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竞争力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蒋佩蓉  页数:220  字数:120000  译者:邓瑜  
Tag标签:无  

前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读的书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一个偶然的、有趣的误解,促使我连续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两本书。一本是已经出版的《佩蓉谈商务礼仪》,一本就是本书。如果说前一本书将我深深吸引的话,那么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    鉴于书中有两处提到我和北京四中,所以我有必要道明原委。2008年10月,佩蓉女士来到北京四中,我们就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最具共识的一点,就是对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担忧——确切地说,是鄙视。几个月后,她寄来了《佩蓉谈商务礼仪》一书,并说希望我写点什么。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该书已经出版。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谈商务礼仪,倒不如说是佩蓉女士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引导人去获得一种优雅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我将这个想法用电话与她沟通。“您是说《下一代的竞争力》吗?还没有出版呀!”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是我搞错了,于是我开始读这一本。这两本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起来有相得益彰之效,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能够理解这种联系的读者。    经历过生活的起伏跌宕、接受过中外不同背景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进行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横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其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致力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很满足,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得到了幸福。    相反,那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掌握了许多种技能,当问到未来和希望时却显得“一脸茫然,神情紧张”的年轻人,尽管他的成绩足以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我怀疑他是否真正有过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完全能够理解佩蓉女士发自心底的感叹:“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如果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的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担忧。    佩蓉女士关于时间、休息、激情、深度、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教育者思考,因为这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相悖。这里涉及了价值观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在眼光。做事情不能没有目标,但目标锁定在哪里,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我常听家长这样说,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进某某学校,那他这辈子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孩子上幼儿园时学小学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拉拉队的喝彩而拼尽了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中学生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    不久前,我参加了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英国的中学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国内中学生的回答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则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或眼光投向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这些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涉及考试、升学等话题。我总认为,如何选拔学生,突显出来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念。总体上讲,中国的大学所挑选的是当下学业成绩最优的学生,而美国的大学是选拔最具有培养价值、最有可能未来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难道最有希望成为杰出人物的不是当下成绩最优的学生吗?两者之间当然是有差异的。我们最好还是举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处来分析每个运动员,我们一定都会相信,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绝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有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具有坚韧精神的运动员。这就是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才智。激情就是动力,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对于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激情,研究得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还在不断地扼杀和泯灭学生的激情,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注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禀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等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常常在我们的体制中无法生存,他们常常会被关在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也许,要将阅读本书所引发的所有思考都表达出来,会成为一篇很长的文章。我确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今天的教育现象,从而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广泛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冷静地分析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勇气,用佩蓉女士的话讲,需要“逆流行文化潮流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内容概要

  在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工作中,蒋佩蓉女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每个父母都会面临的现实是:我们所接受的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我们培养的是要在几十年后的国际化社会中立足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已经明确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
作者以近20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和培养3个优秀孩子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一一揭示如何养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孩子独特的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本书原稿用英文撰写,
2009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受到全亚洲重视儿童价值观培养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和一致推崇,口碑相传至今。漓江版的铂金版为最新修订版。

作者简介

  蒋佩蓉(Rossana
Lin):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三个优秀孩子的母亲。出生于台湾,后随父母定居北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任职并成功创业。2003年,佩蓉一家人怀着服务中国的热情定居北京。
  作为中西合璧的文化使者,她的教育理念及培训课程受到包括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信必优、美国商会等著名跨国企业和教育组织的欢迎,并屡次受邀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演讲,获得新浪网、优米网的鼎力支持。佩蓉还是华人世界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婚姻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她独特的面向未来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观不仅来自近20年为国际名校拔擢人才的工作经验,而且来自她成功培养三个孩子的家教实践。她的主要著作包括:《佩蓉谈商务礼仪》《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佩蓉的妈妈经》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
自序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
第二章 创造力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
第三章 合作精神
当我看着那些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的档案时,我发现他们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不仅天资聪颖,同时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第四章 激情胜过才智
在我超过15年的面试经验中,我看到这一点得到反复印证。自我到中国以来,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人被录取——他们不只学业优秀,而且对某种东西怀有全然的激情。
第五章 过度安排时间
我发现,日子过得越忙碌,我越容易生气,越不耐烦,就越不愿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忙碌的状态破坏了我的判断力,使我一门心思只顾忙自己的事,从而伤害到别人,这样经常使我在事情过后,用额外的时间来修复被损坏的关系。
第六章 学会休息
我自己特别期待这些可以放下一切、轻松自在的时间。有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的孩子常常能说出一些令人惊异的、有洞察力的话来。
第七章 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
关于战胜逆境,我们的三个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使他们树立起了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了失败的恐惧,给了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
第八章 打好你的生活牌
生活惯于和我们打不公平的牌。问题是,打完这种不公平的牌后,我们是变得更痛苦 (bitter)
呢,还是变得更好(better)?
第九章 认识你自己
你应否在某一个领域从事一项职业,不是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擅长,而要问你是否喜欢这项职业。
第十章 谦卑的魅力
真正的谦卑源于尽心尽力地发现我们到底是谁,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接受并拥抱我们的强项和弱点,运用我们的天赋为周边的人群带来益处。
第十一章 挑战常规
赶紧试验,赶紧失败,赶紧调整。
第十二章 给想象力留有空间
最近的调查研究表明,我们的孩子到18岁之时,与他们在学校平均度过一万一千个小时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将要在电视机或其他电子媒体前面耗费一万五千个小时。
第十三章 乐于付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目睹母亲暗暗施与、服务他人,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榜样。
第十四章 优秀源于真诚
每看一眼孩子的美术作品,我的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温暖,一份爱意。它不是任何其他伟大作品激发的感情所能比拟的。那么,谁更优秀呢?对我而言,这毫无可比性——我的孩子的美术作品,将代代相传!
第十五章 做有品格的人
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坏事。
第十六章 广泛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我妹妹告诉我,她在舞台搭建小组工作时学到的东西,与她学过的其他全部课程加起来相比,更有助于她以后成功地担当“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顾问和主管。
第十七章 领导力
简言之,培养一个领导,就是教会他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中出类拔萃。
第十八章 家的影响力
一则古老的犹太预言说:那一天终将来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父母亲们,你们有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一个崇高的使命,要以你的承诺健全你的家庭。
结束语:付诸行动
跋一 重新定义教育的含义
跋二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章节摘录

第一章支持哪种教育体制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莉•克拉克森在《母亲的使命》一书中这样说,儿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种托管,而现今,一旦孩子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为导致的麻烦的副产品,那么,在教育这个其实并不轻松的工作中,父母就会推卸责任,疏于帮助孩子进行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辅导和情绪调节等,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这是我所读过并经常参考的有关母亲教育的最好的书之一。在我逆通行的教育理念而行的亲身经历中,它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当时通行的观念认为,我选择待在家里陪孩子度过他们的早年,完全浪费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付出就有回报。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几天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给我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和她十来岁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优良的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和读大学的欲望,也不愿听他父母的建议、威胁、说理或是哄骗。这是孩子的过错吗?我说,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职场人士,那结果就会是这样。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悲剧。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钱来支持)。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的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聪明人为什么要说服自己,把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孩子,托付给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谁更爱孩子多一些?是他们自己,还是那些保姆?要知道,保姆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使命感。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发到美国或欧洲,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使他们突然之间就愿意听父母的话了吗?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许多时间帮助“太空小孩”,如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矶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的父母在亚洲工作)。我们看到整整一代聪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挣扎和困惑:为什么声称爱自己的父母,却不想花时间和自己相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无非就是好成绩。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位极端的母亲,她儿子自杀了,因为他没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录取,在葬礼上,这位母亲站在儿子的棺材边说:“如果他不能进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还是死吧。”她对儿子的死无动于衷。这位母亲没有听到孩子的内心在哭泣,甚至因自己对儿子的拒绝而驱使儿子奔赴死亡时,她仍然无动于衷。我的求学经历和儿子的求学经历我出生于台湾,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我的祖母认为我和两个妹妹是女孩,不值得受教育。而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注定要继承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想法和祖母不同,他把我们送到加拿大读书,那时我们的周边环境中没有其他中国人。我父亲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汲取其精髓,并化为己有。我在对有色人种存有偏见的英国文化中长大,逐步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也没有认为哪一种文化是“高级文化”的错误观念。现在我住在北京,在这里我反倒发现了一种让我自己烦恼的大众倾向——认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显得尤其真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最好的教育体制应当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父母和孩子在这个选择、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成为友好的伙伴。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在本书以下部分,我们会持续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我们特意选择这个象征符号代表高瞻远瞩型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来框限自己——那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定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时并存……此处我们不只是谈论平衡。“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型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不合理吗?大概是吧。罕见吗?不错。困难吗?绝对。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点明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这正是高瞻远瞩型公司具备的。在整个自然界中,你会发现同样的矛盾现象:光既是粒子物质又是波能量;量子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充满了这种矛盾现象。生活与自然是一幅充满“并且”而不是“或者”的画卷。我认为只有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才成为可能。因此,下面的章节主题,我尽可能成对地介绍——没有自律(在东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力(在西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没有竞争(东方式的)就没有合作(西方式的);没有坚韧(东方式的),激情(西方式的)只是浪费情感,同样,没有激情的纯粹坚韧将把一个人的生活引向无趣和枯燥;没有自我认知(西方式的),谦卑(东方式的)将变得空洞,而离开了真正的谦卑,自我认知将变成自私。其他的话题都是补充性的:别过度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空间留出来休息;没有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公平,逆商就无从发展;冒险需要勇气。我们首先必须直面我们的贫乏和软弱,否则是没有办法提供帮助给别人的。你需要挑战自我,改变旧有想法,但是对于摆脱“或者的暴政”(意思是人很容易把自己框在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却是完全可能的,其秘密武器就是:深入思考的父母们,他们有勇气与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我的大儿子凯文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在和这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面谈之后,结合当麻省理工学院面试官,以了解到的这些学校系统为依据,我已经对最好、最聪明的孩子在这儿的生活结果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其实,我自己也质疑为这种教育投入这么多钱是否明智。不过,既然凯文在六年级的时候才到中国,之前又没有任何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他以后还必须返回美国读大学,那么,他就必定要在一种全英语教学的环境里完成他的中学教育。国际学校受欢迎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凯文从待了四年的汉语教学的本地学校返回到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这才是头一年。凯文是我三个孩子当中最有想法也最健谈的,在这个学期的调整期间,我就经常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与他四年前刚进入汉语教学环境的那次调整相比,他这次返回这种英语教学环境的调整更加困难。虽然当他刚进入本地学校时,他根本就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也没从其他地方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本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善,乐于助人,他发现自己在适应和融入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真心实意的帮助。这之后,凯文告诉我他进入国际学校后面临的诱惑与挣扎。西方的中学是由受欢迎的孩子统治的地方,而那些受欢迎的孩子通常并不聪明。在一些学校,这些人可能是“帅哥”或运动员,还有比赛中做引领、为运动员加油的漂亮的拉拉队队员。在凯文所在的学校,受欢迎的孩子大多数是乐手和重金属音乐爱好者,那些爱好者炫耀着油亮的长头发,看上去好像他们的精神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太空漂浮。这就出现一种普遍的“降低标准”,在此影响下,那些对各种事物发表聪明看法的孩子会因为太有头脑而被别人认为很愚蠢,而装痴扮傻的风气反而大为流行。而学校呢,只为满足最低的期待做基本的、最少量的努力。作为学校的新生,我儿子急于和这些受欢迎的孩子打成一片,因为他自己是个吉他手,并有自己的乐队。不过,由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友善待人,因此,他特别关注那些易于被忽视的人。很快,凯文发现自己既和那些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也和那些不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无论是他和那些受欢迎的朋友在一起,还是那些不在这个受欢迎圈子的朋友走过来和他聊天,他都能感受到内心的这种不断挣扎。实际上,凯文的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功课在班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他被列入有天分的学生行列,学校会给他提供足够具有挑战性的事做。通过不断和凯文谈话,他的老师很欣赏我们教育凯文为人处世的方法。凯文是一个乐手,他能和来自不同圈子的人交朋友,他的朋友拥有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兴趣。实际上,凯文还酷爱科学,因为他的梦想是,从事绿色能源方面的工作。假如那还不够,在每周几次参加校网球队的课后练习后,他还会写作、拍摄和剪辑电影。这也就是说,他还不能轻易被贴上标签定型,他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式来界定他自己。挑战同伴压力更复杂的是,凯文的所有朋友都有稳定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而他不太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女朋友,他对如何对待女孩子有近乎完美的高标准。凯文很挣扎,他想要抵抗这种影响:仅仅为了避免被贴上“不正常”(变态)的标签就把自己和某个女孩连在一起。他回家告诉我,他有时真怀念在中国本土学校时的那种简单天真。在那里,种种事情规划明确,界定清晰,也没有彼此不相往来的朋友圈。正如凯文所说,诱惑和挑战现在更加微妙。对一个学生来说,迷失自我,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变成他们本不该成为的某种人更为容易。上学期的尾声,凯文在做设计科技课上最后的一个设计方案,他决定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帮他捡网球,而不用自己弯腰用手去捡每个球。其他人都挑了容易的方案,他却用了大量时间设计他的机器,试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做了许多的模型。虽然还没有完成机器的最终制作,他在全班就已经得了A+这样的好成绩。但他决定为他的方案申请延期两周,因为他想完成它。当他的同学嘲笑他已经得到成绩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时,凯文则沉浸于解决问题的乐趣中,想要完成整个程序。他发现他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明新事物的天分,并乐于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他以前从没有在中国的本土学校中获得过这种鼓励,在那个学习环境中,他只是被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书本学习上,在某一科获得某种成绩,而不是放在动手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上。国际学校给了他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同时,一些缺乏来自家庭的指导和鼓励的孩子,则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打电脑游戏或周末去三里屯喝酒上。所以,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孩子需要得到帮助才能明智地使用它。第二章创造力学钢琴的苦与乐我自己学习弹钢琴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故事。我父亲是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虽然他深深地喜爱古典音乐,但却没有机会了解一种乐器。在他年幼时,他常常溜到剧院的后门,因为在那儿他能够听到里面正在演奏的音乐。他时常因自己不会弹奏一种乐器而感到遗憾,因为他觉得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所以,在我和妹妹出生后,我们就不得不选择学习一种乐器。我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我上钢琴课。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每周上课时提心吊胆的样子。我被逼无奈,每周要进行长时间的技巧训练和手指练习,那真是既无意义又烦闷的事情。于是我尝试各种方法来逃避练习。我依然记得妈妈绕着庞大的钢琴追我,试图让我坐下来练习的情景。还有许多次我藏在学校的树丛里,不愿回家练习。当我回家见到钢琴老师时,她总是摇头,知道我没有练习我该做的家庭作业,就用一支铅笔打我的双手,还再要求我抄写很多页的曲谱作为惩罚。到加拿大求学后,我仍然不被准许放弃钢琴,为了得到最高级的结业证书,我还要继续上钢琴练习课和学习音乐理论。当时我的计划是,一旦拿到结业证书,就立刻放弃钢琴,再也不碰钢琴了,让自己摆脱这种毫无必要而且完全无意义的痛苦。在我学到第十级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疯狂地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每周总是虔诚地收听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四十名的歌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的那位钢琴老师因为忙于她的个人事务,就把我们这几个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分派给她那个还在中学的儿子指导。我至今仍记得第一堂课的情形,他让我告诉他我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接着就在钢琴上逐一弹奏这些旋律。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如果我愿意,他就给我机会练习这些歌曲而不是那些古典的钢琴奏鸣曲。这时,我发现那些多年练习的技巧对我迅速学会我最爱的歌曲非常有用。由于我已经有高度的技巧,我的同学花数小时试图学会的东西,我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进行试奏并学会,这激发了我练习音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参与校园合唱队和音乐剧,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关于百老汇歌剧和爵士歌曲的全新世界,我学会了在自己的钢琴上演奏这些旋律。今天,我对父母当初强迫我学钢琴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现在,我的孩子们如果想听喜欢的流行歌曲,只要他们告诉我,我就会到网上去找曲谱,然后用钢琴演奏给他们听。实际上,寻找歌曲供我们的家庭乐队练习已成了我们在一起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一项实验:陶艺作品与天分美国的一个陶艺班进行了一项实验。这个班一分为二:一半是最有天分的学生,而另一半则是剩下的学生。有天分的学生被要求届时提交出他们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作品,关注的主要是质量;而其他学生只要求完成每天至少做出15件物品的定量指标,不论质量高低。到学期末,两组学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要求评审老师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作品。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最好的作品居然全都出自天分较低的那一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这四个字——熟能生巧。天分较低的学生通过反复实验,从错误中知道了什么管用,什么不管用,而天分较高的学生一门心思盯着质量,追求完美,结果他们没有经历过多少失误,自然也就不能像别人那样从失误中学到东西。这个听起来冗长而毫无新鲜感可言的故事和创造力以及教育体制有什么关系呢?我经常看到那种极其擅长自己的技艺或职业的人,他们不仅有天分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勤勉自律地磨炼和完善自己的天分才干,以求能做好自己的事。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校训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学院超过30%的学生是亚洲人。根据东方的文化习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成长是要经历刻苦努力才可以精通某项事物的。不过,相反的方面也同样真实,我的孩子的许多同龄人都是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在他们的初期成长过程中,不必掌握九九乘法表或知道如何阅读,因为这些技艺太强调重复性,太乏味,不够有意思。在体验过这两种教育体系后,我看出了这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并由此形成了我个人的主张:想要让创造力蓬勃发展,就必须让这两种表面看来矛盾对立的体系相互融合,彼此平衡。我教孩子必须刻苦学习,记住他们的汉语字词或九九表。与此同时,我也试着通过编一些有助于学习的游戏,使这一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一些重复性的记诵类的学习任务,因为那是在为以后发挥创造力和充满趣味的岁月奠定基础。我记得母亲曾经多次告诉我,她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我必须按她的要求去做事,但等我长大了,总有一天我会感激她。有时,父母确实不太善于说明白为什么有些东西非常重要或不可或缺,但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的孩子必须信任我们,按我们要求他的去做。虽然中国式教育的长处在于培养学生严守纪律,获得死记硬背的技巧,但在如何带着好奇感、发现精神和激情来了解世界,不让教育模式窒息孩子的创造力方面,我们还要向西方教育学习。以下文字摘引自一个朋友写给我的信:创造力不仅和艺术有关。它包括涉及创造性观念的所有领域,从科学、教育、医学、咨询、运动、娱乐、政府管理、音乐、商业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到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谋生、抚养孩子、培养爱好——一言以蔽之,创造力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孩子们需要尽情地玩,他们比大人更加懂得怎样玩,怎样在玩中忘乎所以,乐此不疲。孩子的本性就是在玩的愉悦里忘了自己。孩子们可以嬉笑不止,欢欣鼓舞,尽情玩耍,而大人就做不到这样。因为孩子不必为生活的现实和随着成年而来的责任而担心发愁——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此有所准备后,那些责任会来的。其实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玩里面就透露着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才会迸发出来。跑步者高峰体验与孩童纯真前面说过,我为自己没有放弃钢琴训练而心怀感恩。现在,一旦我希望得到我所想得到的东西,我就可以在钢琴凳上坐好几个小时,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当中,常常还得要人提醒我该吃饭或睡觉了。长跑运动员都有过一种普遍的体验,他们跑了头几公里后会碰到一面“墙”,到了那个点他们就想要放弃,因为实在是筋疲力尽。然而,经验丰富的长跑运动员都知道,如果他们坚持住,继续跑,过了那面“墙”,他们将体验到“跑步者高峰体验”,就能体会到超越自我愉快幸福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遗憾的是,许多尚在训练中的人很快就放弃了努力,从未有过“跑步者高峰体验”。身为父母,我们都在寻找鼓舞人心的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对超越自我有惊鸿一瞥的体验。这些资源包括让他们聆听优美的音乐,带他们观看专业的运动比赛,以及接触某一特殊艺术或活动的大师等。在他们的儿童时期,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激发相应的欲望。在我们想方设法教导他们形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的同时,我们还有一项艰难的责任——保护他们宝贵的创造力,使之与勤奋学习的习惯保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维护他们的孩子气,因为孩子气本来就在儿童身上自然地存在着,却随着他们的长大而渐渐消失。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剥夺和抹杀孩子气的精髓——信任、欢笑和喜悦。由于过度地安排学习任务和过早地往孩子们的脑袋里塞满信息(家长有时还经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喜悦和创造力被扼杀了。为了激发他们勤奋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我们使孩子深受恐惧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折磨,还设定严格的界限,禁止他们尝试新鲜事物,发展新鲜观念。我们不允许孩子失败,其实也阻止了他们从失败中学会理解自然规律。增进自由的“漏斗模式”一些西方的教育人士对增进自由的“漏斗模式”很熟悉:开始先给孩子以较少的自由,在他显示出负责的行为,证明他值得信任后,再给他增加自由度,这样的教育方法操作起来更容易些。而如果在孩子已经习惯了放任的自由后,再剥夺他们的自由度,难度就大得多。东方的教育体系的好处在于积极发扬遵守纪律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只要在时间上留出余暇供孩子游戏和休息,同时在维护孩子气的自发性和好奇感上做额外的努力,我们就能很好地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别人发现他们一直都在玩,不努力工作就不足以在竞争游戏中战胜你时,他们可能就需要奋起直追了。我满怀希望,新一代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教育体系的优点,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头脑的下一代。而这一代新人将在他们选定的职业中努力工作,在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科学、管理、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环境),给世界带来祝福。

后记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陈钟    美国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郭颖忠    子女是人类生命的延续,每位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才是家长们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就不能替代的。每位父母都在子女身上寄托了无限的希望,都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子女,他们总想着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教育一定比中国的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到海外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了形式上的追求,没有了灵魂的升华,没有了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这些都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家庭和家长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近20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并通过各种事实来说明父母在其孩子生活中的作用,建议忙碌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能开始不断反思,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本书通过大量的事例、切身体会和热点问题的评述涵盖了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面对的问题,从中能够感悟出许多真知灼见,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深度。作为一个活泼、有个性的高二女孩的家长,我们在很多方面与佩蓉女士颇有同感,而且非常认同她的理念。    不管我们每一个家长的教育背景和阅历如何,读完此书我们都能够感觉到佩蓉女士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的启迪:    (1)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毫无疑问地成为孩子的第一老师,但是否能成为“良师”则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成为孩子的“益友”则是更高的境界了。本书和作者的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2)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平衡发展。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许许多多遇到的各种具体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的过程中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得到,这或许是书中倡导的“父母指导学习”的理念更耐人寻味的原因。    (3)应该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庭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会更美好。    (4)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时间、耐心等,甚至更多的代价。但从对于孩子和家庭的长远目标来讲,那一定是值得的。    让我们每一个父母和孩子,通过这本书对我们的家和家教重新认识一下吧,相信对于今天的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都会有更加深切的体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近20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忙碌的父母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陈钟    ——美国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郭颖忠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反复求问:我应怎样去养育我的孩子,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他将来能够成功·佩蓉女士从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以及对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择优录取原则的讨论出发,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参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华    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    ——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编辑推荐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ROSSANA蒋佩蓉经典之作。作者曾应邀为以下组织或机构进行培训讲座(排名不分先后):Microsoft(微软中国)、Motorola(摩托罗拉中国)、Symbio(信必优)、Umiwi(优米网)、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Lenovo(联想中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商学院等。

名人推荐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近20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忙碌的父母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陈钟 夫妇——美国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郭颖忠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反复求问:我应怎样去养育我的孩子,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他将来能够成功?佩蓉女士从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以及对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择优录取原则的讨论出发,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参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理 夫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华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下一代的竞争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3条)

 
 

  •   第一次读蒋佩蓉女士的书,之前没有听说过其人,对她的书也期望值不高。抱着多读一本亲子教育类书籍,从而多获取一点有关培育孩子的相关知识的简单想法,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随着阅读的逐步推进,我一次次被佩蓉女士及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所打动和折服,这是我所读过的众多(迄今为止读过50、60本亲子教育类书籍)亲子教育类书籍中观点最为独特、最为标新立异也最为受用的一本书!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理念。

    作者以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身份开始,谈到她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中发现的惊人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书中,作者提到她面试过的一个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他有着近乎完美的SAT分数和极其出色的成绩,但是除读书之外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作者在对这个学生进行面试时,问了他几个问题,每每都得不到该学生的回答而陷入死胡同,最后,作者请该学生展望一下未来,希望在学校学习到什么,结果,那学生一脸茫然,神情紧张,最后告诉面试者,他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佩蓉女士总结说:“至此,我对这位年轻的男士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

    从麻省理工选拔学生的标准谈起,继而,作者分析了中西方不同教育体制的优劣势,然后谈到孩子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激情,谈到不要过度安排时间以及如何休息,谈到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谈到教孩子打好生活牌和认识他自己,谈到谦卑与挑战常规,谈到给想象力留有空间,乐于付出和真诚,谈到做有品格的人,谈到广泛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谈到领导力,最后谈到家的影响力。

    贯穿整本书始终的、也是最令我动容的部分,是作者谈及家庭及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钱来支持)。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的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聪明人为什么要说服自己,把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孩子,托付给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诚如作者所说: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初的影响来源,而不是从农村来的、对你的家庭经历和教育背景毫无了解的父母,也不是你年迈的父母亲。他们只要的关注点只是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每一项欲望,尽可能使他感到舒适,而不会有意识第训练他拥有好品格。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推卸责任,疏于帮助孩子进行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辅导和情绪调节等,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

    进而,作者又从当今社会快速浅薄的文化谈起,谈到这个社会浅薄成风,道德失陷,物欲横流,什么都追求快速。在儿童抚养领域,我们也想要我们的孩子立刻出结果,快速成才,还总是寻找所谓“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我们不喜欢的问题。然而,要养育有深度的孩子,就要与这个文化所代表、所叫嚣的和所宣传的一切背道而驰,就要有一种逆流行文化潮流而上的精神。我们需要培育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

    在书中佩蓉女士为我们重新定义了教育,这个重新定义的教育应该让我们进行好好反省和思考,反省一直以来我们把什么看作教育——上重点学校,取得高分?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作为家庭和家长,我们要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   总觉得现在的社会很浮躁,所以使得孩子们从小压力就很大,我一直都觉得3岁是个撒尿和泥的年纪,应该无忧无虑应该天真活泼,但在孩子3岁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这种温馨画面。幼儿园成为孩子不爱去的地方,因为从3岁这个幼小的年纪就开始了各种测评,连跑个步都要用秒表计算,每周老师都规定家长要帮孩子复习功课,包括几首儿歌,几个单词,等。孩子在第一次走不过平衡木的时候大哭,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十分揪心。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孩子贪玩不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帮他请了假,在孩子不肯背单词的时候我帮他挡了老师的问询。我只是希望孩子是开心的自由的身心健康的。
    所以每次看作者的书都有很大程度上的鼓励,让我觉得我对孩子的坚持是正确的。就像作者强调的: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作者完全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西方的教育,探讨了未来人才的标准,从而介绍了国际性人才要如何去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很多的沟通模式,特别是亲子共享的时间从而影响孩子,这不是单纯的教育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实操性又很强,让人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无论是家庭,亦或是国家,生存于这个世间的你我总会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这条竞争法则也一如既往地影响着参与其中的你我。强有力的竞争力可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相反的则会让参与者一败涂地。

    那么,如此诸多的竞争之中,家长,社会和国家都值得关注的话题便是有关于我们未来的竞争较量。如何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成功面对未来的挑战?诸如此类的问题想必早已经让置身其中的家长朋友身负重任,难辞其咎。那么,方法何在呢?《下一代的竞争力》无疑便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以此为教育主题的探讨和剖析。

    作为一名既是出色的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又是三个优秀孩子母亲的作者,蒋佩蓉在此书中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朋友们娓娓道来由她总结而得的相关教育理念。《下一代的竞争力》中包罗了众多值得家长朋友关注和学习的要点。身为一名家长读者,我在读完全书之后其实感触颇深。

    总体而言,本书有很多的亮点和特色值得关注和专研。首先,本书的全部内容紧紧地围绕着作者自身的育儿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述。没有空口说辞的泛泛而谈,多的是推心置腹的事例讲解;没有陈词滥调的单一说教,多的是详细周全的经验分享。诸如此类的透彻分析很是打动书外的读者。毕竟,家长的教育本能是想通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更是一致的。提升自己下一代的竞争力无疑是最能让家长朋友们关注的重中之重。那么,如此权威而又有说服力的实例经验讲解无疑很是引起家长的共鸣。其次,基于作者中西合璧的特殊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是开放式的经验分享。毕竟,任何的文化教育总是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有着自身的缺陷。那么,一旦将中西文化进行细致的对比,我们便较为容易地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陷。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我们非常值得做的是更多程度上汲取精髓,化为己有,摒除缺陷,去害学益。谁想要在未来占有主导地位,谁就更需要高瞻远瞩地全方位提升自我。也正是因为书中作者的特殊全面性分析。家长读者可以及早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所在。毫无疑问“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先知先觉更是为身为家长的你我及早设定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向。再次,书中还非常集中地展示了来自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很多的家长可能一窝蜂地让孩子参加众多的兴趣班,培训活动。费时费力费神不说,而且也让孩子早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但是,书中却无形地告知着我们教育其实重在平时,教育更重在家庭。身为孩子的父母,真正的责任在于和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远比背负包袱般的应试教育值得孩子们接受和提高。我们的未来是需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孩子,而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应试高分者。而家庭的全方位培养绝对是会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的。如此这些看似细微的教育细节和理念却也让家长读者不知不觉地开始反思。不可否认,竞争力包含着众多的方面。高分低能的孩子绝对不是未来的竞争强者。相反地,我们更需要着眼关注的是如何将孩子培养成整体健全的一份子。透过此书的各个章节,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家庭是如何支持孩子在各个方面的综合提高和培养,类似于创造力,合作精神,激情孕育,学会休息,挑战常规,领导力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其实还在各个章节中穿插入很多来自于自己孩子的成长照片,家庭照片等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是那样地感人和充满着魅力地感染着书外的你我。分享心得,品味真诚,学习理念便是阅读此书所给予我们的精髓深意。

    总体而言,《下一代的竞争力》讲述着的是中西文化融合下的家庭教育培养经验分享。读如此的书作,更是引导着书外的家长朋友们及早地行使自我的教育职责。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提升竞争力,让我们的未来可以所向披靡!
  •   与一个志趣相投的人相遇,觉得是世间最美好的缘分,同样与一本好书的相遇,也是可遇而不可得的缘分。有些书,一拿起来就有一种直指你内心需求的力量,让你觉得,遇上它,真是再快乐不过的事情。
    蒋佩蓉老师的书,第一本看到的是《佩蓉的妈妈经》,不知有多喜欢,再读这本《下一代的竞争力》,同样是爱不释手。只是这两本书的题目都起得不够鲜亮,尤其第二本倒有一种正襟危坐的感觉,但是书拿在手里,字字句句却都是金玉良言般如丝竹之声,全无枯涩僵硬的教育大道理,而是蒋佩蓉以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为例,结合自己思考之精华,写就的教育心得。但是读她的书又有如在读散文,散文中又处处珠矶,不仅赏心悦目,且启迪灵魂,不仅是教子的良言,还是提升自身的修养的优秀作品。
    《下一代的竞争力》顾名思义,着眼于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从创造力、合作精神、学会安排时间、认识自己、品格品质等多方面谈起,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他的未来发展良好与否,不光是取决于他的知识掌握程度,而是各种综合素质,孩子能否生存,并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都是我们更加需要注意的方面。我以为,我们中国很多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确还做得不够好,一是我们从小的教育属于一种教条主义,我们自身就不曾得到这方面的启示,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会上浸淫得久了,也不太善于用正常的思维来思考一些事情,诸如人的品质等,导致我们在给孩子灌输各种理念时,总是带着自己习惯了的思考方式。但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孩子,需要我们重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有些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的思考是病态的,但是我们难以同它割舍,也怕这种过于正常的教育,会误导了孩子,会让他在社会上变得更加茫然。但是读书是我们时常从偏离的轨道上回归的一个好的办法,让我们从他人的成功中分析人生,思索人生,并总结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同样的一个道理,有的人会越讲越明白,有的人会让人越讲越困惑,这可能与思索的深浅有关,也可能与人的写作能力有关。在读蒋佩蓉的书时,你会不时地感觉到,读她的书,眼前如有一道光,很多事,你想是那么个道理,可是她一讲,却更清晰。
    蒋佩蓉指出很多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到孩子出问题时,又指望社会去拯救,其实最好的教育体制就是父母自己,而很多父母却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在书中,她用三个孩子成长中的故事来对比国内外教育的优劣,她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教育打基础是重要的,但国外教育培养的好奇感、发现精神和激情也很重要,所以教育要各取其长。
    佩蓉是一个很会教育的妈妈,同时她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可以让她的视野更开阔,看问题更全面。她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也懂得让孩子学会享受生活,认识自我,不惧挫折,而一个丰富的人,还要懂得谦卑,在家的影响力下,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等等。所以她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因为她不会只关注孩子获得的成果,她更关注的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能否快活地生存下去。所以她说,做父母是崇高的使命。

  •   看这本书,我想起易中天关于教子的一句话,意思是成人比成龙重要。身为麻省理工中国总面试官的蒋佩蓉,对三个儿子的教育贯彻的正是望子成人。在书中,我没有看到她炫耀三个孩子是什么什么“神童”或者“精英”,可以看到她如何发掘孩子们的兴趣并引导。大儿子凯文,数学非常好,还喜欢网球,但对写作最有激情,当写作与前两项爱好发生矛盾时,小家伙决定选择写作,虽然有悖蒋佩蓉的期望,可她还是支持了孩子。老二,凯文却讨厌写作,为了帮助孩子多喜欢点写作,他为孩子报了个写作喜剧班。不料孩子热烈地爱上喜剧,考虑将来做名喜剧演员。这自然与母亲的愿望差之千里,可她经过考虑后也选择了支持孩子。老三索性爱上舞蹈,从未想过自己的男孩会跟舞蹈结缘的她,也没有反对,还跟小家伙一起去上街舞班。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家长常常忘点这句话,总把自己的愿望加给孩子,而且还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有几位家长能够发现自家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不多。多数家长的空间已经被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所塞满,哪还留得出空间来观察思考孩子的兴趣所在。即便知道,若与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相违背,那也非逼孩子服从自己。蒋佩蓉讲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她在北京的邻居小孩跟自己儿子很玩得来,但这孩子周末被爸爸押去补习英语。蒋佩蓉叹道,其实俩孩子一起玩时都用标准的美式英语交谈,远比小男孩的英语补习班效果好。真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你若因此以为蒋佩蓉对中国给予持否定态度就错了,她很客观地将中西教育进行了比较,认为东方式教育有其成功的一面,西方教育也有其失败的一面,若能将两种教育方式和理念综合后,去其不足留其精华就理想了。呵呵,这点比较难。
    正因为是麻省理工的一员,蒋佩蓉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有关这所名校的价值观,教学活动。这些可以给那些把麻省作为目标的家庭做参考。另一方面,她还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家庭的价值观——养育谦卑而又责任心的孩子,为此家庭成员一起做事,一起帮助他人,一起开展活动。想想,作为麻省的中国总面试官,又有三个要培养的蒋佩蓉,都能匀出大量的时间给家庭,那么更平凡的我们为什么总没有时间陪孩子?是真忙还是借口?
  •   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期待,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顶受着众多的压力生存在这个社会上,而相比与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也失去了太多太多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

    我的宝宝目前虽然还在我的肚子里孕育着,可是做为准父母的我们,内心有着深一层次的惧怕,不知道倒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下一代,使他们能在这个社会竞争严厉的环境中生存。

    收到《下一代的竞争力》这本书后,我是庆幸的,庆幸着自己能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就可以学到相关育儿的知识,也庆幸着我能够从书中学到一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以免引导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向偏道。

    我们也曾经是上一代的下一代,在我们的父辈眼里,曾经我们也肩负着他们的寄托和希望,顶受着来自他们给予的压力去求学,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到了我们的下一代时,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关注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一定会给予我的下一代自由,就像这本书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些理念一样:孩子是自由的个体,我们无权力要求他们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是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所教育出来的三个孩子拥有自信和广泛的兴趣,作者佩蓉女士一直以来也致力于儿童成长方面的研究,她把她的理念付诸实践,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灵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她的家庭里,充满了快乐和自由,对于这样的一种成长氛围下生活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幸福的,而这也正是我也想要努力实现的,比起那繁重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培训班,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更喜欢自由的生活。

    下一代不仅仅是家庭的希望,其实也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如何培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的上一代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而这本书或许恰恰能给予父母们以启示,得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她在此书中概述了她的成长、求学历程以及她的三个孩子的成长片断及各个小故事,在乐趣中学会育儿,是我读过此书后的感受。
  •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公司推荐的书 值得好好研究下!
  •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教会我们什么是幸福
  •   孩子长大了该让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做选择才能让他在未来的社会具备竞争力?这样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佩蓉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   是佩蓉一贯的风格 父母一定要自己先成长 否则看多少育儿书都没用的 看看佩蓉 那是经过专业心灵成长之后 才能达到的一个高度才能拥有的智慧 不要去模仿作者 那个模仿太有限了 唯有你成长 那样的智慧才有可能是源源不断的
  •   买之前看见有朋友评论这本书一般,于是我抱着随便翻翻的态度买了这本书。2天时间基本看完。看完后让我不由得想起杨澜曾说过关于孩子教育的一番话:“做父母的不要把劲儿全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和情绪控制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当谈到下一代的竞争力在哪儿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又在哪儿,我们对生活的激情还有吗?我们是否在努力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我们是否具备足够开放的心态?此书值得一读,而且值得多读几篇,收益的不仅是你的孩子而且更是你自己。
  •   作者从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中阐述如何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内容很吸引人,很有想法,非常开阔眼界的一本书!强烈推荐给学校的老师看!
  •   这个时代,要想教育不迷失,不人云亦云,我们需要智慧的过来人的指引,刚看了开头,非常喜欢,期待更多的收获。佩蓉的书,每本都买来,堆在眼前看着都开心,相信我会收获很多。
  •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一遍了,但还是买了,准备送给妈妈看,免得她在家闲着时候无聊。其实这里边的思想有部分还是跟妈妈一样的,只不过妈妈生活经历没佩蓉姐姐这么丰富,希望妈妈也有所提升!哈哈
  •   看过另外两本书,很喜欢佩蓉老师讲述亲子关系的方式
  •   很喜欢佩蓉的书,很多经历告诉年轻的妈妈们,值得学习。
  •   非常好,值得阅读,我还在关注佩蓉老师的其他著作
  •   很不错的,听过佩蓉的讲座,之后来买这本书的,来看了一些,蛮喜欢的
  •   正在看,还未看完,喜欢佩蓉妈妈的其他书。
  •   看完之后真的启发很大,也回过头来思考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中种种的不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与普世价值接轨的竞争力。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是革命性的,必须打破我们现在推崇的对孩子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防止孩子被过度洗脑,也防止孩子在浮躁、逐利的现实中越走越远,请家长先做定位吧。
  •   为人父母,总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从书里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   还没看,在微博上关注佩蓉老师的分享,感觉很受用。所以索性买几本她的书好好研习。
  •   佩蓉的书几乎买全了,每本都喜欢
  •   很喜欢佩蓉姐姐的书
  •   佩蓉老师的书每一本都很喜欢。我觉得她写的很实在,做家长的一些想法也是我有时会想到或者担心的。 喜欢佩蓉的睿智分析。
  •   一直很喜欢佩蓉的书,很真实、不夸夸其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都很有实用价值。
  •   作者有好几个孩子,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喜欢这样的,在比较中发现最适合的。而不象有些书,告诉你只有一条大路通罗马,不过这也可能和那些书的作都本身就只有一个孩子的经验有关。对于教育,偑蓉也是对中西的教育方式各种精华,兼容包并。另外,她的教育以谦卑为基础,这样真的很好。首先,孩子的地基打好了,在谦卑的基石上进行各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大气,沉稳。另外还喜欢其中讲到,即使碰到一手烂牌,也不能放弃,也要努力打好,真的是很好的理念!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也买来送人了。
  •   很赞同书中的观点。当父母的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培养孩子。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应教会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   值得所有苦心设计孩子的未来,尤其是钻在孩子的分数里出不来的父母读。
  •   好好学习,孩子成长父母成长
  •   书中的观点还是挺让人震撼的,但是更感慨于身处中国模式教育的悲哀,做父母的要自己多学习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   说说售后服务吧,因为是买的蒋佩蓉一系列的书,这本书是两个月后打开看的,然后发现直接就是19页,前面18页没有装订进去,因为买的时间比较久了,自己当时也疏忽,没自己验货,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給当当售后打了电话,说了一下书的质量问题,过了一天,一本新书快递就送过来了,售后服务又快又好,下次还在这儿买书了。
  •   在蒋佩蓉的博客里已经看过里面的很多文章了,本来一直是在等暑假后的新版本出来,没想到当当突然把珍藏版拿来做限时抢购的活动。几乎是不加思索地马上下叉两本。一本自用,一本送人。
  •   作者是我在微博上知道的。被她在微博上的文字感动。所以买了她的书。这本书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还是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有帮助。
  •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看得书。让我们了解社会,改变自己,适应社会。
  •   目的有二: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观念,对现行教育作一个补充。虽然孩子还小离出国还早,就当作一些积累吧。基本达到目的
  •   朋友推荐买的,我读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以正视自己的不足,我要学习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艺术。
  •   自己的孩子,还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才是适当的教育
  •   教育孩子,执行力加强
  •   很实用,留着教育孩子
  •   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由心思考如何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如何引导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幸福的体验。
  •   孩子总体表现不错,但亲子冲突总是不断,我们也有些焦虑,学点来哦!
  •   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我很喜欢我买的这几本书,做为一位年轻妈妈,在处理孩子方面,我的确是有不少的东西要从书里找到确实有效的办法。看了书后发现很受启发。希望妈妈们都要看啊。
  •   她的系列丛书中,最精彩是是下一代竞争力,其他的书虽然也经典,但是对我个人教育的借鉴意义没有这本明显。
  •   看了这本书才懂得孩子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划的人生才能幸福一辈子。好大学、好工作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让你知道什么是幸福。
  •   妈妈们,买一本吧。如果想送孩子出去读书,更应该看看
  •   作者具有国际化教育视野,这本书很好。
  •   可以了解国际上主流国家的教育理念,结合本国现状,在适应的同时求改变
  •   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自己与孩子
  •   很不错的一本书,尤其对于要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来说,很有阅读价值。
  •   为了孩子
  •   下一代的竞争力绝对不是知识,知识已经泛滥,我们缺乏的是生活的智慧,来,读一读吧
  •   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对待挫折的逆境,也就是人要具备一定的钝感力。
  •   该书让我真正领会到什么是下一代的竞争力,很棒,大爱。
  •   书中有许多值得当代父母借鉴之处,读过之后获益匪浅。
  •   好书,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好好学习。
  •   很适合现代的父母看看!
  •   实战、实在、实用。对父母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   作为父母,有参考价值。
  •   情商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吧
  •   虽然儿子还小,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到了以后培养娃娃的整体方向,不错的书!
  •   喜欢这本书,因为,对于我教育子,是一个很好指导!
  •   其实在作者的博客里已经看过,但是好书值得拥有,不过比作者的《妈妈经》要粗糙一些。
  •   国际范的育儿
  •   原来我们中国的小孩生活的那么累,长大了都呆呆的,原因是太注重学习,而忽视自己的东西。值得好多家长去反思
  •   竞争力,多么残酷的词,却又无法避免,只能是做好准备
  •   提高竞争力。
  •   个人认为优秀真是太需要智慧的妈妈了,慢慢学习八..
  •   这种书籍一般都有个“一家之言”的特点,难免打上作者自身经历的烙印,但是看了后还是有启发的
  •   从内容到作者下笔的功力,均属上佳之作。
  •   看了妈妈经那本,一起买的,还没看,应该不错吧
  •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一本书,我完完整整的看了两遍。受益非浅。我很喜欢这本书,做妈妈的人一定要买一本。
  •   教子的书有时间要多看,有时候需要更新观念。
  •   写得很好,受教
  •   看电视对作者专访,特买相关的书籍,从中学习有关方法,改变现状。期待有所改变。
  •   本书曾经断版很久,抢着卖,终于又有了,好书
  •   书质量很好,是正品,内容很值得妈妈们去细读。
  •   印刷很精美,内容很不错,快递服务超赞,谢谢郑州速捷的客户服务员和安阳的配送站老板,辛苦了!
  •   这本书正在看,写的平实,有种面对面跟作者交流的感觉,满意!
  •   买了太多本送朋友,一个人送两三本的样子,蒋老师的书都一起买
  •   适合妈妈多看看~!
  •   极力推荐哦!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建议家长朋友也看看。
  •   很好,了解下常春藤需要的是怎么样的人才。
  •   读过了,感觉不错。喜欢作者描写的育子带子过程。
  •   物有所值,快递快,服务也好
  •   理念很好,但是普通大众实行起来有些难
  •   公司采购的礼品书
  •   一般一般,北京盛源印刷厂。印刷质量给3星
  •   观点很好,内容真诚,从中能悟出很多道理,是育儿的好书!
  •   内容和质量都很好。简单易懂,容易理解。
  •   看目录觉得内容不错,是我想了解的
  •   内容不错,可以学习
  •   书写的内容感觉不够深刻,连贯性略差,但作为家长可以读一读,会有些借鉴!
  •   还没看,不过很期待,里面的内容很吸引我,书很漂亮,里面还附有彩页
  •   非常棒的一本书,让现在对育儿如履薄冰的我理清些思路
  •   因为看了另外一本书,所以就买下这本,也很好,值得细读思想
  •   偶然点到这本书,觉得讲的很好
  •   这本书适合家长看,我很喜欢她的书,是看完以后就想实施的书。
  •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挺适用的。
  •   非常好,很有深度,也很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