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刘心武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这本书刘心武书里有四幅水彩画,可以先翻看。它们不是所谓的“插图”,不是摘取文章中的场景加以“再现”。但这四幅图却又实实在在地与书里的文章血肉相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总不免镶嵌在一定的时空中。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大于对空间的敏感。从时间流逝中生发出的喟叹已经很多,但对自身所置身过的空间,有所感悟,而特意从“空间感”的角度诉诸文字,也非常必要。2012年全年,我在《上海文学》杂志开辟了《空间感》的专栏,每期一篇,是纪实性的大散文。这十二篇大散文,构成了这本书的第一辑。我的写作追求,从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钟鼓楼》、短篇小说《5•19长镜头》等就清晰地表明,不魔幻,非惨烈,而是对现实作精微逼真的描绘,倡宽厚,吁温良。如果以美术史上的例子来譬喻,则“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的变形狂放虽新颖别致,却也有“超级现实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的另种趣味呈现。我的写作,长篇小说《四牌楼》是“真事隐、假语存”的手法,但那之后,我觉得真事何必定隐?开始钟情于纪实文本,但又不甘心于归附所谓的“报告文学”,于是有《私人照相簿》《树与林同在》的产生,文字与真实的照片交融在一起,试图引出读者深长的思考,这种文本,我让它有小说的特性,即出人物、有情节、设悬念、重细节,比如本书《你在东四第几条?》这篇,当成短篇小说阅读亦可,但里面的所有内容皆为真实存在。本书第二辑,是一组小小说,是为报纸副刊撰写的。有人对我说:“写这样的小东西是成不了文豪的。”诚然。但人写作为什么一定要以成为文豪为目标?生命的意义可以设定得很伟大,也可以设定得很平凡。我曾写过一篇《给平凡以价值》的文章,在我看来,伟大也可能沦为虚妄,而平凡却可能接近高尚。我知道有不少读者没有时间啃大部头书籍,他们会阅读每天到手的报纸,翻翻副刊,浏览短文。这样的短文写好了,也可以拨动读者心弦。作为一个喜好写作的人,我心中一直有自己的读者存在,我知道他们期待着什么,我要在他们面对现实的焦虑中,和他们相濡以沫。我无力成为一座巍峨的灯塔,却可以点燃一支支亮烛。现在将这一支支亮烛排成方阵,奉献给喜我纳我的读者诸君。本书第三辑收入的,是以前未收录在书里的一些随笔。我在2012年年底,推出了《刘心武文存》40卷,把从1958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直至2010年底的所有尚能记起找到的文字,全汇聚在了一起,意在供各方有兴趣的人士阅读欣赏、分析研究、批评批判、收藏保存。那么,《文存》所收下限以后的作品呢?出于敝帚自珍,我决定如有机会,也及时单本或汇聚出版。于是2011年出版了《刘心武续红楼梦》,2012年出版了《人生有信》,以前已经收录在书里重组出版的不算,再版的也不算,崭新的,则有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刘心武评点〈金瓶梅〉》和这一本内容与以前所出的所有书完全不重复的集子《空间感》。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漓江出版社对我的厚爱。于时间敏感,对空间麻木,是一种心智的缺失。愿与读者诸君共勉:在流逝的时间中,能越来越铭心刻骨地回味、体悟那些镶嵌过或正框围住我们生命的空间。2012年底温榆斋中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最新作品。作者回望生活,经由一个个独特的空间、一座座特色鲜明的建筑,展开岁月和国族的变迁。陌上花开一般的亲情、友情,历久弥新的往事、经历,皆有千帆过尽之后的宽容与理解。万千心语同朗月,一种柔韧温暖的力量流淌在字里行间。
 编辑推荐
1.刘心武先生的最新作品——2012年的作品尽收其中,一部关于时代、社会、人生的特写。喜欢刘心武的读者和研究者不容错过。
2.文学大师手笔讲述历史风雨云烟——刘心武先生以其独特的纪实性的大散文,从空间回望时间,以一个个独特的空间作为切入点,记录亲身经历或亲闻的一些往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次第展开:改革开放前后的北京饭店、巴黎市内卢森堡公园宽阔的台阶上的路线之争、落实政策之后北京的“政策楼”、东四胡同里的平凡市民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在巴黎与高行健的交往……今天对这些事件的叙述,除了更客观外,也更多了几分宽容与理解,显示了对历史的一种“人文”的解读。
3.精心绘制的彩插——书中彩插为刘心武先生特别为这个集子创作的绘画作品,读者可在阅读之余玩赏。

作者简介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评点〈金瓶梅〉》。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随笔写作。

书籍目录

一 不言而喻 宽阔的台阶 蟾宫明星俱乐部 雾锁南岸 祥云飞渡 初识曼哈顿 小中河的月亮 你在东四第几条? 杉板桥无故事 听得见冰吼的小屋 莫斯科河的雁影 世纪初,在巴黎 二 抱草筐的孩子 冰爷 过家家 伙食勋章 斜放的拖鞋 一道金光 鸡怕鹐破脸 包你烦 柳木菜墩 鲶鱼借碗盘 姊妹跷跷板 小炕笤帚 高放的药匣 多一事 照镜子的保安 八里长桥一道拱 三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 不畏年 在飘窗台上看风景 窗的随想 江流石不转 留下一本书 我的村友三儿 的哥青岭 溱潼湿地野为魂 衣裳已施行看尽 悔未陪师赏海棠 幽窗棋罢指犹凉 让三束光照亮心灵 《红莓与白桦》序 赏唐朝人书法作品 送枝玫瑰给自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宽阔的台阶 ——巴黎卢森堡公园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卢森堡公园,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不但听说,也看见过,当然,看到的是照片。那照片不是单纯的风景照,上面有人物。有的人物是熟悉的,比如大姑妈和二姑妈,她们都曾在法国留过学。有的只知道跟两位姑妈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所以会一起在卢森堡公园留影,但究竟何许人也,父母说出过几位,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再有的,则父母也说不清了。随着我告别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期,社会环境使得家里那样的照片深藏起来,对照片上的人物,父母即使知道也缄默不语了,我呢,也渐渐失掉了探究的兴趣,因为,对那样一些影像刨根问底,属于危险的兴趣。再后来,大风暴袭来,人们在恐惧中纷纷毁灭旧照片。风暴过后,天空晴朗起来,我家收拾旧照片,居然也还残存一些,在巴黎卢森堡公园里拍摄的,剩有四五张。1986年至1987年,我在《收获》杂志开了个《私人照相簿》专栏,在《留洋姑妈》那篇里展示了两张。其中一张有着卢森堡公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那两边有着巨杯形花钵装饰的宽阔台阶。 卢森堡公园号称巴黎最大的市内公园,但是跟北京的北海、景山、天坛、陶然亭等公园比较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位到巴黎自由行的“驴友”抱怨,说那卢森堡公园令他失望,一无莲池锦鲤,二无曲径通幽,三无叠石怪趣,四无游廊山亭,他去那天还起风,公园碎石路面上旋起沙尘,令他十分扫兴。个体生命对同样景物的感受往往差异极大,我很尊重那位“驴友”的感受。我1983年第一次造访巴黎,就去了卢森堡公园,后来每次必去,特别是2000年那回,借住在朋友家,他们家就在卢森堡公园旁边,几乎天天要在那公园里穿行,用中国古代文人的语言来形容,是“十二栏杆拍遍”,那公园,似乎也成了一个熟稔的法国朋友。我的感受是,卢森堡公园体现着西方的一种造园理念,就是那空间不是用来让人惊艳,而是用来让人放松的,因此,它里面虽然有着古典式的宫殿建筑(现在是法国众议院),有着美迪奇喷泉那样的园林小品,更分布着若干圆雕,以及大片的花坛,但那些事物对游人眼球的吸引力有限,它的主打布局是随意栽种的树林与林荫道,还有草坪花坛边碎石地面上那些可以随意移动使用的铁椅。在我看来,卢森堡公园之美,树木花草、圆雕喷泉都在其次,那些在树下花前,坐在铁椅上放松自己,或读书报,或抚琴弦,或紧依紧偎,或老少互嬉……的普通巴黎市民的自然生态,是最美的。 卢森堡公园的空间,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大体而言,是它的东北部,对比于其他部位,高出几米,两个平面的过渡,便由那宽阔的台阶完成,那个台阶,也就成了游人们留影的一个常取场景。三十几年前,曾与二姑妈聊起卢森堡公园的这个台阶,她感叹道,恐怕几代曾到巴黎的中国人,都上下过那台阶,并大都在那上面留过影,她就陪何香凝,还有廖承志,多次经过那台阶,她说,上世纪初,不仅留法的人士必定在那台阶留下足迹,当时在欧洲其他国家留学的,尤其是在德国留学的人士,都会或途经巴黎,或利用假期从柏林等处来巴黎活动,比如周恩来、宋庆龄、朱德、孙炳文、邓小平……就十之八九会在那宽阔的台阶闪过自己的身影。我拿出在那宽台阶上拍摄的旧照片让二姑妈指认,她告诉我,其中那个高挑身材、一身白色洋装的女士,叫张邦珍。我问:张邦珍如今在哪里?二姑妈轻声说:去台湾了。我本能地回应道:啊,是个反动派啊!二姑妈迟疑了一下,就跟我说:其实,那个时代,在保皇党和军阀们看来,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乱党”,也就是说,都是革命党,跟李大钊一起被军阀张作霖绞杀的,就有好几位并非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其中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士,叫刘悒兰,二姑妈跟她接触过,就是国民党员,属于国民党左派。张邦珍呢,最早也应该算是国民党左派,跟共产党人过从甚密。后来国共分裂,直到大决战,当年在巴黎一起游卢森堡公园的人,才彻底分道扬镳,张邦珍随宋美龄去了台湾。我注意到另一张照片上,有位女士女扮男装,留男士分头,穿中式男性大褂,二姑妈告诉我,她叫罗衡,那时应该也算是国民党左派,二姑妈和罗衡都曾当过何香凝先生的秘书,但罗衡后来也去了台湾。我又本能地回应道:啊呀,怎么她也成了反动派?二姑妈微微摇头道,政治理念固然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但人是复杂的,人的感情更是具有推动力的。她以比较含混的语言让我知道,张邦珍和罗衡在巴黎时就不是一般的亲密,后来回到中国,两个人同在一所中学主政,同室居住,张的女性打扮十分精致,罗的男士装束十分粗犷,人们对她们从瞠目以视渐渐到见怪不怪,因此,大决战胜负迅速分明时,张执意要去台湾,罗怎舍得?也就去了。二姑妈跟我讲张、罗故事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那时我虽然在政治话语上还使用“反动派”之类的名词,却已经有机会看到白先勇刚出版的《孽子》,开了些窍,懂得张、罗的“孽女”情缘必须尊重,再回过头来看她们上世纪初在巴黎的留影,越发憬悟到世事的诡谲与人性的神秘。

编辑推荐

《空间感》编辑推荐:1.刘心武先生的最新作品——2012年的作品尽收其中,一部关于时代、社会、人生的特写。喜欢刘心武的读者和研究者不容错过。2.文学大师手笔讲述历史风雨云烟——刘心武先生以其独特的纪实性的大散文,从空间回望时间,以一个个独特的空间作为切入点,记录亲身经历或亲闻的一些往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次第展开:改革开放前后的北京饭店、巴黎市内卢森堡公园宽阔的台阶上的路线之争、落实政策之后北京的“政策楼”、东四胡同里的平凡市民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在巴黎与高行健的交往……今天对这些事件的叙述,除了更客观外,也更多了几分宽容与理解,显示了对历史的一种“人文”的解读。3.精心绘制的彩插——书中彩插为刘心武先生特别为这个集子创作的绘画作品,读者可在阅读之余玩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空间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但是书写的一般,不能和以往读过的余秋雨,周国平等相提并论了,笔法后二者更胜一筹
  •   时空转换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人事一一呈现。
  •   全书是建筑纪实性散文,不是我的茶。插图页不整齐。
  •   还没看完 所以就不说内容了 纸张很好 质感不错
  •   回忆录式小说,书名确实不错,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过往种种于记忆中终归各空间矣。但行文间却总有或因年迈的絮叨。历史是种感受,非置身其中而不能懂,书中却有太多不必要的解释,想让80、90后懂得特殊时代的特殊社会/世界观。我虽亦为80后,却也知之不少,倒因此更觉冗余。
  •   书的装帧很好,喜欢这种纸质的封皮,内容不用说了
  •   蛇年春节细细读了这本书,非常不错。刘老2012年的文字结集,主体部分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有一种历尽沧桑的大智慧在里面,值得细细品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