全国“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和《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

书籍目录

总序 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绪论 消费时代的来临 一 《废都》:消费时代的文学标本 二 市场魔杖下的主体 三 感官的盛宴.躯体的修辞第一章 文学体制的转型与调整 一 刊物:从“包养”到“断奶” 二 作家:从“终身制”到“合同制” 三 自由撰稿人的涌现第二章 人文之争与主体的分野 一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二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焦点 三 主体的逃离与分野 四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第三章 主体的迎合:道德化的现实关怀 一 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二 反腐小说:从张平到周梅森 三 “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 四 “打工文学”,一道忧伤的风景第四章 主体的突围:欲望化的个人写作 一 陈染与女性的“私语” 二 朱文与欲望的“演奏” 三 何顿与金钱的“葵花” 四 苏醒的个体和欲望物语第五章 主体的放纵:感官化的身体写作 一 《上海宝贝》与身体的狂欢 二 《遗情书》与主体的放纵 三 诗歌中的“下半身写作”第六章 主体的喧哗:大话文学与网络镜像 一 李冯,或解构主义的兴起 二 安妮宝贝:信息时代的一朵莲花 三 《悟空传》与网络文学的滥觞第七章 主体的救赎:历史的解构与重构 一 《白鹿原》与文化史诗的重构 二 《长恨歌》:怀旧主义的挽歌 三 《许三观卖血记》与世俗英雄的颂歌 四 历史深处的人性演绎:唐浩明与二月河 五 《文化苦旅》:心灵的远行与独唱第八章 主体的抗争:先锋文学的整合 一 史铁生:《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 二 韩少功:《马桥词典》与《暗示》 三 寓言化的追求第九章 主体的位移:“黑色幽默”的蔓延 一 王小波:自由骑士的嘲讽与反抗 二 阎连科:主流意志的绝望式解构 三 刘震云:从《手机》到《我叫刘跃进》 四 余华:《兄弟》的盛宴余论 消费伦理与主体性的漂泊 一 “韩白之争”与代际作家的分裂 二 《陌生人》:一个时代的告别 三 在漂泊中继往开来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无论是沉沦也罢,苦闷也罢,《废都》通过一种放逐式的叙述,在性话语尚为禁忌、身体“革命”尚未全面苏醒的1993年进入文坛,的确以“越轨的笔致”成功地引爆了大范围的争议,并借机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次,是《废都》的商业策略。1990年代初期,尽管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文化消费与市场销售的重要性,但是,针对文化商品的市场化运作,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全靠“摸着石头过河”。然而,《废都》却以精心的市场策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核心,就在于作家和出版商紧密配合,有效地利用了“大众传媒”这一消费时代的无冕之王。在《废都》写作之前,贾平凹就多次说过,自己在城市里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了,还没有写过城市生活的小说。因此,当《废都》初稿完成之后,就有媒体开始不断地释放消息,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将直面现代城市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点。与此同时,以防止盗版为名义,无论是作家还是出版社,均不提这部小说的名称,使许多媒体进入一种猜谜游戏般的持续性跟踪。1993年6月初,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期问,贾平凹开始接受记者采访。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城市金融报》等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远在黑龙江的《生活》周刊亦派记者远征西安,对贾平凹提出了22个问题,全部获得回答。这些采访虽然也涉及《废都》的一些内容,但主要还是围绕着这部长篇的外围进行报道。

后记

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后殖民主义……当这些文化思潮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所写下的这段文字: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如果用这段文字来描述1992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包括中国当代文化),我觉得,它也是全面、深刻而有效的。没办法,杰出的作家总是能够洞穿时代的本质,甚至洞穿人类发展的趋势。

编辑推荐

《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共和国文学60年·第4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元文学的律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老爸说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