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臧仲伦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界文学名著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永放光芒,永远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珍藏。    本丛书在尊重文明累积与普遍共识的同时,细心体察今日读者的需求,突出一个“兼”字,即兼及价值内涵的多向多元,题材、语言、风格的多姿多彩,以及读者兴趣、爱好、需求的多种多样。译本的择选也兼顾到卓有成就的老翻译家与世纪之交崭露头角的中青年译者。所选书目以小说为主,兼及童书、成长经典、抒情诗、散文、剧本、批评……时段以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前期为主,适当上溯到古代。总的要求好看、可读,读之有益。    自二○一二年起,计划三年推出二百余种。每种书前有作品及译本的择选依据和权威评鉴,书中辑人外版精彩图片。    漓江出版社编辑部

内容概要

《群魔》是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作品塑造了19世纪40年代的老一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70年代初社会激进青年的群像。以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具有社会良知、崇尚真善美,同时又怯懦胆小、庸碌无为;以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为代表的社会激进分子,反对社会旧秩序、蔑视权贵,同时又阴险狡诈、狠毒无耻。而另一位主人公斯塔夫罗金是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他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卑鄙无耻,荒淫放荡,是一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其灵魂和肉体都远离基督,过着魔鬼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带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时刻感受着体内的兽性与自身的罪孽。斯塔夫罗金有着强烈的罪感意识,可他又无力承担自己的罪孽,无力自我救赎,因此他只能通过消灭自己的肉身——自杀,来消除自己的罪孽。在《群魔》中,每个人物都是善与恶、高尚与无耻、奋进与堕落的奇妙混合,而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紧紧纠合在一起,相缠相绕,无法区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世界,是一个群魔乱舞的荒诞世界,然而在这充满恶的世界中,总有些许对善的感知,在每一个人身上,或明或暗地闪动着微末的亮光。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臧仲伦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的“三巨头”,“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其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坛上最复杂、最深刻的作家之一,上帝与魔鬼、圣人与恶人、罪孽与惩罚、苦难与救赎,是其作品的基本主题,他对灵魂的严酷拷问、对人性的无尽探索,影响了20世纪包括福克纳、加缪、卡夫卡、萨特在内的众多作家,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臧仲伦,当代著名翻译家,江苏武进人。所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尤多,如《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地下室手记》等,其他译作有《驿站长》、《钦察大臣》、《塔拉斯•布尔巴》、《往事与随想》(与巴金合译),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杰作、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大雷雨》、屠格涅夫的《文论》等,影响广远。

书籍目录

《群魔(上册)》目录: 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彭甄 第一部 第一章(代引言) 德高望重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韦尔霍文斯基生平中的若干轶事 第二章哈利太子。提亲 第三章别人的罪孽 第四章瘸腿女人 第五章绝顶聪明的毒蛇 第二部 第一章夜 第二章夜(续) 第三章决斗 第四章大家都翘首以待 第五章游艺会之前 第六章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到处奔忙 第七章在我们的人那里 第八章伊万王子 第九章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被抄家 第十章海盗。不祥的上午 第三部 第一章游艺会。第一部分 第二章游艺会的结局 第三章头号绯闻 第四章最后的决定 第五章女旅客 第六章费尽心机的一夜 第七章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最后漂泊 第八章结尾 附录 第九章在吉洪的修道室 译后记/臧仲伦 …… 《群魔(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彭甄 《群魔》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初发表于一八七一至八七二年的《俄国导报》。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家一改以往的“人性与道德伦理”的主题,直接将“人性”与“社会”或“社会运动”联系起来,进而对俄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做出独特的评判。因此,《群魔》这部小说因其带有强烈的论战色彩而被称为“政治小说”。 一八四九年四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被捕。作为主要案犯之一,作家因其散发传单和在集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信,反对宗教、政府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后又改判为苦役和流放。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使得作家的身心遭受到严重摧残,在精神和肉体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在流放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我被控企图(仅限于此)反对政府;我罪有应得,长期沉重而痛苦的经验使我清醒并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的思想。可是我当时是盲从的,相信了理论和空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作家重新审视和肯定了基督的理想。他在一八五四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基督是最完美的形象,如果真理与基督不能统一,他将选择基督而不惜抛弃真理。从宗教理想和东正教观念出发,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农奴制改革以后迅猛发展的俄国资本主义,表现出深切的憎恶和恐惧。作家坚持认为,日益兴起的解放运动并不能使俄国摆脱资本主义奴役。因为,解放运动是非俄国所固有的、从西欧人为地搬来的东西,无神论和社会主义旨在“仅仅根据科学和理性的原则”来建立一个“没有上帝”的“理想社会”。这一主张同笃信宗教、天性温顺的俄罗斯民族是格格不入的。有鉴于此,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俄罗斯民族应该选择一条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如果贵族阶层能够接受民众的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这两个对立的社会力量便能和睦相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便能迎刃而解,从而使俄国社会通过改造获得新生。 一八六九年莫斯科发生了“涅恰耶夫案件”。从一八七○年年初开始,俄国及国外报刊大量刊载有关这一案件的详细经过。涅恰耶夫案遂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长篇小说《群魔》的契机。 涅恰耶夫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一八六九年春季的学潮,后逃往国外,结识了巴枯宁,并逐步掌握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一八六九年九月,涅恰耶夫随身携带由巴枯宁签署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回到莫斯科,计划建立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莫斯科,涅恰耶夫秘密建立了几个“五人小组”,并由它们组成“人民惩治会”。“五人小组”成员主要来自莫斯科彼得农学院。时隔不久,“人民惩治会”成员伊万诺夫拒绝服从涅恰耶夫,同时提出脱离这个秘密团体。一八六九年十一月,涅恰耶夫采取恶意诽谤、欺骗和恐吓等卑劣手段,胁迫“人民惩治会”成员在莫斯科近郊暗杀了伊万诺夫,其理由是后者可能向当局告密以出卖组织。警方发现了伊万诺夫的尸体,通过刑事侦察,搜捕了大部分秘密组织的成员,而涅恰耶夫则逃往国外。至此,“人民惩治会”彻底解体。 当时旅居德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涅恰耶夫案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素材,构思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群魔》。《群魔》的构思与创作反映了作家基于世界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体现其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的价值判断。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者”脱离人民,不理解人民需要,与人民之间不存在任何共同语言;他们鼓吹唯物主义只是强调物质利益,摈弃了人的个性和道德。作家竭力否定“社会主义者”的无神论和暴力革命,认为这类观念和行为摈弃基督,企图“以剑和血来达到联合”,迫使人类相互残杀,趋于毁灭。值得注意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反对社会革命的同时,却热烈追求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作家认为,整个西欧社会到处弥漫着敌对情绪,已经不可能组成一个和谐整体。与之相比,俄罗斯民族还保持着善良的“本源”,所以在俄国存在建立理想社会的可能。这一“本源”,即笃信基督,崇尚爱与宽恕的宗教感情和顺从谦卑的精神。作家甚至认为,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是“人类美的理想”,基督精神必须依靠俄罗斯民族发扬光大,“世界将通过俄罗斯思想获得伟大的复苏”。

后记

《群魔》一直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反动的作品”,一部“含血喷人之作”。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日苏联《真理报》评论员文章称,“小说《群魔》是对革命最肮脏的诽谤。”因此,苏联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没有出版过《群魔》的单行本,而我国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出了《群魔》的第一个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南江译)。    《群魔》所以受到苏联当局的攻讦和查禁,主要因为它取材于发生在一八六九年莫斯科的“涅恰耶夫案”。    涅恰耶夫原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当时的学潮,后逃亡国外,与无政府主义首领巴枯宁结识。一八六九年九月,涅恰耶夫手持巴枯宁签署的全权委托书,以“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代表的名义回到莫斯科,计划在俄国建立反政府的秘密团体“人民惩治会”。涅恰耶夫在莫斯科建立了不多几个秘密的“五人小组”,由他单线领导,小组成员则主要由莫斯科彼得农学院的学生组成。涅恰耶夫的专制独裁,引起了这一团体内部的摩擦和不满,并导致其成员伊万诺夫(即小说中的沙托夫)要求退出这一秘密团体。在涅恰耶夫的蛊惑与煽动下,五人小组成员暗杀了伊万诺夫,借口是他可能向当局告密。这一暗杀行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从而暴露了“人民惩治会”的地下活动。其成员几乎全部被捕,涅恰耶夫逃往国外。    《群魔》是一部抨击“涅恰耶夫主义”或涅恰耶夫左倾冒险主义的政治小说,虽然小说的主题和内容更为深广:小说主人公其实并不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即涅恰耶夫,他只是布景和道具),而是那个“绝顶聪明的毒蛇”尼古拉·斯塔夫罗金和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遗老斯捷潘·韦尔霍文斯基。再说,上述三人,仅是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原型,但并不能在二者之间画等号,这是一般人应有的常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就申明:“我不会单纯复制”,“我的想象可以与现实情况不同,我的彼得·韦尔霍文新基可能与涅恰耶夫毫无共同之处,但我觉得,我的受到极大震动的头脑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与这一暴行相适应的人物、典型……我以为,这类卑微的畸形怪物不值得文学描写……这个人物在我的小说中近乎一半是一个丑角式人物。”    就算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是涅恰耶夫吧,为什么写了涅恰耶夫就是“对革命的最肮脏的诽谤”呢?难道涅恰耶夫这个无政府主义的忠实信徒,这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革命”狂人,能代表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运动吗?“涅恰耶夫主义”应不应当受到谴责,应不应当受到批判呢?请看马克思、恩格斯对涅恰耶夫、涅恰耶夫事件和涅恰耶夫主义的评论和批判。    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一文中指出,涅恰耶夫在俄国进行的冒险活动。乃是“俄国运动中肮脏的,毫无疑问非常肮脏的一面”,他又指出巴枯宁“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其唯一目的是使欧洲工人运动服从少数冒险家的独裁;为这个目的干出了种种卑鄙勾当,特别是涅恰耶夫在俄国干出的卑鄙勾当。”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这一小册子中还具体谈到了“涅恰耶夫案”:“八十多个男女被告,除少数几个人以外,全部都是青年学生……他们的罪行在于他们参加了一个假冒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笔者)的秘密团体,拉他们加入的是一个持有据说是盖有国际印章的委托书的国际委员会的密使。这个密使指使他们进行了多次诈骗活动,强迫他们当中的几个人帮助他进行暗杀;这次暗杀使警察局找到了秘密团体的线索,但是,正像常见的那样,密使本人已经隐藏起来了。”他俩还具体谈到被“人民惩治会”暗杀的伊万诺夫,“是莫斯科农学院最受爱戴、最有影响的学生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涅恰耶夫和涅恰耶夫分子“所有这一切幼稚的、宗教裁判所式的手法”。他们写道:“多么可怕的一群革命者!他们想要消灭一切,‘一切的一切’,把一切都变成无定形的东西;他们拟定公敌名单,用匕首、毒药、绞索、枪弹对付他们要加害的对象,他们甚至打算把某些人的‘舌头拔掉’,但是他们却匍匐在沙皇的威严之下。[……]同盟(指巴枯宁的‘社会主义民主同盟’或所谓‘世界革命同盟’——笔者)并不是同现存的国家,而是同革命者进行战争,因为革命者不想卑躬屈节地在它演出的悲喜剧中担任无足轻重的配角。绐宫廷和平,对茅屋宣战!”涅恰耶夫写过一篇《谁不赞成我们,谁就是反对我们》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无异“是一篇对政治暗杀活动的辩护词”。    涅恰耶夫在他写的《革命问答》中说:“我们的事业就是可怕的、完全的、无所不在的、无情的破坏。”他又在他写的《未来社会制度的主要基础》中描写了他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讽刺道:“多么美妙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典范呀!在这里一切齐全:公共食堂和公共寝室,评判员和为教育、生产、消费,总之为全部活动规定了各种办法的办事处。而作为最高领导者来统率一切的是无名的,谁也不知道的‘我们的委员会’。”    以上我们引用的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原话,写于一八七三年,即宣布把巴枯宁开除出国际的那一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则作于一八七一__八七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后。由此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多么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为什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话就是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含血喷人”,就是“对革命的最肮脏的诽谤”呢?难道有人认为,巴枯宁、涅恰耶夫这些反革命无政府主义者,是他们的“革命”先驱吗?    一九一三年,高尔基曾坚决反对莫斯科艺术剧院把《群魔》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可是一九三五年当苏联进行杀戮无辜的所谓“肃反”时,他又力主出版《群魔》单行本,前后判若两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省吗?!    感谢我的同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彭甄博士为《群魔》中译本写了一篇很好的序,对本书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全面的评价,他特别指出:沙托夫、基里洛夫、彼得·韦尔霍文斯基这三个形象反映了斯塔夫罗金这一中心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实际上起到了“补白”作用,是表现同一主题的多声部,见解精辟、独到。同时我要感谢我的爱妻胡明霞女士,她不仅是我的贤内助,也是我在译苑辛勤耕耘的左右手。这本书能较好地译出来,一半应归功于她。    臧仲伦    二○○一年六月于北太承泽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指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辉。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鲁迅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一个伟大的折磨者和具有病态良心的人——正是喜爱描写这种黑暗的、混乱的、讨厌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世界和人们的裁判者”,他就很容易被认为是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官。    ——高尔基    我重新读完了《群魔》。震撼人心的印象。我更深刻地理解到这本书的隐秘意义,我读过另一些作品所得的印象使这部作品明晰起来,一些细节以及它们的总和使我欣喜若狂,一些对话的特性使我惊愕万分……    一本奇异的书,我认为它是伟大小说家的一部最有力、最卓越的作品。    ——纪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别人心灵做近似临床的研究并加以洞察。这种客观态度,不过是一种外观,实际上他的创作毋宁说是一种心理抒情诗……是忏悔,是使血液凝固的自白,是无情地披露自己良心的罪恶底蕴。    ——托马斯·曼    倘若认真地对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那未免是荒唐的;但若忽略了他那些才思横溢的篇章,忽略了他令人惊叹的对人的内心的洞察力,以及他对人的性格中那些对人的思想行为有深刻影响的方面所作的毁灭性批评,那同样是荒唐的。    ——戴维·马加沙克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之所以选中斯塔夫斯金……不仅是美,还有丑,正是一种善与恶、高贵与卑鄙的混合,而且是在一种很高层次上的混合吸引了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光有美善是不够的,光有丑恶也是不够的,这种混合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运动领袖的形象:为了一种纯洁、高尚、美丽的理想,准备去做任何肮脏、卑贱、丑恶的事,而做这一切肮脏、背离常规的事,又可因为这是为了一个高尚的理想而得安慰和辩护。也就是说,彼得还看准了斯塔夫罗金有不畏惧行恶的另一面。    ——何怀宏

编辑推荐

《群魔(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道德是文学中一个重要主题,对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来说尤为如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圣人、恶人以及罪人,而罪人的形象在俄罗斯文学、特别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尤为突出。《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热衷于描写身负罪孽之人,而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善与恶、高尚与无耻、奋进与堕落的奇妙混合,而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紧紧纠合在一起,相缠相绕,无法区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世界,是一个群魔乱舞的荒诞世界,然而在这充满恶的世界中,总有些许对善的感知,在每一个人身上,或明或暗地闪动着微末的亮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群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书不错送来有塑封无损。质量也可以。这书内容不用说自然是极好的。问题就是字太小了,正文是5号字。(视力正常的可以读下来) 那个底下的注释 估计是6号字吧。没个1.5 2.0的视力 我劝您就甭看了。 真是考验眼睛。。。。
  •   这部书的前言评论及译后记很值得一读 译文质量也好 只是字体太小 可惜了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市面上比较普及的就是这么几个译本了;臧仲伦的译本也是很不错的,《群魔》目前市面上只能买到两种;漓江出版社新版的不错,有彩页,开本比较大,就是字体稍小!~
  •   家里的文艺女青年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