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影漫谈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李镇西  页数:270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内容概要

  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作者以社会及历史的纵深,向与教育互为表里的周遭世界祭出热忱的批判,其深厚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使每篇札记不仅充满了莹润透彻的理性思考,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作者简介

 
李镇西,著名教育家,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班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所获荣誉
  自1981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我的心灵追求
 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吴非的良知
 在香港读龙应台
第二辑 坚守教育的灵魂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平凡不普通
 与青春同行
 家长也是教育者
 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
 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火炬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第三辑 好教师与好教育
 积蓄已久的思想喷发
 思想不老永年轻
 程红兵的意义
 “语文的诗意”即“人生的诗意”
 一颗纯正的童心
 别样的风景
 由衷的敬意
第四辑 用行动追寻教育理想
 教育即理想
 让思想行动起来
 走出书斋的教育学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投向专制教育的一把匕首
 从“文体突围”到“思想突围”
 呼唤中国的卢安克
 把童心还给孩子!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
 倾听年轻的心灵
第五辑 阅读提升生命的品格
 向邵燕祥同志致敬
 惋惜王蒙:“费厄泼赖”又当“缓行”?
 也在钱钟书边上写几句
 我对这本书说“不”!
 ……
第六辑 触动心灵的书
第七辑 品味荧幕中的人生百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 如果从理论上阐述"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快乐"显然主要不是指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也不仅仅是指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还孩子以快乐,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我的《花开的声音》,便是我送给我每一位学生的"礼物"。 我不敢说这是一本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书,但我自信这是一本非常有个性特色的书。我曾经为《青春万岁》而怦然心动,为《花季•雨季》而感慨万千,为《十七岁不哭》而心潮激荡……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看,比起这些作品,《花开的声音》还稚嫩了一些,但它同样有着扑面而来的校园生活气息和来自年轻心灵所特有的纯真的理想、浪漫的憧憬,甚至偶尔闪过的忧郁和肆无忌惮的调皮。 不,严格地说,简单地拿《花季•雨季》等作品来同眼前这本《花开的声音》作比较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前者是小说或电影文学剧本,而后者是纯纪实的"班级风采录"——它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中所常见的戏剧性情节,也没有人为塑造的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它当然也有故事,但这些故事不仅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有趣的(倒不一定有什么所谓的"意义");它当然也有人物,但书中的60来个"人物"其实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中生——单个地把他们一一分开来看,他们显然算不上什么"人物",但当他们组成了一个班集体后,便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生机,并且使所在的班也充满了个性和生机!因此,《花开的声音》不过是原汁原味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群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初中班集体三年所走过的足迹。 这是一串串怎样的"足迹"呢?其中当然有学生们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奋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足迹,也有着他们在铺满金色油菜花的乡间小道上追逐的足迹,有他们在公园竹林里捉迷藏时欢快的足迹,有他们在幽幽山谷间摸鱼捉虾后留在小河边鹅卵石上湿漉漉的足迹……每一个"足迹"后面都闪烁着本来就应该属于少年的欢乐。 然而,我的学生所感到的快乐,绝不仅仅是玩耍的快乐,更有感受爱、献出爱的快乐和思想的快乐。"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学生时送给他们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我班的班训。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读到许多凝聚着师生情、同学情的故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编辑推荐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编辑推荐: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30年真教育深层思考,数千万师生验证受益,作品畅销近百万册。

名人推荐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书影漫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作者以社会及历史的纵深,向与教育互为表里的周遭世界祭出热忱的批判,其深厚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使每篇札记不仅充满了莹润透彻的理性思考,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
    在总序中,他这样说:文学与教育齐飞。其实教育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李镇西老师的语言特别美,一说到教育,总会想到那些老学究,干巴巴的语言,丝毫没有文学的美感。可李老师的文字中,你能感受到文字如跳舞般飞扬。下面举例:“文学如教育意义,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意义,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如诗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多好的话,多美的语言,如诗一般。读者这样激励从事教育的老师贴心的话语,心就被激荡着。为自己能从事这份事业激动着,当然也在感动的同时,内心里蠢蠢欲动,我也想去写作,也想成为一名这样的老师。
    看着他那正面墙的书柜,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每天的充实,感受到他内心里因为文字而激扬起的对生活的热情。有人说,生活本身并无色彩,你用你的心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生活本身并无味道,你用你的心给它品出什么味道,它就是什么味道。李镇西老师在用阅读品味生活,他的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呢,我想给生活涂上什么颜色,品出什么味道呢?我在思考。
  •   李镇西老师一直都是我的偶像,教书、育人、为人,我也希望能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感悟。
  •   非常好的一本书,长期都在看李镇西的书。
  •   一直很喜欢李镇西。书是没什么好说的,一如既往地好。
  •   书还没有读,但已仰慕已久。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   虽然深度有限,但还是值得一看
  •   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真是受益匪浅!
  •   wo xi huan de shu
  •   还没有读,只看了一点点,很有吸引力,相信会有好收获
  •   一本好书,我会好好学习,会写点博客,激励自己也进步!
  •   移库时间有点长 一发货就很迅速了
  •   书很好 很满意 帮姐姐买的 她很喜欢
  •   《我的书影漫谈》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全书共分为七辑,从我的心灵追求起笔,到坚守教育的灵魂,再到好老师好教育等等,最后落笔于品味银幕中的人生百态,七部曲从不同侧面,阐述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

    《总序》中他对女儿说,他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他没有颓废、失望,反倒是将文学这一爱好融进自己的职业,于是有了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静心想想,有多少人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有多少人工作竟遂人愿?我们是否喜爱自己的职业?像李老师这样将梦想与工作合二为一的方式,岂不值得我们学习,在工作中注入梦想,梦想与现实齐飞,快乐就会相随,这岂不是一种幸福。

    在《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一文中,他写道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引导教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因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教师的全部光荣,或者耻辱!这些岂不正是社会的现实写照。记得我曾经不让孩子学奥数,结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名校的录取考试也与我们失之交臂,我曾困惑过、焦虑过,最后还是接受分数是检验孩子唯一标准的理论,很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追求,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孩子人格塑造,要培养综合素质,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但现在这些只是一句空话,报纸喊得多,落实的少。

    他对《美丽人生》的解读,让我想起那个伟大的父亲,二战期间,身为犹太人的父子被送往集中营,在这个完全没有盼望的世界里,父亲凭着爱和幽默感,让儿子的每一天都活得开心、活得有盼望。父亲在遭纳粹处决前,儿子从木箱缝隙中窥见士兵用枪顶着父亲的后背,准备要枪毙他,但父亲仍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大踏步地向前走,还扮作跟儿子玩游戏的样子。直到临死前,父亲仍要为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真叫人笑中带泪,正是这善意的谎言,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性格,快乐面对世界。
  •   作为李镇西老师的同行,在此之前我确实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或有什么机会去研究他的教育理论,幸甚至哉,李老师自己也说自己并不擅长教育理论。不管这事李老师的自谦还是其他,我都兴冲冲的感觉自己与李老师站在了统一战线上,并肩作战。
    收到漓江出版社的这个系列后,我记下书名就首先翻开这本《我的书影漫谈》开始读,因为我总感觉,要看两个人是否合得来,只要看看他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儿的意见就知道了。读书自然是我的爱好,对于李老师这位誉满南北的名师来说也是一样,所以最好莫过于从此切入。
    坦白的说,这场接触在开始并不能算是太愉快,看了还没几篇后,李老师提到的“如果他能够答上来,那说明他视野比较开阔且乐于思考。相反,…那么可以说他是基本上不读教学以外的书的,他的教学境界也是很有限的…”(《吴非的良知》19页),尽管我完全理解作为一名读者对自己尊敬的作家的推崇,但李镇西老师的这种界定却是在让我不能接受,以一个人的知名度来界定他人的境界高低,实在是偏颇的太过了。实话实说,我不知道吴非老师,而且紧接着读了李老师在文后引的吴非老师的部分作品片段后,觉得写的非常不错,打算去买来好好读一读。但李老师的这种界定,我是绝不认同的。这是我的反对。
    尽管本书定位是漫谈,且主要讲读书,但书生禀性总还是会谈到教育上去,作为一线教师,李老师的无奈我也几乎都有,不同的是,我还不是一校之长,要烦心的事比李老师少了不少,然而我们都是要面对家长的,有的素质高,不免就盛气凌人,素质低点的,低的你想都想不到。有些值得尊敬的家长如李老师所说,也会主动反思教育有什么问题,如其中之一位母亲去书店后就忍不住感慨,看起来那么多家庭教育的书,可是要么就是要培养天才儿童,要么就是教残疾儿童,我想找本对自己家的普通孩子有帮助的书怎么就找不到呢?家长能有如此只发现,我们做教师的都已经深感可喜可贺了。更多的则是对教师的无理刁难与自作聪明的质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态度上,李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顿感愧疚,他对家长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怎么就没想回到呢,尽管我也想把孩子教好,尽管我是科班出身懂得循序渐进使用科学的方法,但我却还是因为大部分的家长的恶意不自觉的就把自己这个群体放到了与之对立的位置上去,这样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会激化矛盾。而李老师的这句话,并不是单纯的套近乎,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吧,我可以利用教学帮助孩子成长,你则可以用独一无二的家庭环境和爱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需要。这个问题上,李老师使我茅塞顿开,晚生心悦诚服。(《家长也是教育者——自序》62页)我尤其喜爱李老师在篇末引用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话: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爸爸妈妈们,你们熟知“法不责众”这句话并将它用在生活的每一个时间中,那么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可不可以携起手来努力,共同对抗教育教学制度制定者们带来的危害中呢,请学着正义的履行这个成语吧,因为此时的法,包括各种明规则,潜规则都不是为人的需要而制定的。
    说起来,其实我于李老师的共同观点很多,尤其是读到《程红兵的意义——序言》中,李老师写给程老师的信中,我发现李老师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对公开课的厌恶。说来搞笑,我在学校里能得到同组老师的激赏除了平时办公室里几年一日的日久见人心的品性,主要还是公开课上学生对我的敬意与课堂表现等方面,是我得到了年轻教师中很难见到基本功如此扎实,学生配合度高,教学能力极好之类的评价,按理来说,我应该极喜欢公开课的,可是我的态度却恰恰相反,原因绝不是我痛恨展示,不耐暴露与众人目光之下,而是我如李老师一样坚定:我们的公开课,已经出了问题,而且病入膏肓。当公开课“本身就不是原生态的课,么人理应是被加工过后的展现”的观念被当做真理传于每一个老师的口中的时候,当公开课不再是为了与同行交流,而是为了职称评定的走马观花后,当公开课上孩子已经失去了兴趣因为之前操练过N遍,孩子们早就知道什么时刻老师会发出别有用心的一个微笑或一声咳嗽的时候,同行们,你们说说,这种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请不要用黑格尔的名言来搪塞我们的质疑!
    读完此书后,发现自己与李老师有很多的共同观点,感到很欣喜,然而作为一线教师,这倒也是情理之中的。我还是忍不住为这篇评论起了一个讽刺的标题,苏霍姆林斯基也好,陶行知也好,为什么这些蜚声世界的教育家们在半个世纪前说的话对我们如今的教育界仍然有着不能无视的指斥呢,他们真的是有意的超前么?有关方面真的要好好反省,是的,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静水深流,这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   教书必须先读书 李镇西《我的书影漫谈》
    这是李镇西文集中的一本,里面都是李镇西写的和书有关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很多名字,都很熟悉,比如吴非,吴非的两本书我都看过,但是看了李镇西笔下的吴非,看了李镇西和吴非的交往,感觉对吴非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还有龙应台,龙应台的书我只读过一本《亲爱的安德烈》写的是她的儿子长大以后的故事,说实话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精彩,于是她的别的书就都先放下了,这次看到李镇西对龙应台的赞美,禁不住上网又下单,看看她的《孩子请慢慢来》和《野火集》。
    书里面第二部分是李镇西给自己出版的书写的序言,里面的内容很多都看过。第三部分是给别人的书写的序言,里面讲述了他和洪镇涛、蒋自立、程红兵等人相识的过程。第四部分是读后感,第五部分是对几位作家的评论,第六部分是几本书的书评,最后还有一部分是看电视的观后感。
    李镇西老师读的书并不多,但是写作很勤奋,是一个有激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中国,在高中这样的老师真的不多见了。以前我非常喜欢《爱心与教育》可是随着李镇西老师的书越出版越多,我读他的书读得也越来越快了,书中经常出现的就是大段大段的引用,有引用别人的,也有引用学生的作文,还有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还有就是经常举的几个例子互相重复,缺少新的东西,在短短的时间内大量的出版了这么多本书,写了这么多文字,很难做到没有重复。书中的文章都很长,很多内容也都是很空洞的,自己的思想并不是很多,所以让我感觉有点失望。一个好的作家不应该一味的追求产量,并不是写得越多,就写得越好。
    真正打动读者的不再多,而在精。感觉这本文集都是从以前的文章中整理成的,其中很多都是当年的论文,材料,汇编,基本上没怎么加工处理就按照主题编到文集中了,每篇文章的体例和内容相差也挺大的。
    当然这对以前从来没读过李镇西的书的人,是一种帮助,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李镇西老师的粉丝,读过几乎李镇西老师所有专著的人来说,这套文集带给我的更多的还是失望。
  •   
    对李镇西老师并不是很熟悉,但从该书的内容介绍上看到有很多熟悉的人名,如苏霍姆林斯基、龙应台、刘亦婷、钱钟书、华德福等等,作为孩子的家长,很想知道李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些的。

    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前面几部分多为对教育的心得和感悟,很多都是给自己出版的书写的序言,以及给别人的书写的序言,同时回忆了他和同行之间的相识交流的过程。第四、五、六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文章或好书的心得体会,第七部分是对电影电视的观后感。

    李老师是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理想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同时又是一个作家,一名具有神圣使命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忠实追随者。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李老师已带领他的老师和学生走到了前头。

    这么多年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口号遍地开花,然而现实却依旧是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本。现在的教育仿佛都是为了考试所服务的,且不说各种辅导班,就是正常教育体系中都把考试看的神圣无比。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教育,李老师虽然对此情有独钟大加赞赏,然而他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前途光明,现实残酷,华德福教育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中国想要生根发芽还来日方长。目前中国教育现状发明理论的很多,身体力行的很少,创立流派、模式的人很多,扎实耕耘的却很少,热衷于贵族教育、精英教育的人很多,面向农村孩子教育者却很少……真让人对中国的教育扼腕叹息。

    我想起一名从事心理学的老师说过的话,现在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老师(或家长)的问题,作为同事,我如果直接指出来,以后我还能能顺利开展工作吗?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爱心有追求的校长,身上的重担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相互指责和埋怨,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庭、教育领导机构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用力的时候,把“要培养真正的人”作为主要方向,中国的教育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   本书是作者李镇西老师给其它书写的序言、自己的读书感想以及影评的汇总,从中我们策找到不少自己熟悉的作品。其中有几篇对我有所触动,比如:对《中国可以说不的书评》,对《美丽人生》的影评。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写给《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评——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

    书大概讲了一个北京女孩考上哈佛鸟,分享一下其成长经历。被书商吵得挺热,后来好像还出了什么“欧顿男孩XXX、我的剑桥侄子XXX……”,很像是“你丫”系列的翻版,“你丫不懂PPT还XXX,你丫不懂项目管理还XXX……”。一本书火爆之后,后面多为跟风了,有时候作者还自己抄自己,可见中国图书市场很凌乱。

    李镇西老师在书评里提到考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开始,如果一下子就这么到了顶点会对孩子以后发展不利,应该综合考虑。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而且也木有必要非盯着最好的学校,哈佛盯不住就盯清华、清华盯不住就盯地方上最好的学校,最后给孩子压力山大。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失去了学习应有的乐趣。这对谁都木有好处。

    写本书评时,2012年高考刚刚结束。有学生因为迟到两分钟而不能进入考场,学生妈妈常跪不起也不成;有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割腕自杀,一幕幕人间悲剧在我们身边上演。“学为好人”也许比上个好学校更重要,有个健康的孩子也许比冰冷的高分更重要,多少分儿能卖命呢?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一人猜想。因为有了刘亦婷,很多孩子饭桌上爸爸妈妈多了不少唠叨“看看人家刘亦婷,再看看你……”我们在教育就这样在出个别人的同时又增减出了许多自暴自弃的人。

    其实想想,孩子要真笨那多半是父母自己不灵光,孩子不像刘亦婷的话,父母应该互相搧耳光才对,跟孩子真没什么有关系。

    让自己的学生、让自己的孩子学为好人也许更重要,是不是上哈佛反而关系木有那么大。这是本书作者的观点,也是我的观点。您的观点捏?

    最后,用一个笑话结束本文。儿子高考成绩不太好,爸爸上前安慰:“木事,不行咱复试一年!”爷爷恰好在旁边,当时就急了“学大不了就不上了呗!服什么毒啊!我孙子命更重要……”

  •   了解李镇西老师的思维成长历程,对李老师一些著作有了全面了解。
  •   看了一些,但是,很多是李老师写得书的自序。觉得看了共鸣不多,有些许失望。
  •   凋零的惊喜
    ——我读《我的书影漫谈》
    文\蠹鱼
    在我心里一直以为老师对于写作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语文老师。按理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心里一直以为语文老师能写文章,并不一般。身为教书育人,理应驾轻就熟,并且思想深度也该是无人能敌,无论怎么讲,老师都有他特有的优势在。这样的想法,也曾和几位老师交流过,他们给我的答案,却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说起来,有些失落感。

    得到李镇西老师这一套书的时候,说心里话,好像等我打开的一件礼物,而这个礼物会给我一定的惊喜。但是阅读后,也许是我期望值太高,失落大吧,那惊喜一下子凋零了。说来是苦恼的,这位李镇西老师出版好几十本书了,我却不知意义多大?这本《我的书影漫谈》,按理说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一心想,身为老师,他的阅读量一定非常大,理解也就深刻许多,又不乏文采,定是拿到手不肯放下的好书。阅读中,那份惊喜一点点凋零,退去了在我心目中的色彩。

    在读《吴非的良知》里,看见节选吴非的断章,倒是令我对吴非文章产生敬畏与了解他的欲望。李镇西老师说,通过吴非看到了自己的“庸俗和苟且”,这句话,对于他应该是最真实表达自我的一种内心。在他的阅读中,很多书,我们同样读过。比如:龙应台、钱钟书、王蒙、孟子、刘亦婷,影视的如《蜗居》等等。因这些大家都共知,所以就非常容易区分作者在阅读感受这一块的深浅。《在香港读龙应台》一文,自己也承认与自己写的关于“民主是什么”文章里的空洞乏味。但是他又给自己所说的话打了个圆场,说:“究其原因,我是理论探究,而龙应台是生活体验”。这也是我想说的,文章还是欠点火候。《也在钱钟书边上写几句》一文,对他的观点不能够理解。对于钱钟书先生的那些拒绝,我倒是不觉得遗憾,反而更加钦佩他的境界。

    总体说,好像有些飘,没有把自己沉下去。而这样的心态,也很难写出传世的经典作品。
  •   教育上不但需要老师,更需要家长从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多陪陪孩子
  •   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这30年的教育精华实在是教育界的一部名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也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